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境創設的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實踐探索

2023-07-22 14:54杜茂莉侯杰瑩范改利陳紅姜杰張建軍
地理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試題命制學業水平考試情境創設

杜茂莉 侯杰瑩 范改利 陳紅 姜杰 張建軍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重要抓手,核心素養可以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時的外在表現進行評價。通過分析試題情境創設應具備的主要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探究同一情境下不同等級的設問方式以及不同水平等級情境創設下的命題思路與方法,以期進一步反思教學、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境創設;學業水平考試; 試題命制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3)06-0038-06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主要回答了“為什么考” “考什么” “怎么考”的問題。同時,高考評價體系還規定了高考的考查載體——情境,以此承載考查內容,實現考查要求?!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中也要求在學業水平考試和高校招生考試中應理解與把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科學測評框架。學業水平測試命題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狀況。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狀況是隱性的,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一定復雜程度的情境下的表現,來間接推斷學生的素養水平[1]??梢钥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新課標都強調了試題命制過程中情境的重要性。

試題應在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導下進行命制,從其基本構成要素來看,主要包括立意、情境、設問三個方面。其中,立意是靈魂,體現考試的目的;情境、設問是實現立意的載體;設問是試題立意、情境之間的橋梁??梢?,這三個要素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總之,無論是從試題命制的依據,還是從試題考查的目的以及試題的基本構成要素來看,試題情境的創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試題命制過程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試題情境創設的要求

1. 真實性

新課標指出的各類情境包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與生產聯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學術情境。為了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要高度重視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即把具體任務盡可能放在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之中[1]?!吨袊呖荚u價體系》也明確指出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轉變。地理學科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2]。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需要學生在面對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時,能夠發現問題(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分析和解決真實的問題(描述和闡釋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事物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真實復雜情境的體驗感,這樣的考查能夠幫助命題者測評出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達到的具體狀態,以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水平表現。

2.生活化

新課標提出的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反映現實生活,材料加工注重“鮮活”,淡化“專業”痕跡;對于學術性情境,注意表達的通俗性,使之向生活化情境轉化,既隱含內在的學科邏輯,又貼近學生生活[1]。命題者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與地理測試內容相關的結合點,從簡單的生產生活場景或通俗易懂的學術研究成果入手進行情境的創設。創設的試題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經驗,能夠有效拉近試題情境與學生原有生活體驗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融入情感,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究動機,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應用價值的認知,體現了利用復雜情境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3.育人功能

“新課標”明確了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考具有“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大核心功能,因此在試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要注意蘊含學科的育人功能。在試題命制過程中,要依據考核的學科內容、具體任務,選擇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體現時代要求的情境材料,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國家的發展戰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融入試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發展,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自覺建設美麗家鄉的理想追求,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二、同一情境創設下不同考查等級設問的實踐探索

地理試題命制致力于考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而素養考查主要是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常見的地理學科基本能力有辨識、描述、解釋、說明、分析、推理、評價等[3]。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事象和特征的辨識能力,以及對地理過程和地理聯系的簡要分析能力。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則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學科方法和思維對地理過程和地理聯系的分析能力以及運用學科思維和創新思維對實際問題的評價和建議能力。因此,下到試題嘗試在充分挖掘情境素材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設問方式,力圖考查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素養。

北京市某中學開展 “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探秘”主題調研活動(圖1、圖2)。

任務一:探索自然奧秘

第一站同學們來到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涇河和渭河在西安交匯時(圖3),涇河水清濁隨季節變化,渭河水終年渾濁,涇河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而形成 “涇渭分明”的現象(圖4),成為關中八景之一而聞名天下。設問如表1所示。

參考答案:(1)A (2)冬季。涇清的原因:冬季降水量少,涇河水主要由地下水補給,水量不大,流速慢,侵蝕力不強,導致河水含沙量較小。

【命題意圖】本組試題通過創設“涇渭分明”這一真實、復雜的情境,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綜合分析、推理思辨的能力,側重考查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能力。選擇題要求學生針對“涇渭分明”這一現實中的地理事象,能夠簡單分析水文、氣候、地貌三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從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角度進行分析[4],進而達到綜合思維水平2的考查要求。綜合題要求學生對于給定的“涇渭分明”出現季節差異這一復雜的地理現象,能夠在認識區域特征的基礎上,明確水文、氣候、地貌要素間的因果關系,還需要考慮時間要素,綜合各要素,系統分析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時空綜合維度對其發生、發展和演化進行分析,給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釋[4],進而達到綜合思維水平3的考查要求。此外,本組試題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厚植家國情懷。具體如表1所示。

任務二:調研產業發展

第二站同學們來到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共同節點城市喀什(圖5、圖6)。當地盛產巴旦木,巴旦木喜溫暖,適宜生長溫度在20 ℃~30 ℃之間,能耐低溫,耐干旱;需年均日照時間長達2 200小時以上。當地生產的巴旦木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種植密度比較低,畝產量僅有400~500斤。目前國內巴旦木市場供不應求,其中95%依靠進口。在中國食品與飲料市場上,巴旦木原料的利用正在迅速發展,零食、烘焙和乳制品業等成為進一步推動巴旦木增長的有力引擎。設問如表2所示。

參考答案:(1)夏季熱量充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2)規?;a,產業化發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品質,形成品牌效益;對巴旦木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構建高效的營銷體系,擴大市場。

【命題意圖】本組試題通過創設巴旦木這一真實的、貼近學生的生產生活情境,考查學生從圖文資料中獲取信息、綜合分析、推理思辨的能力,側重考查了核心素養中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表2中指向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設問要求學生結合區域背景、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簡要分析氣候要素中的熱量、光照、晝夜溫差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要求學生讀圖(如行政圖、地形圖、氣溫和降水圖等)分析、綜合[7],能夠對給定的簡單地理事象,從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角度進行分析[4],進而達到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水平2的考查要求。表2中指向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設問聚焦于為喀什巴旦木產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求學生針對區域產業合理化發展這一真實問題,結合現實情況,對時空尺度上的要素發生發展演化進行預測評價[6]和建議,進而達到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水平4的考查要求。同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是物產豐富大國的基本國情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任務三:關注區域合作

同學們在調查喀什的產業發展中,了解到中吉烏鐵路被稱為“友誼橋梁”。鐵路沿線自然資源豐富,東起我國新疆喀什, 經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再至烏茲別克斯坦,是現代“絲綢之路” 的一段。未來中吉烏鐵路建成后,中歐貨運路程將縮短900千米,將形成第二條亞歐大陸橋的又一支線。設問如表3所示。

參考答案:(1)D? ?(2)經濟:連接周邊國家鐵路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使沿線地區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加大農產品、礦產品出口,降低出口成本);縮短貨運路程,降低運輸成本;加強沿線地區與其他區域間的經濟交流,促進商品流通;社會與文化:有利于加深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友誼等。

【命題意圖】本組試題通過創設一帶一路沿線的中吉烏鐵路情境,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辯證分析的能力,側重考查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能力。選擇題要求學生能夠簡單分析交通、人口、農業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能夠對給定的簡單地理事象,從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角度進行分析[4],進而達到綜合思維水平2的考查要求。綜合題要求學生能夠對中吉烏鐵路建設這一發展決策進行評價,能夠在認識某類區域特征的基礎上,從促進區域科學發展的角度,對其發展的條件、過程、問題及決策等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評價[1] ,進而達到綜合思維水平4的考查要求。在此過程中,注重拓展國際視野,引導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具體如表3所示。

三、創設不同水平等級的情境命題實踐探索

新課標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明確了不同學業質量水平的標準,在學業水平考試建議中更明確提出學業質量水平2是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要求,學業質量水平4是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要求,同時,新課標還對不同水平等級的情境也有具體的描述,大致從水平1到水平4表現為從簡單熟悉情境到現實復雜情境。對真實、復雜、生活化的情境素材進行選取、加工和整理是地理原創試題命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可以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不同水平狀況。面對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對學生提出不同層級的要求,本組試題嘗試從不同水平等級情境創設和設問兩個角度分別進行試題命制的探索。

1.指向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試題命制

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主要考查全體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涉及的問題相對簡單,所創設的情境也比較簡單、容易解讀。要求學生能夠在簡單、熟悉的情境中辨識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進行簡單分析。例如,依據課標要求中“1.4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必修1),以“石老人”為例進行試題設計。

【試題設計】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是青島市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度假區,有一塊巨石矗立在海中,形狀像一個孤獨的老人遙望著大海深處,人們叫它“石老人”(圖7)。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參考答案:(1)D (2)“石老人”從成因角度劃分屬于海蝕柱;位于基巖海岸外側的沿海地區;形態不規則;規模較??;巖石堅硬度較強。

【命題意圖】本組試題通過創設“石老人”景觀這一相對簡單的情境,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側重考查了核心素養中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上述第1題考查了地貌與水文兩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能夠說出簡單、熟悉的地理事象所包含的相關要素,并能從兩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進行分析[4] ,進而達到綜合思維水平1的考查要求。上述第2題要求學生根據“石老人”的景觀圖片和所學知識描述地貌的景觀特征。讀圖(如行政圖、地形圖、氣溫降水圖等)分析、綜合[7],進而達到區域認知水平2的考查要求。此外,該組試題還引導學生學會用“地理眼”去觀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愛國之心。

2.指向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試題命制

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是在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凸顯選考學生的學科特長,有針對性地為高校選拔人才。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要求學生對給定的復雜地理現象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新課標中對選擇性必修1的具體表述為“1.3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蓖瑫r,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更加注重對“地理過程與變化”“分析成因”等內容的考查。這就需要創設更加復雜、真實的情境;問題設計要有深度、有廣度、有梯度、有開放性和創新性。為滿足以上要求,對前述試題進行了以下調整。

【試題設計】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是青島市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度假區內,有一塊17米高的巨石矗立在海中,人們叫它“石老人”。2022年10月3日凌晨4點10分左右,經歷暴雨洗禮后的“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圖8)。事發后當地對于“要不要修復‘石老人”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石老人”發生坍塌的主要原因。

(2)你是否贊同對“石老人”進行人為修復,并說明理由。

(3)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石老人”海岸地帶(景區)將發生的變化。

參考答案:(1)“石老人”位于沿海地區,長期受到風化、海浪侵蝕,再加上暴雨形成的流水侵蝕,最終發生了坍塌 (2)贊同,因為“石老人”作為景區的地標性事物,需要進行修復以保持當地旅游景觀的獨特性,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不贊同,因為修復“石老人”難度較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3)隨著“石老人”繼續受風化、海浪侵蝕等,原有的“石老人”會不斷崩解、破碎,被海水搬運,最終消失;同時,海水不斷擊打、侵蝕海岸,在使其后退的過程中,可能會形成新的“石老人”。

【命題意圖】本組試題通過創設“石老人”景觀的變化過程這一真實、復雜、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需要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及其規律,考查了核心素養中的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上述第1題“石老人”長期受到風化、海浪侵蝕,再加上暴雨形成的流水侵蝕,最終發生了坍塌,從跨時間尺度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涉及多個要素[7],進而達到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水平3的考查要求。上述第2題以是否贊同修復“石老人”為話題進行考查,答案體現開放性特點,贊同方需要關注修復“石老人”帶來的積極影響;不贊同方需要關注修復“石老人”的困難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現實中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簡要分析,理解區域中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4],能夠綜合人對地及地對人的影響并說明人地關系的對立統一[5],進而達到人地協調觀水平4的考查要求。上述第3題不僅關注跨時間尺度的發展演變過程,更加側重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地理事象進行推測、評估,進而達到區域認知水平4的考查要求。此外,該組試題還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關注新聞時事,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樹立自覺建設美麗家鄉的理想追求,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綜上,針對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功能定位不同,對學生考查目的不同,本組試題創設了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材料和問題設計(表4)。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1],是學業質量標準制定和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四級分級水平主要依據不同水平的情境進行劃分,不同的情境水平決定了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質量要求[5];它同時還能夠幫助命題者測評出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達到的具體狀態,以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水平表現。面對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對學生提出不同層級的要求,本文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了命題的實踐探索,一方面嘗試在充分挖掘情境素材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設問方式和設問的思維水平,力圖達到對學生不同等級能力考查和素養考查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創設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和設問,進一步考查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水平。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同一情境下,僅僅通過調整設問方式能否有效達到區分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目的,后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改進??傊?,對地理試題命制的實踐探索,可以幫助教師站在命題者的角度審視試題,反思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行為,有利于教師進一步研究課程與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陳詩吉.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試題考查方式探析——以2020年高考全國地理試題為例[J].地理教學,2021(3): 56-60.

[3] 張曉霞.學業質量水平視角下高中地理命題的實踐思考[J].地理教育,2020(4):25-27.

[4]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王民,韓琦,蔚東英,等.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標準研究( 連載一)“ 人地協調觀” 水平劃分標準及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7(6):22-25.

[6] 王民,張元元,蔚東英,等.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標準研究( 連載二)“ 綜合思維” 水平劃分標準與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7(7):28-31.

[7] 王民,邱怡寧,蔚東英.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標準研究( 連載三)“ 區域認知” 水平劃分標準與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7(8):31-34.

通信作者:陳紅

猜你喜歡
試題命制學業水平考試情境創設
從一道數學試題的命制過程分析數學核心素養的考查方法
居高臨下不如用心其中
學業水平考試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的幾點想法
情境打動孩子心靈,提高閱讀感悟效果
幼兒在體育游戲時情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選擇生活情境的誤區及對策
高二年級學業水平考試信息技術學科復習課的選題策略
加強試題實證意識 提高命制和解答質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