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評史視角的人物品評與書家形象的塑造

2023-07-25 13:25方波
中國書法 2023年6期
關鍵詞:元代趙孟頫

方波

關鍵詞:元代 趙孟頫 書法批評 書家形象

趙孟頫書風一統元代,書法批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書法批評內部理路演變、推進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外部批評輿論導向作用的結果,趙孟頫書法風格與其時書法批評趣味相合。正是趙孟頫同時期的各類人物對趙孟頫的關注、評論與推崇,以及趙孟頫本身條件和書法的特點,在帝王朝臣、文人等群體中形成了對趙孟頫的共識,并引導社會輿論的形成和學習書法風氣的轉向,對學書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趙孟頫個人身上,正好體現了書法批評在人物品評時的作用機制。[1]

元人題跋中對趙孟頫的推崇是如何樹立起趙孟頫的書法形象的?趙孟頫書法地位的確立,帶來對書法批評的另一向思考:贊許與推崇是如何影響書法史發展走向的?

在書法史上,因批評而影響到書家的境遇,改變了書家的書史地位,進而影響到書風流變、書法發展的例子并不鮮見,如王羲之因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而確立了書圣的地位,顏真卿因北宋文人歐陽修、蘇軾、朱長文等對其政治人格的褒揚而確立了書品人品相互輝映的形象、成為與王羲之并峙的另一座書法高峰等等。不過,這些批評通常都是在后世出現的,在這些書家所生活的時代顯現得并不是那么明顯。

元人推崇趙孟頫,使其地位與前代書家并列或超越前代書家,這對本朝書家的取法和書風流變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趙孟頫是我們考察批評對一個時代風氣產生了影響的絕佳范例。王羲之、顏真卿等人雖然在書法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以及后世也有很多學書者模仿他們,但他們的書法風格并沒有成為一個時代占壓倒性地位的風格。而且因為時代的久遠,在這些書家生活時代的批評資料少有流傳,我們很難描述出在當時時代批評是如何影響到書家,進而影響到一個時代的風氣的。而趙孟頫則不同,在他所生活的時代,他的風格就已經成為流行風格,整個元代都是在趙孟頫風格的籠罩之下,受到趙孟頫影響的書家極多,趙孟頫的書法樣式成為元代書法的標準樣式。在向魏晉古法回歸的背景下,趙孟頫的個人風格、個人書法樣式是如何影響到一個時代,成為一個時代的風格、一個時代的書法樣式的?書法批評,特別是正面的書法批評在這種風氣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元人對趙孟頫的品評是基于什么樣的立場?趙孟頫書風影響元代書家究竟是什么樣的狀況?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趙孟頫主要只是倡導了向魏晉、向二王取法的風氣,元人多向二王取法,與趙孟頫殊途同歸,形態上相似,實際上并非元人均是直接模仿趙孟頫?趙孟頫取法二王的方法以及對二王書風的表現,是否成為元人理解、學習二王的主要依據與參考?

考察書法批評對趙孟頫在元代書法地位的確立、元代書法風氣的形成中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的話題展開:宋宗室的特殊出身、元代統治者的重視與寵幸、仕宦階層與江南文人之間的聯系紐帶、江南文人進階的途徑、本身取法與書法風格和水平。具體的過程是:趙孟頫憑借宋宗室的身份與青年才俊的名聲,獲得江南文人群體的肯定與推崇。帝王的青睞與朋友、學生以及所提攜的江南文人所形成的輿論影響,使趙孟頫成為江南文人群體的領袖人物,其書法得到時人的推重,識見、政治才干也在評論者話語中被強調。而對趙孟頫書法的關注與推重,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從對趙孟頫書法與魏晉、二王關系的關注,到對趙孟頫在元代地位的肯定、對趙孟頫在長時段書法史地位的肯定,再到在書法取法領域對前代書家如二王、顏真卿等的取代,學二王不如直接學趙孟頫觀點的提出,到對趙孟頫的政治才干、經濟之學的強調,對趙孟頫書家完美形象的建構。

先來看看朝廷和師友對趙孟頫的評論。趙孟頫雖以文學之士立朝,但最終卻是以書畫名垂于世。比較、分析元人對趙孟頫的評論,可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社會層面對一位書畫家評價的多重視角和評價標準。

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八月,楊載撰《趙公行狀》?!囤w公行狀》中記錄了元仁宗對趙孟頫的評價:『文學之士,世所難得,如唐李太白、宋蘇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趙子昂,與古人何異!』認為趙孟頫他人所不及的有七個方面:『帝王苗裔,一也;狀貌昳麗,二也;博學多聞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辭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微,七也?!籟2]這些評價經過整理也大多被收入《元史》卷一百七十二《趙孟頫傳》中。[3]元仁宗對趙孟頫的評價是從出身、相貌、學識、品行、文辭、書畫以及對佛老之旨的通曉等方面著眼的,可看作是元代人物評價的視角和標準。元仁宗所評雖是對作為臣子的趙孟頫的綜合評價,但實際上也可看作是其時書家評價所關注的視角和標準。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對虞世南也有類似評價。張懷瓘撰《書斷》,在虞世南小傳中引用了唐太宗詔書之語:『太宗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有一于此,足為名臣,而世南兼之?!籟4]將唐太宗所言虞世南『五絕』和元仁宗所言趙孟頫『七長』相比較,探究其異同和變化的原因,可窺見對文臣或書法人物的品評中所側重的因素或是書法所占據的地位。唐太宗所言虞世南『五絕』,忠讜、友悌可歸于品行,博文、詞藻、書翰均可與『七長』一一對應,顯示出自唐初直至元代,這些對善書文臣的品評視角和標準一直保持穩定。不過,在元仁宗的評價中,有三個角度和標準是唐太宗評價虞世南所沒有的,這就是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帝王苗裔』和『狀貌昳麗』,以及排在第七位的『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微』。

唐太宗的『五絕』視角和標準,實際構成了唐代之后對書家個人形象的品評標準,人品書品問題也由此而生發、展開。在唐太宗的『五絕』標準中,沒有提及出身和相貌,而在唐代的書法批評中,批評者也并沒有在出身、相貌與書家本身的形象和書藝水平的高低之間建立起聯系。出身和相貌在書家的品評中并非評價標準,這從唐代書法批評對書家的敘述比較忽略出身的問題以及歐陽詢相貌丑陋,并無損于他的書法在當時的地位等事例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而元仁宗對趙孟頫『七長』的評價,則意味著在元代,對書家個人形象品評標準的微妙變化,出身、相貌、對佛老之學的通曉,成為人物品評的參考因素。而這些變化,在趙孟頫人物形象的塑造、書法地位的確立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上至帝王,下至民間士人,元人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受到人物品評的暗示或影響,宋皇室帝胄出身、瀟灑昳麗的外貌、對佛老之旨的精通,也成為元人評價趙孟頫書法時所關注的內容,成為元人理解趙孟頫書法的外在線索,是元人詮釋趙孟頫書法特點和價值的基礎。而這些角度和標準也逐漸進入到普遍意義的書法批評中,成為人品含義的一部分,在人們的評論中,成為影響書法品格、書法高下的因素了,甚至成為批評標準的一部分。出身、相貌以及對佛老之旨的精通,都是書家的氣質、風度的表現或載體,暗示著其書作也蘊涵有這些特色。另外,對出身、相貌、佛老之學的關注,也正與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書家品評模式相合,意味著元代對書家品評的要求是對魏晉人物品評模式的繼承,這與元代書法崇尚魏晉、掀起向魏晉古法回歸的風氣也是一致的。

依據《趙公行狀》而作的《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是由歐陽玄撰寫的,《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中也引用了元仁宗對趙孟頫『七長』的評價。楊載、歐陽玄均為當時名臣,與趙孟頫又有師生之誼,《趙公行狀》和《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所述可代表朝廷和士人們對趙孟頫一生事跡的概括和評價。明初修《元史》,這些評價也被收錄進趙孟頫的傳記中。

在元人的評論中,對趙孟頫的出身、形象、氣質等方面的關注頗為多見,如陸友《研北雜志》卷下所載『鮮于伯機目趙子昂神情簡遠,為神仙中人』[5],柳貫認為趙孟頫書法『根于英姿敏識,而成于清機絕鑒』[6],吳澄所評『子昂昔以諸王孫負異材,豐度類李太白,資質類張敬夫,心不挫于物,所養者完』[7],倪瓚所言『趙榮祿高情散朗,殆似晉宋間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樹,自足照映清時』[8]等等。

活動于元惠宗至正年間的林弼在跋友人何執中所收藏的趙孟頫書跡時,提到他以前聽到前輩對趙孟頫的評論,他說:『余曩聞諸老言,松雪公神度散朗,有晉人風,故書翰于鍾、王咄咄逼真,豈非心畫有千載神契者耶!』[9]也是將趙孟頫書法風格與魏晉書風相似的原因歸結為神情、氣質有晉人風。

宋濂在作趙孟頫像贊時,也將趙孟頫的相貌與其文學、書法相提并論:

文運中微,頹波日靡,公起東南,作天一柱。天人之表,帝王之孫,麟游鳳翔,珠明璧溫……三百年間,西東萬里,雄鳴一代,如公者幾!公貌如玉,公文如金,變化莫測,照耀古今。[10]

吳澄在《別趙子昂序并詩》中對趙孟頫的相貌、風度與修養也多有贊許:

子昂昔以諸王孫負異材,豐度類李太白,資質類張敬夫,心不挫于物,所養者完。其所學又知通經為本。與余論及書、樂,識見復出流俗之表。所養所學如此,必不變化于氣。不變化于氣,而文不古者,未之有也。[11]

在元人的評論中,趙孟頫的形象、氣質與晉人相似,故其書法也得晉人之韻。形象和通佛老之學成為趙孟頫書法外化的標志,成為趙孟頫書法能得晉人韻味的原因之一。這種品評傾向在趙孟頫去世后更為明顯。

從這種評論方式可以看出,元代書法批評的視閾有了擴展,除了認為人的形貌、風度等外在因素與書法的品格和高下相關聯外,對某些特定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也會直接影響到其書法的形態和品格。而通佛老之學,在書法品評中逐漸形成了強烈的暗示,蘊涵著其人之書也有遠離俗世的趣味,更接近魏晉書法的韻味。

楊載在《趙公行狀》中對趙孟頫的書法也有評價:『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草則法逸少、獻之,不雜以近體?!籟12]站在楊載的立場評論趙孟頫的取法,即篆為大篆古文,隸為漢末三國的名家隸書,行草為二王,唐代以下不在所論之中。從趙孟頫的學書歷程來看,他曾經取法過唐人與宋人,對此,趙孟頫在自述中有明言,元人在評論中也時有提及,但在《趙公行狀》中趙孟頫對唐人、宋人取法的經歷被淡化,只突出了對魏晉以前書家的取法記錄。

《趙公行狀》對同時代人對趙孟頫書法的認可和接受的情況也做了描述,不過對趙孟頫書法的風格特點、在書法史中的位置、與其他書家的高下等并沒有評論,但是強調了『與古人何異』的主旨。在古代針對人物的評價體系中,書法畢竟只是一藝,僅憑書法之藝難以獲得高度評價,必須充分強調、展現出所評價對象在政治、道德、經世等方面的建樹,對王羲之的評價是如此,對趙孟頫的評價也是如此。楊載在撰寫《趙公行狀》時就將主要篇幅用來敘述趙孟頫在政治、道德、經世方面的事跡與才干,并最終得出了趙孟頫『才名頗為書畫所掩,人知其書畫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經濟之學也』[13]的結論。

《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也延續了楊載的觀點,并作引申:一是評價趙孟頫『精篆、隸、小楷、行、草書,惟其意所欲為,皆能伯仲古人』[14];二是對《趙公行狀》中趙孟頫才名被書畫所掩的結論作了修正,認為『故世知之淺者,好稱公書、畫;識者論公則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與夫妙解絕藝,自當并附古人,人多有之,何至相掩也?!籟15]強調趙孟頫與古人一樣,書畫與『該洽之學、經濟之才』相輝映,而不是相掩蓋。

《趙公行狀》和《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中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透露出元人的書法批評標準和主要的關注點?!囤w公行狀》和《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只說趙孟頫能伯仲古人,并沒有采錄當時就有出現的趙孟頫書法元代第一、超越古人的論斷,顯示出對趙孟頫做出綜合評價的正式文獻的慎重與選擇材料的標準。不過,在元人詩歌、題跋中,對趙孟頫書法頗多元代第一、超越唐宋一類的評價。

元人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不斷進益的畏友,到當代第一,到與唐宋人并傳,再到超越唐宋、直接魏晉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正對應著元人對書法取法方式和魏晉筆法、二王筆法理解的變化。從這個變化中,可以看出影響書法批評標準的因素以及書家品評的變化對書法取法、書法風格的演變和時代書風的形成的影響。

趙孟頫出仕元朝后,雖受元世祖寵信,但所授官職并不高。元代初期,南北文人成見很深,往來不多。趙孟頫入大都后,積極融入北方文人圈子,廣結朋友,或以文會友、相互唱和,或共賞書畫、品題甲乙。趙孟頫雖得到一些在北方有影響的文人官僚的賞識,但其詩文書畫的成就并沒有像在浙江一帶那樣得到廣泛認可。當時北方流行的是唐代顏真卿、柳公權一路的風格,趙孟頫以魏晉為取法對象的書法風格在北方并沒有受到重視。

趙孟頫入大都后,與浙江文人們仍保持密切聯系。他在入大都的第三年(一二八九),在給杭州友人王芝的信中,對當時整個時代的書法發展狀況予以關注,主張學書當學二王,而不主張學顏真卿,表現出強烈的欲扭轉當時書風的決心。從此信札可看出,當時北方書壇對趙孟頫以晉人為指歸的書法風格并不看重,趙孟頫在大都甚至有知音難覓之感。

與北方文人對趙孟頫的態度不同,南方文人對趙孟頫的書法成就非常推崇。

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秋,時年三十七歲的趙孟頫用王羲之筆意為石巖書小楷《過秦論》。是年冬,石巖攜歸杭州,鮮于樞、郭天錫等見后都稱奇不已,各作題跋。鮮于樞題云:『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此卷筆力柔媚,備極楷則。后之覽者,豈知下筆神速如風雨耶!斯文又古今之一奇也?!籟16]郭天錫題云:『子昂百技過人,就中楷書尤妙絕。民瞻自京師攜此卷來錢塘,見之嘆賞不足?!籟17]除《過秦論》外,趙孟頫其他書作也得到大家的贊許,鄧文原在題趙孟頫所臨《黃庭經》時也推趙孟頫為第一。

鮮于樞與趙孟頫交情極深,常一同研習書法,書學觀念亦相同,都提倡追摹魏晉,崇韻尚法,在風格追求上都偏向于沖和平正,不故作姿態,不以劍拔弩張、恣肆放縱為能事。鮮于樞等在杭州,與趙孟頫有著完全一致的書法立場,他與趙孟頫相互推重,他的評價代表了杭州文化圈的共識。其時趙孟頫雖不到四十歲,但鮮于樞仍不避溢美之詞,將當代第一的稱號安放在他的名下??梢哉f,趙孟頫在書壇的領袖地位,首先是在杭州書法圈中確立的。

鮮于樞、鄧文原等人推許趙孟頫為當代第一,有較多的朋友情誼因素在內。元初以杭州為中心的書畫圈中有著相互推獎的風氣。鮮于樞推許趙孟頫為第一,趙孟頫則自謙不及鮮于樞。后來,大德三年(一二九九)鮮于樞在跋《趙書赤壁二賦并東坡像》時論及近世諸賢書畫不能俱傳,認為趙孟頫書畫俱到,他日必能俱傳無疑,主要著眼于趙孟頫的書畫俱善,兩者均能夠傳世,所言較推舉趙孟頫為當代第一要平和了許多。

友人之間的相互推舉風氣,雖不能盲目認定為實,但從中仍能看出其時輿論評價和書家品評之一端,顯示友人們對趙孟頫非常敬重。

總的來說,趙孟頫的早期朋友圈中人對趙孟頫書法的評論還是比較平和的,雖然肯定,但并沒有顯露出過度的推崇。仇遠、白珽等人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更多的是針對書法風格而言,所評也更為具體。如仇遠在跋《趙榮祿小楷過秦論》時,將趙孟頫更早時間所書《黃素黃庭經》與后來所書《過秦論》相較,指出趙孟頫十數年前所書《黃素黃庭經》『楷法端勁』,而《過秦論》『字畫比《黃素》尤縝密』,并感嘆『爾來子昂小楷與前微不同,年事筆力日進日益,真余之畏友也』[18]。而在跋趙孟頫所臨《蘭亭序》時,仇遠總結出趙孟頫所臨《蘭亭序》數百本『無一字不咄咄逼真』的原因就在于『得之心應之手,在夫熟之而已』[19]。對趙孟頫書法的稱贊,主要集中在熟上,認為趙孟頫因熟而能得心應手。

趙孟頫的友人也有將趙孟頫書法與古人相較。劉敏中稱贊趙孟頫的詩文、書法是『五十年來今始見,唐人句法晉人書』[20],提到趙孟頫書風與晉人書法的關系。白珽在跋趙孟頫所臨褚遂良書法時,將趙孟頫與褚遂良相提并論,認為『褚公書擘六朝眾長而成一家于代』,而趙孟頫『后五百年一振豪頃奪其符而代之,豈規規學褚而能之,抑胸中有所謂擘者也』[21]。

在將趙孟頫與古人的比較上,友人們并沒有刻意明言趙孟頫達到或超越二王、顏真卿等人,主要是將趙孟頫與唐宋書家相較,如將趙孟頫與歐陽詢、褚遂良比較,認為趙孟頫能超越歐、褚,而歐、褚,在元及元以前的書法批評系統中的地位并不高,并沒有占據主要位置,也不是古人重點關注、取法的對象。

當然,朋友們的這種將趙孟頫與古人相較評價并不妨礙他們對趙孟頫是元代書法第一人的認定。鮮于樞、鄧文原、方回等人均曾在不同的場合稱贊趙孟頫諸體或單體天下第一。而當趙孟頫在政治、文化上的地位有更大提高的時候,這種書法天下第一的評價更是得到江南文人群體的廣泛呼應和認可。

大德二年(一二九八)春,元成宗召趙孟頫入大都書金字藏經,并許趙孟頫舉薦二十多位善書者隨其入京抄經,這些書家包括鄧文原、邱子正、金江正等,后皆賜官。這一江南儒士借書法而入仕的事件,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方回還專門為趙孟頫、鄧文原等人寫作長詩。他在《送趙子昂提調寫金經》中稱贊趙孟頫『不合自以藝能累,天下善書今第一。魏晉《力命》《王略》帖,摹臨有過無不及。真行草外工篆隸,兼有與可、伯時癖』[22]。

隨著趙孟頫地位的提高,又有了推薦士人進入仕途的資格后,友人們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朋友的評論中,此時的趙孟頫儼然已經成為公認的天下書法第一人,而不僅僅是朋友出于情誼而做出的溢美之詞。被推為當代第一尚不夠,同時代的人很快將趙孟頫與歷代著名書家相比較,進而將趙孟頫與那些著名書家相提并論。吳澄在跋趙子昂所臨《蘭亭帖》時提到以趙孟頫為今之羲、獻的說法,在跋趙孟頫所書《麻姑壇碑》時則指出『顏字、趙字,并出于王,或端正如端笏重臣,或俊媚如時妝美女,二者各臻其極』[23],直接將趙孟頫與顏真卿相提并論,認為二人并出于王羲之而各臻其極。

友人中對趙孟頫書法做出最高評價的是胡汲仲,他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是:『子昂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籟24]胡汲仲對趙孟頫的評論見于元末陸友所著《研北雜志》,此評論雖然并未在《趙公行狀》等傳記文獻中有所體現,但流傳較廣,被后人廣泛接受和引用。從評語本身來看,胡汲仲所評,是從縱向時間和橫向空間同時比較,即與前朝、與同時代人比較。上下五百年,正顯示對其跨越唐宋的認定,縱橫一萬里則描述趙孟頫在當下影響之廣泛和文人群體對其元代書法第一人地位的廣泛認可。

趙孟頫去世之后,評論者們對趙孟頫的評價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趙孟頫成為超越前朝、直接承繼王羲之、王獻之的書家。

鄭元祐將趙孟頫評為南宋后至元代第一。虞集推許趙孟頫書法為元代第一,并將其推為『繼羲獻之后者』。而柯九思也認為趙孟頫勝過唐人,他在至順元年跋趙孟頫所書《黃庭外景經》時,對晉唐書法之別作了分析,認為唐人所臨《黃庭外景經》不如趙孟頫所書更有東晉、六朝遺意。唐棣也評價趙孟頫得晉人書法,晚年行筆圓熟,度越唐人,指出其能超越唐人的原因在于對晉人的直接取法。

元人針對書家的評論中,較多論述所評論的對象與古法關系一類的評論。元人在評論趙孟頫以及其他書家和作品時,在題跋中經常提到優孟模仿孫叔敖的典故。

元人對這個典故的熱衷,正透露出元人對模仿古人是須求似、守法度還是不似、求神氣等問題的關注。

元人評價趙孟頫書法,通常著眼于趙孟頫對鍾繇、二王的學習,認為趙孟頫既能從形、又能從神兩方面得二王之妙。在這些評論中,元人并不諱言趙孟頫早年極力模仿古人,在形態方面與古人的相似性,趙孟頫之書與王羲之書法之似是元人評論趙孟頫時所津津樂道的,并以肯定、贊許的視角,以優孟模仿孫叔敖來比擬趙孟頫書法與王羲之的相似,這種相似也正是趙孟頫在元代書法批評中得到極力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元人在對趙孟頫書法的品評中,也會論及趙孟頫晚年能融合變化,自為一家,但是,得右軍之妙與合規矩,仍是元人評價趙孟頫書法的主要關注點。趙孟頫『深得右軍之妙』『得右軍遺意』一類的評價成為元人的共識。而法度也是元人評論所強調的因素,正如柳貫題趙孟頫所書《洛神賦》所言『全篇雖自用其體,然應規合矩,可謂善學大令者歟』[25]、虞集所論『吳興公書妙一世,此卷蓋盛年所作,波瀾老成不及暮歲。而法度整整,未容無所師匠者知之也』[26]。而要得右軍之妙,在元人的批評觀念中,首要的就是形似。

在元人的鑒賞中,對唐代摹本不太重視,對刻本反而相對更重視些,比較典型的例證就是元人對所謂《定武蘭亭》刻本極為推崇,而對唐摹本《神龍蘭亭》一類關注的熱情明顯不及《定武蘭亭》刻本。

魏晉、唐學書者通常并沒有將通過作品來復原筆法技巧作為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故在宋代后,雖有名家墨跡流傳,但一直有唐末五代筆法傳遞中絕的說法。筆法的授受傳承是書法法度、技巧流傳的最主要途徑,故圍繞這條途徑,有大量的傳說以及各類傳承脈絡的論說。而脫離筆法的授受傳承,通過古人墨跡來揣摩、復原筆法技巧的方式因帶有強烈的個人想象意味,在觀念上被忽略,被看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承斷絕的體現。北宋米芾強調石刻不可學,須通過墨跡來學習,也是因筆法親相授受的傳承已經斷絕而退一步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而米芾本人也被后人作為變亂古法的典型,原因就在于通過墨跡來復原古法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

后人對趙孟頫的推崇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對由墨跡復原古法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方式的反對與修正,將關注點轉向外形的相似上了。趙孟頫書作與王羲之書法的相似,與唐摹本的性質不同,唐摹本更近于工藝制作,而趙孟頫所書則是文人書寫。摹寫相似的價值讓位于書寫、創作相似的價值。因此,元人在評論趙孟頫時喜用優孟模仿孫叔敖的典故,而多數時候對這個典故的使用是偏向于褒義的,也就是認為趙孟頫如優孟生動地表現出孫叔敖的形象一樣,逼真地展現了王羲之書法的外在形態。而趙孟頫的這種逼真展現,是帶有文人氣質的書寫,而不是工匠意味的摹寫。元人對趙孟頫的推崇,部分原因就是對精工書寫表現能力的推崇。對元人以及其后的部分學書者來說,這種相似意味著對古人筆法的掌握。北宋的米芾也善臨摹,所臨書跡常被人拿去假充古人真跡,但米芾所書、所臨仍帶有比較強烈的個人印記,在精神、氣質方面可能與古人非常相似,但在外在形態上則并不是那么相似,批評者們并沒有將米芾視為直接王羲之的書家。

在關注趙孟頫書法與王羲之形似的基礎上,元人進一步論及形與神的問題,詮釋趙孟頫在形似之外,更能意會、多變化、得神似的特性,傅與礪所論堪為元末人對書法取法中的形神關系認識的代表:

吾聞善書若畫,畫之妙者,豈徒以形哉。故臨書非形似為難,得風神為難爾。晉王右軍之《蘭亭序》,世之臨者不少,即唐諸人以書名家者勿論,其他得稱善于天下幾何人耶?趙吳興學書一世,其胸中皆右軍全書,故其所臨,譬之輪扁斫輪,得之心應之手,故能極風神之妙,豈若區區以形似求哉!雖然,此非一日之力也。夫書一藝爾,茍力不至,不足以深詣,矧君子之學,有大于是者乎![27]

在書法批評中,形神問題又經常與有意、無意的書寫狀態聯系在一起。元明之際的評論者也注意到在書寫狀態方面,趙孟頫與王羲之實際上并不相同。正如王行所言『《蘭亭禊帖》蓋右軍無意書也。惟其無意,故與神會;惟其神會,故復書之不能似也』[28],他還對趙孟頫反復臨寫《蘭亭序》等法帖的做法做了解釋,說『松雪翁平生臨《禊帖》甚多,用心良苦,蓋欲以己之有意,求至于古人之無意也』[29]。不過,元人并沒有對趙孟頫『以己之有意,求至于古人之無意』的做法是否恰當或是否應該推崇發表進一步的評論。

從元人對趙孟頫書法出于二王的肯定與強調,可以看出元人書法批評的觀念與標準,即:對傳統的臨習以及與書法傳統中最被認可、最經典的書家與作品的關聯仍是元人書法批評的核心標準,而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形神兼備,則是核心標準的生發。

元人的評論中,對政治、道德方面的關注較少,元人自己也不會去批評趙孟頫出仕元朝之舉,不會糾結忠義、道德問題,而對氣質、風度的評論較多,并以之與書法相關聯,這也說明元代書法批評在人品問題上,仍是側重于氣質、風度一面的,并繼承了南宋江南文人品評中的隱逸思想,將品行高潔與隱逸之行關聯在了一起。

在對趙孟頫的評論中,風神、氣質以及這種風神、氣質與其書法形態、風格的吻合,是評論者關注、強調的對象。在此基礎上,對趙孟頫經世之才的強調則是從政治、道德形象建構方面所作的補充。

對趙孟頫的推崇,分為書法與人物形象兩部分,即相貌、風度、氣質、出身、經世能力以及其書法的形態、與傳統、古法的關系等,這兩部分均與人們所樹立的理想人物、理想書法相合,故對趙孟頫的評價,即是后人對魏晉理想的想象以及這種想象在現實中的映射。

在關于趙孟頫的批評中,古代書法批評所關注的要素均體現了出來,趙孟頫除了因出仕元朝而在人品方面有可議之處外,其他均是以一種近于完美的形象出現于世人之前的。后人對趙孟頫的批評,分別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各取所需,對所涉及的批評要素重視的程度不同,對趙孟頫的評價也會有所不同,并以此類不同的評價立場去看待、評論其他書家和作品。

對趙孟頫的推崇,更多的是意味著趙孟頫的形象和書法形態與人們理想中的魏晉形象一致,因而成為集體記憶的附著對象,成為現實中的、有著具體形象的魏晉風度、魏晉書法。與王羲之的書法相似,又能自成一家,形象、氣質與元人想象中的魏晉風度接近,加上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使得趙孟頫在元人的評論中被視為冠絕當代的書法第一人,又由當代第一人成為跨越前朝、直接王羲之的書家。

不過,在趙孟頫直接王羲之的書家地位確立的同時,也有清醒的聲音。虞集就記錄了其長輩姚先生的話,認為將趙孟頫書法視為晉人書是不對的。虞集在題跋中記錄了這句話并表示贊同。這句話是:『自吳興趙公出,學書者始知以晉名書。然吾父執姚先生曰:此吳興也,而謂之晉,可乎!此言蓋深得之?!籟30]但是在元代,這類清醒、敏銳的認識得到的贊同和呼應還是太少了。

猜你喜歡
元代趙孟頫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
討源皇象 規模右軍 試論趙孟頫對章草的復興
趙孟頫《漢汲黯傳》
趙孟頫《吳興賦》(局部)
趙孟頫《膽巴碑》集錦( 上)
王繹《寫像秘訣》中的肖像畫技法研究
從民族文化交流視角論元代蒙古族漢文創作的產生與發展
《雪霽里的故事》
趙孟頫與趙體概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