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3-07-24 11:13溫大安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12期
關鍵詞:主線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展

溫大安

摘? ?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身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因此,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要求,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做好此項工作,應注意持續性、穩定性、創新性三個問題,采取打持久戰、穩中求進、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三大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主線;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1;F202?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2-0001-03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要推動高質量發展”[2]。我國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后將在此基礎上,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重要性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身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要從供給端發力提供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不斷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揮全要素生產率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中長期發展動力,起到長期性、根本性調控作用。需求側改革主要通過政策刺激或抑制總需求牽引供給,以此在短期內提供經濟社會高效、快速發展動力,起到短期性、局限性調控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在供需螺旋式上升、動態平衡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不斷淘汰低質量產品和低效率服務,不斷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更高效率服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必然。

(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從國內看,雖然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雖然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三大失衡”有所緩和,但是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如今我國在世界上已進入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消費市場發展潛力大。全國人民消費升級,對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需求增加,品牌意識增強,個性消費加大,創意消費大增。但是,高端供給短板明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還會出現“卡脖子”現象,一些高端消費會出現外流現象。另外,新冠疫情也給我國經濟增長造成下行壓力。從當今世界看,貿易摩擦加劇,一些企業尋找到“進口替代”機會,但是沒有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世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總體不高。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存在需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三)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要求不斷提供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故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當前,雖然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但是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矛盾還沒有解決。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任重而道遠。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一直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高效率的服務,體現黨的宗旨,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指標納入國家年度計劃、中長期發展規劃,并以此作為“指揮棒”,推動和引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搞好民生工程,保障民生工作,尤其是升級醫療、教育、社保領域的民生消費,做到共享發展,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五)是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3]的思想,認為這是“十四五”時期的戰略任務。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當今市場是開放的市場,實行更大更高程度的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實質就是用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去占領國內國際市場,是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應注意的問題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記“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此外,還要注意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一)持續性問題

在思想上、行動上必須始終如一。第一,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思想不動搖。早在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時就指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話強調要深化這一思想。雖然我黨已經建黨100周年,新中國建立70多年,但是我們還面臨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在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挑戰,在實現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問題。這些考驗和問題都會影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第二,適時發揮需求側改革輔助作用,不能影響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持續性。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低端產品和服務產能過剩、更高質量產品和更高效率服務需求過剩并存的情況,新的需求已經產生,但卻無法實現新的供給。短期看,應適時采取需求側改革措施,發揮需求牽引供給作用。長期看,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高效率的服務。

(二)穩定性問題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會一帆風順,針對一些涉及面大、影響全局的問題,必須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雖然宏觀調控取得重大成就,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但是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還很艱巨,還需要長期準確地把握宏觀調控力度與節奏,保證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任務艱巨?!笆奈濉遍_局良好,但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面臨著“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替代低質量產品和低效率服務、然后更高質量產品和更高效率服務替代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挑戰。

(三)創新性問題

創新處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黨中央已經提出創新引領思想。從全局角度看,長期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關鍵,必須以創新引領為指導。主要應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斷創新,開拓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需求,就沒有宏觀調控。因此,市場是宏觀調控的基礎,是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基礎。根據黨中央關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格局思想,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增加國內國際市場份額。為此,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奠定牢固基礎。第二,不斷創新,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只有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才能在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提供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才能成為世界產業鏈、供應鏈龍頭,占領其至高點,引領消費、引領更高質量產品和更高效率服務供應的替代。

三、對策思考

針對上述重要的和應該注意的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持久戰

第一,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主要是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注重農業、制造業、金融業、人工智能等四個方面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強調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在優化區域經濟結構方面,注重制定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財政、貨幣、就業政策。第二,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皥猿謩撔略谖覈F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把創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公平競爭、共享發展等六個方面。建立差異化的高質高效的新的生產體系,通過尋找質量對比差異來提高質量發展的速度和效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通過供給創新引導市場,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讓新功能、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新的增長點、產業群、產業鏈不斷出現。此外,還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數字貿易、現代物流,搞好“東數西算”工程。第三,搞好科技創新。掌握新材料、大數據、生命健康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在重大科技創新方面的組織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發揮舉國優勢,深化產學研相結合制度,尤其是發揮重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聯動作用,鼓勵更多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發揮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培養“精特新”企業,支持領軍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聯合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機制,建立激勵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解決制約科技發展的瓶頸問題。此外,還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第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深化綠色發展,不斷創新環保體制機制。堅持污染防治攻堅,鞏固污染防治成果,加強減污降碳協同作戰。搞好碳達峰工作,實行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控制。按照黨中央要求,制訂行動方案,鼓勵有條件地方作出表率,爭取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刂颇茉聪M,把控制能耗強度列入各級政府考核目標。此外,還要發展新能源以優化能源結構,建立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市場,搞好國土綠化以提升碳匯能力,做好節約用水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工作。

(二)穩中求進

第一,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主要是通過政府制定可預期、長期穩定的政策體系,保持經濟總量平衡。完善政策制定與執行機制,加強政策協調能力。通過健全治理體系,做到“放管服”相結合,發揮“互聯網+監察”作用,促進公平競爭。此外,紓困助企,激活市場競爭主體活力。第二,適時調整宏觀調控具體措施。每年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總結當年經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適時調整明年宏觀調控具體措施,確定明年的經濟工作方向。第三,雙側并舉。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發展實體經濟,深化區域協調,搞好鄉村振興,提高勞動力素質,優化投資結構,不斷創造更高需求。此外,要求政府要“節用裕民”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完善三孩政策,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在市場機制失靈、需要逆周期調節時,要采取需求側改革措施。一方面,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放寬市場準入;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分配資源。以解除對有效供給的抑制,牽引供給發展。另一方面,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增加融資渠道,緩解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第四,建立穩中求進的長效機制。建立一整套長期穩中求進的制度體系,堅持穩中求進常態化。建立一條由政府主導、群策群力、設備齊全、商品供應充足、注重數字經濟、發展網上就業和服務的完整供應鏈,以保障供給。

(三)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一,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1]。為此,應注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措施。(1)滿足新需求。旅游、文化、休閑、健康、體育、養老服務作為新需求已經提出,但是因有效供給不足而受到抑制。要按照中央關于產業發展的規劃,把健康產業從2020年的8萬億元左右規模提升到2030年的16萬億元規模,把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19年的1%提高到2035年的4%,把文化產業朝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推進。此外,還要建立克服因新需求受到抑制而出現的消費外流長效機制,把外流需求吸引回國內。(2)引領、創造新需求。搶占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龍頭,尤其是發展5G技術,刺激終端消費;發揮電動汽車的帶動作用,擴大綠色生產和消費。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由此而產生的新商品和服務。顛覆性創新傳統生產方式、流通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消費群體的生活、創業、消費理念及其行為方式,引領、創造新需求。(3)發揮投資潛力,擴大內需。主要措施有,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加大對制造業技改和設備更新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加發展數字經濟投資,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增加醫療、教育、育幼、養老、公共服務支出,增加現代物流建設投入。(4)促進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尤其是提高老百姓對老有所養、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消費需求。第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主要是暢通國際物流,保護國際訂單,保護國際市場及其份額,擴大利用外資,穩定對外貿易。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保護知識產權,以法治化、市場化方法優化國際營商環境。第三,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互動。利用目前具有的完整產業體系、巨大市場、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增多和素質不斷提高的優勢,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鏈的地位,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高質量產品、更多高效率服務,在釋放內需潛力過程中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0.

[2]?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 ?柯? ?黎]

猜你喜歡
主線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展
人物報道的多維思考、主線聚焦與故事呈現
更加突出主線 落實四個到位 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主線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下沉和整合 遼寧醫改主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