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聞倫理論域
——兼論民族新聞倫理的可能性

2023-08-16 17:14廖云路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共同體倫理

廖云路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從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等角度,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理論。從不同學科豐富和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成果,是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使命與責任擔當。新聞與傳播學認為,社會關系的發生形式或人類交往的形式是靠傳播[1],一種意識或觀念的形成亦是傳播的過程。在媒介化社會中,新聞作為傳播的主要方式,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輿論驅動力。朱清河、宋佳認為,新聞所具備的各種功能“為各族人民在更大場域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提供了可能”[2]。王成、王建國認為,以建設性新聞為代表的新聞理念“在主流議題建構、增進認同凝聚共識以及推動問題解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3]。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倫理共同體。倫理形塑著共同體成員的思維方式、道德認知與價值取向,并作為一種內在牽引力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思想與行為更加一致?!爱斠粋€共同體作為倫理共同體而存在,就必須探究其內部的關系性作為何種意義或何種形態存在?!盵4]正如新聞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與實現途徑,新聞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達與建構中,必然攜帶著豐富而深刻的倫理意蘊。新聞倫理是指新聞實踐活動主體“在新聞道德諸因素(道德誡命)發生沖突時的理性抉擇原則”[5],需要以特定語境下的道德觀念、價值規范作為價值引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宏大架構中,建立一套適應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聞倫理,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新聞工作的迫切需要。

隨著民族社會的日益開放與媒介形式的不斷豐富,民族越來越多地處于媒體聚光燈下。新聞倫理不但是在民族地區開展新聞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障,而且一旦出現倫理失范現象,造成的社會影響和損失不是一般的新聞失范所能企及的。鑒于新聞倫理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的重要性,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呈現出什么樣的問題?這類新聞倫理為何容易成為問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如何構建新聞倫理?是否存在“民族新聞倫理”的概念以更好地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一、問題何在: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表征

20 世紀以來,伴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民族自覺意識的提高,民族問題成為多民族國家現代化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受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單一民族國家理論等社會思潮的影響,西方多民族國家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分化、分裂、解體等動搖民族社會根基的事件屢見不鮮。新聞作為社會的鏡像,稍有不慎便可能激化矛盾沖突。例如,2005 年9 月至2006 年3 月間的“丹麥漫畫”事件[6]和2015年法國《查理周刊》遭遇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恐怖襲擊事件[7],就反映出“民族宗教問題無小事”與相關新聞倫理缺失之間的張力。

中國的各民族關系和新聞管理制度雖然與西方國家有著本質區別,但作為多民族國家存在的共性問題早已超越了國界的限制。同時,宗教神圣性在一定的社會階段是長期且客觀的[8],導致中國的民族問題往往又與宗教信仰交織在一起。例如,回族、維吾爾族普遍受伊斯蘭教影響,藏族、蒙古族又受到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倫理影響,侗族、傣族、彝族、納西族等西南少數民族又受到道教、佛教、原始宗教等觀念的影響。作為民族特征的構成部分,宗教信仰被納入到民族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中,使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報道在倫理層面更具復雜性和現實性。

歷史性地看,中國的新聞媒體并不是沒有在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上出現過失范。較為典型的是1992 年“以圖騰為姓的民族”事件和“腦筋急轉彎”事件[9],部分媒體刊登的內容違反了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嚴重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發展,涉民族類新聞報道的“門檻”進一步降低。部分媒體熱衷于挖掘奇人異事,把目光對準西藏的雪山、寺院、喇嘛、朝圣者,從圍觀的態度和獵奇的視角展現藏族的服裝、節日、婚喪儀式等[10];一些新媒體產品在追求閱讀量、關注度、收視率等指標的驅使下,將滿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歷史、典故、重要人物以煽情、戲說甚至戲謔的方式演繹。[11]這類新聞或多或少都帶有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不尊重,如果未被及時攔截和處理,反而會成為一種變相的鼓勵,讓這些媒體在有違新聞倫理的方向上尺度越來越大。

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各民族的發展進步為支點,并在新聞報道中對少數民族群體、少數民族地區投入了大量關注,以此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失范成為影響當前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如果不從理論和實踐上正視新聞倫理的問題,可能埋下更大風險的隱患。

二、癥結何在:媒介場域中的新聞倫理結構

倫理是一種面向大眾、面向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體系,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與關系的價值規范?!皞惱碚J同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最本質‘基因’、是各種認同之所以能夠被認同的價值‘密碼’?!盵12]然而,不同于民族工作中的實際內容,倫理屬于抽象的道德情操和心理感受,不容易被發現和量化;與之相關的新聞倫理更是潛隱在媒介場域的運行規則之中,想重視卻難以下手。

(一)新聞倫理自身呈現的隱蔽性特征

倫理根植于一個民族的社會變遷與生產生活中,這種規則是不需要強制、不需要暴力、不需要服從,被民族共同體成員所普遍接受的。[13]其中,較為顯性部分的倫理容易被人們察覺并認知,進而在新聞報道中予以遵守;隱性部分的倫理常?!安蛔阋韵蛲馊说酪病?,或者“難以用確切的語言和觀點向外人道也”。尤其是在各民族的族別倫理中,這類隱性的倫理普遍存在,表現形式上通常只能舉例,范疇上難以窮盡,自身處于變化中,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又可能存在差異。[14]這種模糊性不容易被媒體了解與準確把握,使得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具有隱性特征。

新聞倫理是新聞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遵守新聞倫理也是媒體正常運作的保障以及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養。在新聞實踐活動中,新聞倫理具有內生性和抽象性,處于一種“潛在”與“默認”狀態。當出現有關新聞倫理的反饋時,人們通常才會對其進行反思。這種結構上的滯后性也使得新聞倫理往往以“問題”的形式浮出水面。

(二)新聞倫理在新聞生產中的邊緣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共同的疆域為界限、共同的文化為載體、共同的精神為內核的民族關系共同體?!盵1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新聞報道涉及歷史、民族、邊疆、文化等多領域的知識背景,需要媒體從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多個角度進行報道。當前相當一部分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是新聞生產主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解不深入、采訪不扎實造成的。

民族地區大都地處偏遠,市場經濟體量較小,媒介技術革新相對較慢。部分媒體只愿簡單地充當“傳聲筒”角色,大量刊登會議新聞、機關文件以及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當組織重大選題策劃報道時,面對豐富多彩的民族社會環境,媒體應對新聞倫理的敏感、把關和應急能力都會打折扣。民族地區普遍交通不便、條件艱苦,記者下基層采訪要比在大城市采訪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16]。一部分新聞從業者寧愿當“跑會記者”,也不愿意下基層。這類新聞從業者熟悉的是新聞采編流程,離開了會議材料、黨政部門提供的二手資料,就手足無措。更有一些新走上工作崗位的新聞從業者僅憑對某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就對該民族社會現象捕風捉影、主觀臆斷,新聞倫理失范的風險也相應增加。

三、出路何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新聞倫理

“倫理是關系性概念,無關系則無倫理?!盵17]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向目標下,新聞倫理是一門實踐哲學,需要回到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關系中去不斷檢驗和完善。作為新聞生產活動的實踐主體,新聞管理部門、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建以和諧民族關系為導向的新聞倫理。

(一)新聞管理部門應建章立制重視新聞倫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和國家從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的最新成果,必然引起媒體對民族社會的大量關注。新聞管理部門應通過建章立制的方式,對涉及民族、宗教的新聞報道加以規范與控制,起到風清氣正的作用。

1.加強新聞倫理的法治化建設

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禮儀等方面的習慣做法和倫理道德。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而破壞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的行為,則侵犯了少數民族所享有的上述權利?!缎谭ā返诙傥迨粭l設立“非法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對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可以進行刑事處罰。為防止侮辱、丑化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現象發生,中宣部等部門于2008年發布《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提綱》,對新聞、出版、文藝、學術研究等有關單位和從業人員提出明確的要求。此外,《出版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各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對媒體違反民族倫理道德的行為給予嚴肅處理,有權督促其主辦部門對主要責任人、有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黨紀政紀處分;對于觸犯法律的,還應交由司法部門追究法律責任。[18]在中宣部、新聞出版署等部門的指導和管理下,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得到了重視,媒體也開展了一系列的自查自糾。但這并不意味著類似的倫理失范現象在媒體上消失,只是以更為隱性與打“擦邊球”的形式出現。新聞管理部門應持續加強新聞倫理的法治化建設,確保其活動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

2.健全新聞倫理失范處理機制

盡管新聞倫理具有極端重要性,但在實踐中也難以完全避免失范的問題,關鍵是建立健全相關應急處理制度,減少新聞倫理失范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前,部分媒體領導官本位思想嚴重,對涉及民族、宗教新聞報道中出現的違反新聞倫理現象抱有僥幸心理,企圖遲報、謊報、瞞報、漏報。新聞管理部門對于新聞倫理失范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做到及時反映、嚴肅對待、妥善處理。首先,應責令媒體有關責任人高度重視、端正態度、勇于承擔責任,主動配合調查出現的差錯及原因,對于嚴重傷害民族感情、引發事端并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的,要依法作出處理;其次,要果斷采取措施,防止事態擴大,積極協同統戰、宗教等相關部門妥善解決問題,努力挽回影響;再次,要認真做好疏導和勸說工作,虛心聽取各民族群眾的意見和批評,以求得諒解。

(二)媒體應把民族相關新聞倫理納入社會責任

傳播學者施拉姆等人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中提出媒體的社會責任論,認為媒體有“介紹和闡明社會目標和美德的社會責任”[19]。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構建中,新聞媒體承擔著增進大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的社會責任,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是媒體踐行社會責任的擔當與保障。

1.傳播和普及民族相關的倫理道德

近代以來的反侵略反殖民戰爭,客觀上加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倫理道德合理成分基礎上,廣泛汲取其他民族的優秀倫理思想,使愛國主義、博愛尚義、尊賢敬賢、重視教育、積德行善等道德觀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品格和情操?!爱敶褡逯g從文化接觸到文化整合或交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文化接觸中有意識地挖掘不同族群的文化共性……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和文化認同?!盵20]在現代化快速轉型的當下,媒體應傳播和普及民族相關的倫理道德,引起人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視與保護,消除人們對少數民族群體的陌生、獵奇和偏見。作為一種新聞倫理自覺,中國穆斯林媒體成立了聯席會議,旨在“消除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引導各民族穆斯林正信正行,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1]。

2.辯證區分民族相關的倫理特色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倫理道德與民族社會經濟文化是互相適應、互相制約的。新聞并非“有聞必錄”,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加工和傳播的過程就包含著價值判斷,媒體需要在新聞生產中辯證地看待與民族相關的倫理特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為導向,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應從民族倫理中挖掘奮發圖強、堅韌不拔、自力更生、團結友愛等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精神品質,為促進優秀民族倫理道德的社會化作出貢獻。同時,民族文化本身是不分優劣高下的,各民族發展中形成的道德律令和倫理法則亦是如此。從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維護民族團結的角度,媒體不能強制要求改變民族倫理中的某些成分;對落后于時代的倫理現象既不能盲目欣賞,更不能從獵奇取樂的角度加以報道。

3.開展新聞倫理知識教育與培訓

隨著媒體的融合轉型以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全面落地,一些媒體正值新老人員交替,新上崗的新聞從業者普遍缺少新聞倫理培訓;加上部分媒體中的新聞科班人才比例較少,進一步增加了新聞倫理失范的風險。例如,對某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作了不恰當的評價,丑化、歪曲了部分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形象,沿用了傳統觀念中某些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群體的語言等。媒體應加強對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倫理知識教育與培訓,把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涉及民族宗教的法律法規作為新聞從業資格的必修內容,經常開展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地方性知識”的再教育,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防止政策性、常識性差錯的出現。

(三)新聞從業者應將新聞倫理內化為個人素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作為新聞活動的具體實踐主體,新聞從業者位于新聞生產的最前沿,是民族社會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者。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倫理的理解、認知與運用,不僅關系到一定時空環境下新聞活動的順利開展,還影響到媒體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與擔當。

1.提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力

中國的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無論是哪個民族的新聞從業者,都需要具備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人們所處的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形塑了倫理道德觀念,當面對其他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時,必然涉及到“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對“他者”認識不可能完全消除“自我”的前見,問題的關鍵在于“自我”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納“他者”。胡塞爾就此提出了移情理論,即通過設想“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位置互換,以尋求一種主體間性。[22]在面對他者時,新聞從業者也應具有類似移情的思考,在不同民族之間搭建起倫理間性。從某種程度上講,只有理解了其他民族的倫理道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民族的倫理道德,也才具備了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元文化中開展新聞活動的能力。

2.符合新聞倫理的角色期待

新聞倫理伴隨著新聞生產活動的全過程,不同于新聞產品最終呈現出的“可視性”,遵守新聞倫理更多時候是潛在和默認的,需要在實踐中符合這種倫理的角色期待。在進入采訪環節前,新聞從業者就應對采訪對象所處環境的倫理狀況有所了解,形成預期?,F代化轉型背景下,民族社會既有變革創新、公平競爭、勤勞奉獻的倫理嬗變,也有可能存在心態失衡、落后自卑、因循守舊等影響倫理道德的變量。[23]在實施采訪過程中,新聞從業者應根據獲得的信息思考和確定能夠反映該民族精神世界的倫理符號。倫理的形成具有深厚的自然、歷史及社會根源,新聞報道是否準確抓住了一個民族的倫理特征,往往決定了新聞是否有傳播力和影響力。新聞采訪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新聞倫理實踐的結束,新聞從業者還要反思采訪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已有的倫理知識是否幫助自己應對遇到的問題、通過新聞活動是否增長了新的倫理知識等。

3.加強新聞倫理的知識儲備

新聞倫理之于新聞實踐活動具有基礎性地位,但在新聞教育中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24],尤其是與民族社會環境相結合的專業課程更為缺乏。新聞從業者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主動加強新聞倫理知識儲備:一是加強新聞職業的道德修養與道德自律,對所在地區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禁忌等倫理深入學習,對新聞中經常涉及的倫理知識了然于心;二是了解所在地區民族有關的文學、藝術、地方志、影視作品等,宏觀上把握與民族相關的倫理的生成背景,建立更為廣泛的民族知識理論體系;三是掌握有關新聞報道方面的法律法規,密切關注涉及民族、宗教、邊疆等領域的新聞政策變化和報道規范要求,讓知識儲備能夠服務于實踐。

四、一個概念:民族新聞倫理的可能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的指導方針后,無論新聞學界還是業界,都對與民族相關的新聞報道給予了高度關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儒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民族新聞”概念,王曉英將之定義為是具有“民族特殊性的新聞”。[25]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入,民族新聞在概念辨析、新聞生產實踐、民族語言媒體、民族新聞教育等領域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形成了層次豐富的話語體系。[26]由于自然和人文的復雜因素,各個民族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文明程度不同,由民族成員匯集起來的道德意識、道德標準和道德觀念也各有差異。這種“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之上的、為本民族各階級、各階級成員共同接受和共同遵循的倫理道德”[27],稱之為“民族倫理”。民族倫理普遍存在于該民族的生產生活之中,并為豐富和繁榮人類的倫理道德作出了貢獻。

新聞,有新聞倫理;民族,有民族倫理。新聞倫理揭示了新聞傳播應遵循的一般性道德規范,當新聞報道嵌入到具體語境時,這些倫理精髓需要與社會文化環境相結合。具體而言,民族新聞在民族倫理上呈現出哪些特殊性,或者說民族倫理是如何在民族新聞中得到體現的?基于新聞倫理與民族倫理的雙重屬性,“民族新聞倫理”概念是否具有可能性?正如新聞倫理是普遍適用于任何新聞報道的,“民族新聞倫理”作為一個概念的關鍵不在于定義“新聞倫理”,而是什么樣的“民族倫理”才使得民族新聞倫理區別于一般的新聞倫理。從民族特殊性角度,對民族倫理的探討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

一是以純粹的民族特征和現象為內容的民族倫理。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形成并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例如,維吾爾族普遍受伊斯蘭教影響,在飲食上除食用牛肉、羊肉外,嚴禁食用豬肉、驢肉、騾肉、狗肉和駱駝肉[28];苗族、侗族、瑤族、仫佬族等民族有“打老庚”習俗[29],不受民族、地域限制,“打老庚”后親如兄弟,這種關系還可以世代延續。朝鮮族嚴禁血緣關系間的婚姻,無論是近親還是遠親,與其他民族通婚也會遇到一定的阻礙。[30]諸如此類的倫理道德紛繁復雜,在各自民族內部被廣泛接受,是各民族意識的重要來源。

二是以民族整體特征和現象為內容的民族倫理。在一定自然與社會環境下,民族倫理道德是各民族的倫理特性與一定范圍內倫理共性混合而成的。例如,游牧民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出尊重客觀規律的本然性法則;農耕民族大都有安土重遷的思想,注重禮節,長幼有序。這類民族倫理道德塑造了民族在生產勞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政法制度等方面的規則和意志,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生存、民族適應、民族交往等能力的體現[31]。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關系,其中就包含了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倫理道德[17],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要構成來源。

三是以民族國家關系為內容的民族倫理。西方社會中的“民族”概念涉及“民族國家”的含義[32],影響民族國家構成形態的因素具有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在對待其他國家民族的問題上,也要遵循平等、公正的立場,避免民族偏見、民族歧視、民族矛盾和民族沖突等。這類民族倫理通常放在國際新聞傳播倫理或跨文化傳播倫理下進行闡釋,不從“民族新聞倫理”的角度理解。

隨著“民族”概念范疇的擴大,民族相關的新聞倫理逐漸與一般性新聞倫理的價值和準則趨同。本文認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新聞倫理是以尊重各個民族倫理道德為基礎、促進族際倫理間性為橋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的新聞道德準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各個民族的族別倫理。媒體應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在對族別倫理給予尊重、避免新聞倫理失范的基礎上,為共性的民族倫理凝聚力量。共性的民族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中華民族基礎倫理信條中仁、義、禮、信、忠、孝、恕等,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媒體應對這類中華民族共有的、優秀的民族倫理予以大力宣傳和弘揚。

五、結語

“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諸多理論問題似尚未真正破題?!盵3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建立在和諧的民族關系基礎之上,而和諧的民族關系必然涉及到倫理層面的論析。隨著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深入,各類社會熱點相互迭加,社會思潮更加復雜多樣;各種形態的媒介廣泛進入與民族相關的領域,“他者”視角、獵奇心理、采訪不夠深入、缺少知識儲備等增加了新聞倫理失范的風險。在此背景下,闡釋和厘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聞倫理論域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基于新聞倫理與民族倫理的雙焦點,民族新聞倫理作為概念不僅可能,還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必不可少的道德義務和倫理法則,有利于“挖掘和宣傳優秀民族倫理道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34]。新聞管理部門、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個人應立足于各自角色定位與責任擔當,把民族新聞倫理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架構和話語體系中去,推動新聞傳播活動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目標。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共同體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愛的共同體
企業倫理道德視角下的安全生產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突發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倫理道德平衡
對新聞攝影倫理道德的研究
倫理道德在清代借貸契約中的約束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