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菌劑處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對豐度

2023-08-05 19:53張大琪任立瑞杜洪志等
植物保護 2023年4期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有益菌

張大琪 任立瑞 杜洪志等

關鍵詞 哈茨木霉; 淡紫擬青霉; 枯草芽胞桿菌; 土壤微生物; 宏基因組學; 有益菌

中圖分類號: S144.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6688/j.zwbh.2022223

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作物的種植方式,許多高附加值作物的種植規模也逐漸擴大,作物連作的種植模式可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但高附加值作物的連年種植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如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功能結構劣變等[1]。此外,長期在同一塊土地種植同一種作物也加劇了土傳病害的發生和發展,易造成高附加值作物減產甚至絕收[2]。生姜作為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在中國廣泛種植,2020年中國生姜種植面積達59752hm,全國生姜產量約為6412萬t[3]。生姜連作的種植模式在中國較為常見。生姜種植過程中常遭遇土傳病害的侵染,其中由青枯雷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姜瘟病可導致生姜當茬絕收,并且其危害可延續多年,生姜姜瘟病已經成為限制生姜發展的瓶頸[4]。另外,一些病原真菌導致的生姜病害也正阻礙著生姜的健康生長,其中較為嚴重的是生姜莖基腐病,又稱爛脖子病,其主要致病菌為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5]。

土壤是作物生長、獲取營養元素的大本營,微生物是土壤中最龐大的群體之一,直接或間接參與土壤介質中的一切活動。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是評價土壤健康的指標之一。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較多時,土壤質量就會變優,而大量致病菌占據土壤空間時,土壤就會成為“病土”。因此如何長久有效地調節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也成了當今農業科研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

微生物菌劑是將有益的活性菌經過特殊的加工工藝制成便于使用的生物制劑或活菌制劑[6]。目前微生物菌劑主要有細菌類菌劑(芽胞桿菌、假單胞菌、根瘤菌)、真菌類菌劑(木霉、淡紫擬青霉、菌根真菌)和病毒類菌劑(核型多角體病毒)。研究表明,微生物菌劑能夠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7],提高作物對礦物元素的吸收,抑制病原菌的發生,增強作物對病害的抵抗力并提高作物的產量[89]。劉麗英等[10]的研究表明,經枯草芽胞桿菌SNB-86菌劑處理的土壤種植平邑甜茶幼苗,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的數量顯著增加,真菌的數量降低,并且促進了幼苗的生長。Shen等[11]研究表明,生物菌劑可降低香蕉枯萎病的發病率。張蕾等[12]研究表明,土壤調理劑配施微生物菌劑(成分:枯草芽胞桿菌、側孢短芽胞桿菌、植物乳酸菌等高活性有益菌群)處理黃瓜土壤后顯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降低了土壤表層的鹽分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有益菌群的含量,并促進了黃瓜的生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15年頒布的《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力爭在2020年將我國新型肥料的使用量提升至化肥總體用量的30%[13]。其中微生物菌劑作為新型肥料的主要產品之一,其研發力度和使用量不斷加大,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發熱點。目前,關于微生物菌劑的研究多集中在設施蔬菜中,對于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特別是根莖類經濟作物的研究較少。

本試驗在生姜連作地塊中澆灌富含哈茨木霉Trucgiderna garzianumTH7、淡紫擬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22以及高效枯草芽胞桿菌Bacillus subtilis的微生物菌劑(商品名:綠地成金),并通過微生物分離培養和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探究微生物菌劑處理對生姜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群落組成的影響。哈茨木霉屬于木霉屬Trichoderma spp.,木霉屬是植物內生生防菌,適應性強,繁殖快[14]。常見的木霉有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康寧木霉T.koningii、棘孢木霉T.asperel-lum、深綠木霉T.atrpvorode、哈茨木霉、長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等。其中哈茨木霉是木霉屬中重要的生防菌資源,其對植物寄生根結線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5]。馬金慧等[16]發現哈茨木霉TRI2的48h發酵液對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防治效果為100%。淡紫擬青霉是植物寄生線蟲的天敵,廣泛應用于防治根結線蟲、孢囊線蟲Heterodera spp.、馬鈴薯白線蟲Globodera pullida等重要植物病原線蟲[1718]。將淡紫擬青霉與雞糞聯合使用對番茄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可達到78.3%[19]??莶菅堪麠U菌是一類好氧桿狀細菌,能夠分泌多種酶??莶菅堪麠U菌在植物根際定殖,可有效防治由尖鐮孢、黃枝孢Clados porium fulvum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番茄葉霉病、黃瓜枯萎病等病害[20]。本試驗擬為擴大微生物菌劑的使用范圍及田間應用價值提供有效的理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大田試驗于2021年4月-6月在山東省安丘市臨浯鎮的一塊生姜田中進行(36°12′N,119°16′E)。試驗地土壤銨態氮、硝態氮、有效磷和有效鉀含量分別為0.96、25.69、119.92mg/kg和190.83mg/kg,有機質含量13.23g/kg,pH (土∶水=1∶2.5)6.83,電導率235.00μs/cm。該地塊有10年以上的生姜種植歷史。試驗選用的生物菌劑(綠地成金)有效活菌數>5億cfu/g,富含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H7、淡紫擬青霉Pur 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22以及高效枯草芽胞桿菌Bacillus subti-lis,由慕恩(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根據微生物菌劑的使用說明,在生姜播種、大培土、小培土、苗期進行微生物菌劑兌水(稀釋50倍)澆灌處理,試驗小區用水量為700mL/m(記為microbialagent,MA)。并設置未經微生物菌劑處理小區為對照組(記為control),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試驗小區長為30m,寬為1.5m,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設有0.5m的緩沖帶。

1.2土樣采集與指標測試

生姜成熟期(最后1次菌劑處理后90d),在田間每個處理小區中間部位隨機采集3份5~20cm土層土壤樣本200g置于自封袋內,立即送往實驗室。同一小區的土壤樣品充分混勻后,均分為2份。一份土樣在4℃下保存,用于后續微生物分離試驗。另一份土樣保存于-80℃冰箱,用于測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

1.2.1土壤中細菌和真菌分離

采用稀釋涂布法分離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稱?。常缤劣跍缇模担埃恚屉x心管中并加入27mL無菌生理鹽水,得到稀釋10倍的土壤懸浮液。梯度稀釋土壤懸浮液,分離真菌的土壤懸浮液濃度為10-2~10,分離細菌的土壤懸浮液濃度為10~10。

分別吸?。保担唉蹋掏寥缿腋∫杭尤朊霞永t瓊脂培養基(RBM)[21]、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PDA)、氯硝胺18%甘油瓊脂培養基(DG18)[22]等真菌分離培養基和大豆酪蛋白瓊脂培養基(TSA)、R2A[23]、PS[24]等細菌分離培養基中,用滅菌玻璃珠搖晃平板將其涂抹均勻,用封口膜密封培養皿。待培養基表面干燥后,將其倒置于25℃培養箱中黑暗培養。待有菌落產生,按照菌落形態和顏色特征歸類,并記錄培養基中菌落的數量,用于分離頻率的計算。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進行分離純化鑒定。細菌菌株采用16SrDNA序列,真菌菌株采用ITS序列進行分子鑒定。

1.2.2宏基因組學測序技術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

?。埃玻担缭冢福啊姹4娴耐寥罉悠酚冢停泄苤?,在MP勻漿儀(FastPrep-245G,USA)中均漿,利用FastDNA-SpinKitforSoil(MPBiomedicals)提取土壤基因組總DNA,使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和酶標儀檢測DNA 濃度及純度。將DNA 樣品送至北京諾禾致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細菌16SrD-NA 的V5-V7區(引物為799F:5′-AACMGGATT-AGATACCCKG-3′ 和1193R:5′ACGTCATC-CCCACCTTCC-3′)和真菌ITSrDNA 的I區(引物為ITS1F:5′-CTTGGTCATTTAGAGGAAGTAA-3′和ITS1R:5′-GCTGCGTTCTTCATCGATGC-3′)的PCR 擴增及文庫構建,最后利用IlluminaHiSeq2500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PE250測序。采用豐富度指數(Chaoindex)[25]、Shannon 多樣性指數[25]和系統發育多樣性[26]評價土壤中細菌群落的多樣性。

1.3數據分析

微生物總菌落數=培養皿中微生物菌落數×稀釋倍數;

采用SPSS19.0(IBM,USA)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微生物菌劑處理組和對照組中土壤細菌和真菌平均菌落數、相對豐度等數據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顯著性差異法(LSD)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α=0.05)。采用Origin2018和Microsoftword2003分別繪制圖表。

2結果與分析

2.1稀釋涂布法培養土壤中細菌和真菌

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在不同培養基中培養得到的細菌和真菌的菌落情況見圖1。由表1可知微生物菌劑處理后的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的平均菌落形成單位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相比,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真菌和細菌的平均菌落形成單位分別減少了36.11%和50.00%。

2.2菌株鑒定

2.2.1細菌和真菌物種的鑒定

基于細菌和真菌的分離培養,從對照組土壤中成功鑒定21株細菌菌株和33株真菌菌株,從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成功鑒定42株細菌菌株和24株真菌菌株。物種分布見表2。

在屬水平上,對照組土壤中分離頻率最高的細菌屬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菌落形成單位為3×10cfu/g,分離頻率為9.83%。其次為壤霉菌屬Agromyces、北里胞菌屬Kitasatospora、污泥單胞菌屬Pelomonas、Piscinibacter,分離頻率均為3.92%(圖2a)。對照組土壤中分離頻率最高的真菌屬為Gibellulopsis,菌落形成單位為2×10cfu/g,分離頻率為24.42%。其次為絲胞菌屬Scedosporium、微結節菌屬Microdochium、Musidium、Linneman-nia,分離頻率分別為:13.32%、7.66%、7.25%、4.66%(圖3a)。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頻率最高的細菌屬為根瘤菌屬Rhizobium,菌落形成單位為4×10cfu/g,分離頻率為17.34%。其次為假單胞菌屬、柄桿菌屬Caulobacter、污物假節桿菌屬Pseudarthrobacter、雷夫松氏菌屬Leifsonia,分離頻率分別為:10.84%、8.67%、5.13%、4.34% (圖2b)。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頻率最高的真菌屬為Musidium,菌落形成單位為5×10cfu/g,分離頻率為13.91%。其次為Gibellulopsis、小不整球殼屬Plectosphaerella、被孢霉屬Mortierella、Lep-tobacillium、Parasarocladium,分離頻率分別為:12.97%、10.38%、9.52%、9.43%、9.43%(圖3b)。

在種水平上,對照組土壤中分離頻率較高的細菌種為油菜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菌落形成單位為1×10cfu/g,分離頻率為17.44%。其次為莫爾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umsongensis、Pseudomonas kilonensis、Streptomyces panaciradicis、杰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jessenii,分離頻率分別為:5.49%、3.49%、3.49%、3.05% (圖4a)。對照組土壤中分離頻率較高的真菌種為變黑輪枝菌Gibellulopsis nigrescens,菌落形成單位為2×10cfu/g,分離頻率為17.86%。其次為Penicillium me-nonorum、尖端賽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Scedosporium dehoogii、Linnemannia elongata分離頻率分別為:9.74%、9.74%、9.74%、6.49%(圖5a)。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頻率較高的細菌種是溫哥華假單胞菌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菌落形成單位為4×10cfu/g,分離頻率為11.61%,其次為斯凱爾涅維采根瘤菌Rhizobium skierniewi-cense、米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migulae、惰性柄桿菌Caulobacter segnis、莫爾氏假單胞菌P.um-songensis,分離頻率分別為:10.72%、5.58%、5.36%、3.83%(圖4b)。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頻率較高的真菌種為Musidium stromaticum,菌落形成單位為5×10cfu/g,分離頻率為12.14%,其次為變黑輪枝菌Gibellulopsis nigrescens、Plecto-sphaerella oligotrophica、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Leptobacillium symbioticum,分離頻率分別為:11.31%、9.46%、8.30%、8.23%(圖5b)。

2.2.2有益物種和有害物種的分離、鑒定

在屬水平上,對照組土壤中分離、純化出5個有益細菌屬,14個種,其中包含芽胞桿菌屬Bacillus7個種,間皮芽胞桿菌屬Mesobacillus 1個種,新桿菌屬Neobacillus 2個種,類芽胞桿菌屬Paenibacillus 3個種,嗜冷芽胞桿菌屬Psychrobacillus 1個種(表3)。在這些種中,東洋芽胞桿菌Bacillus toyonensis和解木聚糖類芽胞桿菌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具有較高的分離頻率(均為1.74%)和菌落形成單位(均為1.4×10cfu/g)。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共分離、純化出7個有益細菌屬,21個種,其中包含芽胞桿菌屬Bacillus8個種,銹色房屋芽胞桿菌屬Domibacillus1個種,間皮芽胞桿菌屬Mesobacillus1個種,新桿菌屬Neobacillus3個種,類芽胞桿菌屬Paenibacillus6個種,嗜冷芽胞桿菌屬Psychrobacillus1個種,水原拉梅爾芽胞桿菌屬Rummeliibacillus1個種(表4)。在這些種中,阿氏芽胞桿菌Bacillus ary-abhattai具有較高的分離頻率和菌落形成單位,分別為2.01%和7.9×10cfu/g。

對于有害物種,本試驗僅從對照處理土壤中分離出導致生姜莖基腐病的病原菌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鐮孢Fusarium solani,純化株數均為2株,分離頻率分別為0.81%和0.49%。

2.3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微生物菌劑對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結構多樣性的影響

由表5可知,微生物處理后,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豐富度指數(Chao指數)、真菌Shannon多樣性指數和真菌系統發育多樣性均低于對照處理,其中真菌Chao指數和系統發育多樣性達到顯著水平。這表明,微生物菌劑處理降低了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多樣性。并且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細菌的多樣性指數均高于真菌的多樣性指數,這表明,微生物菌劑對土壤中真菌多樣性的影響大于對細菌多樣性的影響。

微生物菌劑和對照處理土壤中細菌屬數量(678/645)大于真菌屬數量(72/101)。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特有細菌和真菌屬數量分別為203個和20個,與對照相比,細菌特有屬增加了19.41%,而真菌特有屬減少了59.18%。

對照處理和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細菌和真菌屬水平相對豐度結果見圖6。與對照處理相比,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增加了根瘤菌屬、柄桿菌屬Caulobucter、污物假節桿菌屬Pseudarthrobacter、芽胞桿菌屬、雷夫松氏菌屬、紅細菌屬Rhodanobacter、農桿菌屬Agrobacterium等細菌屬的相對豐度,另外,假單胞菌屬、Bosea、Massilia、中間根瘤菌屬Meso-rhizobium等細菌屬的相對豐度也有所增加,微生物菌劑處理減少了Kitasatospora的相對豐度(圖6a)。與對照相比,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增加了Musidium、被孢霉屬、Parasarocladium、albifimbria和枝孢屬Cladosporium等真菌屬的相對豐度,減少了Gibellulopsis、微結節菌屬Microdochium等屬的相對豐度(圖6b)。

3討論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重要組成成分,是土壤中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等的總稱,承擔著土壤中物質運輸與能量傳遞的功能,對土壤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有些土壤微生物可參與碳、氮循環,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并為植物提供可吸收利用的氮化合物;有些土壤微生物可通過寄生或分泌抗生素等物質來抑制病原菌的生長[27],通常這種微生物可被加工成微生物菌劑在農業中應用。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失衡是導致健康土壤成為“病土”的原因之一,病土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有益微生物數量下降,有害病原菌大量積累,土壤由“細菌型”轉變為“真菌型”[2829]。微生物菌劑包含大量有益微生物,采用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是直接向土壤中補充有益微生物,搶占土壤空間,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30]??莶菅堪麠U菌可通過與植物根系中的鐵載體結合搶占在根系的定殖位點,抑制病原菌在根際的定殖[20]。木霉可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壁降解酶如幾丁質酶、纖維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等對病原菌產生拮抗作用[31]。淡紫擬青霉可通過寄生作用防治禾谷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32]。

本試驗采用微生物菌劑對大田生姜進行澆灌處理,采集最后一次微生物菌劑處理后90d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微生物菌劑對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數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hen等[11]在氨熏蒸的土壤中澆灌生物菌肥發現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的多樣性在90d后仍低于未澆灌生物菌肥處理,本研究的結果與此一致。在屬、種水平上,與對照相比,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純化的細菌物種數量較高,而真菌物種數量較低。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分離頻率較高的屬是根瘤菌屬Rhizobium,根瘤菌具有很強的固氮作用,可在生姜生長過程中提高生姜對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假單胞菌屬的分離頻率為10.84%。路兆軍等[33]研究表明,分離自蘋果樹根際的假單胞菌PL-21對蘋果褐斑病菌Murssonina coronarias、蘋果圓斑病菌Phyllositic solitaria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婁海博等[34]發現,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SN15-2對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效果為46.6%。

有益微生物的分離結果顯示,微生物菌劑能夠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對照土壤中分離、純化出14種有益微生物,而微生物菌劑處理土壤中分離、純化出21種有益微生物。其中分離、純化較多的屬為芽胞桿菌屬。目前,芽胞桿菌屬已開發成為成熟的微生物制劑。Huang等[35]研究表明芽胞桿菌屬可抑制草莓枯萎病的發生。

宏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微生物菌劑處理降低了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豐富度指數Chao指數、真菌Shannon多樣性指數,說明此微生物菌劑對土壤中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這與稀釋涂布平板法得到的結果相一致。物種屬水平相對豐度結果顯示,微生物菌劑增加了根瘤菌屬、芽胞桿菌屬等細菌屬的相對豐度,以及小不整球殼屬、Musidium、被孢霉屬等真菌屬的相對豐度。根瘤菌屬、芽胞桿菌屬中的某些種已被證明是有益的土壤細菌微生物。小不整球殼屬是植物內生真菌,具有分解纖維素的能力[3637]。Musidium屬于子囊菌門,子囊菌在植物根部形成菌根,提高植物吸收養分的能力,促進植物生長[38]。被孢霉屬屬于接合菌門,某些特定的被孢霉屬菌株具有促進土壤養分轉化的作用,例如被孢霉Mortierella sp.具有在不同土壤中分泌有機酸溶解土壤磷的能力[39],另外被孢霉與從枝菌根真菌聯合使用能提高土壤中磷酸酶活性,有利于植物生長[40]。將被孢霉添加到果園土壤中,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鉀以及鈣、鎂、硼等的含量顯著增加[41]。

另外,在本試驗中,我們注意到微生物菌劑處理后90d的土壤樣本中分離頻率較高的屬為芽胞桿菌屬。多項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芽胞桿菌屬在土壤中具有較高的相對豐度[4243]。微生物菌劑施入土壤中后,由于純化的有益微生物的數量龐大,可快速搶占土壤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微生物(包括病原菌)的生長。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土壤中的非致病土著微生物(包括有益菌)的數量會得到恢復,但病原菌在有益微生物搶占定殖位點、寄生、重拮抗等的作用機制下以及非致病微生物搶占土壤空間的作用下,數量難以快速恢復,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但微生物菌劑貨架期短、土壤環境條件不同等因素可能導致微生物菌劑不能很好地適應土壤環境,難以快速繁殖,在生態位的競爭中難與土著微生物抗衡[44],這可能是導致微生物菌劑在使用后期不再是優勢物種的原因之一。

雖然微生物菌劑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微生物菌劑在使用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1)微生物菌劑的活性低及貨架期短:與化學農藥相比,微生物菌劑在加工成各種劑型及長時間保存的過程中其活性會受到影響,導致微生物菌劑的持效期變短。Wu等[43]比較了土壤中分離、純化的哈茨木霉菌株T267與哈茨木霉制劑在土壤中的活性,并對處理后6周的土壤中的哈茨木霉菌株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T267在土壤中的基因拷貝數顯著高于制劑的基因拷貝數。2)施藥次數多:田間土壤環境復雜,微生物菌劑并不能完全適應土壤環境并快速、長期定殖,在作物生長過程中,至少需要4~5次的灌根處理。因此未來微生物菌劑應加大對高效、實用、適應性強的功能菌株的開發、利用,減少施藥次數,提高微生物菌劑的認可度。另一方面,對現有的微生物菌劑有必要結合基因工程改造技術,培育出能適應多種大田環境的高效菌株。

4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微生物菌劑處理雖然降低了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物種的菌落數以及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豐富度指數(Chao指數)、真菌Shannon多樣性指數,但提高了土壤中根瘤菌屬、假單胞菌屬、芽胞桿菌屬等細菌屬及小不整球殼屬、Musidium、被孢霉屬等真菌屬的相對豐度,并且與對照相比這些屬的分離頻率較高。綜上,微生物菌劑(綠地成金)處理土壤后能夠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增加與有益菌相關的屬或種的相對豐度。

猜你喜歡
土壤微生物有益菌
母乳喂養是新生兒腸道有益菌群的重要來源
如何保護腸道有益菌?
母乳喂養是新生兒腸道有益菌群的重要來源
低聚木糖與人體腸道健康
中小型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技術
長期施用化肥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探討
基于PCR—DGGE的間作油茶林土壤細菌多樣性
基于PCR—DGGE的間作油茶林土壤細菌多樣性
畜牧業中4種常用有益菌濃度與吸光度的關系
黑汁緣微生物肥料在番茄上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