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研究

2023-07-21 15:28張乾
關鍵詞:源流

張乾

摘 要:小河沿文化是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是遼西地區史前至早期青銅時代的過渡期。隨著小河沿文化遺址發現數量的不斷增加,對小河沿文化的綜合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墓葬是小河沿文化發現數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遺跡類型,對于了解小河沿文化的文化面貌、埋葬制度、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多樣,且存在地域性差別。本文對小河沿文化墓葬的類型、演變、葬式、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重點對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了解小河沿文化的社會發展狀況,形成對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的綜合認識。

關鍵詞: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源流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6-0017-04

小河沿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遼西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末期的考古學文化,是處于史前文化向青銅時代文化過渡階段的關鍵文化。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發掘遼寧錦西沙鍋屯洞穴遺址時,就已經發現了具有小河沿文化特點的陶器。1935年,日本學者濱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在內蒙古赤峰四道井子等地采集到一些小河沿文化遺物。1960年,在內蒙古敖漢旗新惠鎮的石羊石虎山,發現一座小河沿文化的墓葬。發掘者認為,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來看,都與紅山文化遺存不同。1974年,在對內蒙古敖漢旗小河沿鄉南臺地遺址進行發掘之后,學術界對這類遺存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提出了“小河沿文化”的命名。

一、小河沿文化墓葬的發現與分布

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小河沿文化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大小凌河、新開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經過正式發掘的地點除沙鍋屯、石羊石虎山和白斯朗營子南臺地之外,還有翁牛特旗大南溝、克什克騰旗上店、林西白音長汗、喀左朝陽洞、敖漢旗房申西、元寶山區哈啦海溝、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昆都嶺、赤峰市老鷂子梁等。還有經過調查的赤峰四道井子、翁牛特旗下長漢卜羅、老房身、半砬山。

(一)墓葬的考古發現

1.沙鍋屯遺址

沙鍋屯洞穴遺址位于葫蘆島市南票區沙鍋屯鄉沙鍋屯村媳婦山東坡,是一處天然洞穴。洞口高約2米,寬約3米,進深近10米。1921年6月,安特生開始對遼寧錦西沙鍋屯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繪制了地層剖面圖,注重地層的疊壓打破關系,根據洞穴中土質土色變化將洞穴堆積劃分為六層,將每一層出土的遺物做了詳細記錄。發掘所得遺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洞穴的第二層堆積中發現了42具人骨,性別年齡不明,都保存不完整[1]。安特生推測沙鍋屯遺址的性質可能是一處祭祀場所,那里發現的大量人骨、石質裝飾品、生產工具、陶器、骨器等,可能是陪葬品,應該為一處墓地。

2.四道井子遺址

1935年日本學者濱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在內蒙古赤峰四道井子等地調查采集到一批紅陶片及彩陶器,在對材料整理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的概念,其中小河沿文化的遺存屬“赤峰第一期文化”。因其遺物特征與大南溝墓地出土器物相近,又無居址發現,推測這些器物出于墓葬之內。

3.石羊石虎山墓葬

石羊石虎山墓葬位于敖漢旗新惠鎮北1公里的孟克河西岸。1960年6月,赤峰文物站對孟克河、教來河兩流域進行古遺址調查時發現并進行了清理。這座墓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葬部分結構已被破壞,葬式為仰身屈肢葬[2]。

4.大南溝墓地

大南溝墓地位于內蒙古赤峰市解放營子鄉大南溝村附近。1977年,遼寧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工作站、翁牛特旗博物館先后三次聯合發掘了石棚山墓地,石棚山墓地又稱大南溝第一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發掘清理77座墓葬,按墓葬形制可分為土坑豎穴墓和偏洞室墓。土坑豎穴墓數量較多,偏洞室墓數量較少。因墓向不同可分為三個區域,同一區域內墓葬墓向一致且排列整齊,無疊壓打破現象,其中個別墓葬是無頭骨葬和無人骨葬,其余葬式均為仰身屈肢葬。

老鷂窩山墓地,又稱大南溝第二墓地,位于石棚山墓地西南方約2公里處。1979年,赤峰市文物工作站和翁牛特旗文化館聯合發掘,共發掘清理6座墓葬,土坑豎穴墓和偏洞室墓均有發現,葬式為仰身屈肢葬,無明顯的排列順序,且無疊壓打破現象[3]。

5.上店遺址

上店遺址位于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東25公里的大青山南麓,上店村北約1公里洞洞鎬溝東側的臺地上??耸部蓑v旗博物館先后三次清理了6座被破壞的墓葬,整片墓地長約60米,寬約40米,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葬分布較密集,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該墓地的隨葬品較豐富,尤其是裝飾品的數量較多[4]。

6.下長漢卜羅墓地

下長漢卜羅墓地位于翁牛特旗廣德公鄉下長漢卜羅村西,分布在黑大山南北向山脊東坡上。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墓地進行了調查,發現人骨、夾砂灰陶、泥質紅陶及泥質彩陶殘片。

7.老房身墓地

老房身墓地位于翁牛特旗高家梁鄉老房身村南山坡,分布面積約750平方米,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進行了調查,發現人為破壞的墓葬多處,采集到可復原陶器多件[5]。

8.朝陽洞遺址

朝陽洞遺址位于朝陽市喀左縣尤杖子鄉后鋼溝村。1990年,喀左縣博物館、喀左縣文化局對其進行了清理。洞穴位于一山峰下,洞口南向,主洞寬約9米,深約5米。依據洞壁殘留的痕跡可知,主洞原有堆積最厚1.6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文化層,純灰土,發現石器和陶器等遺物,還發現數量不詳的人骨,有火燒痕跡;下層為風漬黃土,內包含碎角礫巖。出土遺物包括陶器45件、石器43件、蚌器9件[6]。

9.房申西遺址

1994年,敖漢旗博物館在新惠鎮西山清理被盜掘的墓葬20余座,出土玉、石、陶器等隨葬品40余件[7]。

10.半砬山遺址

半砬山遺址位于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西山村北,地處羊腸子河右岸半砬山的向陽坡地上。2004年,赤峰市博物館和翁牛特旗博物館在此處進行了調查,遺址南北約800米、東西約500米。遺址南部區域為居住遺址區,地表可見成排分布大小形狀不同的灰土圈;北部區域為墓葬區,兩區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由于被盜嚴重,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遺物散見于地表[8]。

11.哈啦海溝墓地

哈啦海溝墓地位于赤峰市元寶山鎮哈啦海溝村西北部的山坡上。2007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整片墓地長約60米,寬約40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墓向在10°左右,墓葬分布有一定規律,無疊壓打破現象,共發現墓葬51座和祭祀坑1個,其中19座墓葬及祭祀坑經過正式的發掘,其余32座墓葬為被盜后清理。正式發掘的19座墓葬中,1座破壞嚴重,1座為亂葬,17座為偏洞室墓。葬式為仰身屈肢葬,墓室四壁多不規整,填土中還發現大量紅燒土塊。在被盜的32座墓葬中,有25座墓葬可辨識出為偏洞室墓[9]。

12.南寶力皋吐墓地

南寶力皋吐墓地位于扎魯特旗魯北鎮東南約40公里。2006年和2007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兩次合作對該墓地的A、B兩個地點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08年又發現了墓地的C地點,并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A地點發掘墓葬142座,B地點203座,C地點37座,墓葬共計382座,揭露面積總計8000多平方米。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開口于表土層以下。墓向均為東南—西北,頭向東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側身葬或俯身葬極少,無屈肢葬,六座雙人合葬墓,兩座三人合葬墓。少數墓葬為無人骨葬。有一定數量的二次葬。此外,還發現3座經火燒過的墓葬。

13.昆都嶺墓地

昆都嶺遺址位于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荷葉花嘎查,以墓葬為主。2008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遼市民族博物館和扎魯特旗文物管理所對昆都嶺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遺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178座,灰坑13個。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部分墓葬間存在打破關系,少數墓葬有經火燒烤痕跡,個別墓葬的人骨已碳化。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有二次葬,還有一些無人骨墓。頭向東南,以單人葬為主,僅有少量雙人葬和三人葬。墓葬基本南北向成行分布。昆都嶺遺址的墓葬共出土隨葬品909件,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10]。

14.老鷂子梁遺址

2015年,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對赤峰市松山區老鷂子梁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小河沿文化圓角方形房址一座、石板墓一座、兩處袋狀灰坑。出土遺物有1件大理石質管飾、一定數量的彩繪陶片、1件豬下頜骨和1具狗骨骸。

(二)墓葬的分布

目前,根據已發表的簡報、報告統計,小河沿文化墓葬共發現720余座。包括石羊石虎山墓葬1座;大南溝墓地83座;上店遺址墓地6座;哈啦海溝墓地51座;南寶力皋吐墓地382座;昆都嶺遺址178座;老鷂子梁遺址1座;除此外還有敖漢旗新惠鎮西山的墓葬20余座;較特殊的還有洞穴墓,即朝陽洞遺址和沙鍋屯洞穴遺址。南臺地遺址和白音長汗遺址未發現小河沿文化墓葬。

根據地域和出土遺物特征可將小河沿文化墓葬分為大南溝類型和南寶力皋吐類型。大南溝類型包括沙鍋屯遺址、石羊石虎山墓葬、石棚山墓地、老鷂窩山墓地、上店遺址、哈啦海溝遺址、朝陽洞遺址、老鷂子梁遺址、房身西遺址,主要分布于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南寶力皋吐類型包括南寶力皋吐墓地、昆都嶺遺址,分布于新開河流域,同屬于西遼河支流。這樣來看,小河沿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區域重合度較高。

由此可見,小河沿文化墓葬數量多,廣泛分布于遼西地區,是研究小河沿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

據統計,目前小河沿文化墓葬共計720余座,其中部分墓葬無法辨識其形制,可辨識形制的墓葬共687座。根據墓葬形制劃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偏洞室墓、洞穴墓、石板墓四大類。其中以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發現數量最多,偏洞室墓次之,洞穴墓和石板墓較少(表1)。

(一)土坑豎穴墓

土坑豎穴墓占比最大,共發現623座,石羊石虎山墓葬、石棚山墓地、老鷂窩山墓地、上店遺址墓地、南寶力皋吐遺址、昆都嶺遺址均有發現。土坑豎穴墓的營建方法是從地面向下豎直挖出墓坑,有的平面輪廓為長方形,有的墓坑四壁不甚規整,均距地表較淺,墓主和隨葬品置入坑中后掩埋。

(二)偏洞室墓

小河沿文化偏洞室墓共發現61座,石棚山墓地、老鷂窩山墓地、哈啦海溝墓地均有發現。偏洞室墓墓穴的營建方法是先垂直向下挖一個長方形的豎穴,一側為二層臺,在豎穴另一側掏挖一個長軸方向與豎穴平行的洞室,墓主葬于洞室內。二層臺有的寬于洞室,有的略窄,有的與洞室等寬。

(三)洞穴墓

小河沿文化洞穴墓共發現錦西沙鍋屯遺址和喀左朝陽洞遺址兩處。這兩處墓葬均是在洞穴土層堆積中發現的,同時發現了數量眾多、年齡性別不明、經過火燒的人骨,還有一定數量的隨葬品。將洞穴作為墓穴,舉行火燒祭祀儀式,應是這一時期生活在這個流域的小河沿先民的一種特定葬俗。洞穴作為居址應是游獵群體的臨時居所,而游獵群體所處環境危險惡劣,個體意外死亡后將其埋葬在洞穴中,可保護其遺體不被野獸侵擾,也便于找到埋葬位置。

(四)石板墓

小河沿文化石板墓僅在老鷂子梁遺址發現一座,保存較差,未發現人骨,僅出土大理石質管飾一件。從墓葬形制判斷,屬小河沿文化較早時期,應是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石板墓的延續。

三、結語

由于目前發現的其他類型遺跡,尤其是居住遺址較少,墓葬便成為探索小河沿文化內涵與面貌的最重要的考古材料。目前已發掘的墓葬共720余座,共有土坑豎穴墓、偏洞室墓、洞穴墓、石板墓四種類型,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新開河及大小凌河流域。通過對其墓葬類型的研究,厘清了小河沿文化的整體面貌,體現出其文化內涵的復雜性、多樣性。研究小河沿文化墓葬類型,對于探索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與傳統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浩輝.論安特生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地位[D].甘肅:蘭州大學,2015.

〔2〕蘇赫.內蒙古昭烏達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時代墓葬[J].考古,1963(10):523-524+546.

〔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4〕劉志一.克什克騰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墓地及遺址調查簡報[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Z1):77-83.

〔5〕翁牛特旗志編纂委員會.翁牛特旗志[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6〕劉雅婷,于長江.喀左縣朝陽洞小河沿文化洞穴遺存[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0(00):121-136.

〔7〕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文物精華[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8〕劉冰,馬鳳磊,等.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5(01):6-21+3.

〔9〕張亞強.內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溝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2010(02):19-35+97.

〔10〕塔拉,張亞強.內蒙古昆都嶺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N].中國文物報,2008-11-26(002).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bstract: Xiaohey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western Liaoning, and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prehistory to early Bronze Age in western Liaoning.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iscoveries of Xiaoheyan cultural sites,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Xiaoheyan cul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mb is the largest number of relics found along the river,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outlook, burial system and cultural exchange of the culture along the river.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burials along the Xiaohe culture, and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types, evolution, burial style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tombs along Xiaoheyan, and clarifies the types, morning and evening changes, regional and era differences, and their status and role in the study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nd culture along Xiaoheya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Xiaoheyan culture and for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es of tombs along Xiaoheyan.

Keywords: Xiaoheyan Culture; Types of Tombs; Origin

猜你喜歡
源流
中介話語分析的源流、方法及意義
論影雕的源流與雕刻構圖
镵針源流與現代研究進展
水痘源流考
“嘯”的源流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一)
本幫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淺析
墨竹畫的源流析
《四郎探母》源流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