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英語教材課程思政建設探索

2023-07-21 10:43張曉常

張曉常

摘 要:研究生英語是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教材是實現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研究生英語教材在思政內容上的現狀以及課程思政在實施中出現的“硬融入”和“兩張皮”的癥候使研究生英語教材的課程思政建設成為一種必要。思政內容的系統化?和立體化以及校本化建設可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相統一的思政教育愿景。

關鍵詞: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6-0084-04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研究生英語是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高效推進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之一。教材是落實課程思政的主渠道,教材建設在課程思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圍繞課程思政在研究生英語教材內容及教材設計等層面表現出的癥候,探討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在教材建設中的實現路徑。

一、研究生英語教材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研究生英語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兼有人文性、工具性、專業性等特質。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中以廣博的跨專業的普遍知識為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養成健全人格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實踐”[2]。打通知識之間的界限,培養一個完備的人,這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就人文性而言,研究生英語注重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人才培養需求;就工具性而言,研究生英語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就專業性而言,研究生英語主要培養學生的通用學術英語能力。由此,研究生英語教材便有了三個基本維度構成:通識教育內容、課程思政內容和通用學術英語內容。

教材是一個選定主題或課程知識、概念和原則的集合,包括教學用書和教學材料(配套音視頻、圖冊和活動手冊等)。教材建設是作為課程思政“主戰場”的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研究生英語課程的內在特質賦予了英語教材在實現立德樹人重要教育目標過程中的載體地位,建立“政治認同”、抒發“家國情懷”、提升“文化素養”、樹立“憲法法治意識”、增益“道德修養”成為英語教材的應然之職。教材建設如何反映上述思政核心內容,如何把課程思政與教材建設相結合,這在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中有著明確要求,即高校教材建設必須“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3]。

目前,國內高校較多使用的研究生英語教材有:《研究生英語綜合教程》(熊海虹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探索研究生英語(基礎級)讀寫教程》(季佩英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研究生學術英語讀寫教程》(高原總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時代研究生學術英語:綜合教程》(崔嶺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編研究生英語系列教材:基礎綜合英語》(邱東林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世紀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戴煒棟總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視角研究生英語讀說寫》(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語教學研究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英語系列教程·多維教程》(王同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編研究生英語綜合教程》(潘海英、馬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英語閱讀教程》(李光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等及相關聽說、寫譯教材。就課程思政而言,這些教材各有千秋,難以籠統論之。盡管部分教材在其修訂版中,通過素材選擇、練習設計、活動設計等體現了一定的課程思政的內涵要求,但總體而言,大多數教材側重于語言技能及通識教育,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課程思政內容呈現的非系統性

目前大多數研究生英語教材偏重于語言技能的學習和通識教育,其編寫或以主題為組織線索,或以語言技能為教材單元劃分依據,很少有以思政教育內容為編寫中心的研究生英語教材。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如鹽在水”的隱性教育[4],其在內容的呈現上往往具有隱性特征。研究生英語作為必修公共基礎課,應注重在潛移默化、在潤物無聲中的教育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5],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因此,課程思政內容一般具有點狀和碎片化非系統性呈現的特征。

(二)課程思政內容呈現的立體化程度不高

信息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學科教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組織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多種介質綜合運用、表現力豐富的新形態教材”[6]正成為一種趨勢。順應此趨勢,大多數教材建設也正朝著信息化、數字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研究生英語教材的建設也不例外。目前鮮有單一紙質研究生英語教材的存在,大多數研究生英語教材既有傳統的紙質形式,又有符合時代潮流的數字化形式。然而,就思政內容而言,其立體化程度尚顯不足。其一是,許多數字化研究生英語教材僅為紙質教材的對應電子形態,兩者內容一致,而許多研究生英語教材在思政內容量上比較單薄,故其數字化形態教材的思政內容也同樣如此。其二是,理論上,數字化教材因其電子存儲介質的物理邊界開放性及延展性應能極大提升思政內容的豐富度和延拓度,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生英語教材基本就事論事,較少提供基于教材基本內容的延展性的思政內容,更遑論豐富的系統性思政知識體系。

(三)教材內容課程思政切入點相對較弱

由于教材出版的相對經典性和穩定性,教材的編寫在材料的選取上具有一定的相對滯后性,所選內容往往未能及時反映時代的熱點話題與主流事件,未能全節律跟上時代的節拍。學習材料是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抓手,一個緊貼時代脈搏的熱點話題可能會引發生活在時代里的學習者們強烈共鳴,更能激起“家國情懷”,導向“政治認同”。反之,一個與學習者沒有共同時代語言的話題可能無法在學習者中產生對諸如“憲法法制意識”“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等核心思政內容的感覺,更不能激發深入思考的興趣。以筆者所曾使用的《多維教程熟諳》[7]為例,該書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通用研究生英語教材,自1999年問世以來,以其選材經典地道,人文性、現實性強而備受歡迎,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然而,該教材的選材基本來自20世紀90年代的英美原著,距今已有一定的歷史距離。目前,該教材的目標讀者群大多為互聯網伴隨長大的“E一代”,在認知方式、思維習慣、知識構成等方面與該教材剛剛面世時所預設的受眾差別較大,因此,在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習者似乎較難找到興趣點,發現共鳴之處,教師也難以引導學習者進一步深入探討其中的深層思政內容。

二、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的常見癥候

教材是實現立德樹人戰略教育任務的重要依托,而課堂教學是作為“主力軍”的教師借助這種依托實現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受現有教材條件及其他課堂教學要素的限制,目前我們在研究生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著如下癥候:

(一)思政教育在教學中的“硬融入”現象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標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研究生英語教學內容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文學、文化、跨文化交流等。課程思政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行為,課程思政不能機械地在英語讀寫聽說等課程教學中刻意安排時間來講授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即“不能通過壓縮專業課內容、增加思政內容的方式來實現課程思政”[8]。否則,就會造成思政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硬融入”教學現象,這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某種逆反心理。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課程思政概念剛開始提出的時候,由于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許多教師將課程思政理解為思政課堂,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同專業課中的思政內容教育混為一談,故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專門花大量時間學習討論思想政治內容,如時事政治等,結果是將課程思政簡單化,片面化。

(二)思政教育在教學中的“兩張皮”現象

與“硬融入”相伴相生的另一癥候是課程思政與專業課堂教學之間的“兩張皮”現象。由于現有教材中思政內容的非顯性呈現特點,教師首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知識儲備深入挖掘將“隱藏”的思政內容凸顯出來,然后采用恰當的教學活動形式呈現出來。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教學活動設計的恰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綜合素養及教學理念和能力,以及客觀條件如教學資源的豐富度、教學任務的繁重程度等。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對教材中思政元素要么過度挖掘,并脫離專業課堂學習語境過度發揮和闡釋,要么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挖錯了方向,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營造出一份極不自然的課堂觀感。此外,課程思政元素的呈現也是一種藝術,應通過巧妙的課堂活動設計渾然天成地展開,但實際課堂教學往往缺乏思政教學活動的匠心設計,思政內容的呈現經常是突兀而直白,缺乏與專業課堂學習內容的自然銜接和過渡。綜上,無論是對思政元素的挖掘闡釋不當還是對思政元素呈現活動設計的缺失,都割裂了專業課堂學習和課程思政教育本應鹽水交融的關系,造成了兩者“兩張皮”現象。

三、研究生英語教材思政建設探索

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中存在的癥結在于教材,雖然其解決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但教材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是關鍵之所在。為了通過教材建設解決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師生互動共建思政元素體系

我校目前使用的專業研究生(碩士)英語讀寫教材是《研究生英語閱讀教程》(基礎級/第三版),全書共4單元12課,體裁涉及散文、雜文、傳記、小說、社論、報刊時文等,內容包括語言、教育、心理、求職、科技、體育、健康、音樂、環境等[9]。在思政內容上,此教材存在著上述大多數研究生英語教材所共有的問題,即缺乏顯性的系統性思政內容呈現,立體化程度也不高。

為了消除這些不足對課程思政造成的影響,在每一單元學習之前,教研組老師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列出各自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然后匯總這些元素并一起討論,最終確定學習單元的思政內容。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開展課程思政活動,實現思政學習由教材向實際課堂的轉化。思政內容課堂化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二次構建的過程,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就思政話題開展互動討論會,以激發新的思政靈感,發掘新的思政視角,豐富新的思政素材,從而進一步完善思政元素體系。由此,完成了一個思政元素體系的構建過程,并為下一輪的構建做好了鋪墊。經過幾個輪次的循環,逐步由點及面構建起比較完善的單元思政元素體系。

如第1課閱讀A“World English: A Blessing or a Curse”討論了英語作為全球性語言的利弊問題,其中有一句“English however is probably too close for us to be able to analyze and judge it as dispassionately as we may now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on East Asia or of Classical Latin on Western Europe.”此句意為“我們現在可以冷靜地討論古漢語對東亞或古拉丁語對西歐的影響。但是,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是不久之前的事,因此我們無法同樣冷靜地分析、評價英語?!?/p>

此句涉及古漢語對東亞的影響,在開始學習之前,經集體討論,確定將此點作為本課的思政點。并由此點進一步延拓,將其上升為中華文化對周邊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這一思政面上來,并進而梳理中華文化在時空上的影響。教學中介紹了漢字對東亞世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在創制與使用本民族文字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比如,朝鮮半島的“諺文”利用了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方式,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漢字的偏旁,越南的“喃字”利用了漢字的偏旁和構字法。還增加了遣唐使在中日、中韓文化交流方面的內容介紹。這些由課文句子生發而來并由點及面系統性拓展出的思政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生對中華文化影響的討論和匯報豐富了課前準備的相關思政內容,完善了思政元素體系。

(二)構建立體化思政學習平臺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材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紙質教材已無法滿足“網絡的一代”對新學習形態的需求。他們對音視頻文件、網盤資源庫、學習平臺或網站等形式的電子資源高度適應,能在多媒體、多模態、多環境下把紙質介質的知識體系與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的教學資源有機整合,創建更具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此外,單純課堂的學習遠遠無法適應豐富的思政內容學習需求。因此,創建包含傳統紙質教材,適應新生代學習特點和模式的智能化、移動化的立體思政學習平臺是順應時代發展之舉。具體做法主要包括:教師搜羅、整理、制作數字化思政材料,上傳至在線教學平臺供學生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鼓勵學生制作一些含有豐富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的音視頻教學資源上傳至在線教學平臺,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展示和討論,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交互學習的能力,幫助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空間。畢竟,隨時可更新、可編輯的動態化、立體化教學資源,能夠進一步提升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傊?,立體化學習平臺的構建,突破了紙質媒介教材的物理局限,拓展了學習空間,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

(三)開發校本思政學習材料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舉措[10]。立足專業,以專業的學習引領思政學習是題中之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11]。我們結合本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編寫了研究生“農業英語”教學拓展材料,大概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報刊時文選讀。選取有關世界最新農業發展特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報刊時文,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第二,通用學術英語應用。體裁涉及動物、植物、食品、植保、自然資源、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以及農業工程、農業科技、農業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學術英語的國際交流能力。第三,課后練習擴展。課后練習以翻譯和寫作為主,主要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農業的文獻資料及諺語、俗語、詩歌等,引導學生樹立文明互鑒意識,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自身的思辨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指向“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研究生英語是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如何挖掘研究生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做好研究生英語教材的課程思政建設,避免教學內容上的“硬融入”和教學設計上的“兩張皮”教學現象,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相統一的教學愿景,是所有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積極踐行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研究生英語教材也需秉持“語言能力與人的發展同向同行”的編寫理念,積極開發和建設一大批新的研究生英語教材,以適應課程思政和教學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5〕〔1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19-12-16)[2022-11-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4〕何蓮珍.大學外語課程思政之“道”與“術”[J].中國外語,2022(04):1+12-14.

〔7〕王同順.多維教程熟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何蓮珍.從教材入手落實大學外語課程思政[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02):18-22+90.

〔9〕李光立,彭工.研究生英語閱讀教程(基礎級/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EB/OL].(2021-02-23)[2022-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責任編輯 王大奎)

Abstract: Graduate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fro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based core values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with textbook as an important medium. The status quo of core-values development in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problems with the core-values development such as "hard integration" and "seeming integration" has necess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is regard. The systematization,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adapta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could achieve the aspiration to integrate core value development,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um-based core Values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