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023-07-28 03:28王培培
高考·中 2023年5期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歷史

王培培

摘 要:情境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課堂中的合理利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深入特定的歷史時空,重回“歷史現場”。學生在真實歷史情境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涵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兩次鴉片戰爭;情境教學;高中歷史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動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新教學理念突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情境教學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通過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學生認知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涵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2022年12月,筆者有幸在“發現精彩的自己:尋找道德生態的‘新課堂——2022年‘教海領航暨江蘇省邗江中學對外公開展示課活動”進行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教學,經過筆者與備課組多次探索與打磨,本節課筆者立足于情境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力求突破和創新。

一、教學分析及設計依據

“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本課內容上承《清朝的鼎盛與危機》,下啟《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從橫向上看,19世紀前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實力迅速增強,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成為其理想目標。從縱向上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開端。

第16課聚焦于兩次鴉片戰爭,學生在初中時對于兩次鴉片戰爭內容有所涉及,內容較為熟悉。且高一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時期,教師如果照本宣科介紹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經過和意義,歷史課堂就會顯得沉悶無趣,學生難免喪失學習的熱情。故本節課筆者通過創設歷史情境,以廣州十三行為線索,“一度繁榮——看帝國危機”“兩次戰火——看帝國崩潰”“多重身份——看帝國啟新”三個部分,探索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影響以及中國社會做出的反應。

二、教學過程

新課情境導入。

情境一: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在“縱橫千年”專輯中列舉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個人,其中有六名中國人上榜,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其中介紹伍秉鑒的文字是這樣的:浩官(伍秉鑒別稱)(1769-1843);職業:商人;財富來源:進口、出口、錢莊;資產:千萬;入選原因:他那個時代最富的商人。

問題設置:同學們發現了嗎?六名中國人當中有一個人身份是特殊的。當選世界首富的五位中國人都是官員,只有伍秉鑒是商人。在中國重農抑商的政策下,伍秉鑒作為一個商人,為何成為當時的世界首富?在1843年又為何抱憾而終,帶著疑問進入我們本節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一)一度“繁榮”——看帝國危機

過渡:同學們根據播放的視頻思考商人伍秉鑒致富的原因?

教師播放央視紀錄片《帝國行商》視頻。

呈現材料:

材料一:“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一處交易”。

問題設置:同學們通過視頻和材料信息,如果你是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你在獲取財富之路中具有哪些優勢。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帶入廣州十三行行商的角色,快速“神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通過材料分析進而探究廣州十三行發展的原因,由此認識到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情形,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教師過渡:廣州十三行的發展離不開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的支持,廣州海港優良。在天時地利優勢下,外加行商們獨到的眼光,十三行行商賺得大量白銀,但是行商們能否一直保持富有?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兩段材料,請同學們來分析當時的行商們面臨哪些困境。

呈現材料:

材料一:行商負責半官方性質的按年捐輸:

對皇帝的進貢:75000元;河工助款:42000;駐京代表經費:29000;萬壽節禮:180000;粵海關部壽禮:27000;對官員的饋贈:56000[1]。

材料二:外商的怨言

(一)加在貿易上的重稅。實際上稅并不特別重。

(二)公行的壟斷制度。

(三)從中國商人們收取到期債款的不可靠性。中國商人本身都受到極其苛重的勒索,以致常常使他們的償債能力被損害。

(四)除非通過商人們所僅能發生業務關系的公行行員,不許向任何官吏有陳述的禁令。

問題設置:廣州十三行面臨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廣州十三行行商一方面受到清政府的剝削,另一方面遭到外商的不滿,在中外夾擊下艱難生存。當時的廣州十三行屬于壟斷機構,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為了輸出商品,在經濟上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兩國經濟體制的差異,英國商人不能直接和官員溝通,只能和行商溝通,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是清政府主導的朝貢貿易,清政府采取的“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策略,引起英國不滿。

呈現材料:

廣州十三行始終處在朝廷的高度掌控之下,行商們的資本多向官府效勞,并未形成積累,封建經濟體制下重農抑商的國策,成為廣州行商的桎梏[2]。

問題設置:通過這段材料結合清朝國情,分析廣州十三行為何種經濟和政治服務,是當時什么政策的產物,以及其發展空間如何。

設計意圖:服務于小農經濟,服務于君主專制制度、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政策的產物,發展空間較小,了解廣州十三行是特殊時代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皇權籠罩下一口通商政策的產物,掌握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社會的整體時代特征。

(二)兩次戰火——看帝國崩潰

教師過渡:廣州十三行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在對外的貿易中,中國處于優勢,這使得廣州十三行賺得盆滿缽滿,又為何在兩次戰火中化為灰燼,請同學來閱讀第二則情境。

情境二: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命人在虎門搭起禮臺,掛上“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谑聞沾蟪脊澲扑懜鳡I總督部堂林”的黃綾長幡,銷煙行動正式開始?;㈤T人山人海,伍秉鑒等行商也趕來了……但環顧四周,他的笑意很快收斂了。伍秉鑒發現圍觀的人群中,竟然沒有一個英國人,他們用這種“缺席”的方式抗議林則徐禁煙,抗議清政府侵犯英國人的“財產”。

教師提問:1.情境二講述了什么事件?2.伍秉鑒擔心什么,該事件與鴉片戰爭是什么關系?3.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第一問學生通過情境并結合初中所學知識便可得知,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問學生需要思考,教師提示,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導致鴉片戰爭嗎?第三問則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問題設置層層遞進,推動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

教師根據教科書地圖,帶領高一學生一同學習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設置意圖:通過地圖呈現鴉片戰爭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學生學習任務:學生自主梳理教材92頁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分析條約的影響。

教師過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兩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獲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自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主權等,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次戰火也使廣州十三行遭受重大打擊。

呈現材料:

材料一:《南京條約》第四至第七條款規定,中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相當于1470萬兩。而此時清政府國庫存銀已不到700萬兩,顯然沒有支付能力……1843年春天,欽差大臣、廣東官府傳集怡和行行商伍紹榮等,要求追索三百萬元,限全體行商六個月全數交清[3]。

材料二:“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大英商等赴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p>

——《南京條約》第五款

問題設置:通過下面兩段材料,請同學分析,廣州十三行遭受哪些重擊。

設計意圖: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使廣州十三行遭受重大打擊,五口通商使得廣州十三行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壟斷特權,鴉片戰爭的賠款部分也由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來分攤,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是廣州十三行衰落的重要原因。

教師過渡:而真正的打擊還在后面。英國認為各項條約的簽訂能夠打開中國的市場,改變中英貿易中的逆差,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英國的商品在中國仍然銷售不出去,是因為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抵制。但英國不這么認為,它認為是中國的市場打開得還不夠大,開放的通商口岸還不夠多。于是英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但遭到拒絕,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教師結合地圖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情境三:

1856年,由“亞羅號”事件引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十三行地區再次成為中外交鋒的戰場。12月15日深夜,戰爭的硝煙將具有170多年歷史的商館化為灰燼。

問題設置:廣州十三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大火燒毀,中國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根據第一次和第二次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探究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么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教師提示兩次戰爭的根本原因、性質,開放口岸的數量,割地面積,對中國主權的破壞等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兩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對比,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對兩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非正義的侵略性質的戰爭,兩次戰爭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學生由此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多災多難歷史的開端,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過渡:兩次鴉片戰爭結束了廣州十三行輝煌的歷史,結束了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的盛世光環,終結了廣州十三行維持的朝貢貿易,由西方主導的條約體系像鐵鏈般鎖住大清這條巨龍。在沉淪的深淵處似乎有一束光照了進來。

(三)多重身份——看帝國啟新

呈現材料:

材料一:買辦制度在鴉片戰爭以前即已孕育,而于戰后正式形成,這是十三行的變體,在條約體制下,它逐漸取代了舊行商在中西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與十三行整體走向衰亡相反,買辦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加快了從中西貿易的居間人或代理人向近代企業家的轉化[4]。

材料二: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放棄傳統朝貢為主體的外交,接受新的現代化外交規則……潘仕成(行商)憑借他對夷務的了解而成為清政府對外事務的顧問[5]。

問題設置:十三行的行商是多重的,根據視頻內容和兩段材料分析廣州十三行行商有哪些身份,并且對中華帝國的啟新起到什么作用,分小組合作,請同學上臺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廣州十三行行商們有商人、官員、非正式外交官等多重身份。行商們已經認識到西方的強大,萌發出向西方學習的意識。學生們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后曾經的廣州行商們為后來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教學升華:

經貿摩擦是美國維護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需要。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二經濟體——GDP世界總量居世界第二,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幣也不斷國際化。經貿摩擦是美國繼續充當“世界警察”的需要,實際上現在的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升級為經貿、科技、金融、匯率全領域的貿易戰。

問題設置:中美兩國為何會發生經濟貿易摩擦?以史為鑒,中美兩國如何正確處理經貿摩擦?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國際時事熱點問題創設成情境,學生在學過兩次鴉片戰爭相關內容后,能夠提升現實問題的認知并且能夠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本文創設的歷史情境均以歷史事實為基礎,以廣州十三行行商為視角探究兩次鴉片戰爭。在歷史教學中,根據真實史料,創設歷史情境,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作用,在歷史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種創設歷史情境,尋找清晰線索的策略,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嘗試。美中不足的是筆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的預設與學生的回答有一些偏差,需要教師發揮臨場應變能力。

結束語

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固然重要,但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開設公開課比賽課中,過于追求教學形式新穎和情境內容的趣味,忽略課標要求和教學重點,歷史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避免誤入歧途。教師在每節課教學過程中,能夠圍繞線索創設歷史情境,對于廣大一線教師來說,備課量比較大且備課任務具有一定難度,這需要教師廣泛搜尋史料,深入閱讀學術專著。情境教學之路雖難,但行則將至。在教中學,在學中教,不斷在專業領域深耕,這也是高中歷史教師樂趣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士.中國帝國對外關系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李怡然.清代廣州行商崩潰原因探析:從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世界首富說開去[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4):73-76.

[3]冷東.十三行與鼻煙、鼻煙壺的發展[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0(2):76-78.

[4]張曉輝.清代十三行時期的原型買辦研究[J].史林,2014(4):15-27,188.

[5]王元林,林杏容.近代大變局中的紅頂行商潘仕成[C]//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ChinaBookPress),2009:301-314.

猜你喜歡
情境教學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探索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情境教學與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融合
基于選考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隨想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英語情境教學中的問題探析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