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引:尋找獨特的“在地文化”注入實踐

2023-07-22 14:15
設計 2023年12期
關鍵詞:海南藝術文化

張引,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藝術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萬人計劃),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專家服務基層重點聯系專家,全國高校明德教師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推薦人選)。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藝術遺產保護與社會服務創新設計研究。

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省社科重大、省教育廳重點、省自然科學基金高層次人才等8項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出版個人設計作品集2部,專著7部(百佳出版社4部),教材3本,其中《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再版3次。獲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省科研成果二等獎、優秀論文一等獎。設計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為中國而設計”環境藝術大展1次,設計作品入展中國文化促進會《寫意中國》展覽1次,獲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金獎1次,獲得省一等獎4次,二等獎4次。指導學生獲得省優秀碩士論文、教育部大藝展藝術工作坊一等獎等。

《設計》:您是從何時開始關注及實踐設計/藝術鄉建的?

張引:我從2003年開始關注研究建筑遺產保護和海南地域文化在藝術鄉建領域中的應用。在2003~2023的二十年中,先后對海南的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量研究,開展了五十余次田野調研,并于2009年起針對海南本土人文藝術在藝術鄉建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2017年提出了海南傳統民居建筑再生設計理論主張,并通過藝術鄉建、鄉村振興設計服務不斷優化和完善理論及實踐成果庫。

《設計》: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研究有怎樣的特色和地域特點?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張引: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地域文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不斷探索,團隊通過老中青“傳幫帶”,堅持以地域優秀文化研究促進教學改革,保障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打造高水平科學團隊,為地域文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人才支撐。學院開展了一系列與地域文化藝術設計相關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實踐,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特色的理采訪人:李杰 李葉受訪者:張引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設計》張 引張引,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藝術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萬人計劃),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專家服務基層重點聯系專家,全國高校明德教師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推薦人選)。

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藝術遺產保護與社會服務創新設計研究。

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省社科重大、省教育廳重點、省自然科學基金高層次人才等8項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出版個人設計作品集2部,專著7部(百佳出版社4部),教材3本,其中《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再版3次。獲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省科研成果二等獎、優秀論文一等獎。設計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為中國而設計”環境藝術大展1次,設計作品入展中國文化促進會《寫意中國》展覽1次,獲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金獎1次,獲得省一等獎4次,二等獎4次。指導學生獲得省優秀碩士論文、教育部大藝展藝術工作坊一等獎等。

論與實踐成果,促進教學研究反哺教學實踐,融入新文科建設、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將教學實踐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我作為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教育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環境設計)負責人,開設了一批針對海南地域文化研究和設計實踐的本科、碩士研究生課程,主講課程《地域文化研究》獲批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范課程建設,主講課程《建筑模型制作與工藝》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學案例“弘揚地域文化、實踐與創新并軌:海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環境設計創新實踐”獲批中國專業學位案例中心主題案例建設,專著《海南黎族傳統村落民居的設計與保護》獲海南省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成果“依托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建設一流專業培養地域文化藝術設計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獲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學案例“海南昌江紅棉廣場室內外設計實踐”獲海南省首屆專業學位研究生優秀教學案例一等獎。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重視設計學專業學生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將實際社會服務項目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建設開展了一系列設計服務工作,例如主持設計完成昌江同利紅棉廣場60000平方米黎族風情建筑室內外與廣場設計(為昌江縣最大商業綜合體);開展“椰苗美育行動計劃”試點工作,扶持白沙等四個市縣的美育建設;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應陵水縣邀請設計什巴村整村民族特色提升方案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應定安縣邀請設計知名宗祠文化提升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應屯昌縣邀請設計屯昌城市雕塑以及環西路主干道環境提升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等。

主要有①理論深度及創新優勢(基于科研教研積累,如省內唯一的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②團隊成員專業優勢(首席專家為海南省藝術文化領域唯一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省內唯一的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海南省領軍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南海名家等)。③社會認可及行業認同優勢(我受邀顧問專家拍攝《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專題紀錄片》,助力“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申報工作,擬在CCTV及Discovery探索頻道播出。

受《新華社》《今日頭條》《紅星新聞》《新浪海南》《海南日報》等多家媒體14次采訪)《設計》: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設計師/藝術家應如何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您如何在實踐中實現在地化?

張引:在鄉村振興中,設計師、政府單位應均參加,各司其職。政府單位響應國家政策,專注于出臺有利地方鄉村振興發展的相關文件,依托地方高校專業人才和理論研究優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加強立項遴選及過程性管理。設計師/藝術家應該把設計重點放在如何便民上,真正地做到設計為大多人服務,牢記設計“以人為本”的初心,用長久的眼光來規劃建設。同時,作為藝術鄉建的具體規劃者,設計師/藝術家應該從時代及人民的視角出發,創作出兼具審美高度和藝術人文高度的作品。

要在實踐中實現在地化,首先需要準確且深入地了解在地文化的特點,研究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總結地域文化的特征屬性和表現形式,然后借助設計思維將地域文化與現實相結合,引入國內外前沿設計理論,找尋適合的理論指導并進行設計實踐,最后通過設計思維推演、文化符號轉譯等方式將無形的地域文化“有形”地展現出來。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可以總結為:尋找獨特的“在地文化”,選擇相應的“在地文化”,把“在地文化”注入實踐中。

《設計》:您認為,在鄉村振興設計中,當如何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藝術與實用?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您的設計方法和決策?

張引: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藝術與實用這三組關系最為核心的要點是“人的需求”,應當將新時代人們對于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作為三組關系融合的終極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傳統與現代重點關注文脈的傳承與創新,文化與科技重點關注抽象文化具體表現形式的科技手段,藝術與實用重點關注實際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這三組關系是設計方法的宏觀指引,在設計過程中則需要通過更為微觀的視角進行呈現,例如設計材料合理替換、結構工藝的賡續與改良、使用功能的繼承與創新等。

《設計》:鄉村振興需要不同設計/藝術專業的協力,如何實現資源有效調動和學科跨界平衡?

張引:首先需要具有整合資源和整體把控能力的設計領導者,明確鄉村振興建設的具體目標或人物。以鄉村環境優化設計任務為例,領導者需同時具備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建筑設計、工藝美術等專業知識,在設計過程中根據具體工作二次拆分設計任務,定期召開不同任務小組的方案匯報會議;其次需要組建不同學科背景的設計團隊,除上述專業背景外,還需吸納產品設計、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專業人才,確保設計理念能夠順利實施;最后需要對地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介入,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進行指導,不斷找尋文化“載體”藝術與技術的平衡點,賦予鄉村振興建設的人文內涵需要。

《設計》: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設計師可能需要應對各種變化,例如市場需求、政策變化、技術進步,您如何看待及應對?

張引:應對變化設計師要做到“變和不變”。不變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手段,變的是具體問題具體手段,這就需要設計師不斷深化自身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以技術進步為例,一方面需要及時更新自身對行業技術進步的了解,另一方面還需要找到地域文化與之結合的新方式、新策略。

《設計》:在申報雙世界遺產的“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中,您曾談到“文化不可再生,需適當接觸商業”,您如何權衡資本參與遺產文化保護開發的利弊?

張引:資本參與文化保護開發,總體上看積極意義占比較多。傳統文化之所以是“傳統”的,是因為其不可再生性,一個地區、民族的文化均是在其所處時代綜合因素影響下產生的。資本參與遺產文化保護能夠為其提供經濟和運營模式上的助力,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賦能。但過多的資本參與,或資本主導遺產文化保護開發,過于追求“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保護”和“傳承”

的屬性,使傳統文化淪為獲利的一種手段,既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原真性保護,也不利于遺產文化保護開發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在您看來,怎樣才能使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張引:我國地域遼闊,廣大鄉村地區發展的地域性、階段性、差異性特征明顯,應全面診斷識別鄉村地域系統,把握鄉村地域發展演化的過程規律,科學識別不同地域鄉村發展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短板,研制支撐鄉村地域發展的供給側改革方案,分區、分類、分級推進實施鄉村振興。從設計角度來看,需要引入鄉村振興建設中的地域文化“活態傳承”機制,將旅游業、服務業引入鄉村振興建設工作,賦予廣袤鄉村新的意義及經濟發展模式。

《設計》:請介紹幾個您帶領團隊展開的鄉村振興實踐案例。

張引:2022年9月起,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應屯昌縣邀請設計屯昌城市雕塑以及環西路主干道環境提升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助力鄉村振興。

2022年6月起,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應定安縣邀請設計知名宗祠文化提升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

2022年6月起,帶領學院組建團隊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應陵水縣邀請設計什巴村整村民族特色提升方案項目,并完成設計方案。

《設計》:國際上有哪些成功的鄉村振興案例值得借鑒?

張引:德國巴伐利亞州鄉村更新模式,該方案通過細碎的土地合并和整治來提高農業及林業的生產條件、鄉村更新、為村鎮建設釋放土地空間、產業發展空間和城鎮發展空間。

日本“造村運動”和“一村一品”,保障農民和農村的利益,推動農村和農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和現代化治理,打造現代化農村;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以歐亞馬村成功經驗向日本全國范圍內推廣“一村一品”運動。

美國“鄉村生活會議”,一是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率,二是政府引導技術和資金投入,三是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韓國“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運動”,以政府為引導,以農民為主體,以促進農村區域綜合開發為基礎,以整體提高效益為目標,循序漸進地改變政府角色,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方位地支持農村發展。

《設計》:在您的實踐中發現設計師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暴露出哪些短板?請您給參與鄉村振興的設計師一些建議。

張引:短板:①因對地域文化了解不充分不透徹而導致的設計作品外觀及文化內涵不匹配在區域特點。②因過度追求效率和性價比,部分設計缺乏創新,質量參差不齊。③對地域文化提取不充分,借鑒或抄襲已有案例,導致鄉村風貌同質化嚴重。④對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不透徹,在改造或修復過程中造成寶貴物質遺產的人為損毀。

⑤大刀闊斧改造造成物質遺產損毀。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設計師要做到走進鄉村現場,尊重在地文化,堅持修復生態環境,讓鄉村回歸綠色,充分利用資源,生態與產業融合,堅持以人為本,解決“為誰設計”的問題,重視運營思維,追求可持續發展,探索藝術賦能,激發鄉村活力。

《設計》:根據多年的鄉村振興實踐經驗,在您看來,設計未來還能為鄉村振興做哪些工作?

張引:①提供精神扶貧+產業扶貧的雙向振興策略;②將“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③設計賦能鄉村振興建設,挖掘傳統鄉村生態價值、美學價值,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的“造血式”發展;④設計交叉其他學科,為鄉村振興建設的落點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可能性;⑤設計助力“鄉村名片”生成;⑥設計專業和“設計工作”吸引廣大人才返鄉創業。

猜你喜歡
海南藝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海南的云
59國免簽游海南
為海南停留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