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關懷及其當代價值

2023-08-01 03:30肖祥張曉娜

肖祥 張曉娜

摘 要: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表現為歷史總體性、現實總體性與具體總體性的三重規定。歷史總體性規定基于人類歷史發展歷程對自由的發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現出馬克思對相對自由的歷史關懷;現實總體性規定要求從生產關系出發理解人的社會關系及其自由狀況,展現出馬克思對集體自由的現實關懷;具體總體性規定要求從人類社會主體出發理解人的自由狀況,展現出馬克思對主體自由的具體關懷。馬克思自由觀在中國的當代實踐表明:自由是一個不斷實現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共同體總體進步的發展狀態,是個體主體性和群體(人民)主體性的獲得與煥發,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和努力中彰顯出自由價值的巨大“溢出效應”和“導向效應”。

關鍵詞:馬克思自由觀;總體性關懷;人類自由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3)03-0102-11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懷,其中“自由”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主題。學界對馬克思自由觀的理解,或主要關注“自由”的內涵解讀,從目的自由與工具自由、形式自由與實質自由、自發自由與自覺自由、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的對立統一上進行多維度把握[1;或主要關注“自由”如何可能,在生產實踐的歷史發展中探尋自由何以貫穿于馬克思全部理論活動的始終[2;或主要關注“自由”的當代價值,在對西方形式主義理性自由觀的批判中凸顯馬克思自由觀超越性的基本邏輯3,等等。相較于從基本內涵、主體認識、實踐活動以及社會關系等方面理解“自由”的規定,以總體性方法理解馬克思自由觀及其蘊含的理論意義,不僅對于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價值,而且對于人類社會邁向自由美好狀態的艱難跋涉,都具有長遠的價值導向和方法選擇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規定

馬克思主義是以總體性的視角研究人類存在總體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方法就是“辯證聯系的觀點”,就是“揭示事物內部的辯證聯系再上升到具體整體的方法”[4,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對事物進行整體、辯證的分析??傮w性表明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性,也意味著歷史的未來向度。馬克思將總體性方法運用于“自由”問題的探討,以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批判為現實基礎,對“自由”問題作出了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考察,展現了馬克思對“自由”問題的總體性關懷。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歷史總體性

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規定首先表現為歷史總體性,即將人類社會看作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對于特殊時期社會的分析要結合其與整個社會總體發展的歷史聯系來考察。馬克思自由觀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自由狀況并不是絕對地否定,而是基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的自由,人在與自然以及他人之間的雙重關系中拓寬了自身的自由限度,主動性與能動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一方面,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實踐的發展使人與自身勞動活動相統一,勞動活動凸顯了個人的本質力量,個人獲得了支配自身活動的自由。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中,生產表現為依附于自然的物質生產,人的勞動主動性發揮受到自然的局限,人類主體仍是自然過程中的被動受體。在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勞動中,個人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勞動產品突顯了個人蘊含在其勞動中的本質力量與性格特征。人類在資本主義生產實踐中能更加自由地發揮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進而能夠創造出原始自然中所沒有的產品,人支配自身勞動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實踐的發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使人擺脫了封建社會人身依附的局限,在交換過程中使個人實現了平等交往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分工與交換的普遍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豐富且密切的關系。交換普遍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交換者互相承認對方是所有者,交換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而是每個人出于自愿交換產品,人類主體成為擁有勞動產品所有權的自由人;在交換過程中,個人具有平等進行交換的自由,勞動的抽象化發展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一般的交換標準,使得不同勞動的質不再重要,而是不同勞動之間依據勞動量進行平等交換。

(二)馬克思自由觀的現實總體性

現實總體性是馬克思自由觀總體性的第二重規定。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結構復雜,只有掌握決定整體的關鍵部分,才能夠對整體的現實發展狀況作出科學的理解。馬克思認為,社會統一于整體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他指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sup>[5]605因而,必須將個人放入現實的生產關系中,從人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出發考察個人的自由狀況。

馬克思深刻認識到,“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5]533。正因如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實質的認識和批判才具有歷史科學性和現實總體性。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表面上保護個人的平等交換地位,但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交換實質上是對勞動者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內在地分裂為兩個階級,在個人自由的假象下隱含的是集體不自由的現實困境。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性出發,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勞動生產以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為目的,生產者的勞動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社會的隱性強制,個人勞動的有效性以其是否滿足一定社會需要為標準。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這一特性使生產者的勞動價值由市場來決定,勞動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在資本家與勞動者的交換中,資本家所付出的工資源于勞動者過去勞動的積累,因而資本家用本就屬于勞動者的勞動創造再次支配勞動者;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并沒有失去任何東西,而勞動者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勞動產品,也失去了其所創造的剩余價值。雖然資本主義社會主張每個人都有參與交換與競爭的平等自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參與競爭的能力,這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強制造成的。資產階級的財富得以維持并迅速增長的原因是其對無產階級活勞動的支配。雖然無產者個人具有改變其階級地位的機會,但整個無產階級卻始終處于資產階級的壓迫之下,這種集體不自由處處限制他們實現自由的機會,從而使兩極分化愈加嚴重。

(三)馬克思自由觀的具體總體性

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規定要求從現實的整體性把握中指向未來發展,并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中獲得對“自由”整體理解的具體規定,這是馬克思自由觀總體性方法的具體總體性規定。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由狀況的分析中,馬克思自由觀著重考察了個人在生產關系中的自由程度,勞動的異化使得無產階級處于被壓迫地位。而在資本主義整體社會中,由勞動異化延伸而來的是商品、貨幣與資本三大拜物教的奴役,這三大拜物教支撐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骨架并操縱著資本的邏輯,使人類社會全體喪失了主體性自由。勞動異化與商品、貨幣以及資本之間的聯系為資本主義社會總體自由狀況作出了更具體的解讀,這有利于掌握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對理解整體的重要意義。

商品、貨幣、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三層物相,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層層穿透和剝離這一假象視域,通過分析商品、貨幣以及資本與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聯系,批判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主體受制于“物”的奴役的現象。其一,在商品交換中,人們雖然生產勞動產品,但反受其支配。商品的價值不在于勞動產品作為物的自然屬性,而在于其在交換過程中所具有的社會性價值關系,也就是滿足社會一定需求的價值關系。這一價值關系在交換中無法直接呈現,而是以商品“物”的顛倒形式出現。人們生產的有用性只有當產品成功交換轉變為“商品”后才能夠實現,由是否成為“商品”來決定人的勞動的有用性,這便是商品拜物教所具有的奴役力量。其二,馬克思通過分析貨幣的發生過程指出:貨幣的出現完全掩蓋了商品內含的交換關系,貨幣以其物質實在表象掩蓋了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隨著流通中商品數量的增加與交換規模的擴大,人們需要統一的等價物作為交換尺度的標準。但資本主義社會卻將等價物作為貨幣的自然屬性,掩蓋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抽象勞動內涵,貨幣被無限放大與膨脹,成為驅使人們活動的主要力量。其三,馬克思指出:在流通領域中,一部分貨幣成為生息資本,人們便將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與權力的來源,但實際上是勞動創造了社會財富。資本掩蓋了這一事實,并將能夠“創造財富”作為自身的自然屬性,資本家不斷為資本增值奔走,已然成為資本的人格化代表,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類全體都籠罩在資本的物的統治之下。

馬克思從歷史總體性、現實總體性與具體總體性三重維度,對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狀況作出了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批判分析,這三個層面的總體性規定為馬克思自由觀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

二、馬克思自由觀的總體性關懷

馬克思自由觀的歷史總體性、現實總體性與具體總體性的三重規定,分別反映了馬克思對“自由”內涵的三重理解,即基于歷史總體性規定的相對自由、基于現實總體性規定的集體自由與基于具體總體性規定的主體自由,這也是馬克思自由觀總體性關懷的三個重要維度。

(一)相對自由:馬克思自由觀的歷史性關懷

基于歷史總體性規定,馬克思的自由觀體現了對相對自由的歷史關懷。也就是說,自由不是脫離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絕對自由,而是以歷史進程為基礎的相對自由。相對自由的發展歷程揭示了自由問題發展的歷史線索,也預示了人類社會自由狀況的發展走向。

一方面,將“自由”放置于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分析人類自由發展狀況的歷史線索,才能夠把握自由的發展性,并為自由的實現提供價值評判標準。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放入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總體進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人獲得對自身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自由,使人獲得平等參與交往活動的自由,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突破。這種突破改寫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封建專制社會相比較,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顯然,自由的“階段性實現”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提供了啟示。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個人的勞動能力提高使得人在與自然的關系中獲得了主體地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利用自然規律進行生產創造,這預示著人類主體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并利用自然規律造福人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隨著分工與交換的普遍發展,個人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禁錮,獲得了一定的平等自由;生產力的發展也讓個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擁有更多自由時間,這預示著未來社會將以全體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主題。對自由發展狀況的辯證分析,目的不僅在于考察其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所獲得的成就,更在于其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啟示,為人類自由發展提供方向與指引。

另一方面,只有在梳理人類社會自由發展狀況的歷史線索基礎之上,才能夠更好地把握自由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出不斷努力?!白杂伞备拍顑群S富,包括認識意義上對必然的把握,實踐意義上對限制的突破以及倫理意義上對自由關系的構建等。但是,不同意義層面的自由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以人為主體,以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主要內容而串聯在一起。這一歷史線索也體現在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生存狀態的三階段劃分中。首先,在“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個人受制于他人的奴役,并且這種壓迫以身份特權的形式固定下來,人沒有改變自身地位的機會。其次,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人獲得了主體性。但是,獲得獨立性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中卻“喪失于物”,受資本邏輯所左右,受商品所支配。這一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個人“自由”與集體“不自由”的對立矛盾,表面上資本主義社會宣揚每個人都有參與競爭從而改變其階級地位的自由權利。但是,受資本邏輯的鉗制,勞動者的“自由”只是能夠自主地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勞動力而已,其“自由”卻是“無奈的”和“被迫的”;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整體始終處于資產階級的壓迫之下,人類主體內在地分裂為對立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最后,馬克思提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6]104,這一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所創造的人化自然之間實現和諧統一。由此看出,“自由”問題涉及范圍廣泛。但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始終是“自由”問題的主要線索,對于這一關鍵線索的把握將有利于我們更加科學、準確地剖析當前社會現實問題,在堅持自由的相對性前提下實現對現代自由問題的總體性關懷。

(二)集體自由:馬克思自由觀的現實關懷

現實總體性規定要求從生產關系出發理解人的社會關系及其自由狀況,展現出馬克思對集體自由的現實關懷?!白杂伞辈皇峭A粲谏鐣砻娴摹皞€人自由”幻象,而應是社會“集體自由”的實現?;诂F實總體性規定來理解自由,啟發我們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出發來正確理解個人自由及其與他人自由的關系,從而為“真實共同體”的自由——集體自由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

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因而人的自由狀況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個人在生產活動中建構起來的經濟聯系是決定其社會關系的根本基礎;只有抓住這一聯系,將人放到生產活動中去考察,才能對人的社會關系及其自由狀況有現實的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勞動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勞動,其勞動的價值由社會決定,這是資本主義生產者從一開始就受到的隱性強制。但社會的市場需求是有限的,這必定使一部分生產勞動在競爭中被淘汰而無法實現自身價值,進而導致勞動生產者破產,最終使勞動淪為商品和資本增值的工具。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特性內在地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定是以犧牲部分人利益為代價而實現發展的社會,其所主張的自由個人背后實質上是社會內在地分裂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且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最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犧牲品。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形成的合作體系,乃是出于互利目的而結成的、相互之間冷漠的“共同體”,這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罢嬲墓餐w”是人與人之間消除了妨礙與傷害,個人自由真實存在的共同體;在其中,能夠實現“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7。

若要真正實現社會集體自由與個人自由的統一,一是要肯定生產力的發展對于實現集體自由與個人自由相統一的重要意義。馬克思自由觀立足于全體人類的立場,以全體人類的自由而不是某一階級的自由為目標,而自由的實現是一場歷史運動,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得以完成。生產力的發展對于實現人的自由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生產力是人們自由實現的前提,即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力狀況前提下進行活動的,生產力的水平高低決定了個人能動性的發揮以及個人自由時間的多少,決定著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突破現實的障礙。人類必須把在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生產力作為實現人的自由的現實力量。二是要消除生產勞動的社會性強制,即應排除資本的壟斷與惡性競爭在生產勞動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不良影響,推動市場信息透明化以為勞動生產者提供準確的指引,形成以市場需求帶動生產勞動的良性發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勞動生產者提供保障以減少風險、增加勞動者信心。三是在強調生產力發展是人自由發展的主要動力時需要注意:自由發展并不能簡單等同于能力發展。提升能力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包含了要求犧牲當下個人自由的方式。當提升能力與個人自由相沖突時,人們往往更易于滿足能力提升帶來的即時效益,而這種方式是否侵害了個人自由以及自由能否得以恢復的問題往往被忽視。因而,應將自由與能力、生產力的發展作為獨立的主題進行討論研究,不僅從生產力的發展角度,也要從人的尊嚴與價值、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等角度,基于社會整體發展狀況對自由發展狀況作出客觀、現實的分析。

(三)主體自由:馬克思自由觀的具體關懷

具體總體性規定要求從人類社會主體出發理解人的自由狀況,展現出馬克思對主體自由的具體關懷。馬克思自由觀的具體總體性規定表明,“自由”不是局限于部分的片面自由,而是立于人之發展全局的“主體自由”,其包含著多方面的要求,且擁有更具體的規定。

馬克思對自由的規定遵循著辯證思維的方法,是一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所謂“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在思維中的反映;所謂“具體”,是指事物各方面的本質規定在思維中的、有內在聯系的完整反映。馬克思正是在社會事實的感性與直觀中把握“自由”的表現與事實,并分析與抽象出自由的內涵與特征;更為重要的是,把在分析中所把握到的各部分按照有序聯系綜合起來,在思維中再現自由的本質。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狀況作為我們認識的對象,在對它的直觀印象中,我們看到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個人能力拓展,以及商品交換所帶來的個人交往自由。但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狀況的內在分解,將個人在資本主義生產活動中的社會關系作為理解其自由狀況的最基本部分,個人自由的表象被揭示,隱藏在社會內部的是尖銳的階級對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狀況的批判并沒有止步于批判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拜物教的奴役現實,而是上升到社會整體的高度,依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社會“商品、貨幣與資本”這三大物相之間的聯系,詮釋了人的自由實質,指明了實現人類社會整體的“主體自由”的途徑就是消除資本邏輯的限制。

馬克思自由觀所強調的“主體自由”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整體剖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它不僅包含消滅生產關系中剝削關系的要求,也包含著消滅人類整體所受到的來自資本的“物”的奴役,真正實現人的主體自由。馬克思對“主體自由”的關注貫穿于整個理論發展中,但只有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才對“主體自由”作出了現實而具體的規定。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sup>[5]162但此時受到人本主義邏輯影響,馬克思雖將人的本質規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卻沒有揭示自由的具體內涵,因為這種自由是一種抽象的自由,是一種與奴役的概念相對的寬泛的規定。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從馬克思在這一時期所提出的勞動異化理論中反向推導出自由的概念,因為勞動異化理論也是以人類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活動為參照前提,它雖然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違背了人的類本質,使人淪為與動物一樣為生存而生活的境地,但其最終都沒能解釋人的自由自覺本質的具體表現。只有在后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揭示了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資本邏輯下奴役的事實,此時人的自由內涵才具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即人的主體自由的實現以擺脫資本“物”的奴役為具體要求。從馬克思對“主體自由”的歷史探尋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大致思路:對主體交換關系“形式平等”的批判,揭示了主體不自由的根源,從而為主體自由的實現指明了路徑——只有消除經濟的不平等、勞動的異化,主體自由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批判指出:“只要考察的是形式規定——而且這種形式規定是經濟規定,是個人借以互相發生交往關系的規定,是他們的社會對彼此之間的社會聯系的指示器——那么,在這些個人之間就絕對沒有任何差別。每一個主體都是交換者,也就是說,每一個主體和另一個主體發生的社會聯系就是后者和前者發生的社會關系。因此,作為交換的主體,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sup>[6]192-193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作為交換主體的關系似乎是平等的,“自由”也確乎存在,而一旦進入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自由與平等被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丑惡本性所摧毀。由此可見,馬克思對于自由的理解并不是局限于生產關系中的片面理解,也不是浮于社會表面的空泛理解,而是深入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來剖析其內部的有機聯系,并且最終回過頭來立足于社會整體高度,進而對自由問題作出具體和統一的解答,這為我們關照社會現實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三、馬克思自由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自由觀的當代價值,是基于歷史總體性規定的相對自由、基于現實總體性規定的集體自由與基于具體總體性規定的主體自由的“三重協奏”,并為人類自由的美好前景提供了啟示性路向。

(一)自由的歷史總體性表明自由作為一種“現實的運動”是一個不斷實現的過程

基于歷史總體性規定的“相對自由”,即是將自由看作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價值目標的絕對性和實現過程的相對性的有機統一。在馬克思歷史總體性的視域中,在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雙維推進中,自由是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的有機統一和逐漸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曾言:“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sup>[5]539正如“共產主義”是一種“現實運動”,自由也不是一種“確立的狀況”,而是一種“現實的運動”,自由在中國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實現的過程性狀態。

在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時期,自由的追尋圍繞“救國”和“興國”兩大歷史任務而展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國之不國和外無主權、內無平等的民族危亡境地,自由當然無從談起。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輸入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對傳統社會弊端的批判中積極倡導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倫理價值,于是自由作為一種價值理想和道德精神被提了出來,卻無處安放。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為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領域逐漸取得勝利,自由獲得了多維度新的詮釋:在政治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在經濟上打擊私有制,建立國營經濟與合作經濟;在文化上發展和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中國人民“站起來”,標志著中華民族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中國人民的自由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實現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歷史時期,自由的內涵隨著“富國”的歷史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在推進改革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快速健康的發展過程中,自由價值不斷得到充實。在“富起來”的歷史時期,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人的發展問題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進一步鑄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煥發出蓬勃生機。在走向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歷史時期,自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標桿。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建設、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開拓著實現自由的新境界。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制度不斷優化的實踐中,“共享公平正義”成為社會共識,自由的價值目標獲得了心理基礎、道德生態和倫理精神的力量支撐。

實現自由的基本途徑是實踐。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歐洲的舊哲學家,已經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認識這個真理。馬克思的貢獻,不是否認這個真理,而是在承認這個真理之后補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據對必然的認識而‘改造世界這個真理?!杂墒潜厝坏恼J識——這是舊哲學家的命題?!杂墒潜厝坏恼J識和世界的改造——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題?!?sup>[8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從物質福祉和精神福祉的雙維度上使自由被不斷地確證。

一方面,物質福祉是自由的“第一條件”。馬克思指出:“人們之間一開始就有一種物質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特意把人們維系在一起?!?sup>[5]533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社會意識產生的基礎;改善人民的物質福祉,既是自由的前提條件,也是自由的基礎性內涵。人類解放和自由的實現所需的物質基礎條件,唯有通過發展生產力才能實現。正如馬克思所言:“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sup>[9從此意義而言,自由的價值目標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sup>[10的社會主義本質相契合,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為推進自由的實現夯實了基礎。

另一方面,精神福祉是自由的“積極動能”。自由乃是人的本質的積極呈現,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60。因此,只有理解人的本質的倫理要義——人的本質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塑造,才能真正地理解如何實現自由。人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又在勞動中不斷發展自己的本質,并在勞動實踐中讓個性得到發展,讓精神獲得自由。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異化和扭曲了人的個性和精神,表現為四種異化形式:一是“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同勞動相對立”12]52,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二是“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12]52-53,即工人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三是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和生產活動相異化,造成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四是三種異化形式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因為“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12]59。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消除了剝削與壓迫的私有制,勞動所創造的東西不再為剝削階級所占有,而是服務于自身發展;生產勞動不再是自身對立的力量,而成為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展現;人的生產活動不再是被迫的、零件化和機械化的,而是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個人與自己的類本質實現了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個人不再處于與他人的敵對狀態,每人個性的發展變得對自己有價值。當勞動不僅僅被當作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手段,而是被當作使人全面發展、不斷超越自身局限性的手段,人的本質就會不斷豐富;當人的本質通過勞動實踐而不斷得到實現和充實,自由也就獲得了精神層面的保障。如此,自由在社會主義社會得以不斷實現。

(二)自由的現實總體性表明自由的當代實踐表征著社會總體進步的發展狀態

基于現實總體性規定的“集體自由”,即是將自由作為社會主義共同體的進步,是社會總體狀態的優化?!吧鐣皇怯蓚€人構成,而是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sup>[6]220因此,自由的現實總體性實現不是個人自由的簡單疊加,而是彼此“聯系和關系”的整體性優化。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物質福祉和精神福祉確證了社會主義自由的實現過程及其實現程度,說明自由具有社會性特征,即社會對每人個性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凡是壓毀人的個性的社會,不能稱之為自由的社會,而是專制的社會。在馬克思的自由觀中,一方面,自由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化的人能夠合理調節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的生產勞動對自然的支配是自由的,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物質變換”[13]926-927。但這個領域仍然是一個“必然王國”。另一方面,自由的社會性本質乃在于“作為目的的人類能力的發展”,這樣,“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13]927??梢?,“人類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自由的社會關懷,是“集體自由”的真正體現。

歷史已然證明,專制的傳統社會總是傾向于加強社會權力而減弱個人權力,以使社會凌駕于個人之上。當一個社會中“社會壓迫”成為常態,社會與個人的權利邊界就被肆意踐踏,就會導致社會對個人的傷害。因此馬克思強調,在貶抑人的價值的“虛幻的集體”中,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真正的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從而獲得個人自由。馬克思所言的“真正集體”的社會狀態,是各個個人在實現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的社會,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4。

自由是人擺脫限制和奴役而成為自己主人的一種社會狀態,尊重、保護自由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和根本要求。這一目標要求已分階段得以逐漸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使自由成為可能;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推翻了專制和壓迫的社會舊制度,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不再是少數人的私器,而成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共同體,使自由獲得了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人的個性、尊嚴、權利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價值深入人心,人的全面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社會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自由作為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成為社會進步的可靠而強勁的源泉,不斷凝聚著社會發展的磅礴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國一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心悅誠服——“作為體現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實踐范本,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5;另一方面又往往忽視、無視甚至貶抑中國社會的價值發展,認為中國的崛起不具有價值的示范意義。這實際上無視這樣的事實: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全面發展與“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發展”“和諧”等價值目標有機統一;中國社會逐步破除制約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發展價值深入人心,自由的社會活力被全面激發。

(三)自由的具體總體性規定不斷確證著主體性的獲得與煥發

基于具體總體性規定的主體自由,是主體性的提升,是自由的真正表現,并以個體主體性和群體(人民)主體性兩種方式存在且相得益彰。

就個體而言,個體主體性以公民人格、尊嚴、權利和價值得到確認與尊重為基本內容,個體“表現本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16]167被激發而獲得自由。馬克思的自由觀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就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因為在其中,“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7]123?!罢加凶约旱娜娴谋举|”或者說人的本質的全面獲得,就是主體性的張揚。社會主義國家通過一系列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不僅尊重每個人在事關自己事情上的個人自由,同時也對每個人施用于他人的權力保持善意的控制,從而有效消除了蔑視、羞辱、無尊嚴的現象。如此,“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18]433。

就群體而言,人民主體性既是個體力量的匯集,也是個體力量“積聚效應”的彰顯。一方面,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人民由一個個具體的人集合而成,人民主體性是每一個個體主體性的聚合。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當每一個人意識到國家發展與個體利益息息相關、國家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時,個體就獲得了社會性、國家性和民族性。在此意義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依靠人民才變得更加真切。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的政治組織制度,為每一個人積極主動地承認自己是主體、并“按照人的樣子來組織世界”提供了充分保障,從而避免了“社會聯系以異化的形式出現”[17]24-25。社會主義社會真正體現了“主體,即社會”16]19的真實含義。與此同時,在國家發展戰略指引下,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改善民生、提高社會福利、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一系列推動和諧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其人民主體性被前所未有地弘揚。

(四)馬克思自由觀總體性關懷在中國的當代實踐中彰顯人類自由理想的巨大張力

中國積極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正彰顯著自由價值的巨大“溢出效應”和“導向效應”,向著馬克思主義自由理想——建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邁出堅實步伐。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積極倡導尊重和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為實現人類自由理想作出了積極努力和貢獻。

首先,人類自由理想的實現直接地表現在人類大多數“最近的”利益的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sup>[11]306也就是說,實現“最近的”眼前的目的和利益,同時關注未來的長遠利益,是實現人類自由理想的物質基礎。如何實現人類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協同發展呢?顯然,這要靠的不是某一國或少數國家聯盟的唯我獨尊,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互相攻訐,不是價值霸權,而是要在建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中,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的實現,從而使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從世界各國的相互關系而言,人類自由將在很長時間段內是一種“關系的自由”,即實現“我們更好地在一起”的狀態。而現實是,“具有人道主義的和民主的特征的全球化”被殖民主義的后果、嚴重不平等的現象以及贏利潮流的泛濫所阻礙[19,世界處于劇烈變局中,人類面臨著全球社會風險。德國哲學家貝克和英國哲學家吉登斯在反思全球化進展中的現代性問題時,都認為“工業社會變化悄無聲息地在未經計劃的情況下緊隨著正常的、自主的現代化過程而來,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完好無損,這種社會變化意味著現代性的激進化(a radicalization of modernity),這種激進化打破了工業社會的前提并開辟了通向另一種現代性的道路”[20。這就是所謂的“新語境下的現代性”(recontextualised modernity)。實際上,人類社會在經歷了“現代性”之后并未進入所謂的“后現代性”,而是進入了更為復雜的新語境下的現代性,即“自反性現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階段。從其所具有的現代化的實質和特征而言,“自反性現代化”毋寧更準確地說是“第二次現代化”。在此階段,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為不確定性”(manufactured uncertainty),其中包括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種種風險,如生態崩潰、“人造”病毒的全球流行,或者由戰爭或意外事件而導致的核毀滅[21。在全球化中,人類追求的自由常常被這些流動性和傳遞性更加兇猛的“自反性現代化”的再造風險所遮蔽。如何讓自由之光照亮世界?顯然,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的霸權主義不可能帶來人類自由,唯有平等和諧關系的建構,才能實現“和睦相處”的自由狀態。為此,一方面,應通過全人類的“社會反思”(social reflexivity)來鑄造一種不斷增強的全球意識,以為化解風險、爭取自由提供一種理性力量。在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這種理性力量將會發揮自我更新的作用。另一方面,應加強全球治理的制度建設以保障人類公共利益,避免制度缺位或制度失效帶來的人造風險,避免公共機構“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現象,從而消除“制度化的個人主義”危機對全球“關系的自由”造成的戕害。

最后,基于全人類共同命運期待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邁向全人類自由的基礎步伐。如果說“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自由的美好狀態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運動”,那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實踐,是“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的基本保障。當代西方哲學家在反思人類面臨的全球風險問題時,嘗試著給出了種種政治方案。例如,吉登斯在《超越左與右》一書中指出,人為不確定性引起的種種問題要求創造出一種以“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能動政治”(generative politics)和“對話民主”(dialogic democracy)為核心的新政治?!吧钫巍北砻?,人們不再停留于擺脫物質資料匱乏和從獨裁權力下獲得解放,而更應關心自己的生活選擇如何對整個地球產生影響,因為面對各種風險,回歸自然或回到傳統生活方式中去已然不再可能,“我們不可能再用傳統的方式保護傳統”[22]48?!澳軇诱巍敝荚趶娬{建立各種制度,在培養個人自主性的同時,更要培育人們對自身、對更廣闊的人類社會的責任感22]170。而要建立制度,“最主要的構件”就是創造出一種“對話民主”,并將其作為對各種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來鼓勵“積極的信任”、寬容以及多樣性的過程。不能不承認,西方哲學家的理論建議表達了對人類當前“自由異化”的深深憂思,其理論主張也具有建設性和啟發性。然而,停留于理論或思想層面的方案,在面對全球風險的嚴峻事實(例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時,其軟弱的現實關照能力就顯露了出來。為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23的風險挑戰,中國提出了建設性及可行性方案,這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其一,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全球民主的自由價值,為實現世界發展從“自由民主”向“全球民主”的價值轉向提供了嶄新的價值方案。西方“自由民主”的方案在全球化過程中,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產生“共同利益”。事實是,一些西方大國(如美國)常常在以“國家利益”名義采取行動時,毫不顧及國際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而沒有共同利益的國際交往是不可能實現所謂的“自由民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目標,就是在尋求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4,這就是和平而不是敵對、平等而不是欺侮、包容而不是壓制、友好而不是強權的自由家園。其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更廣泛的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實踐方案。各國在面對全球社會風險時都顯示出了脆弱性,這證明了國家利益與全人類的利益越來越密不可分。全球治理的實踐原則就是維護“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當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25。對此,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9年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的講話中,提出要“堅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堅持互商互諒,破解信任赤字”“堅持同舟共濟,破解和平赤字”“堅持互利共贏,破解發展赤字”,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26。實現平等對話、共同協商是中國一貫秉持的國際交往原則,它說明自由在中國的當代實踐不僅具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價值,也具有世界和人類發展的示范價值。自由在中國的實踐正遵循著歷史規律——“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規律”[18]634,以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風格,謹慎而穩步地向前推進,其價值“溢出效應”在改變著世界對中國“價值貶抑”慣性思維的同時,正發揮著對人類未來發展的自由價值導向作用。歷史不會終結,自由引領著世界新的發展,自由給予了人類美好希望。

自由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更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將激勵著每一個人滿懷信心地生活。自由在中國的實踐,作為一種比較的價值優勢,更作為一種社會倫理精神,將激勵著社會發展朝著更加良善的狀態進步。如此,我們才能客觀、求實、冷靜地思考并理解:“從那勢必焚毀萬物的無信念的大火之中,從對西方對于人類負有的使命的絕望的洪流之中,從嚴重的困倦造成的廢墟之中,一種新的內在精神生活的不死鳥將站立起來支撐人類偉大而遙遠的未來;因為,只有精神是不死的?!?sup>[27

參考文獻:

[1] 譚培文.社會主義自由的張力與限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4(6):24-47.

[2] 王南湜.馬克思的自由觀及其當代意義[J].現代哲學,2004(2):1-9.

[3] 王洪波,嚴松.超越理性主義的形式自由何以可能——馬克思自由觀的現代闡釋[J].哲學動態,2021(6):17-26.

[4] 孫伯.關于總體性的方法論問題:評盧卡奇(早期)對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理解[J].江蘇社會科學,1998(4):75-83.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6.

[8]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4.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5]姜輝,潘金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報告(2018~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35.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埃德加·莫蘭.世界共同體的涌現[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81-82.

[20]烏爾里?!へ惪?,安東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現代化——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和美學[M].趙文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6.

[21]基思·??怂?政治社會學[M].陳崎,耿喜梅,肖詠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41-142.

[22]ANTHONY G. Beyond left and right[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4.

[2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

[2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25]郭紅軍.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治理的有效路徑——評《網絡社會治理與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62.

[26]習近平.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0):9-11.

[27]胡塞爾.現象學與哲學的危機[M].呂祥,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175.

Totality concern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and itscontemporary value

XIAO Xiang, ZHANG Xiaona

(College of Marxism,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The totality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is represented by a triple regulation of historical totality, realistic totality, and concrete totalit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provision of historical totality makes a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freedom of capitalist society, showing Marxs historical concern for relative freedom. The provision of reality totality requir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ir freedo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showing Marxs realistic concern for collective freedom. The provision of specific totality require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free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of human society, showing Marxs specific concern for the subject freedom.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in China shows that freedom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realization, a development state of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the socialist community and the acquisi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nd group (people) subjectivity. In particular, Chinas initiativ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demonstrating the huge “spillover effect” and “guiding effect” of the value of freedom.

Keywords:Marxs view of freedom; totality concern; human freedom

(編輯:刁勝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