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向飛:提出新的問題會比解決已知問題更加重要

2023-07-22 22:35李葉
設計 2023年12期
關鍵詞:設計師用戶產品

李葉

元向飛

聯想集團 資深工業設計師

聯想中國區賦能中心工業設計主管

iF設計獎評委

元向飛先后在Christian Bjorn Design設計公司北京設計中心任高級設計師,在三星電子產品創新團隊任產品創新經理。目前在聯想中國區賦能中心擔任工業設計主管。在十余年工作中,他在消費電子、智能家居、交通工具、醫療健康、辦公、教育等不同產品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并在多個產品品類上獲得了包括iF金獎在內的數十項國際設計獎項。

《設計》:工業4.0時代的工業設計具有哪些特點?

元向飛:工業4.0時代,產品從生產到使用都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密不可分。作為聯想智能IoT生態產品的設計師,我們每年會接觸上百個不同類型的智能產品。這些產品和項目呈現出以下幾個新趨勢:

1.產品生態化:新的產品經常是作為一個大的軟硬件系統中的一個終端出現。即使是臺燈、鬧鐘這樣的單一功能產品,也會接入到一個智能平臺,與其他產品一起出現在多樣的交互場景中。這就要求工業設計能夠對產品的系統性有更多的考慮,包括如何讓同一系統下的多個不同產品具有一致的交互邏輯和設計風格,降低用戶的認知學習成本,提升產品的風格一致性。同時也要使產品能夠適應軟件版本迭代,硬件的功能和交互應提前考慮不同版本變化帶來的兼容問題。比如,硬件端應盡量減少特定功能物理按鍵的設置,只保留最為基礎、穩定的物理功能按鍵。對于未來可擴展功能模塊的產品,應提前考慮好不同模塊間的組合方式,使產品在不同階段都能夠實現完整的用戶體驗。

2.小眾化/專屬化:以往在設計產品的時候,理想方案是讓一個產品成為擁有不同需求的用戶的最大公約數,就會導致最終產品對于個體用戶往往不是最理想的。在大數據的加持下,用戶可以更加精確地細分,配合柔性生產、智能生產線等新的加工模式,一個產品可以有更小的加工起訂數量,這樣我們就可以為更多小眾的人群設計更加符合他們特定需求的產品。在更加極致的情況下,如AI輔助圖案生成和數字化印刷的方式相結合,我們可以做到同一批產品的每個表面圖案都是唯一的。

3.分享屬性增強:伴隨著互聯網3.0時代的到來,個人用戶越來越多地成為網絡生活的參與者和內容生產者。這樣的背景下,用戶選擇產品往往不只是滿足個人的使用需求,同時也需要通過產品滿足自己分享和社交的需求。以往這些需求往往只在汽車、手表等一些強社交符號的產品上體現,但現在,用戶通過朋友圈、抖音、微博等各種社交平臺展示自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展示了自己所使用的產品,這些產品也就成了用戶體現個人性格、審美偏好、社會地位、價值主張等因素的媒介。用戶在選擇這些產品的時候所考慮的也不僅僅是好用與否,還會考慮它是否符合自己的“人設”,是否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其他產品相協調,是否能體現自己對環保的關注等一系列因素。而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也必須根據目標用戶的這些需求做相應的強調。

《設計》:在對人工智能充滿期待和警惕的時代,您認為未來工業設計和工業設計師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元向飛:AIGC的橫空出世確實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工業設計領域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很多從業者包括我們也在積極探索AIGC與工業設計的結合。目前我們團隊已經初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流程。在實際設計項目中開始將AIGC轉化成設計生產力。

借用一個國外設計師的觀點,“AI可能不會短時間內取代你,但掌握了AI工具的你的同行可能會?!蔽艺J為AIGC在工業設計領域將會快速取代一部分創新度較低的工作,如設計參考資料獲取和草圖推演,已有設計風格的產品視覺化(Visualization),甚至3D模型生成等,在這些方面,AI的能力和效率已逐漸趕超專業設計師。而目前看來,AI比較欠缺的是設計流程中的前后兩端:最前端,在對用戶、市場、技術復雜信息的分析、洞察形成合理而獨創的設計方向這方面,AI還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后端,設計方案工程化階段,如何將方案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加工工藝以合理的成本實現,AI目前也還無法與專業人員相比。但中長期來看,隨著AI學習能力的加強,AI模型的進一步功能細分,在方案工程化落地方面,AI也很有可能迎頭趕上。

對于工業設計行業來說,這無疑是繼CAD(電腦輔助設計)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術變革。在我上大學的時候,電腦輔助設計雖然已經在行業中普遍應用,但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的基本功還是手繪草圖、手繪工程制圖、手繪效果圖這些基本技能。一方面,學校教學變革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很多年齡稍長的老師自身也不會使用電腦進行設計。但我的幾位老師都是非常優秀的設計師,他們用手繪與實物模型制作方式,依然能做出非常優秀的作品。但對于年輕設計師來說,會不會使用Photoshop, Illustrator、Rhino等軟件進行2D、3D設計創作和呈現,成了設計師能否進入這個行業的基本條件。因為設計工作需要和其他設計師以及很多不同專業的人合作完成,掌握了這些工具,你才能更高效地和其他人協作。

AIGC產生后,很可能會催生新的設計工作流程,如果不掌握這個工具,并不是說不能做設計,只是在工作流程上可能會和其他設計師不同步,導致一些麻煩。比如,我們嘗試在有些項目的第一輪草圖階段,允許設計師各自使用AIGC工具生成設計草圖。結果在3天后的第一個checkpoint時,使用AIGC的設計師能夠產出上百個完成度很高的方案,而使用傳統方法的設計師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草圖方案??梢韵胂?,當AIGC被普遍使用時,設計流程中諸如草圖階段的時間規劃和預期產出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對于沒有掌握這個工具的設計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對于工業設計師來說,首先應該用開放的心態積極地了解和掌握這個工具。即使自己不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至少能夠和AIGC的專業人士很好地溝通和協作;第二,設計師應該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獨創性的工作上。相比對已知問題給出答案,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新的問題和解題思路。比如如何從用戶需求和體驗中發現產品新的設計方向,如何跨行業、跨領域獲取靈感開創全新的設計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和AI做朋友;最后,設計師也無需過于焦慮。目前的設計產業已經非常細分,沒有人能成為全能的全才。AIGC的出現一方面很可能會發展成對普通用戶更加友好的工具,讓設計師都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和使用,普遍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會有更加專業的交叉人才成為專門的 Prompt Designer(提示設計師),為設計師提供專業的服務。設計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長,在這個設計細分的合作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設計》:您如何平衡設計中的美學和功能?

元向飛:功能和形式美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圈熱議的話題。

在我學設計的時候,經典的包豪斯學派主張的“功能決定形式”還是金科玉律,而在當下的消費主義時代,這一理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我們無法要求用戶在面對功能同質化、外觀眼花繚亂的產品面前還能秉持著“功能決定形式”的思維做出理性的選擇。另一方面,隨著電子產品內部結構的高度集成化和軟件功能在產品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產品的功能和外觀已經沒有必然的聯系,功能完全不同的產品都可以被裝在一個形態大小一樣的方盒子里。手機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雖然顯得很老派,我個人依然認同“形式應追隨功能”這一設計理念。但面對當今的新情況,我認為可以把“功能”一詞的范疇進行拓展,功能應不再是產品所完成的具體任務的效率、出錯率、易用性等冷冰冰的指標,而是對用戶、環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滿足度。簡單講就是形式美應該符合產品希望傳達給使用者的感受和體驗,我們在日常設計中也是這樣要求設計師的。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設計可以帶有個人風格,但不能將個人的審美喜好凌駕于用戶訴求之上。比如,一個商用服務器,客戶對它的價值訴求主要是高效、可靠;一款高級腕表,客戶希望其體現個人的藝術品位和排他性,因此這兩個產品對“美”的表現方式也應不同。

從這個視角來看,我認為“美”和廣義的“功能”并不是對立的,“美”也是產品功能的一個方面,只是在不同產品中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設計》:在設計中的靈感來源是什么?如何將這些靈感轉化為實際的設計?

元向飛:我很慶幸工作這么多年來,一直在不斷接觸不同領域的產品。從CBD設計公司開始,我設計過家電、手機、工程機械、安防產品。

在三星產品創新部門工作期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智能家居產品的用戶分析、市場以及產品創新思維。在短暫接觸過一段時間的車聯網產品設計后,又在聯想從事智能消費生態產品和商用產品設計,接觸了更多各類產品。這使得我對各種新的技術、社會現象以及用戶行為有著高度的好奇心。這些積累都是我靈感的來源。

我的設計靈感迸發常常是在深入了解一個產品用戶的需求后,忽然被與這個產品毫不相關的一段經歷或其他領域的巧思所激發。比如我在設計LIFELOOP手杖的時候,面對已經明確的產品定義,遲遲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形態去搭載這些需要的功能。而與此同時,我參與的另一個標識設計的項目中,一個莫比烏斯環的方案恰好傳達了生命循環、無限延續之意。這個形似數字“8”的莫比烏斯環Loop的形態立刻讓手杖的整個設計有了靈魂。沿著這個思路,我又將太極圖形中相互對立的兩個形態對立又調和的理念融進設計中,將木材和橡膠兩種材質搭配,隨著手杖形態的走勢,兩種材質自然地完成了內側到外側的轉換,而這個轉換正好符合手握位置和接觸地面位置對材質的需要,整體形態也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協調感。這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了好的設計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它本來就在那兒,等著有心人去發現。這個產品也非常幸運地獲得了 2020 iF醫療健康類產品中唯二的兩個金獎之一。

《設計》:基于雄厚的電子產品設計經驗,您如何在產品中體現可持續性和環保的理念?

元向飛:面對消費產品特別是電子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快速更新換代的特點,我們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設計盡量少地產生浪費。在我的團隊中,我們面對的每個項目也都會問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保證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用戶喜愛并愿意長期擁有的。如果一個產品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大量滯銷,不僅是對材料和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會給企業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我會盡量使設計體現出品質感,確保材料的經久耐用。另外,在造型設計上,我們會盡量避免追隨短期潮流,并且盡量使用簡潔、耐看的造型風格,避免產品因太快過時而被拋棄。材料的選擇上也是盡量選擇環保材料,特別是能從視覺上能明顯體現環保特征的材料。比如,我們在一款智能鼠標設計升級項目中應用了50%再生塑料。由于再生塑料的加工特點,材質中會夾雜一些雜色顆粒,這個雜色在供應商看來是一種產品缺陷,我們卻認為這種隨機分布的雜色恰恰體現了一種天然的美感。因此,我們毫不修飾地將其用到產品的外殼上,配合其他材質,使產品更加具有特征和視覺美感。這款產品上市后也獲得了用戶的廣泛好評。憑借這個特點,這款產品獲得了2023年的紅點設計獎。

《設計》:對于跨學科、跨專業的協作您有怎樣的經驗和教訓?

元向飛:在大眾的想象中,設計大師總在不經意間找到靈感,然后在畫紙上自由揮灑想象力,做出驚艷的作品。但其實設計師日常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了解其他人的需求上。一個項目來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產品需求方的目標和限制條件,然后需要了解它的目標用戶需要從產品中獲得什么。在方案轉化落地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了解工程師在實現設計時需要做哪些必要的調整。每個方面的需求就好像一塊塊形態不匹配的積木,而一個好的設計師更像是黏合劑,將各種有棱有角的積木中間的縫隙填補黏合起來,最終以一個完整的形式展現出來。而設計師的創意,或者更具體地說,造型能力其實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設計師只把這部分當作自己的職責,那他自己也就變成了一塊積木,往往不能和項目中其他人的需求很好地嵌合。這在跨專業、跨學科的協作中尤為重要。

要成為好的黏合劑,就需要設計師有不同的交互界面。與產品經理溝通時,要能夠用產品的語言探討產品定義、產品競爭力這些專業問題;和用戶交流時,又需要有很強的同理心,忘掉自己對產品已有的專業知識,了解首次面對這個產品時會產生的好奇、茫然無措和挫敗感;而當你把用戶“匪夷所思”的需求拋給負責實現它的工程師時,如果不理解工程師對產品合理性和可靠性的堅持和他們因此所感受到的冒犯,就很難深入地和他們探討方案優化的可能性。當你能夠站在需求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溝通時,你也會獲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換位思考,說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但真的能夠針對具體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是需要很多積累和訓練的,你了解對方的學科背景和溝通語言越多,溝通就會越順暢。

《設計》:請分享一個您最近一次感受到挑戰性的項目和解決方案。

元向飛:去年我負責了一個會議交互大屏設計項目,我的任務是將一個全新的超窄邊框屏幕的特點,通過設計體現出來。如果是一個電視,這一點非常簡單,只需把四個邊框的尺寸壓到極限即可,但會議交互大屏不同,為了滿足會議場景的要求,產品正面除了顯示,還需要集成攝像頭、喇叭、交互界面、各種接口和傳感器等,這些都需要占用額外的空間。

因此,業界通常的做法是將上、左、右三邊做得很薄,留下一個很寬的下邊框。我并不滿足于這樣的常規解法,希望用戶使用時擁有更好的沉浸感。因此,如何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把下邊框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成為我們設計中核心的挑戰。最終,跨界的思維方式和經驗再次讓我找到了思路。下邊框寬度不能調整,那是不是可以像滑蓋手機一樣從厚度上做文章呢?我們通過一個錯層的方式,將正面部件向后推一定距離,利用這個臺階將原來的下邊框藏在陰影里。這樣既弱化了屏幕以外的元素,也保留了所需的功能。在這個思路下,我對整個機身和下邊框的結構比例進行了調整,使屏幕區域的四個邊都做到了超窄邊框,同時將向后推移的下邊框收窄、簡化成為一個獨立Sound bar的造型。通過一個設計的調整,采用同樣的技術打造出了業界首款四邊窄邊框的會議大屏產品。這個設計獲得了2023年的紅點獎。

《設計》:體驗經濟時代,體驗設計的價值是否還將進一步擴大?未來還將滲透到哪些領域?

元向飛:在我看來,體驗設計是最根源的設計。我們將設計分成工業設計、環境設計、視覺設計、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等,這些設計最終的目的都是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在體驗經濟時代,用戶消費所獲取的往往是一個綜合性的體驗產品,其中可能既包含實體的產品,也包含虛擬的軟件產品,同時在其選購、使用、分享等環節中又會接觸到購物的線上線下環境、人與人、人與系統之間的服務等,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消費體驗,而這整個體驗經歷是可以通過設計去優化的。正因為如此,我所在的聯想中國區賦能中心設計團隊從一開始就把團隊定義為體驗設計團隊,集合了用戶體驗、產品設計、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的專家。我們所接觸的項目也涉及用戶體驗的多個方面。除了以產品軟硬件體驗為主的消費產品設計以外,我們還會對用戶的某一段特定體驗經歷做多專業結合的系統設計,如多人協作的辦公會議場景的體驗設計、遠程老師和本地老師同時參與的雙師課堂教學場景等,這些系統的體驗設計都會涉及硬件產品、軟件、系統平臺、服務等多種體驗要素。

之前,我們往往是站在開發者角度,更加重視功能如何實現,而體驗設計更多地是站在用戶視角去審視這一流程是否符合他們的預期。比如2021年我們與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合作的院內藥品流通系統的體驗設計項目中,我們發現,現有的系統更多的是從藥品管理角度設計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負責送藥的工人、分發藥的護士以及用藥的患者這些重要的參與者的體驗并沒有得到重視。我們實地走訪了多位流程參與者,仔細地觀察了他們的工作流程,了解了他們用到的工具以及他們為了適應這一系統而自創的小妙招。結合我們的特長,重新優化設計了整個藥品流通的工具和流程。在新的流程中,所有參與者的訴求都得到了關注,這不僅改善了參與者的體驗,也提升了院方的經營效率和美譽度。

《設計》:您對有志成為工業設計師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

元向飛:我對還在學習階段的設計專業同學以及年輕設計師有兩個小建議。

第一,對身邊的人和環境保持好奇心。工業設計不是只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漂亮的效果圖,設計師在開始設計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理解一個現象背后的原因,一個人做出一個選擇背后的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善于觀察和思考,要像孩童那樣,對不了解的事物刨根問底。設計分析中常用的“5 Why”方法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第二,培養自己的國際化視野。多去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設計師在面對相似的課題時是怎樣理解和思考的,他們關注的重點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只有了解了這些差異,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特點和不足。

今年我有幸收到了iF組委會的邀請,作為評委參與了iF學生設計獎評審工作。在此期間,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設計作品,其中也不乏中國地區的優秀作品。但整體來看,我國的同學們在設計思路上與歐美日設計發達國家仍然存在顯著的差異。對于同一個問題,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歐美學生會針對某個使用者的需求做仔細的分析,從表面的現象找到潛藏的關鍵問題,然后針對這一關鍵點,了解目前已經有的解決方案有哪些,而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從哪個新的視角做了哪方面的優化,它的使用體驗如何等。而亞洲國家,特別是我國的同學往往在有了一個巧妙的想法以后,開始考慮如何用漂亮的外觀去表現它,用什么樣的材質和工藝實現它。這當然沒有錯,但他們往往會忽視“這個想法是不是很恰當地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它對用戶、社會和文化的價值何在?”等更加根本的問題。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我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大環境的變化,我們的設計師的已經在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能力差距。很多從1到100的設計我們已經讓國外設計師望塵莫及,接下來在很多產業我們可能將會從追隨者變為引領者,那我們的設計師也應該考慮如何在從0到1的設計課題上也同樣做得出色,而針對這樣的課題,提出新的問題會比解決已知問題更加重要。

猜你喜歡
設計師用戶產品
小小設計師
我是小小設計師
設計師訪談
推薦一個設計師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如何獲取一億海外用戶
新產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