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策略研究

2023-08-07 19:21周曄康苗
關鍵詞:場域理論課虛擬現實

周曄,康苗

(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6)

VR (virtual reality)是綜合運用計算機硬軟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傳感技術、仿真技術等多種前沿技術和輸入輸出設備,融視、聽、觸、嗅、味等多種感覺為一體的三維空間重構再現技術。2016年是技術史上的“VR元年”。VR能夠模擬現實生成沉浸式、可交互的數字化三維立體環境,聯結身心感受,增強使用者學習的感知力、沉浸感和互動性。VR技術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陣地。江澤民曾指出,“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1]。習近平也重申,“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2]。因此,高校必須迅速搶占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如何規避VR技術異化,讓虛擬現實技術驅動和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打破意識沉浸與思想引領之間的雙向壁壘,講好中國故事,育好時代新人,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的全新課題和教育變革的重要著力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把握歷史機會、正視現實挑戰,明確依托VR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的變與不變辯證規律,制定切實可行的“VR+思政”教學優化戰略,乘勢而上開創鑄魂育人新篇章。

一、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

(一)歷史機遇

當前,VR技術應用浪潮興起,“VR+思政”在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助力和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下蓬勃發展。

首先,5G網絡的技術助力。5G網絡的大帶寬、高速率、高連接、低時延等特性使網絡性能實現了新的躍升,能夠進一步滿足VR技術在圖像分辨率、通信網絡速度、時延和容量等方面的高要求。

其次,大數據的技術助力。大數據具有大容量(volume)、多種類(variety)、高速度(velocity)、價值性(value)和真實性(veracity)的“5V”特征,可用于總體性、差異化、預測性和可視化分析,有助于驅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和長足發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效率和效果,賦能教師因材施教,推動教育精準化。

再次,人工智能的技術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借助圖像處理、語音識別和自適應等技術手段,智慧地搭配相關課程,從而形成高品質的VR教學課程,提升優質教育資源;依托深度學習技術了解學習者利用VR技術學習的行為意圖,并跟蹤其所處的學習場景,累積場景歷史數據。同時,教師可運用學習圖譜等智能技術、學生的學習信息和關聯性分析模型等,通過數據化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情況等,了解相應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信息,從而進行個性化精準教育。

最后,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督逃筷P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教技〔2018〕6號)、《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師〔2018〕13號)、《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電子〔2018〕276號)、《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有關情況》《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繼出臺,充分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以下簡稱“教育部”)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為VR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和引導。

(二)現實挑戰

VR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滲透是一把雙刃劍:它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帶來創新發展的機遇,但在實際融合中也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虛擬現實相關設備的購買、維護、更新成本較為昂貴。長期秉用教育理論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優質精品的VR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較為短缺。虛擬現實設備對硬軟件的技術要求較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虛擬現實軟件數量相對有限。

其次,VR技術使大學生擁有了與教育者平等的信息接受權利和渠道,加之高校學生具有一定的媒介素質和上網時間優勢,能同時甚至比教師領先一步獲取信息,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權威性被削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性和權威性還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VR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帶來的開放、復雜的環境挑戰和快速更新技術的節奏,他們將VR技術實際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升。當前,VR思想政治理論課軟件平臺基本能夠提供學習時間長短和體驗場景數量多少等靜態信息,但數據信息難以共享,監評機制尚未統一,更難以掌握教育對象在實際體驗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效果和心理波動狀況等動態因素,能夠提供行為和情感雙重監控信息的多元有效教學監督、評價、反饋機制還有待健全。除此之外,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還有可能出現“弱人工智能”“人性缺失”“淺學習”和“泛機器化學習”等現實問題。

二、場域的變與不變

(一)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的變

1.從被動接受轉為自主性增強的主動感知

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下主要是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而VR技術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營造針對性的虛擬現實情境,構建深度學習場域,將抽象、深奧的知識進行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展現,從而刺激、增強學生的感官、知覺,讓學生在直觀化、形象化的虛擬情境下感知現實中不能或難以觸碰到的事物,將自己融入情境中,產生思維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沉浸。這種沉浸式的情境學習方式將單向傳遞轉變為雙向互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高校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對新奇事物的新鮮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課堂參與互動程度,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存在感和沉浸感中獲得知情意行相結合的感知體驗,進而調動高校學生自覺學習的思想積極性和行動內驅力,提高知識內化率和理論理解力,達到個性精準化、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2.從既定時空轉為輻射性深遠的全景場域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物理時空的限制,無法隨意改變現實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而VR技術的仿真性能可以突破基本的時空限制,模擬、重構逼真的歷史場景,學生在建構出來的虛擬情境中進行感知、互動、體驗,通過自主探究更加深刻準確地理解所學內容。在傳統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輻射范圍有限,有效的教育滲透難以實現,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構建全景場域,延伸高校學生的實踐空間?,F實生活環境中不存在的場景、事物也可以作為學生的實踐對象,給予學生更大的實踐自由,有利于提升學生認知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3.從平面敘事轉為實效性提升的立體場景

VR技術能夠結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因素,即時擴充教學資源,將二維平面敘事轉換成三維立體場景。同時,VR技術能夠借助多種傳感設備,全方位調動人的感知系統,增強體驗者的身心感受力并將其聯結起來,讓體驗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教師既可以構建現實中不存在或難以觀察到的事物,也可以再現歷史人物或場景,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文字符號轉化為視覺形象,將復雜、抽象、不可見的內容簡單化、形象化、可視化,知識學習從抽象認識變為具體感知,直觀、生動地揭示展現事物的本質。這種逼真直觀的可視化處理、高度交互的沉浸式體驗、多維立體的擬態場景帶給學生感官震驚的同時還使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強烈共鳴,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豐富,使思政工作更加科學高效、深入人心。

(二)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的不變

1.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沒變

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境不是隨意變化的,而是在受到客觀規律制約的前提下發生改變,即“VR+思政”場域環境變化遵循的規律沒有改變。它和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環境都要遵循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一般規律,另一個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一般規律。這兩對矛盾運動規律貫穿人類歷史的所有發展階段并始終發揮制約作用。因此,基于VR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境變化與當今社會的歷史變化一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境在遵循社會發展一般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與時代環境同步變化。

2.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沒變

意識形態工作是關乎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場域環境與其他環境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承載著一定的價值培育功能。依托VR技術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虛擬實踐等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教育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課堂吸引力和學生參與度。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境相比,“VR+思政”在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方面具備不可比擬的技術優勢。但是,VR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改變的只是形式上的工具手段,并沒有也不能動搖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和課堂教學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本質上是要增強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遵循和對錯誤思想觀念的辨別批判,引導學生認識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的科學性,真正做到內心接納認可、行動實踐遵循主流意識形態。因此,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環境背后仍然蘊含和表征著價值觀念培育功能,承載著價值體系的“VR+思政”場域環境呈現出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屬性。

3.歷史性、可塑性、滲透性的特征沒變

首先,歷史性不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環境并非固定不變,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癡R+思政”教育場域隨著VR技術的應用而發生變化,體現了其歷史性特征,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和利用好環境。其次,可塑性不變。一定范圍內的小環境是可以被塑造或優化的?;赩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場域能夠結合課程教學目標、教育對象特點等創設虛擬性場域和構建假定性形象,營造現實環境中難以表現的情境,還原已經消失的場景,設想未來可能存在的環境,為高校學生補充現實環境下難以實現的學習機會,最終實現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最后,滲透性不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質、道德觀念產生影響的方式不是有形的、強制性的,而是隱形的、潤物細無聲的。VR技術建構的學習環境具備移情和共情效應,能夠將理論、觀念、道德等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生的頭腦,引導學生的思想逐漸改變,形成與主流思想一致的價值觀。

三、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策略

(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厘清“道”與“器”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技術賦能,即依托VR技術,將其融入課堂并加以合理利用,能夠實現效果增能,但不能忽視“VR+思政”的目的是要實現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要預防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失范甚至走偏,避免VR技術掉入“異化”陷阱。將VR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優化升級方式和方法,借助VR技術大力提升課堂開展的效率效果。不難預見,未來社會的各個領域將伴隨虛擬現實等智能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產生廣泛、深刻的變革。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所處的生態場域也將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技術賦能下發生重大變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重視并利用好虛擬現實技術,著力促進VR智能技術與課堂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當然,要發揮好VR技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提質增效作用,要厘清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開展課堂教育二者之間“道”與“器”的內在邏輯關系。

第一,堅持立德樹人,明確技術定位。將VR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不是要創造和設計一個全新的學科或嶄新的事物,也不是要將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全部環節一一對應運用于“VR+思政”教學方式中,而是要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基礎,持續探索虛擬現實技術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策略,促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守正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開展旨在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引導、促進學生形成符合當前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質。需要特別明確的是:借助VR技術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縱深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身份定位是技術手段以及媒介角色,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允許絲毫和片刻的偏離,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更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從而表現出技術主義的錯誤傾向。

第二,堅持以生為本,強化目標導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的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進是為了提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課堂中融入虛擬現實技術要以有效保障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前提和基礎,為高校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服務。技術異化的防范程度要與技術的進步速度同步增長,可通過提高重視程度和采取現實舉措來防止技術僭越主體現象的出現。當前,虛擬現實技術總體仍然處在弱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技術異化現象已經初現端倪。因此,要高度警惕“VR+思政”發展過程中智能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僭越帶來的消極影響,從嚴從實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對高校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竭力避免、減輕乃至其被信息技術異化的風險。

(二)堅持主流意識價值引領,完善“范”與“式”

作為一項前沿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結合已非是否融合的辯論,而是如何融合恰當的探討。不能簡單地將虛擬現實技術看作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工具和新手段,而要深度思考、從本質出發來理解虛擬現實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多角度發力、全方位協同,不斷優化完善“VR+思政教育”的“范”與“式”。換言之,虛擬現實技術打破了以往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之間的二元對立局面,日漸形成了不同于傳統場域的泛在智能教育空間。這種依托虛擬現實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范式目前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第一,堅持虛實共在,善用智能空間。智能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拓大、延伸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空間,使學生的空間感由現實轉向虛擬。虛擬現實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融合,營造出大眾喜聞樂見、區別于傳統線上和線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的泛在智能化媒介空間。也就是說,VR技術在消解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二者之間的界限后,將虛實兩種空間融合起來,營造出一個虛實共在的泛在智能空間。這種泛在、智能化的空間使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融合、主體和客體消解。主客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都處在一種去中心化的獨特狀態中,逐漸轉變為VR技術營造的深度沉浸環境。智能空間是依托VR技術開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殊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基于對傳統現實空間和虛擬網絡空間的理解,全面、深度理解并把握“VR+思政”所營造的泛在智能化空間的內涵和表征。

第二,堅持價值引領,把握本質屬性。虛擬現實技術作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種新型工具和手段,其應用于課堂具有技術賦能和效果增能優勢。但是,由于VR技術自身具有隱藏動力,感官刺激更加強烈的顯化功能能夠對教育內容進行結構化重組,產生“去中心化”的全新真實效果,進而導致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設的教育情境的主流意識形態導向性被削弱。雖然在“VR+思政”實踐過程中采用的授課方法、教學手段等與傳統教育實踐中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沒有變,主流價值觀的導向駕馭特征沒有變,應當始終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工作,將虛擬現實技術的工具理性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理性進行深度結合,以主流價值觀全程導向和駕馭虛擬現實技術。也就是說,要在構建“VR+思政”教育情境的全過程中,既發揮虛擬現實技術的正向優勢,又保持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命活力,提升高校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以主流價值觀引領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堅持內外雙修優化技術,彌補“缺”與“憾”

技術的工具性和偏向性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敲響了警鐘,要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提前防范、有效干預、及時解決,從源頭上消除技術異化。為此,必須堅持內外雙修,及時、有效地矯正和彌補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缺”與“憾”。

第一,堅持優化技術,改進教學實踐。隨著“VR+思政”的應用日益廣泛,如何在眾說紛紜的輿論場域中最大化凝聚學生的主流思想共識,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體實踐中亟需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技術內部問題需要優化技術加以解決。首先,要通過升級優化技術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智能化水平,將教學內容講深、講透、講活,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增能目標;其次,要優化虛擬現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的監督評估技術,增加對學生實際體驗過程中情感體驗效果和心理波動狀況等動態因素的數據信息反饋,以便及時有效糾正學生在老師教學過程中不自覺的意識偏離;最后,要摸清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沉浸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傳統的師生面對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間客觀存在的技術壁壘,探索打通二者之間的技術壁壘、全面貫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可行措施,打造專業的虛擬仿真思政“金課”。在講對、講全、講準的基礎上,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通過線上線下協同、校內校外協同,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陣地,讓學生也能在行走的課堂上砥礪前行,使故事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論道理入腦入心入行、鑄魂育人功能走深走實。

第二,堅持人文關懷,彌補技術缺陷。人是驅動技術發展和演進的實際力量,因此,可通過“人為自然立法”來彌補當前“VR+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換言之,可以通過人文情感關懷來彌補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首先,當前的“VR+思政”教學尚未達到能夠對價值進行識別、判斷和引導的程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的基礎上,明確并切實履行好內容嚴格審核、過程嚴密監督的職責。其次,VR技術要始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價值目標,從培養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政治素養的角度進行設計研發,實現虛擬現實技術的穩步迭代升級和持續良性發展。最后,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情感關懷,運用人文智慧凸顯VR沉浸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服務的價值。情感和道德體驗是人所獨有的感受,“VR+思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關懷不到位,不僅會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可能會導致技術理性偏離價值理性而發生異化。

綜上所述,VR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適度融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VR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現從“相加”到“相融”,需要提前布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將關注和研究重點從技術本身轉向學生學習,實現VR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彼此契合、雙向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握歷史機遇,應對現實挑戰,辯證地看待“VR+思政”教育場域的變與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充分利用VR技術優勢賦能“大思政課”,打造思政“金課”,激活高校思政課堂,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為本,用主流意識形態為“VR+思政”全程保駕護航,內外雙修優化VR技術防止其異化,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具備政治的高度、理論的深度、思維的廣度、創新的力度、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溫度和評價的效度,從而“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3],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學生的共情共振、一路前行。

猜你喜歡
場域理論課虛擬現實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百年黨史場域下山東統戰工作的“齊魯特色”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REALITY BITES
風口上的虛擬現實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醫學院?;A化學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