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師范傳統與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相結合

2023-07-30 14:23覃紅霞喬雯嘉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華東師范大學

覃紅霞 喬雯嘉

摘 要:劉佛年教授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學家。作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與實踐者,他呼吁高校自主權,提出“師范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高師辦學思想,首創教育科學學院與教育研究班。他認識到建設高等教育學科對于指導高等教育實踐的重要性,率先在華東師大建設高等教育學科,并與潘懋元共同籌建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培養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推動了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劉佛年還為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認為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基于內生邏輯的建設過程使其區別于綜合大學,師范傳統融于高等教育學科也使其獨具特色,并與綜合大學的高等教育學科共同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的基本特色與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當堅持師范大學傳統,共同發展高等教育學科。

關鍵詞: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師范傳統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4-0055-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06

劉佛年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他不僅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教育學教材的編撰者,也是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與學科體系建設的奠基人。值得關注的是,這位教育理論與實踐家不僅關注基礎教育與師范教育的發展,同樣也關注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學的發展。從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到籌建華東師范大學,從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到名譽校長,這位教育理論家在高等教育實踐中對高等教育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率先擴大了大學辦學自主權,親自參與和倡導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并為師范大學發展高等教育學科提供了指導與方向。

一、主持華東師大,敢為人先: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與實踐者

1951年,劉佛年懷著對祖國和教育事業的一片赤忱,積極投身到創建華東師范大學的工作中,也由此結下了他與高等教育的不解之緣①。郭豫適評價道:“劉校長對學校的深情,是跟他對國家和教育事業的忠誠緊密交融的,愛國和愛校在教育家劉佛年的身上體現得很深邃、很完美?!保?]1978年,劉佛年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后,躬身實踐“大學校長應該成為社會主義的教育家”[2]的觀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將華東師大建設成為擁有多個一流學科、多學科高水平協調發展、教師教育領先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師范大學(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制定《1980—1990十年規劃綱要》,提出總目標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指導下,把我校辦成高質量、有特色的重點師范大學。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大學基礎課、部分專業課教師以及科學研究人員,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把學校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引自施平:《共事五載風雨同舟》(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頁。))?!耙晃淮髮W校長就是一個總的設計師,他必須是一位清醒的、敏銳的觀察家,能夠準確地洞察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趨勢,并據此來制訂學校發展的目標、規劃以及培養人才的規格?!盵3]劉佛年便是如此。

(一)大學辦學自主權的先發聲者

“大學校長當得好不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校長真正能對他的工作負責,才能去評定他的工作好壞?!保?]劉佛年認為,校長要有權才有責,要讓校長真正負起責來,就要解決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自主權正是大學校長能夠按照教育規律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前提。1979年12月6日,劉佛年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鄧旭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名為《給高等學校一點自主權》的文章,呼吁給高等學校一點辦學自主權,并得到了黨和政府的積極回應。1980年,劉佛年在《文匯報》“高校改革建設”欄目的筆談中也指出:“要創建高質量的大學,要把大學辦活,必須解決學校自主權問題,中央有關部門直接領導的學校不要太多,管得不要太細、太寬,否則對教育事業不利?!行┚唧w工作可以讓學校作主,從而把事情辦得更好?!盵4]2劉佛年對高校自主權問題的認識是深刻的,他不主張無限制的自主,而是強調有限的領導。他主張大學要有辦學的自主權,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上級的領導。相反,劉佛年強調國家要在一些高等教育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宏觀指導上加強領導、發揮作用,只有這樣,大學校長才能真正辦好學校[5]。在劉佛年校長的呼吁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衛辦擴大了華東師大在教學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基本建設、建立學?;鸷屯馐禄顒拥确矫娴淖灾鳈啵?]8。這在當時的國內大學可謂首開先河,為華東師大的進一步改革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境。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者

為華東師大的發展定基調,是劉佛年校長上任后的頭等大事。華東師大在建校之初就集中了一批知名的學界名流,為學校建成高水平大學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20世紀70年代末期,校內對于辦學方針的分歧卻阻擋著華東師大前進的腳步。1977年,鄧小平強調,“重點大學是辦教育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但學校內部在具體辦學方向上卻存在爭議,部分人認為華東師大主要培養中學教師,所培養的教師能夠掌握一定教學方法,講清楚中學課程就夠了,不必進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6]8。劉佛年敏銳地認識到這一觀點對于高師的發展有很大危害,并指出“師范院校應把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提高,不能讓學生只有理解高中教材的水平”[7],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師范教育的使命。劉佛年強調高等師范教育必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不僅為華東師大的發展定下了基調,更為師范教育的整體質量提升打下了基礎。在教學上,劉佛年認為,文理滲透的培養模式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所在。他在華東師大開展通識教育,在部分系試行文科學理、理科學文的培養模式。在科研上,劉佛年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尤其是重點學科建設,提出了先建設出一批特色鮮明、水平高超的重點學科,通過這些學科推動華東師大整體辦學水平提升的主張,并付諸實踐[8]。

在探索高師發展道路過程中,劉佛年積極借鑒國外經驗。1979年,在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會議后,劉佛年親自考察了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辦學情況。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作為師范大學卻是法國學術水平最高的學府,水平比巴黎大學還要高。由此,劉佛年指出:“師范院校的學生不怕學問高,水平高。應當培養學生在學術上有較高的水平?!保?]對巴黎高師辦學方針和經驗的學習與借鑒,大大開闊了劉佛年等華東師大管理者的眼界,也為華東師大指明了師范大學的辦學道路。結合華東師大的實際情況,劉佛年提出重點高師要“真正辦成重點”,就不能局限于開設那些與中學課程有關的專業。他認為,師范大學應當擴大學科設置的范圍,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設立一些能夠培養大學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的師資的專業。除此之外,他還主張師范大學應當積極開設研究班和培訓班,從而將重點高師辦成教學和科研的兩個中心[8]。

為把華東師范大學辦成教學和科研的兩個中心,劉佛年提出了“師范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辦學思想,即對于重點高師而言,師范性與學術性不應偏廢,也不應割裂。1980年,在劉佛年校長的主張下,根據第四次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華東師大明確提出了堅持“師范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辦學方向,從而使華東師大的發展更加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4]1。為了貫徹“師范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辦學方向,劉佛年在改革上敢為人先,勇于“突破狹隘的師范框框”,為提高師范大學的教學質量創造條件。他率先在華東師大開設了一批新的專業,并設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機構(1979年5月,在與慶祝建校二十八周年大會同時舉行的華東師范大學第一次學術報告會上,劉佛年校長講話回顧總結這一階段的工作時提到:學校規模由原來的10系發展為14個系,恢復重建研究所4個、研究室20個,編輯出版了《物理教學》等刊物25種。此外還創辦了電子儀表分校、業余大學和夜大學,恢復了函授教育。引自施平:《共事五載風雨同舟》(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頁)。 ),在保證師范性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華東師大的學術性,更為高等教育學這一新學科在華東師大的萌芽提供了沃土。

(三)強調科學研究,創立教育科學學院與教育研究班

為了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和培養教育科學人才,劉佛年對實際情況與形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他綜合考察并總結了各國師范大學的辦學經驗,認為向綜合性大學的方向發展是師范大學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師范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又要保持其師范教育的特點,如“在校內設教育學院,專門負責為愿當教師的學生開設教育類課程和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9]。結合華東師大的實際情況,劉佛年認為,必須把全校的教育科研和教學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相互協作又有分工的整體,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科學學科的整體優勢,并提出了建立教育科學學院的意見。1980年,在劉佛年的積極倡導和其他領導的支持下,全國第一個教育科學學院在華東師大成立,劉佛年兼任院長,在組織上保證了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劉佛年對師范教育的發展看得格外深遠,意識到師范教育應當做到與時俱進,適應未來發展趨勢。他說:“多科性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無法抗拒的?!保?0]基于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劉佛年率先開始了師范大學培養多科性教育學人才的求索之路。通過對國外高師的實地考察和經驗總結,劉佛年發現:“目前先進的工業國家,基本上是綜合大學培養高中和高校師資的。英、美等國的綜合性大學設立教育學院(師范學院),是不招本科生的,而是吸收其他系科本科畢業生再到教育學院攻讀至少一年,以取得教師資格,或繼續攻讀,以取得教育碩士、博士等學位。因此,這種教育學院也叫教育研究生學院?!保?1]為培養具有文科或理科基礎的教育學科專業人才,在劉佛年的建議下,華東師大開始了組建教育科學專業班的嘗試,從各系學生中選拔出有志于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學生參加專業班,于1980年10月29日開班。專業班采取自愿報名、各系推薦的辦法,由學校有關部門審核,校長批準,擇優錄取。教育學的學習重點放在教育學總論與教學論方面,并由劉佛年校長親自為學生們上課(專業班第一學期學習教育學,采取講座形式(學生不脫離原專業學習),每周集中一次。專業班強調學生以自學為主,多讀點書,多思考些問題和多動手寫文章。從第二學期起,除繼續學習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等基礎課外,仍按原專業學完少數幾門主要專業基礎課。教育科學學院還派教師專門指導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而他們的畢業論文則選擇以教育學科與原專業學科相結合為內容的課題。引自袁運開:《劉校長的辦學思想和工作實踐》(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頁)。 )。從文、理各系招收學生組成教育科學專業班的做法在我國實屬首次,這一做法為在更寬廣的范圍內選拔教育科學研究接班人創造了條件。這些學生畢業后大多成了教育科學研究與教育管理的骨干人才,其中就包括后來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與教學的唐安國和謝安邦。

二、共建學科,齊頭并進: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倡導者

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關系的深刻認識,是劉佛年關注并支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原因。作為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劉佛年長期投身于高等教育辦學改革與實踐中,對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他認為高等教育改革也必須強調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一個大的發展和變革的時期,從教育思想、教育體制到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許多方面都要進行改革,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是改革必須同時進行科學研究?!保?2]作為教育理論家,劉佛年以推動全國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為己任,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初創時期,他是最為熱心的支持者和倡導者,與潘懋元先生一起推動了全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在他們的帶領下,廈門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率先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組織,并共同發起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第一次籌備會,促成了第一批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梢哉f,劉佛年為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創辦學科:開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先河

1978年5月,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即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潘懋元先生曾深情地回憶說:“‘文革后,我重新提倡高等教育理論,在中國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劉佛年教授就是其中最熱心提倡與支持者?!保?3]劉佛年不僅提倡與支持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還直接推動了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1979年6月,在劉佛年教授的號召下,華東師范大學(當時為上海師范大學)也成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會,并由其擔任理事長。在他的直接指導下,華東師范大學高教研究會成立后不久就組織了高等教育問題座談會。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冰原、袁運開,教務處長鄭啟明,教育系教授張文郁、講師張仁杰等參加了座談會,對當時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對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14]112-113。當時新創刊的《教育研究》雜志專門派記者參加了這場座談會,并以《要開展高等教育的研究》為題,摘要發表了座談會上部分學者的發言,旨在“引起大家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視,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同志來研究高等教育問題”[15]82。

建立教育科學學院后,劉佛年提出要組織力量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工作,具體可以先建立一個高等教育研究室,再逐步發展。1982年,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并由時任教務長的鄭啟明教授任主任,開始了高等教育學科在華東師大的發展之路。謝安邦教授指出:“如果最早的《高等教育學》教材(1984年)是潘懋元編的, 第二本無疑就是華東師大編的《高等教育學》(1985年)了?!保?6]105鄭啟明與薛天祥兩位學者主持編寫的這部《高等教育學》教材,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早期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作為早期的高等教育學科教材,這部著作為建立我國高等教育理論體系作了初步嘗試。劉佛年為其作序,表明了自己對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期待:“‘高等教育學是以揭示高等教育客觀規律為主要任務的一門教育學科,如果它所闡明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符合客觀規律,則用這些理論觀點來研究改革實踐中的種種問題,就會是很有成效的?!保?7]301

(二)籌備學會:共同籌備建立全國性高等教育研究組織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高教界的同志們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高等教育中的各方面問題作長期的研究工作,才能形成這一理論體系?!保ā白鏖L期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當為“做”,原文如此。)[17]301為加強全國高教研究機構和組織之間的聯系,還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劉佛年就在考慮成立全國性的高教研究組織——“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當時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兼高教研究室主任的潘懋元,也萌生了通過建立起全國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組織把高等教育研究力量聯合起來的想法[18]161。早在1964年初,劉佛年便在參加中央教科所舉辦的教育理論研究班子時與潘懋元相識,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直到1964年初,我奉召參加一個教育理論研究班子,他是這個班子的組長,才有機會認識這位教育界的泰斗,聆聽他的高論,交流思想觀點,建立亦師亦友的感情?!币耘隧骸陡叩冉逃龑W的開創者》(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2頁)。 )。恰逢潘懋元來上海訪問,劉佛年同他商談了此事,潘懋元十分贊成。1979年,潘懋元在中國教育學會年會上所作的“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報告,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立全國性高等教育研究組織一事,更是得到了教育部和中國教育學會領導的支持。會后,經劉、潘兩位學者和兩校高教研究室的具體商定,以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會和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的名義,向國內部分高校發出召開籌備會的通知。

1979年10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次籌備會在上海舉行,劉佛年主持會議,并聯合上海市高教局和四所高等學校,向全國高等教育界發出了《成立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倡議書》。這次會議對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成立意義重大,會上確定了由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會和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共同負責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的籌備工作,并以籌備會的名義擬定了《關于籌備成立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的報告》,報請中國教育學會審批,報送教育部[19]。

與此同時,在劉佛年和上海市教育局余立副局長的支持下,上海市高教界的學者們積極開展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活動,成立了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會,并由劉佛年任理事長。此外,劉佛年還在華東師大舉辦了高等教育培訓班,引來全市各有關高校負責人員和研究人員廣泛參加,并專門編輯出版了期刊《上海高等教育研究》等。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立初期,劉佛年與潘懋元兩位學者一同發起、籌備并倡議成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以聯合高等教育研究力量,共同為建設中國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奮斗,這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三)合作培養:開展高等教育研究后備力量人才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學科成立早期,高等教育研究力量不足的問題十分嚴重,亟需培養高等教育學科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劉佛年認為:“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是分不開的,沒有科研就不能帶研究生?!保?2]他十分看重研究生培養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尤其是高等教育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生培養。潘懋元也同樣認識到了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急迫性。由于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潘懋元指出,高等教育學科不能走老學科先培養本科生再培養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道路[14]176,高等教育學科的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應當同時進行,由師生共同進行高等教育學科的創建。兩位志同道合者就此創下了高等教育學科人才培養史上的一段佳話。

1980年,教育部為了發展研究生教育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高等學校具備一定條件但尚無碩士點的專業,可以先招收研究生,待有3年培養碩士生的經驗后,可以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這一決定為華東師范大學和廈門大學招收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消除了政策障礙,但兩校仍不具備單獨培養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的能力。華東師范大學是當時全國教育學科師資力量和研究水平最強的單位之一,教育學科師資力量雄厚,但缺少高等教育學科的師資;而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師資力量有限,獨立培養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十分吃力。為盡快解決高等教育學科研究人員不足的問題,潘懋元致信華東師大教務長鄭啟明,希望委托華東師大協助培養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并提出了兩校合作培養高等教育專業研究生的提議(潘懋元信中寫道:“我室明年準備招收2名教育專業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由于我校沒有教育系,給研究生上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有困難。所以,我們想將這2名研究生委托上海師大培養一年,即讓他們在一年級時候到你們那里與教育學院招收的研究生一起上一年專業課,二年級回廈大高教研究室,再讀一點書,并做論文……如果你們有興趣,我們兩校也可以合作培養幾名高等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币耘隧骸陡叩冉逃龑W的開創者》(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2頁)。 )。這一提議得到了華東師大教育科學學院負責人的認同和支持。進行多次協商后,兩校確定了“分別招生,合作培養”的合作方案,即兩校招收的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華東師大培養,學習教育理論的課程,第二、三年在廈門大學繼續學習高等教育專業的課程,并完成碩士學位論文。該方案得到了劉佛年校長的大力支持,兩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并付諸實施[14]177-178。

1984年,高等教育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獨立的二級學科。此后,廈門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先后獲批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予點。隨著兩校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兩校都具有了獨立培養高等教育學研究生的師資力量,開始了分別全程培養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的新階段。值得銘記的是,我國1982、1983級的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正是在劉佛年教授的支持下,由華東師大和廈門大學合作培養的,這在中國高等學科發展史上更是一件不可忽略的歷史事實。

三、師范特色,獨樹一幟: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的領路人

劉佛年很早就認識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只有堅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早在學科初創時期,師范大學和綜合大學就構成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共同體。兩類高校高等教育學科的培養目標和研究內容雖各有側重,卻共同繁榮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體系與發展:以廈門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大學,在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形成理論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以理論研究、問題研究和學科建設見長;而以華東師大為代表的師范大學,立足師范教育底色,具有深厚的教育學研究傳統,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上形成了師范大學的特色和優勢,成為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典范。

(一)生成邏輯:為建設完備的教育學而設立

高等教育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以研究和解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實踐問題為主要任務。高等教育學科通過對實踐問題的研究來積累知識,從而逐漸構建起學科知識理論體系。作為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以“研究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學校教改問題,為學校服務,推動學校發展”[18]157為目標,體現了綜合大學高等教育學科以實踐、問題研究和服務發展為主的生成邏輯。與之不同的是,華東師大高等教育學科的生成過程更強調建設“完備的教育學”。師范大學以培養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師為主要目標,其原有的教育學名為“教育學”,實為“普通教育學”,主要研究兒童教育,并非“完備的教育學”。1979年,在華東師范大學高教研究會組織的高等教育問題座談會上,就有學者指出:“傳統的教育學只以中小學為研究對象,較少對高等教育進行探討。這是教育科學還處在幼年階段的一種表現?!保?5]82劉佛年最早認識到了師范大學原有的教育科學門類不夠全面,并指出:“華東師范大學作為重點師范大學,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里,門類應當盡可能齊全,不能沒有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而這恰是我校的一個薄弱環節?!保?]37師范大學由此開始了以建設完備的教育學科為內生邏輯的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師范大學中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和研究內容突破了傳統學校教育的藩籬,更拓寬了其教育科學研究的范疇。

(二)師范傳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的特色

在華東師大高等教育學科建立初期,劉佛年就指出,高等教育學科要從學校特色出發,培養高等學校教師和科學研究人員。比較廈門大學潘懋元主編的《高等教育學》與華東師大鄭啟明、薛天祥兩位學者主編的《高等教育學》,便能看出兩校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偏重:潘懋元主編的《高等教育學》分為總論、分論、體制以及歷史與方法四大部分,主要有兩大研究特色:一是突出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雖然潘懋元考慮到部分讀者可能沒有學習過普通教育學或教育原理,適當簡述了教育的一般原理,但強調高等教育的特殊問題,揭示高等教育活動的特殊規律是該書的基本目旳,并在各章節中深刻地體現了這一基本特色。二是強調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研究方法。這是潘懋元《高等教育學》中獨有的組成部分,反映出綜合大學高等教育學科人才培養強調“學術性”,意在培養高等教育學理論研究者,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養[20]。鄭、薛兩位教授主編的《高等教育學》則更強調體系的系統性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正如劉佛年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高等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都有密切關系,在理論知識上高等教育學與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教育發展史、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學等學科也有密切關系。在具體的敘述中要應用這些學科的知識,各門學科之間出現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情況,是在新學科形成過程中常常發生的現象?!保?7]301兩位教授的《高等教育學》強調教育原理的應用,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體現出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人才培養更強調“師范性”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1]。

劉佛年在談及高師教育發展時曾說:“我校原來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任務是培養中學教師,這幾年研究生的數量發展很快,培養大學師資和科研人員成了同等重要的任務?!保?]可以說,師范傳統與高等教育學科的融合推動了師范大學中高等師范教育研究的發展。在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傳統和當前研究發展趨勢之間尋找平衡,正是以華東師大為代表的師范大學不斷追尋的,而教師教育研究便充分體現了這一平衡。謝安邦教授指出,作為師范院校高教所獨有的研究優勢和研究傳統,教師教育研究是其他非師范院校的高等教育學科做不了的[16]109。因此,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科要堅持將教師教育做下去,并做出成績。堅持師范大學傳統、發展高等教育學科是劉佛年校長所堅持與倡導的,師范大學與綜合大學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上雖然有所差異,卻共同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的基本特色與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郭豫適.心中的楷模[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

[2]劉佛年.要為校長成為教育家創造條件[J].上海高教研究,1988(2):24-29.

[3]劉道玉.改革與治校[C]//余立.校長——教育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107.

[4]袁運開.劉校長的辦學思想和工作實踐[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鄭啟明.愛教愛校的劉校長[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7.

[6]施平.共事五載 風雨同舟[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趙士啟.關于教育理論的幾個問題——劉佛年教授回湘講學摘要[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3):1-7.

[8]劉迪.劉佛年:奠定教育學教材編寫基本框架與原則[N].文匯報,2021-06-22(7).

[9]劉佛年.高師教育的展望[J].上海高教研究,1985(2):85-87.

[9]金一鳴.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論探索者[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6.

[10]劉佛年.從新的技術革命看師范教育的改革[C]//金一鳴.劉佛年教育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288.

[11]羅友松.出思路 重實踐 強基礎[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

[12]劉佛年.關于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問題[J].上海高教研究,1981(1):3-8.

[13]潘懋元.高等教育學的開創者[C]//王建磐.師表:懷念劉佛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2.

[14]李均.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佚名.要開展高等教育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會座談當前高等教育問題[J].教育研究,1979(3):82-87.

[16]謝安邦,岳英,荀淵.見證建設學科,潛心培育英才——謝安邦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6(2):103-109.

[17]劉佛年.《高等教育學》序[C]//金一鳴.劉佛年教育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

[18]潘懋元.潘懋元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9]佚名.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籌備會在上海舉行[J].教育研究,1979(5):44.

[20]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9.

[21]鄭啟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1.

Insisting on Combining Teacher-Training Tradi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IU Fonian'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QIN Hongxia, QIAO Wenjia

(Institute of Education/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China, 361005)

Abstract:Professor Liu Fonian is a famous educator and educationalist in China. As a manager and practitioner of higher education, he called for the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 proposed the idea of "unific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for operating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and created the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he Education Research Class.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for guiding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he took the lead in building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together with Pan Maoyuan, he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ed postgraduates in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Liu Fonian also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rgu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endogenous logic distinguished them from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the fusion of teacher-training traditions into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also made them unique, and together with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y constituted the basic features and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refore, the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gether by adhering to the tradi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Key words:Liu Foni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eacher-training tradition

(責任編輯:楊 波 鐘昭會)

收稿日期:2022-11-23

作者簡介:覃紅霞,女,湖北鶴峰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喬雯嘉,女,遼寧沈陽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① 1951年,劉佛年參加籌建華東師范大學,任教務長、副校長;1978年,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1984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名譽校長。

猜你喜歡
華東師范大學
“綠色碳科學”專輯編委會
“數智供應鏈與物流科技”專輯編委會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 年總目次(總第221—226 期)
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專家與華東師范大學的教學改革
小小“動物園”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趙燕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SCI引用情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