?

1891-1938年青島城市規劃實踐與功能形態發展演化淺析

2023-07-12 03:38寧召勇王建梅王藝潔
中國文化遺產 2023年3期
關鍵詞:青島

寧召勇 王建梅 王藝潔

摘要:1891—1938年青島城市功能和形態初步形成。在城市功能方面,德占時期形成了居住、休閑、行政、交通、工業、軍事等多組團的城市格局。第一次日占時期城市組團功能漸趨復合,城市實力大幅增強。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管理時期受西方城市規劃建筑思潮的影響,城市功能進一步拓展。在城市空間結構形式方面,受“線性城市”理論、弗里池“未來城市”理論及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影響,形成了沿鐵路和港口的交通線縱軸及海岸線橫軸線性分布的功能組團和明顯的三層城市功能圈層。

關鍵詞:青島;現代城市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功能組團

青島市自1891年建制以來,其一百余年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城市發展的縮影。不同治理者在青島的城市規劃建設實踐,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 構成了城市功能與結構的基本形態,將一個濱海村落集群打造為集港口、軍事、經貿、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并具有科學城市結構及良好城市設施的宜居城市典范。青島市城市規劃建設歷史透射著世界上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誕生和發展歷程。本文以1891—1938年階段為重點,以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及青島城市規劃實踐為軸線,分析青島市城市功能和形態的形成過程。

一、1891-1938年規劃實踐概述

現代城市規劃始于人們從社會改革角度對解決城市問題和把握城市發展方向所做的種種探索。19世紀上半葉,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設想, 把改進城市規劃作為醫治城市社會病癥的措施之一。隨著工業革命后城市問題加劇,討論日漸熱烈,19世紀下半葉萌發的城市設計方案擺脫了傳統城市規劃中對于對稱、氣魄、軸線放射的追求, 設計重點從社會或審美興趣轉向了商品經濟和居民生活,與現代建筑理論的“形式服從功能”趨同, 為現代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思想上和技術上做好了充分準備。

青島市早期的規劃實踐與19世紀末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誕生和發展時間高度重合(圖1),成為第一批科學性城市實踐的對象。1896年底,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受本國城市規劃設計與城市法制建設同步推進的影響,1897—1914年,膠澳總督府在青島推出兩版內容銜接的正式規劃,并施行了一系列土地法規、建筑法規,建立了較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1906年,在膠澳總督府的巨大投資和減租稅政策作用下[1][2]①,青島市工商業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初見成效,城市空間形態初步形成。

1914年11月,侵華日軍接管了德國在青島的一切特權和利益。日占時期的規劃和建設實踐,延續了德治思想中青島城市基本框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越來越受到西方影響,而這一時期,西方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剛剛形成,還處在與社會體制和實踐方法的磨合時期,加之經濟大蕭條和世界大戰的爆發,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受到制約。而日本本土1919年才頒布第一部城市規劃法,之前的規劃實踐主要停留在基礎設施建設、“市中心改良”的舊城改造和郊區化層面,并未有充足的城市規劃實踐經驗,因此,這一時期未能對青島的城市規劃起到實質性發展促進,僅是做了擴展和填充。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7 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直到1938 年1月,日軍再次侵占青島。此時青島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德日占領時期建立的港口貿易與城市建設基礎,吸引大批工商業投資者到此建廠,農村勞動力聚集,引發了住房緊缺、分區混亂、衛生惡劣、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為謀求長遠發展,青島市制定了體系較為完備的規劃文件,進入了又一次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高潮(見表1)。

二、城市功能組團分區形成

青島史稱“少?!薄澳z澳”,是以海運貿易和漁業為主的村落聚群,建制之前功能以軍事防御、海運貿易、村落居住為主(圖1)。青島軍事設防可追溯至明代初年,為御倭保境,設置靈山衛(1372年)和鰲山衛(1388年),后“墾荒田, 招流移,筑堤岸,通商艘”。1467年,天后宮建成,青島灣一帶漁貨碼頭功能片區成型。萬歷年間, 青島口、女姑口、金家口通商閩浙蘇淮,海運貿易趨于活躍[3],在德占之前青島周邊貿易已經非常發達②。

雖“外當黃海之門戶,內通中原之奧區”, 在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李?;舴夷芯籼ぷ阒?,青島一直默默無聞。1891年6月,清內閣明發上諭“奏擬在膠州、煙臺各??谔碇谂_等語, 著照所請”,此為青島建制之始。但此舉只是突出了軍事功能,于居民生活貿易無益;且在實際建設中,除總兵衙門外,僅規劃建成少數軍事設施。因此建制只能算作軍事布局規劃,青島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

(一)德占時期(1896-1914年)

為顯示強大的殖民經營能力,謀求在遠東地區的長遠發展,對標香港和上海,德國試圖將青島作為遠東海軍的根據地和兼具商貿、度假療養功能的長久“模范殖民地”。因此,雖然和其他城市一樣,青島發展初期特定功能(軍事)比較突出,但城市功能規劃非常完備。

首先體現在對管理機構的機制體制設計上。膠澳巡撫(總督)直屬海軍部,職權超過其他所有殖民地的長官,下設軍政部、民政部等五部,涵蓋城市所需各類功能管理(圖3)。通過借鑒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方法,德國實現了對青島市城市功能的布局。

除規劃以外,1898年9月22日膠澳總督發布的《第一次土地出售的布告》第3條中對青島市功能區劃做了詳細描述,在實際建設中也基本實現: 圍繞總督府和警察署形成雙中心行政區。居住區以今黃島路和平度路一帶為隔離地段,分為歐人區和華人區。商業區以中山路為軸,連接前海的歐人商鋪區。交通設施布局于西側火車站至大小港線性區域,為城市一極。港口附近規劃為貿易和小工商業區,北接大鮑島。向東圍繞匯泉灣畔形成別墅區和休閑娛樂區。工業區和安頓華工的臺東鎮和臺西鎮則遠離市中心,與港口和工商業區相接。軍事區占據高地,圍繞青島山、八關山、太平山展開。青島市形成了居住、休閑、行政、交通、工業、軍事等多組團的城市格局(圖4)。

此時, 孕育了《雅典憲章》中的功能分區原則和柯布西耶的集中城市理論的“工業城市”理論日漸成熟,德國國內也以賴哈德·鮑邁斯特(Reinhard Baumeister)和約瑟夫·司徒本(Joseph Stubben)為代表,展開了對衛生、健康、交通和功能組織實用主義的探討。

青島市規劃制定者對當時的規劃理論呈揚棄采納態度。青島城市功能各成組團,分區間考慮城市未來增長需求,預留發展空間,生活服務和教育設施與居住相結合,這些規劃思路,都映射了“工業城市”理論。但同時,其工業布局規劃中并沒有像“工業城市”中那樣,成為城市布局的先決條件,而是與鐵路、港口位于城市一極,連接山東腹地,并與臺東臺西有機串聯。這種鐵路線和港口沒有主導城市功能組織的恰當布局,或許源于德國把青島打造為療養度假勝地的期待,也為城市空間合理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第一次日占時期(1914-1922年)

日占時期,雖然青島規劃上沒有實質性進展,但城市功能擴展,整體實力大幅增強。

此時期建設活動主要有兩點:一是建成了日本人居住區。因連接港口、鄰近海關和城市中心的區位條件,館陶路一帶集中了英、美、法、德、葡、日等國的六十多家企業和辦事機構,成為商業和金融業聚集街區和青島對外經濟的重要樞紐。隨著日本僑民數量驟增,在日本本土“郊區化”思維影響下,館陶路、聊城路、陵縣路、市場三路一帶開辟新日本居民區,命名為“新町”。中國商人也參與了建設,1920—1921年,完成青島城市建設以來最早的房地產項目(由上海路、武定路、寧波路和上海支路圍合的別墅群)[4]。此外,在信號山南麓、金口路、萊陽路一帶也建設了一些日式小型獨立式住宅區,只是不及“新町”的規模。

二是港口功能優勢凸顯,工業迅速發展。以原城市中心為核心,沿膠州灣一帶向西、向北擴張,與臺東臺西工業區連接成片,青島港便利的運輸條件也更為突出。1915—1925年,日本對青島工業投資達5億日元,涉及制鹽、紡織、火柴、麥酒、食品工業等, 其中僅紡織業投入就達1.5億日元,成為青島輕工業發展的巨大助推。

在城市擴展和填補中,青島市原本的各個功能組團逐漸發展為復合型組團,中山路、館陶路、小魚山區域商住服務一體,而臺東臺西由工業區發展為自成一體的貧民居住區(圖5)。

(三)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管理時期(1922 -1938年)

借用地理學的概念,城市地域結構演化分為“城市膨脹階段、市區蔓生階段、城市向心體系和城市連綿帶的形成階段”[5]。對應于青島,即德占時期的形成、日占時期的填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時期的整合以及后續的擴展。

在日占時期的城市功能組團復合化中,中山路、大鮑島等區域,在房主更迭過程中的功能支離破碎、混雜交織。隨著青島市人口增長,社會階層和結構完善,“馬歇爾集聚效應”已經悄然作用, 大尺度片區呼之欲出。以上構成了整合的內部推動力量。

與此同時,一批海外留學的歸國人員將西方城市規劃建筑思潮帶入國內,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設。

1929年,美國科拉倫斯·佩里(Clarence Perry)創建了“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論,倡導根據學校服務半徑確定鄰里的規模,將城市分為若干單元,單元內布置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交通樞紐地帶集中布置鄰里商業服務等。這種規劃思想指導了青島市基礎設施建設。1935年,青島市小學達到115所,每個大區域都有獨立的教育資源;禮堂、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建筑相繼落成,經過市政建設,平民居住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中山路區域以其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優勢,延續商業的主要功能,居住功能逐漸淡化, 形成了延續至今的綜合型商業組團,與“鄰里單元”中交通樞紐地帶集中布置鄰里商業服務的思路相吻合?!敖掷铩钡母拍钍堑抡紩r期留下的,而《街里歌謠》以及“上街里”“逛街里”等詞匯則是這時期派生的[6]。

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 制定《雅典憲章》,提出城市功能分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青島城市規劃呼應《雅典憲章》的理念, 系統安排“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 尤其以居住和游憩作為建設的重點。華人區、歐人區劃分徹底取消;臺東臺西等原有住區得到改善和擴充;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在太平角一代開辟道路建設別墅區,住宅區按照環境的優劣劃分等級。在東部丘陵區開辟道路,建設山頭公園,沿海岸線為軸建設了多處海水浴場,修整棧橋,修建了青島水族館、第三公園體育場等旅游景觀建筑。

自此,青島市居住、商業、工作、游憩、交通幾大功能分區進一步明晰(圖6)。另外,青島建設航運基礎設施,開發嶗山景區,港口航運功能和旅游功能被進一步強化。1932年,沈鴻烈在任時,中國第一座水族館、亞洲最大的水族館——青島水族館建成,兼做海洋生物研究使用,標志著中國近代海洋科學研究的拓荒[7],與國立山東大學一道,拉開了青島市向科學研究、高等教育、新文化發展拓展的序幕。

三、城市空間結構形式的形成

青島城市空間結構形成,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次:

微觀上, 青島的城市規劃設計講求審美和心理感受,體現了米洛·西特(Camillo S i t t e ) 提倡的“ 對景” 設計手法③和昂溫(Raymond Unwin)倡導的“盡端式”道路④ 等主流規劃思想,奠定了城市空間美學基礎。

宏觀上,青島城市規劃受到索里亞瑪塔“線性城市”理論、弗里池“未來城市”理論及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影響,體現出顯著的城市發展軸線和城市圈層。

(一)帶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師索里亞·瑪塔(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線性城市”,亦作“帶形城市”理論,主張拉長城市尺度,以交通干線作為主線,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平行地沿著交通干線布置,呈狹長帶狀。城市沿軸向帶形發展的規劃思路是工業革命后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被認為是一種高效動態開放的城市體系[8]。青島市受到“帶形城市”理論的深刻影響,且在自然環境因素(前海一帶,最適宜分布生活區域)影響和鐵路港口布局影響下,沿南部海岸線和膠濟鐵路形成一橫一縱兩條明顯的城市軸線。沿海岸線延伸的橫軸是串聯居住、娛樂、商業、游憩組團的生活軸線,以膠濟鐵路延展的縱軸,是串聯工業、交通、航運組團的生產軸線(圖7)。橫軸縱軸的形成和延伸,反映了城市不同時期擴展的過程(圖8),這也與“帶形城市”理論不謀而合。

第一次日占時期,城市中心圈層北部建設了道路和一系列公共設施,原本相互獨立的中心區域和港口組團連成一體,形成南北長、東西窄的格局,強化了縱軸。

(二)城市圈層

1896年,在英國城市學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的《明日: 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出版之前,德國建筑師弗里池(Theodor Fritsch)便提出了“未來城市”理論, 由于當時在德國的影響并不算大,所以無法確定青島規劃是否受到了弗里池理念的影響。但從結果上來看,青島老城城市形態與弗里池對“未來之城”的規劃極為相似。德國歷史學家托爾斯滕·華納(Torsten Warner)在《近代青島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一書中進行了專項論述。

當以“田園城市”作比對,青島老城呈現出明顯的三個城市圈層。觀海山南麓面向前海的緩坡上設置行政區。與前海的商業區連接,周邊布置生活功能區。這片區域對應了“田園城市”的中心圈層,自德治時期以來便作為城市的中心不斷進行建設、擴展和完善。在德制規劃的定位中青島不僅是海軍基地,還應作為一個“貿易和療養地”,因此城市東側的觀象山、信號山、八關山、魚山、貯水山等山體既建設了軍事城防設施又廣植林木作城郊綠地之用,與濱海淺灘共同構成了次中心圈層。臺東臺西和港口鐵路沿線,以其產業交通功能,構成了城市的外圈層。

以總督府前廣場為中心,向四周布設六條放射狀林蔭道路:德縣路、湖南路(兩側)、莒縣路、日照路和沂水路,連接各個同心圓圈層(圖9),與“田園城市”的交通組織方式極為類似。

(三)城市疏散

20世紀30年代,美國建筑師賴特(F. L. Wright)提出“廣畝城市”的規劃思想——一種療治城市交通擁擠和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的城市分散主義規劃方案,舍棄了傳統城市的所有結構特征, 延續了分散的、低密度的農村生活思想,強調真正地融入自然鄉土環境中?!皬V畝城市”成為后來歐美中產階級郊區化運動的根源,也對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等相關的理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與《青島市施行都市計劃案》(初稿)幾乎同步出具的《大青島市發展計劃圖》明顯受到其城市疏散、多中心布局和融入自然的思想影響。適應城市擴展,一改之前的緊湊布局,以城市行政、商業為中心分散成若干個城市中心,在活動上相互關聯。城市中軸從觀海山前麓改至太平山之后,貫穿前海和膠州灣,明顯放大了城市尺度。不同中心之間,嵌入大小各異的城市公園和廣場,除了自然山體,還規劃了多個人工景觀(圖10)。只是因為戰亂,此輪規劃大部分只停留在圖紙上,成為現代規劃思想在這座風云老城的無限追思。

四、結語

青島市是早期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在亞洲的重要實踐地,各版城市規劃有揚棄地吸收了先進規劃思想精華,集眾家之長,并呈現出高度的連續性。經過數輪建設高潮,青島市從村落集群發展為當時首屈一指的發達海運、商貿、工業城市,同時成為宜居城市典范。時至今日,仍然連年被評為全國宜居城市,位列北方重要旅游城市。由此可見,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實施對于城市長期發展之重要。

參考文獻:

[1] 倪錫英. 民國史料工程都市地理小叢書: 青島[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5-26.

[2] 趙琪(修),袁榮叟(纂). 民國膠澳志·財賦志(卷九) [M]. 青島檔案館影印本,1928.

[3] 概述 [EB/OL]. [2015-11-24] http://qdsq.qingdao.gov.cn/szfz_86/ elqdsz_86/zzj_86/dswpjs_86/202204/t20220414_5493205.shtml.

[4] 佟佩穎,聶彤. 青島劉子山別墅群建筑特征解析及更新保護策略[J]. 建筑紀實,2021(10):238-240.

[5] 楊吾揚. 區位論原理——產業、城市和區域的區位經濟分析[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6][7] 王鐸. 青島掌故[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25-26,31.

[8] 時匡,張應鵬. 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J]. 新建筑, 1997:24-29.

猜你喜歡
青島
上合,從青島再啟航
青島西海岸東方時尚季開幕
青島的性格
開啟空中看青島航線
青島啤酒節 醉美西海岸
青島,把世界請進來
青島東方影都落成
青島如何引進人才
青島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