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美學影響下的滑田友藝術創作研究

2023-08-07 19:36王鋒
收藏與投資 2023年7期
關鍵詞:學院派雕塑美學

摘要:中國近代雕塑史上有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那就是有著十五年留法經歷的滑田友。他的雕塑技法精湛,造型風格獨樹一幟,看過他雕塑作品的人無不對其作品記憶深刻。那么,是什么成就了滑田友,又是什么造就了他的藝術風格?本文將從滑田友和中國傳統美學的淵源說起,探究他是如何將深厚的學院派基礎和傳統美學元素融入創作實踐的,最終落腳于滑田友雕塑作品獨樹一幟的造型風格。

關鍵詞:傳統美學;滑田友;藝術創作

一、滑田友和中國傳統美學的淵源

(一)修復甪直保圣寺

甪直保圣寺是蘇州的一座千年古剎,始建于公元503年,寺內古物館里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在1918年,中國現代史學家顧頡剛到甪直古鎮游玩,看到大雄寶殿外掛著一幅元代趙孟頫的對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里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推斷像塑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杰作。因為年久失修,當1922年顧頡剛二次到保圣寺的時候看到的竟是斷臂折足。為了保護塑壁,他將拍攝的照片分別寄給了蔡元培和沈兼士,請他們設法保護。蔡元培得知情況后非常重視,但當時正處于軍閥統治時期,根本無力支付修繕費用,故蔡元培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先把保存完好的塑像轉移,待財力允許之后再作打算。1929年,日本學者大村西崖的研究對搶救文物運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年,蔡元培等18人組成了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和江蘇政府以及各方籌措合計23 000余元開始搶救保存甪直保圣寺。其中江小鶼和滑田友負責修復羅漢像、壁工程,這使得滑田友有幸與傳統雕塑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其實,在滑田友等人修復之前已經有一批專家修復過甪直保圣寺,但他們各行其是,以至于修復完成后根本不像舊殿塑壁,滑田友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當修復雕像背后的巖石洞窟(民間稱之為“云頭”)時,滑田友根據之前塑壁的老照片比葫蘆畫瓢,將破碎的“云頭”修補完整,但是怎么看怎么別扭。后來他想到之前畫水彩畫,先畫樹葉,再用樹干將樹葉串起來,整棵樹好像一下子就有了生氣,這使他恍然大悟,隨后按照這種方法將“云頭”的各個部分串聯了起來,使每個局部都產生聯系,這樣一來,整塊塑壁一下子就有了氣勢。正是對保圣寺的修復促使了滑田友對“六法”深入研究。在他看來,把“云頭”串聯一氣的辦法與“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二)對“六法論”的深入研究

“六法論”是南朝齊梁時期的畫家謝赫在其著作《畫品》中首次提出的,且成為后來歷代品評繪畫的重要標準,在中國美學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上文中我們也提到了滑田友修復保圣寺時就開始研究“六法論”了。那么,他是不是因為修復工作需要才去研究“六法論”呢?滑田友在后來的藝術創作和教學實踐中給出了答案。

滑田友留法回國后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提到“六法”“貫氣”“串冰糖葫蘆”“編筐子”“鋪石子路”“一段一段的好風景”等,這些都是滑田友先生在教學和雕塑實踐中所總結的精華,也是他對“六法論”的創造性理解。比如“串冰糖葫蘆”理論,簡單的理解就是將所有散開的部分貫穿起來使之氣息連貫,再如“一段一段的好風景”就是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表面的凹凸起伏就像一段一段漂亮的風景,生動而又迷人。這些理論不正是“六法論”當中“氣韻生動”的體現嗎?此外,滑田友所寫的《雕塑研究與“謝赫六法”》一文表達了他對六法的新解,文中提到自己將“氣韻”作為“貫氣”來理解,“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兩句應連在一起解釋更為合適等。結語部分滑田友還提到了在多年摸索的過程中,感到“謝赫六法”的理論和西洋方法不但沒有矛盾,還有很多相通之處。

二、深厚的學院派基礎

(一)“蘇六師”良好的啟蒙教育

有很多人都認為滑田友是天才,無師自通,這種認知不無道理,因為在《小兒肖像》之前找不到滑田友任何其他雕塑作品,好像它是橫空出世的。但是,作為一名雕塑從業人員,我深知沒有一定的雕塑實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出像《小兒肖像》這么成熟的作品的。查閱的資料證明了我的看法,2022年,曹慶輝在《美術研究》上發表的《茉莉花開:滑田友雕塑起步考》一文深入研究了滑田友的雕塑起步,文中有一張滑田友上蘇六師時期的課表,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所開設的課程里面有木工、金工和粘土石膏細工。這些課程都是做雕塑必修的課程,雖然當時滑田友雕塑作品沒有遺存,但是這足以證明滑田友用粘土塑造過東西。有了這條信息,我們就不難理解橫空出世的《小兒肖像》了。

(二)因為處女作滑鐵爐像,迎來人生轉折

滑鐵爐像就是前文提到的《小兒肖像》,滑鐵爐是滑田友的孩子。在1929年冬(時間由曹慶輝考證),為了取樂小兒刻一木兔,非常生動,于是趁熱打鐵做了滑鐵爐像,做完之后他拿給高郵小學的老師們看(此時的滑田友在高郵縣立第一小學工作),老師們都說好,勸他把雕塑拍成照片寄給一些名家品評。于是滑田友將《小兒肖像》照片寄給了徐悲鴻,徐悲鴻看到照片之后甚是高興,不但復信極端贊美,還讓滑田友去找他。1932年,滑田友修復完保圣寺之后就失業了,于是寫信給徐悲鴻希望他幫助找工作,之后他們約好時間見了面,面談后,徐悲鴻決定資助滑田友到法國留學。對于出身貧寒的滑田友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首先,能夠接受正統的學院派教學也是他夢寐以求的事,其次使他從無業游民轉變為留法學生,迎來了人生的大轉折。

(三)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在徐悲鴻的幫助下,1933年1月28日滑田友乘船離開上海赴法留學,通過徐悲鴻的關系,在法國留學的王臨乙給他安排了住處并將他引薦給了布夏老師。布夏看到他做的《小兒肖像》后就收了他作為預科生。1934年6月,滑田友通過考試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940年進入巴黎剛曉美愛美術研究所(德士比歐創立)創作作品,這是滑田友留法期間最重要的三段學習經歷。

十五年的時間加之正統的學院派教學,使滑田友的雕塑技法爐火純青,并且得到了法國雕塑界的高度認可。他的作品《沉思》(坐像)獲1933年春季沙龍展銅獎后被里昂大學收藏;《男人體》(走像)參加1937年春季沙龍展并獲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獎;《出浴》獲1941年春季沙龍展銀獎;《沉思》(立像)獲春季沙龍展金獎。在學院派專業方面可以說成就斐然,儼然已是法國雕塑界的名家。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除了對學院派造型的深入挖掘研究之外,滑田友也從未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未停止對“六法論”的研究。

三、傳統美學元素融入創作實踐

(一)初次嘗試——《長跪問故夫》

在學習西方學院派的同時,滑田友骨子里的傳統基因也在不斷滋長,如何將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學院派相結合,融入自己的創作,是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東西。

大量看展使他閱歷豐富,嚴謹的學院派基礎使他技術成熟,再加上對“六法論”的執著追求,所有的條件都已成熟。1934年,《長跪問故夫》如約而至,作品取材于漢代樂府詩《上山采蘼蕪》,我們可以看到整件作品采用了中國古代畫像磚的形式進行表現,前景的人物身著長衫,手法上有些“曹衣出水”的感覺,局部還有一些線刻,作為背景的馬又有西方解剖學的影子。這件作品是滑田友融入傳統美學元素的初次嘗試。

(二)《轟炸》成為永久經典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滑田友懷著滿腔的熱血創作了《轟炸》《轟炸后》《不食嗟來之食》等一批抗戰題材的創作草稿。這其中《轟炸》在1946年進行了放大制作。這件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轟炸時,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逃離的情景,她懷中抱著小的孩子,左手牽著大的,身體向左側傾斜,兩腿大步邁開,頭與逃離方向相反,看向轟炸點的上空,充分表現了在危險的境遇下,母親護子心切又恐懼不安,傾斜著的三角形構圖增強了作品的整體動勢。

從雕塑語言上看,滑田友依然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人物的比例關系是按西方標準,從形象和衣紋處理上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雕塑的影子。仔細觀察會發現,人物的面部極其概括,有漢代雕塑的渾厚大氣、樸素簡潔。衣紋的處理同樣如此,作為精通西方雕塑的滑田友來說,他并未按照寫實的手法去塑造,而是依形造型,將衣紋簡化概括,正面的衣紋以平行狀和散射狀為主,重點轉折部位體現了一些穿插關系,使作品看起來有整體性又不顯呆板。雕塑的背面更顯大膽,幾乎省略了所有的細節,依據氣息的連貫性,將上半身和下半身貫穿一氣,這種貫氣的處理手法是滑田友在實踐中總結的,也是他對于傳統美學深入研究的結果。

(三)雕塑語言的成熟

1946年在《轟炸》放大后,滑田友又創作了《農夫》,這件作品將傳統與西方的結合堪稱完美,將對“六法”的理解推上了另一個新高度。

作品表現的是一個鋤地的農夫,農夫的形象不是人們認知中佝僂著腰的老農,而是一位身體健碩、形象儒雅的青年。在滑田友年譜里這樣寫道“想到勝利后的中國一定提高了水平,要全新建設新中國,所以就做個《農夫》。這農夫的面貌表示有知識的農夫在安詳地工作,就是要全新建設新中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滑田友對創作形象進行了充分的研究推敲和精心設計。作品語言簡練,生動概括,他用獨特的雕塑語言向觀者表達對新中國建設的熱情和信心。從形式上看,三角形的構圖端莊大氣、微屈的身體和伸向前方的鋤頭以及放松的四肢使得整體造型顯得樸素優雅,鋤桿的直線和身體的曲線形成剛柔對比,作品通體造型經過了簡化處理,增加了作品的整體性,衣紋低點提高或填平使作品更加飽滿厚重,局部的衣紋處理收放自如、疏密有致,增加了作品的層次和豐富性。筆者認為《農夫》的誕生標志著滑田友創作語言的成熟,之后滑田友的創作除了一些國家雕塑項目(例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因為是集體創作,形式上必須要統一,不能夠太過個性化,雖然它是滑田友雕塑生涯中很重要的經歷,但筆者認為這類創作并不能代表滑田友個人的創作風格)需要配合整體環境和其他雕塑家的風格而有所變動之外,基本上都保持著這種特點,比如隨后創作的《母愛》《保加利亞女教師和朝鮮孤兒》《中國人民站起來》等。這些作品是滑田友一生創作的結晶,獨特的雕塑語言和造型風格使他在中國近代雕塑史上獨樹一幟。

四、結語

通過對滑田友與傳統美學的淵源和留法培養的學院派基礎以及傳統美學融入創作實踐,基本可以了解在傳統美學影響下滑田友藝術創作的整體情況,也能夠使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雕塑家的創作風格。

近代中國找不出與滑田友一樣風格的雕塑,他的風格兼具東西方文化的精髓。當然,這種獨特風格的形成離不開他十五年留法生涯對西方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離不開傳統美學思想的豐厚滋養,離不開長期以來對“六法論”的深刻研究和理解,更離不開傾盡一生的創作實踐。觀看他的雕塑,能夠感受到樸素而優雅、寧靜而和諧、生動而巧妙的氣質,能夠體會雕塑家對國家生死存亡的關注和對現實生活悲歡離合的歌頌。作為中國第一代雕塑家,滑田友用他的雕塑人生詮釋了中國美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作者簡介

王鋒,男,漢族,河南三門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雕塑。

注釋

[1]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1月。

[2]滑田友:《滑田友》,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3]劉綱紀:《中國美學史》,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1月。

[4]殷雙喜:《回望滄?!?0世紀中國雕塑文選》,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

[5]陸建初:《人去夢覺時—雕塑家江小鶼傳》,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年。

[6]鄭濤:《滑田友年譜》,《滑田友》,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7]曹慶輝:《茉莉花開:滑田友雕塑起步考》,《美術研究》,2022年4月。

[8]滑田友:《雕塑研究與“謝赫六法”》,《美術》,1959年第8期。

[9]滑田友:《我學雕塑的經過》,《世界月刊》,1947年第12期。

猜你喜歡
學院派雕塑美學
仝仺美學館
巨型雕塑
盤中的意式美學
學院派宣傳冊設計作品
我的破爛雕塑
寫實雕塑
以創新為驅動力,兼具學院派的嚴謹態度 Q Acoustics
純白美學
大眾 何以變成“學院派”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