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況及隨葬品的轉變與思考

2023-08-07 12:31齊澤言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3年11期
關鍵詞:動因轉變

齊澤言

摘 要:姜寨遺址是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在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的發展過程中,土坑墓葬式由以單人一次葬為主向以多人二次葬為主轉變,隨葬品中的狩獵采集工具種類、數量減少顯著。墓葬情況的轉變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的變化發展。文章分析了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況轉變的原因,并嘗試將這種轉變與生業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相關聯。

關鍵詞:姜寨遺址;土坑葬;轉變;動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32

0 引言

姜寨遺址是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臨河北岸。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部分首次發現于1972年春,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除自然和人為破壞的面積及遺址邊緣區外,現存面積2萬多平方米。

姜寨遺址根據地層堆積與出土遺跡、遺物特點共可分為五期。從地層關系和已有研究來看,姜寨遺址第一期文化與第二期文化承接緊密,但在土坑墓葬式與隨葬品上出現了較大轉變。第一期文化中占主導的單人一次土坑葬在第二期文化中逐漸被多人二次土坑葬取代;狩獵采集工具在第二期文化土坑墓的隨葬品中數量減少。以上現象的動因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姜寨第一期文化與第二期文化的原始居民屬于同一氏族部落所延續下來的群體。土坑墓葬式與隨葬品轉變動因主要為社會內部變化,應首要從生業經濟、社會組織結構探究,同時考慮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其他考古學文化傳統的繼承。

1 第一期文化土坑墓概況

姜寨一期文化遺存屬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①。年代為公元前4600~公元前4400年。姜寨一期遺存在總共五期遺存中,保存狀況最為完好,墓葬大多仍保留原始形態。

姜寨一期共發現土坑葬174座。其中154座分布于遺址東部(Ⅰ區)、東北部(Ⅱ區)、東南部(Ⅲ區),其余20座分布于居住區。分布于居住區的墓葬中,墓主以兒童為主,部分墓主為非正常死亡,未葬入公共墓地。所有土坑墓中,能夠被辨別的單人葬共有164座,占比94.3%。葬式方面,在Ⅰ區、Ⅱ區、Ⅲ區的墓葬中,單人仰身直肢葬比例達86.4%,該葬式較為自然、原始,一次葬在墓葬中占有較大比重。

Ⅰ區土坑墓隨葬品中,除形制多樣、數量較多的陶器外,出土有骨珠、蚌殼、骨笄、玉石耳墜等飾品。隨葬的生產工具中,除斧、鏟、銼、鑿及刮削器外,有適于狩獵采集的骨匕、石鏃、骨鏃和石球。M27墓主股骨之間隨葬有豬下顎骨1副;M54隨葬有綠松石耳墜2件,同時發現大量骨珠。

Ⅱ區土坑墓因受擾動與打破,隨葬品較少。陶器仍占主導。飾品有40顆鉆孔貝飾。生產工具僅見制陶石拍1件、骨鏟1件、石球1件、石刮削器1件。

Ⅲ區土坑墓隨葬陶器最為普遍。裝飾品有骨珠、蚌飾、骨笄及耳墜等。骨珠數量較Ⅰ區更多,蚌飾共有22件出土。生產工具除斧、銼、刮削器等外,適于狩獵采集的骨矛、骨鏃、骨匕均有發現。M88與M165出土有鹿下顎骨各1具;M90出土有豬下顎骨1具、豬腿骨1具。

零星墓葬中,無隨葬品的土坑葬比例較高,達45%。其他區域土坑墓整體數量較少、墓主中兒童占比較高,部分墓主非正常死亡?;诖?,零星土坑墓的隨葬品數量、種類較有限。

2 第二期文化土坑墓概況

姜寨第二期文化遺存屬于史家類型。②絕對年代校正后距今6140±165年~5935±110年。③姜寨遺址二期中整體文化遺存保存較好,特別是氏族墓地保存完整。

姜寨二期共發現土坑葬191座。其中184座土坑墓位于遺址中部公共墓地內,其余7座零星分布于遺址的其他區域。全部有效土坑墓中,單人葬占比30.3%,多人葬占比69.7%。合葬墓以中、大型為主,埋葬人骨數量較多,133座合葬墓共出土人骨2138具。多人合葬墓中,合葬無規律,墓葬個體所跨年齡段較大,未見明顯的性別區分。

姜寨遺址二期中,二次葬數量明顯增加。二次葬數量占土坑葬總數的80.6%。在154座二次葬中,多人二次葬占全部二次葬的83.8%。呈現以多人二次葬為主的土坑葬表現形式。

姜寨遺址二期的隨葬品中,仍以陶器為主,也有石、骨、角、蚌質生產工具。飾品有骨笄、陶笄、蚌飾、陶制飾品等,不見一期中隨葬的玉石、綠松石、骨珠及金屬制品。其中,陶響器、陶連環、陶塑羊頭等飾品為姜寨遺址中首次發現。此外,二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整套繪畫用具,M84第二層(7)號人骨架足東部隨葬有帶蓋石硯、小研棒、水杯、赤鐵礦顏料塊等。

3 葬式轉變原因

姜寨一期遺址土坑墓中,可辨別的單人葬共164座,占全部土坑葬的94.3%;可辨別的多人葬4座,占全部土坑葬的2.3%。至姜寨遺址二期,有效土坑墓中單人葬的數量僅57座,占全部土坑葬的30.3%;多人葬131座,占全部土坑葬的69.7%。姜寨遺址一期土坑墓中,單人一次葬占據主導,葬式多體現為仰身直肢葬;姜寨遺址二期土坑墓中,多人二次葬占主導,多人葬中亂葬、疊壓情況常見。

姜寨遺址一期單人一次葬占主導的葬式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文化繼承、社會組織結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姜寨遺址一期文化的居民是否有條件進行更加復雜的埋葬形式。姜寨遺址一期文化屬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一時期處于全球全新世以來的溫暖期,關中地區整體氣溫高于現今2~3攝氏度,降雨量充沛,大量水生動物存在,整體呈現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征,為狩獵采集為主的生產活動提供了良好條件。④而這一時期的農業很可能仍是刀耕火種,生產力相對低下。⑤巴家云先生認為:“以箭鏃為例的狩獵采集工具因其特性不易被回收,造成了這類工具出土較少,而其實際數量要遠大于出土量。同時加工狩獵采集產品的刮削器大量出現,證明了狩獵活動一直受到重視?!雹迯牟杉歪鳙C時代到農業和畜牧業時代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田野農業使生活資料在當時的條件下實際上無限增加了。⑦姜寨遺址一期的生業經濟應仍以狩獵采集為主,處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階段。多人合葬與一次單人葬相比,需要挖掘更大的墓壙,在生產工具、生產力受限的情況下,無疑制約了合葬的產生。同時,進行多人合葬意味著更加煩瑣的程序,即擁有在一段時間內收集、存放一定數量死者的能力,或再次挖掘已經掩埋的死者進行二次或多次葬才能實現。而且在自然情況下,在未發生戰爭、瘟疫造成大面積死亡時,個體的死亡一般是單個、陸續發生的,因此自然而然形成了原始單人葬。

文化傳承也可能影響墓葬形式。文化自身具備韌性,即在經歷社會政治復雜性衰落的文明中,文化通過轉型或適應以維持其長期存在的能力。⑧姜寨一期遺址一次單人葬的盛行與裴李崗文化土坑葬的特點相似度較高。韓建業先生認為:“裴李崗文化在后期階段對外影響顯著,約公元前6200年進入后期以后,裴李崗文化西向對渭河流域影響、滲透明顯?!雹嵛己蛹皾h水上游地區的白家文化與裴李崗文化晚期時間上大致并存,受裴李崗文化影響顯著。二者在陶器形制、生產工具、葬俗上均有相似之處,葬式盛行仰身直肢葬。臨潼白家村遺址是白家文化的典型遺址,地理位置上與姜寨遺址相近。臨潼白家村遺址墓葬主要集中在晚期。晚期土坑葬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占全部土坑葬的88.5%。⑩白云翔先生認為:“黃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所呈現的共性,與各文化間的交流影響有關?!眐姜寨遺址一期土坑墓所表現出的單人一次葬盛行的特點,極有可能受到了更早的考古學文化葬式傳統影響。

張忠培先生認為:“在半坡文化時,母系氏族社會仍然未瓦解,處在其最后階段。半坡文化結束后,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期?!眑仰韶文化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總體上是在中期過渡完成的。筆者認為姜寨遺址一期文化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族外婚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男、女均在各自氏族中生活,死后葬入本氏族墓地,這首先否定了夫妻合葬的出現條件。此外,仰韶文化中二次合葬墓的盛行是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的變革m,決定了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最后階段的姜寨遺址一期文化尚不具備這樣的變革基礎,以單人一次葬為主的土坑葬形式實際上受到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

姜寨遺址二期土坑葬形式逐漸由以單人一次葬為主轉變為以多人二次葬為主,這一轉變仍可從生產力發展、社會組織結構轉變的視角分析。

至姜寨遺址二期階段,社會生產力可能有了較大的進步。筆者認為姜寨遺址二期的經濟生活處在由以狩獵采集為主向以旱作農業為主的轉型過渡階段。以魚化寨遺址浮選結果為基礎進行的植物考古研究基本揭示了仰韶文化的農業發展過程。趙志軍先生認為:“仰韶文化早期以種植粟和黍為特點的旱作農業并未完全取代采集狩獵成為生業經濟主體,通過采集獲得的野生植物如藜屬種子、菱角等仍是當時的重要食物資源之一?!眓同時,仰韶文化中期開始,我國北方地區已正式進入定居農業社會階段,以馴化農作物和家養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o結合姜寨遺址二期土坑墓隨葬品中狩獵采集工具較一期種類、數量下降分析,這一時期姜寨遺址的生業經濟中,農業因素上升,狩獵采集因素下降。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姜寨遺址二期文化生產力的提升,使更為復雜的葬俗、葬式出現成為可能。在此條件下,二次合葬墓逐漸成為葬式的主流。

姜寨遺址二期文化屬于仰韶文化史家類型,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已經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岸魏显岬某霈F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變革的結晶之一。它一方面標志了氏族內部的分裂,一方面又顯示了氏族的傳統力量,父系權勢逐漸占了上風?!眕這表現在姜寨遺址二期大規模的二次合葬墓中,死者并不局限于同性;尚未成年、年齡不足以成為氏族一員的兒童進入合葬。以上葬式正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過程中,葬式兼具二者特征的情況。這也解釋了姜寨遺址二期土坑墓中二次合葬流行的可能因素。

4 狩獵采集類隨葬品變化

姜寨遺址一期土坑墓隨葬品中,狩獵采集工具在全部生產工具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以骨質鏃、矛、匕及石質鏃、球較為典型,刮削器也有相當數量的發現。至姜寨遺址二期,狩獵采集工具在隨葬品中的數量明顯減少,隨葬骨鏃的現象消失。q

此外,姜寨遺址一期M27中,逝者股骨之間有豬下顎骨1副;M90有豬下顎骨1具、豬腿骨1根;M164隨葬罐型器中有魚骨發現;M165逝者頸左側隨葬有鹿下顎骨1塊。而姜寨遺址二期土坑葬中,動物骨骼在隨葬品中已基本不見。姜寨遺址二期的土坑墓中,還出現了一些一期所不具有的特殊隨葬品,M84第二層(7)號人骨架足東部隨葬有帶蓋石硯、小研棒、水杯及赤鐵礦顏料塊等,逝者生前可能是一名畫家。分工的出現可能是職業分化的前兆。

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中,狩獵采集工具數量的下降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生業經濟由以狩獵采集為主向以定居農業為主的轉型。姜寨遺址一期土坑墓中隨葬的動物骨骼應為死者生前捕獵所得,這與該時期土坑墓隨葬品中狩獵采集工具的出現相互契合。二期中以骨鏃為代表的狩獵采集工具從隨葬品中消失,隨葬動物骨骼的習俗消失。其原因可能為定居農業已經在姜寨遺址二期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狩獵采集逐漸淪為輔助。而這種將死者生前生活方式帶去死后世界的喪葬觀念在裴李崗文化時期業已出現。r

姜寨遺址二期土坑墓中發現的整套繪畫工具一方面展示了居民職業分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印證了生產力的提升所帶來的居民生產以外生活的豐富。

M84中人骨架足東部隨葬有繪畫工具的死者生前可能為畫家s,出現職業分化現象。但這種職業分化可能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職業分化,只是勞動分工的區別。如賈湖聚落遺址中,被眾多學者認為屬于巫師墓的M344中,隨葬品數量、墓葬面積、隨葬品種類未表現出其較其他墓葬的強烈特殊性。t王建文先生提到:“賈湖遺址墓葬中,患關節炎的墓主普遍隨葬品更為豐富,努力勞動能夠使其獲得超越社會平均水平的財富。而在巫師中也有5例關節炎患者出現?!眜由此推斷,巫師并未脫離生產。姜寨遺址二期文化中,農業尚未完全取代狩獵采集成為生業經濟的主導;土坑墓中未發現隨葬品數量、價值遠超常規的墓葬;土坑墓大多分布于遺址中部公共墓地??傮w上仍呈現為較平均的共產生活圖景。此外,仰韶時代社會開始由平等社會向分層社會過渡v,仰韶文化中期以后出現了體現階級、職業分化的隨葬玉器的東方武士傳統墓葬。w而尚處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遺址二期文化中,個體仍不能完全脫離生產從事其他活動。生前可能為畫家的逝者,即在生產活動以外兼職畫家職業。

從另一個角度看,兼職畫家行為的出現體現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在農業經濟不斷發展并向主導過渡的過程中,姜寨遺址二期社會可能出現剩余的糧食、獵物資源。這種農產品剩余現象在較早的屬于裴李崗文化的磁山遺址就已出現,磁山遺址中有許多窖穴與大量積存糧食發現。x因此,姜寨遺址二期社會資源剩余應該是無疑的,并為推動人們在生產活動之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5 小結

作用于墓葬形態的影響因素是多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這些因素中又往往處于決定性地位,成為葬式、隨葬品轉變的基礎。其他影響因素只在生產力水平足以提供這種轉變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后,才可能作用于有關對象產生影響。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的時段正處于中國史前社會生產力劇變的量變積累中,是仰韶文化生業經濟形態轉變的過渡期。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從根本上推動了土坑墓葬式、隨葬品的變化發展。

姜寨遺址一期至二期土坑墓中葬式、隨葬品的演變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社會發展演變的復雜形態。一方面,姜寨社會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期;另一方面,姜寨社會在生業經濟的形態中處在狩獵采集經濟為主向農業經濟為主的過渡時期。在社會層面復雜的轉變中,姜寨社會墓葬的形態隨之呈現出較大變化。

注釋

①②⑤s西安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③王小慶.論仰韶文化史家類型[J].考古學報,1993(4):415-434.

④⑥巴家云.略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社會經濟生活[J].中原文物,1996(1):49-55.

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⑧葛韻.考古視野下的二里頭文化韌性、社會轉型與社會崩潰[J].文物春秋,2022(2):3-15.

⑨韓建業.裴李崗文化的遷徙影響與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J].中原文物,2009(2):11-15,40.

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臨潼白家村[M].成都:巴蜀書社,1994.

k白云翔,張建鋒.黃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研究[J].華夏考古,2001(2):14-28.

l張忠培,朱延平.黃河流域史前葬俗與社會制度(上)[J].文物季刊,1994(01):1-28.

m曹桂岑.論仰韶文化的“二次葬”[C]//河南省考古學會,澠池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論仰韶文化.鄭州:中原文物編輯部,1986.

n趙志軍.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與農業起源研究[J].中國農史,2020(3):3-13.

o曹冬蕾,王燦,顧萬發,等.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農業組織模式初探:以鄭州地區為例[J].中國農史,2022(3):31-43.

p王仁湘.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會性質[J].考古與文物,1982(3):[頁碼不詳].

q朱忠華.仰韶文化二次合葬墓及相關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r張弛,魏尼.裴李崗文化墓葬隨葬品研究[J].古代文明(輯刊),2008(00):1-20.

t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上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u王建文.性別角色與社會習俗研究:以賈湖遺址為例[J].上海博物館集刊,2012(00):436-462.

v崔天興.考古學視角的史前社會分工與分層[J].重慶社會科學,2016(2):121-127.

w李新偉,馬蕭林,楊海青.河南靈寶市西坡遺址2006年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J].考古,2007(2):3-6.

x李友謀.裴李崗文化墓葬初步考察[J].中原文物,1987(2):88-94.

猜你喜歡
動因轉變
清、民國木薯在廣東的引種推廣及其動因初探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人力資源流動的動因與對策探討
“很X單很Y雙”的構式義及認知動因
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管理模式轉變分析
淺析我國對外貿易的轉變及對策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試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
關于會計職能轉變若干問題探究
疑問詞“怎么”句法功能的演變及其動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