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課堂教學深度改革與實踐

2023-08-09 17:32王玉輝
高教學刊 2023年22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數字電子技術教學理念

摘?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全過程多方位的學業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對高校的專業基礎課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展開研究,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思政和教學評價等一體化改革入手,探討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內涵,學生行為從被動學習、“考試型”學習到主動學習、“創新型”學習的轉變過程。一系列的改革方法為高校課程的課堂教學提供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可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數字電子技術;人才培養;教學理念;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2-0141-04

Abstract: We must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multi-directional academic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Starting with the integrated reform of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centered" to "learning-center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tudents' behavior from passive learning and "examination oriented"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A series of reform methods provide a new idea and method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course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基金項目: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青島理工大學嵌入式技術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201802243013);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FPGA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201902069007);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學定教、以研促學、以思育人——應用物理學一流專業建設與實踐”(M2021050)

作者簡介:王玉輝(1973-),女,漢族,河北樂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嵌入式技術及其應用。

為深入貫徹和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1],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教育中“主渠道”“主戰場”“主陣地”的作用,構建優質高效的高校講學課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創新型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面向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從課堂改革入手,實現教學改革新突破。全力推動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管理和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等一體化改革,勢在必行。提煉“金課”,推進“從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從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轉變、從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從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轉變、從重知輕行向知行合一轉變、從重教輕學向教主于學轉變”六大轉變,全方位多角度開拓課堂教學的引領地位。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電子信息、自動化、微電子技術和應用物理學等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被評為2020年青島理工大學本科示范課程。經過兩年的課程和課堂實踐,得到若干經驗和做法,并持續用于教學全程?,F對成效進行總結和梳理,同時對出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和思考。

一? 課堂改革途徑

深入貫徹工程教育的先進理念,將“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2]。

(一)? 教學觀念轉變

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師觀念,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轉為教師作主導,促使教師成為課堂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問題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從在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既要準備課前學習資源,又要在課堂中進行思考、交流和討論,同時還需承擔課后學習、鞏固、提升的任務,最后還可以參與到教學效果評價中。

(二)? 全方位課程改革

真正將“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2]。構建有效支撐切實符合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設計支持課程目標的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撰寫基于工程教育的課程大綱和指導書,做到試卷命題與課程目標嚴格對應,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并書寫分析報告,反饋至教學過程,實現“閉環式”課堂教學。

二? 課堂改革內容

(一)? 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為實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入手,進行優化設計。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授課為主,機械式將書本知識傳遞到學生腦中,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完成一個個的“預定”知識點講解。而對學生的要求只是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即可。長此以往,機械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被固化。

為避免上述現象,打破一貫的照本宣科,一本教材講到底的現狀,數字電子技術的任課組教師開發了活頁式教材,及時將前沿成果、現實案例等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特點,教師選取了不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因需而設的教學安排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同時,伴隨信息化教育的大力推進,課題組開發了新形態教材《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圖1),2021年11月已出版。新形態教材的出現,突破了常規的紙質教材載體,將信息技術躍然紙上,實現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它不受篇幅和表現形式的束縛,學生通過手機或者移動設備掃描二維碼,就能實現線上和線下學習資源的整合與銜接。

(二)? 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改變一成不變、枯燥、填鴨式教學模式,采用面向能力本位教育的先進教學方法,開展CDIO(基于項目的教學方法)、PBL(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等靈活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和項目式等,將學生從課堂上的“觀眾”轉變為“演員”,將課堂從教師的“一枝獨秀”變成師生的“百花盛開”,通過“高級”教、學活動,學生的主觀創造性和能動性被充分挖掘。

(三)? 推進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教育需避免徒有其表,要真正落地,融入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大綱審核及教案評價中,實現100%課程有思政元素,100%課程有育人功能。

在傳統的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全部精力放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上,思政教育相對較少,長期以來造成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之間“你不搭我不理”的不良現狀。教師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成為現今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在教學過程中,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組,圍繞思政主題,在課程建設中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相協同。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靈活多樣,因此難以用標準程序化的考核方法衡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潤物卻無聲、育人而無痕,強拉硬扯遷入專業課教學,只能適得其反[3]。

1? 教學隊伍“思政”

課程思政的建設主導是教師,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思政教育推行的實踐者。思政教育是否能見到實效,主要看教師的引領、帶動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思想中注入課程思政的觀念,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提高教學隊伍的整體政治水平,發揮教師在課程中第一責任人的關鍵作用。

為此,課程組定期開展專門針對課程思政的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討論和學習的重點放在思政內容挖掘、思政教學方法等方面,群策群力,爭取最大化開發思政要素。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專業成就等借助教學計劃、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滲透。

2? 教學內容“思政”

“課程思政”的建設著力點在于如何“思政”。沒有良好的“思政”育人功能,課堂教學就會沒有方向。用若干具體的事例,如“芯片斷供”、各類學科科技競賽等實例。結合學院特色,遠瞻微電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并對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多維思考,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比如5G時代新模式的開啟,“神威·太湖之光”全國產綜合處理器等熱點話題的插入,引導大學生將所獲得的知識、思想、方法融合,具體見表1。

(四)? 信息化驅動教學改革

將優質慕課資源、學生自學、互動討論、隨堂測驗和個性化指導等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可以利用諸如雨課堂、泛雅、智慧樹等線上教學平臺,再結合線下進行混合式教學,做到二者的互相融合,實現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層交融。突破學生日常學習中只能圍繞教材、老師和教室三點轉,實現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的開放,形成課堂內、外同步聯動,虛、實空間相互補充,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的課堂教學新形態。

1? 以互聯網技術為媒介,開展混合式教學

采用既有“線上”的網絡教學形式,又有“線下”的課堂學習形式,“上、下”相互補充,協同開展教學。當然這兩種形式不是簡單粗暴的疊加,需要依據課程內容,審時度勢、恰如其分地“實時”安排。線上模式,學生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下進行。當然,在線上學習時,教師也要起到引領作用,推薦精華內容,提高課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2? 實驗教學環節穿插虛擬仿真實驗

虛擬仿真技術是融合計算機仿真、人機交互對話、多媒體技術及傳感技術等多門知識的交叉學科,虛擬仿真實驗室是依托虛擬現實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實驗模式。以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為特征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成為當今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種趨勢[4]。

虛擬仿真具有既可以降低設備成本、擴充實驗內容,又可以靈活安排實驗時間、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優點[5]。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實驗環節的虛擬仿真平臺如圖2所示。這樣的仿真設計環節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知識體系,提升了綜合實踐能力。

(五)? 科學改進學業評價方式

試推全過程的學業評價,構建面向能力考核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改革期末“一卷定生死”的方式,推行新式全過程學業評價,從而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評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1? 打破“一考定成績”考核方式

進行學業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基于形成性評價理念,注重過程考核,重點強化能力考核。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包含期末考試、實驗、線上教學、討論、項目和作業等考核環節。嚴把各環節教學質量,且具有足夠的區分度,不要流于形式。課程過程考核次數不少于4次,期末考試成績權重占比50%,期末考試成績最低分在50分及以上為及格。

2? 推行“非標準答案”考核方式

大多數高校里類似數字電子技術這樣的專業基礎課程,考核方法都采用平時成績加學期末閉卷考試的傳統形式。而平時成績就由作業、考勤等環節組成,學生間的區分度很小。

為此,必須改變“一張卷子定生死”的考核現狀。推行多形式、多階段的考核方式。

依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的切實需要,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標準答案與非標準答案可以相互結合。通過創新小論文、項目設計、階段考核、完成態度、案例分析和隨堂測驗等方式,尋求開放性答案、創新式考試的這種非標準答案的考核方式,重點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正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破傳統的高分卻低能現象。原則上專業課程采取“非標準答案”考核方式。其目的是突出過程考核的重要性,從而使得課程的最終成績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客觀地體現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

三? 結束語

教師是實行課堂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教師的改革意識決定了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節奏和進程。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拋棄老舊教育理念,推陳出新,用行動詮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的教育宗旨,加快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鄭慶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推動高教改革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28-30.

[2] 樊妍,左蔚然.以學生為中心的“金課”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原則與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235-236.

[3] 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6.

[4] 高志強,王曉敏,閆晉文,等.我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現狀與挑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7):5-9.

[5] 龐薇,陳磊.開放式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在數字電路實驗中的應用探索[J].信息化教學,2019,25(24):282.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改革數字電子技術教學理念
EDA技術在數字電子技術實驗中的應用
分班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學效果調查
公安院校計算機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初探
民間舞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方式研究
EDA技術在數字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探索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研究和探索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問題”教學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