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2023-07-18 22:03白志棟萬宏強
大學·課外閱讀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白志棟 萬宏強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教育模式精準化、教育范圍擴大化、教學模式創新化等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人工智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045-04

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正逐步走向互聯網教學、多媒體教學、數字教學、遠程教學、嵌入式教學等多元教學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多種教育方式,明晰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各種模式,掌握各種教學方法,迎接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不斷在教學工作的實踐探索中優化教學思維與路徑,更好地提升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模式精準化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可以做到精準化備課。大學教師對新生并不熟悉,上課之前也只是拿到學生處所給的學生名單,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不甚了解。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由于思政課的教學課堂都是百余人,甚至一學期結束后教師都沒有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只是從主觀的角度努力做好教師備課工作,寫教案、做PPT、做課后反思等,完成基本的教學環節。但客觀來說,針對“00后”大學生和百余人的課堂,學生大體上的基礎、學識、興趣愛好、男女同學所占比例,這些基本客觀情況都沒有掌握,不要說“百戰不殆”,就連“知己知彼”都沒有能做到。盡管絕大多數思政教師都愛崗敬業,努力地完成自己肩上的任務,能夠做到“教書育人” [1]。但不了解學生的客觀情況,不“知彼”,只從主觀上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思政課效果難免不盡如人意。人工智能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生入校前的暑假,在學校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官方電子平臺上設計好相應的匿名問答材料或問卷調查請新生填寫,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得出班級的具體情況。在做到“知彼”的情況下,從客觀出發,以教師將學生視為主體進行備課,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以醫學生為例,設計具體的調查問卷,諸如為什么要學醫、為什么要當醫生、為什么要當護士等問題,根據問卷的回答結果,設計自己思政課堂的具體教學內容??梢圆迦氚浊蠖?、南丁格爾、中國古代名醫、當代名醫的故事,從而激勵學生效仿,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對于大二及以上高年級學生來說,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了解他們在大學一年級時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不了解,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以致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可以調閱學生大一時的學習數據,并通過智能分析與模擬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認識誤區等,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情精準掌握,使思政課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征。

(二)教育范圍的擴大化

這主要包括下幾個方面:其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在互聯網時代,原本以課堂教育為主要模式的教育方法也隨之改變。學生應用各種搜索引擎,各種智能化輔助學習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習地點也不僅僅拘泥于教室、實驗室等傳統場域。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學習。其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要求,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方式向大學生群體推送國家的各項政策方針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這也是教育范圍擴大化的一種表現[2]。其三,教育對象的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人工智能背景下,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只要愿意學習,都可以通過相關的搜索引擎,登錄各種各樣的公開教學網站進行學習。也就是說,教師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自己班級的學生,網絡另一端的學習對象很有可能是社會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群。在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學習通、微課堂、雨課堂等智能教學軟件廣泛應用到了思政教學的改革中。以手機移動教學為主要平臺,誕生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實現了學生及各類人群共享化、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基本需求。

(三)教學模式創新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青年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關乎祖國的未來,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現,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育人質量,需要做到不斷改進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嚴肅緊張、理論抽象的特點。需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模擬智能等工具,不斷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充分利用學生喜歡在網絡空間學習、下載、收藏知識的特點,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廣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從主觀上有效地推動思政教育質量的提高。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翻轉課堂、開放課堂、智慧課堂等教學模式已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海量的教學資源,也逐步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的教學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師生互動的全過程都會被自動記錄。建立精準的“一對一”教學模式,人工智能技術與海量教學數據完美組合,會進一步智能化地測算、分析、測評出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指出教師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不感興趣的上課內容,提出改進方法,實現大學思政教學的創新改革[3]。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育目標不是知識的灌輸或信息的傳遞,而是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幫助學生明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人工智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比斯ぶ悄軙r代的到來將會對各行各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樣,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將迎來新的變化,高校應當努力探究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著力點,順應時代變革,主動接近、關注人工智能及其帶來的新問題、新理念,有意識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轉變思政教育思維,吸收新科技所帶來的新鮮活力??傮w來說,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與挑戰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思政教師權威地位弱化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主陣地之一。思政課教師肩負著以德育人、以情育人的重要責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思政教師具有權威性的話語權,具有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三觀”與其健康成長的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步發展,形式多樣的在線課堂、專業題庫甚至是情感關注等相關人工智能產品的問世和廣泛應用,導致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權威地位開始逐步下降。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學習教師所講授的專業知識,甚至可以自行了解、學習專業最新的科研成果[4]。另一方面,思政課在大學專業學科體系中雖然是必修課,但課時量相對較少、理論性較強,因而比較枯燥乏味,脫離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也使得思政課教師權威性進一步弱化。

(二)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當前,思政課的教學仍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隨著智能課堂、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新技術日益成熟,思政課教學需要全面升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教室機器人”[5]、智能導師系統、在線一對一輔導等專業工具的發展,對教師的知識教授造成很大沖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知識量的儲備和講課所應用的講解技能及相關的課堂經驗,而這些在人工智能時代卻不占任何優勢。相應地,教師在學習、應用相關的上課軟件,如學習通、智慧課堂等并不一定比學生熟練。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傳播具有交互性特點,學生信息交流方式日益多樣化,這拓展了時空,也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同樣突破了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動搖了思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

(三)師生溝通交流日漸減少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千百年來,“程門立雪”等故事也都說明了師生間溝通交流的重要性。然而人工智能革命給這種師生關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改變,由原來的面對面溝通逐漸轉化成為屏幕與屏幕之間的溝通。這樣很難體會到對方的心理狀態,溝通呈現出敷衍化和表面化。思政課是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思政教師肩負著“培養什么人”的重任,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需要用真理去呼喚真理,用真心去感受真心,用真情去打動真情。人工智能時代,生活節奏大幅加快,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僅僅在課堂上很有限的時間內。下課之后彼此很少見面,師生之間很難拉近心理距離。

在傳統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導,學生是學習實踐的主導,師生的溝通交流不需要任何中介,簡單而真誠。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被掩蓋在相關技術之下,需要與之相對應的平臺力量才能實現溝通交流,一旦一方的設備無法正常運行,很容易引起誤解和矛盾。也就是說,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術理性會消解大學思政教育人文主義的底色。[6]人工智能背景下所創造的教學空間,把網絡中的虛擬性、符號性的特征帶入了教學實踐的過程,雖然師生之間有了更加平等的話語權,卻忽視了現實的情感互動體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理解真善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符號教育,或者是計算機教育技術。人工智能也不能模擬人的情感,更不能代替教師開展情感教育。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

(一)提高政治站位,捍衛話語權力

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越來越傾向于數據化、網絡化,思政課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依賴。這種現象既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也難免讓思政課教師話語權出現消解。要改變這種現象并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努力提高政治站位。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大學是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外界充滿好奇心,樂于接受各種新思想,因此,網絡語言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網絡語言的生動性、娛樂性等特點也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網絡語言是人工智能時代網民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已經逐步成為當代大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要提高思政教師的話語權,就應該以人工智能思維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從根本上變革思政教學話語的形式,這樣才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思政課教學話語逐步富有親和力和吸引力,賦予思政課話語以時代元素,使思政教育既符合黨和國家的育人要求,又通俗易懂,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融入生活元素,提升話語感染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學工作不應該脫離現實,應更進一步貼近現實。通過手機、網絡各種媒體平臺,將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先進榜樣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加立體、直觀的感受。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一定是產生于現實基礎之上的,離開了現實性,思政工作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思政課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提高自身對學生的影響力。通過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去解讀現實世界,這樣可以提高思政課教師的話語影響力。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人工智能促進了教學形式的改變,但是不應改變思政教師的主導地位。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思政教師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工作如:試卷分析、作業批改等,幫助教師節省大量時間,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優化課堂教學上。但人工智能再發達也只是對既定知識的模擬,并不具備自主創造知識的能力,無法培育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思政教師要克服這一缺陷,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努力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確立正確的三觀。

(三)積極接受培訓,彌補自身的技術劣勢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來說本來就是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的接受和參與能力并不比教師差。所以,教師一定要順應時代。人工智能環境下,對思政教師應用各種電子設備、各種智能軟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想在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好人工智能,各個高校就應該著眼于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進行科學的規劃,構建思政教育人工智能的軟硬件環境,積極鼓勵思政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強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并持續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培訓,使思政教師能主動參與,并為教師提供各類人工智能的實踐場所。邀請人工智能技術專家充當培訓教師,使得思政教師充分了解、熟悉、掌握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傊?,思政教師應努力提高人工智能知識的儲備,學會并熟練應用相應的技術手段,設計個性化教案,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同時,應注意學習網絡防御知識,提防學生隱私數據的泄露,加強維護學生的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1] 宮維明. 人工智能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形變”與“神不變”[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21(05):124-133.

[2] 李海峰,王煒. 國際領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進展與前沿熱點——兼論我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策略[J]. 遠程教育雜志,2019,37(02):63-73.

[3] 曹培杰.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 教育研究,2018(08):121-128.

[4] 余勝泉. 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 開放教育研究,2018(01):16-28.

[5] 李海峰,繆文升. 挑戰與應對: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應重視價值判斷教育[J]. 中國電化教育,2020(02):43-49.

[6] 劉明龍. 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角色危機及其重塑[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90-92.

(責任編輯:莫唯然)

猜你喜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網絡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全面依法治國環境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與融合
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啟示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