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情感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重構

2023-07-24 23:10張莼波
高教學刊 2023年20期
關鍵詞:人文素養情感教育人工智能

摘? 要:對大學生開展情感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核心價值理念、補齊人文素養教育短板和構建生態價值觀的現實需要,而人工智能的興起和發展則加劇非智力因素的偏見、弱化情感教育的需求、影響情感表達的培養等,這些可以通過重建德育課程、優化師資隊伍、優化教育手段和完善教育環境予以應對。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學生;情感教育;人文素養;重構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074-04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emotional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core values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human cultiv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values. Howeve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exacerbate the prejudice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weaken the need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se can be dealt with by rebuildin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ptimizing teaching staff, optimizing educational mean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reconstruction path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江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現狀及提升研究”(17MLB007)

作者簡介:張莼波(198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法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當今社會資訊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已逐漸走進了大眾生活。人工智能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情感溝通,人工智能的環境必然給人帶來情感沖擊,在抓住人工智能戰略發展機遇期的同時,加快倫理研究、抓實情感教育,是促進民生福祉改善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要求[1],不僅從宏觀層面對社會心態塑造提出了明確方向,更對高校領域的情感教育作了具體的要求。情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決定著人類智能的發揮程度,決定著我們幸福感、獲得感和成就感的體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在大學階段的教育工作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人工智能時代引發教育革命的當下,尊重大學生個體的情感精神,重視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理解大學生的情感需求,注重開發人的情感智慧潛能,能促進個體之間交往體驗,培養大學生自強、自信、有愛、進取的優良品質,這便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要義之一。

一? 情感教育對大學生全面塑造的價值判斷

有學者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應該是一種喚醒教育,情感教育的過程就是生命喚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強化個體的生命意識,挖掘個體的生命潛能,彰顯個體的生命價值,從而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2]。情感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感、信仰、態度等,以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為切入點關注社會發展,良好的情感教育能通過情緒機制調和學生個體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促進學生個體身心愉悅、趨于完善,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一)? 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理念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目的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實踐教育、素質教育以及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等綜合手段才能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黨的教育方針在高校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求,更是高校開門辦學的立身之本。而情感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和諧愉悅的教育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過提升學生個體的情感能力及品質促進其全面發展,這本身就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不僅是由情感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決定的,也是由情感教育的目的所決定的。通過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學生個體的思想更成熟、信念更堅定、心理更健康、情緒更穩定、人格也將更完整,所具備的情感素質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義,也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旨歸。因此,對大學生加強情感教育,在形式上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本質上體現了立德樹人核心價值理念,理應受到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二)? 補齊人文素養教育短板的實踐需要

如果說技能素養是立業之基,那么人文素養則是為人之本。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人文科學運用意義分析和價值解讀的方法來展現人類的情感、觀念、思想和理念,并由此具象化為人文素養,而大學生能正確認知自我、勇于探索真理、善于追求高雅及崇尚智慧的優良品質,都是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具體體現。因此,人文素養教育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從情感教育層面分析,情感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喚醒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強調的是大學生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情感關系的和諧發展,凸顯的是大學生潔身自愛、尊重他人、通情達理的人文精神,關注的是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育剔除了世俗功利性、突出了個體和諧發展功能,是個體和諧發展的基礎、個體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情感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一脈相承又相通相融,情感教育具有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價值。進一步說,人文素養的根本追求就是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加強情感教育則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品質、為人處事態度,有助于促使大學生平和地看待自我的情感體驗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尊重他人、寬待他人、善待自己,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等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這也是高等教育所必須破解的命題之一。

(三)? 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實需求

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個體,不僅要有正確的道德主張和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還要有愿意為社會和他人奉獻的精神。如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面前,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不僅看到了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白衣戰士”的逆行抗疫壯舉,更領略到了國人服從指揮、相信科學、信賴政府的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防疫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精神基礎和責任擔當。作為高校來說,大學是一個人接受系統國民教育的最后環節,是其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能不能在走向社會后具備社會責任感,大學教育至關重要。我們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所培養的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責任和民族希望,大學生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進而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而情感教育的獨特作用即在于潛移默化中把學生個體的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洪流中,在教育引導學生個體正確認識自我、定位自我的同時,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的正確關系,從而樹立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相統一的發展目標并付諸實踐,究其根本來說,情感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任務,值得每位教育者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 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長遠考慮

情感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無不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和價值追求。一般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層、社會、組織、群體與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的社會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促進其成員知、情、意、行均衡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構的社會實踐活動[3]。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個體化功能和社會化功能,也就是在個體與社會發生聯系時,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個體的社會化,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那個“人”,而情感教育就具備這樣的功能。這是因為,高校開展的系統化的情感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者針對不同群體和個體所開展的具有情感教育元素的各類活動,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念。具有一定道德體系的社會是大學生今后的歸宿,而經過系統情感教育訓練后的大學生,能對社會和社會的道德體系抱有正確的認知,有助于在走上社會后能自覺抵制不良社會現象,從而健康生活。不僅如此,情感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諸如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都可以從系統的情感教育中獲得,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給予大學生一定的社會工作予以強化訓練,其社會能力將在大學階段得到鍛煉,這就為今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人工智能效應給大學生情感教育帶來的沖擊挑戰

人工智能側重于人類使用機器來模擬人的部分思維能力,是機器對人類思維的模擬。環顧當今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人工智能產業列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我國也不例外。隨著人工智能理論的突破和產業化升級,無人駕駛、診斷病情、檢驗產品等領域接近甚至超過了人的能力,機器將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能夠幫助甚至有可能代替人進行決策,這對人類的創造性、適應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接棒者,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見證者,是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信息影響最大的群體,其情感世界極有可能因此發生新變化。

(一)? 智能領域的優勢加劇了非智力因素的偏見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競爭特別是爭奪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科研成果是衡量人才含金量的重要指標,而科研成果的產出與人的智力因素又密不可分,因此教育對于智力潛能的開發不遺余力。新科技革命導致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技術層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啟,吹響了智慧改變生活的號角,科技力量給社會帶來了變革,讓人們感受科技之美、智力之重要的同時,減少了對文化和內心情感的關注,加劇了“重理輕文”“重理性思維、輕人文素質”“重智輕德”“重智力開發、輕情感培育”等現象的發生,加劇人們對非智力因素的偏見,跌入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意識形態陷阱。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真正形成,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享受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便利生活的同時,往往更容易忽略內心情感的需要,久而久之將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言行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成長成才。

(二)? 科技創新的效益弱化了情感教育的需求

環顧世界,科學技術的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和發展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影響,在新一輪產業升級浪潮中,增強創新能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源源不斷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也成為高校重要的辦學使命之一。然而,大學生在學校的教育引導下所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關注的往往是教育中的認知因素,常常過度考慮科技創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導向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這種從認知角度單線突進而導致的認知和情感失衡現象,將使教育的潛力發掘受到了限制,從而使教育的功能沒有得到全面發揮,這樣的結果勢必弱化了學生對情感教育的需求,降低了情感體驗的要求,不得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和應對。

(三)? 人工智能革命境遇下傳播方式影響了情感表達的培養

表情達意是人們社會交往最基本的內容。大學生剛剛接觸復雜的人際關系,經歷興奮、憤怒、痛苦、失望、厭惡或恐懼之類的情感在所難免,情感的波動和不愉快是正常的情感反應,承認這些情感的存在并接收,再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和發泄,對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社會關系智能化和虛擬化,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收集和整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軌跡幾乎毫無保留地被記錄和分析著,性格特征、行為習性、生活作息、消費心理、興趣愛好及個人隱私等都被人工智能體讀取利用。這種無需多言便可以實現目的的便利感,會造成情感錯覺和對虛擬空間的依賴,從而導致沉迷于虛擬空間而難以自拔,長此以往將影響現實生活中有效的情感表達。在工作實踐中,一些大學生過度享受人工智能所創造的便利條件,而忽視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形式,甚至在網絡中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網絡,在網絡虛擬空間往往如魚得水,而在現實生活中則顯得孤僻和難以溝通,這對大學生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將會影響其社會化進程。

(四)? 就業替代的壓力提升了情感異常反應的可能性

與歷次技術革新和進步一樣,勞動力的技能逐漸無法滿足新行業、新業態、新技術的需求,人工智能在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就業替代問題、未來教育乃至社會公平等一系列挑戰。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顯示,未來全球將有約3.75億人面臨再就業,其中中國占1億。按基本的市場供需關系,要求較低技術含量、較低學歷的崗位數將減少。學生們不得不去思考:未來,我們怎么能不被機器人消滅呢?而應對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沖擊,需要整合學生個人、高校、政府、用人單位和社會等多方力量,被替代的驚慌感、綜合實力提升的緊迫感、學習新技能的退縮感、順應或主導社會發展的無力感,將進一步加大因就業壓力而導致的以矛盾、焦慮不安、恐懼、自責、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為主的情感異常反應概率,此時,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系統的情感教育訓練,將有效化解這一現實矛盾和沖突。

三? 人工智能時代下大學生情感教育的構建路徑

科學技術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造福人類,如果不能夠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發展的需求,技術進步便失去了本質意義。因此,在發揮人工智能潛力使之服務于人的同時,也該提前做好準備,應對人力資源市場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和顛覆性變化。近年來,機器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世界,機器人的出現可以取代某些崗位,但也會帶來新的職業。在此背景下,怎樣有效地對大學生開展情感教育予以應對,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使命和課題。

(一)? 重建德育課程

在當代,由于復雜理論和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德育課程的概念和功能不斷被反思、被重構,推動著德育課程觀的變革和深化。目前,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德育課程不可能規劃和決定道德學習者的品德結構,至多只能對學習者的道德實踐產生啟動和引導功能,學習者的品德是自為生成的。對德育課程功能的重新定位驅使人們尋求一種立體的、復雜的、整體的大德育課程來有效影響學習者品德的生成過程,德育課程的概念問題日漸進入德育研究者的視野。故此,應當倡導建立一種以社會道德文化為背景,與道德發生境域相互依存,以生活事件為單元的德育課程體系,以期根治德育式、學科式德育課程的弊端,擺脫當前靜態的、符號化的德育課程的尷尬境地,使德育課程能夠更加充分地適應品德生成的復雜性和情景性特征。

(二)? 優化師資隊伍

教師是開展情感教育的主導者和執行者,經過系統設計的情感教育能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正面的社會意識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在教育的過程中則因為信任、理解和友善的教師情感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而不是冷冰冰的書本知識。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時還能讓學生體驗到正面的鼓勵激勵和指導輔導,為大學生全面發展貢獻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因此,高校應當遵循“三全育人”總要求,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提檔升級,特別強調教師通過授課課程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情感教育,通過專題培訓、專項研討等不斷增強專業課教師引導大學生成長的能力,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當前,國家層面大力倡導在高校構建體系化的具有思政育人元素的專業課程,但是每一門專業課程能否具有情感教育功能,能否真正關懷每一位求知學生,還需要每一位專業課教師的參與。

(三)? 優化教育方式

優秀的教師往往更注重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開展情感教育,高校層面則應當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通過系統設計而形成前后銜接、互為補充的教育方式體系。一方面,學校層面應當運用好重大紀念互動開展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期間,諸多高校舉行的“我和國旗同框”活動,就吸引了很多大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榮譽感和愛國的真情實感在這樣的教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當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其獲得情感體驗的有效途徑,引導大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錘煉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培養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更為重要的是,專業課教師應當立足所授課程,充分挖掘書本知識的情感教育功能,全方位開展情感教育,如環境學科的教師,在開設專業課時,應當通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視角闡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和升級。

(四)? 完善教育環境

所謂環境,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與環境是相互創造的,人的活動和環境的改變辯證統一于人的實踐。人工智能時代給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所帶來的變革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大學生群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較一般人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思維和行為方式。在此情形下,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大學生所處的教育環境。一方面,高校教育要重視大學生的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要素的教育和塑造,通過氛圍營造、主題宣講、開設人文選修課程等注重人文關懷,把立德樹人落在實處,防止“重理輕文”“重理性思維、輕人文素質”“重智輕德”“重智力開發、輕情感培育”等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高校還要強化大學生心理疏導,關注情感受挫、就業遇阻、家庭經濟困難等引發心理問題的易發人群,通過摸排心理健康問題人群、組建心理健康教師團隊、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等方式為需要提供幫助的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聞網.十九大報告新提法新舉措四十個 哪些與你密切相關?[EB/OL].(2017-10-1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0-19/8356330.shtml.

[2] 劉曉偉.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3] 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6.

猜你喜歡
人文素養情感教育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識喚醒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途徑研究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