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代以來的兀良哈人歷史變遷研究

2023-08-19 18:20鄭皓潔寶音初古拉

鄭皓潔 寶音初古拉

摘 要:兀良哈部是內蒙古地區發展中有著巨大影響的部落,該部落在遼代已經形成規模,分為“斡郎改國”和“嗢娘改部族”兩部分。在歷史上上述兩部落被稱作“兀良哈”及“槐因兀良哈”的兩個部落,北元時期形成了“兀良哈萬戶”,卜赤汗時期被蒙古左右翼五個萬戶瓜分。而忽必烈至元三十年被土土哈征服的謙謙州森林兀良哈等五部遷徙到嶺南山陽地區,明初興安嶺以南居住的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崛起,占領了整個遼河中上游地區,察哈爾萬戶率領左翼三萬戶南下后兀良哈三衛被左翼三萬戶瓜分,部分兀良哈人西遷投奔土默特俺答汗。

關鍵詞:兀良哈;槐因兀良哈;兀良哈萬戶;朵顏兀良哈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7-0001-04

清朝內扎薩克蒙古六盟之一的卓索圖盟五旗中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貴族為蒙古兀良哈氏,本文試圖對遼代以來的兀良哈人歷史進行概述。

一、遼代的“斡郎改國”和“嗢娘改部族”

《遼史》中若干次出現類似兀良哈部落名稱,如“斡郎改”及“嗢娘改”等遼朝所屬的國王府和部族名稱,本人認為這些名稱是蒙古兀良海部名的轉音。

《遼史》卷一《太祖本紀》中有“三年冬十月己巳,遣鷹軍討黑車子室韋,破之。西北嗢娘改部族進挽車人”。{1}同樣的內容也出現在《遼史》卷六十九中:“討黑車子室韋,破之。西北嗢娘改部族進牽車人?!眥2}很顯然此處的嗢娘改部族是黑車子室韋鄰近居住的西北部族,所謂美其名曰:“西北嗢娘改部族進挽車人”實屬被遼兵抓來牽引雪橇,為契丹軍隊運送戰利品的森林嗢娘改部獵人。因為,契丹人本身是游牧民族,他們自身并不缺乏趕牛馬車的牧人。漠北在入冬以后(此事在冬十月以后發生的)被冰雪覆蓋,不易用牛馬車等交通工具運送物資。而森林兀良哈人常年在森林積雪中打獵,善于用雪橇車運送物資。據多桑介紹:“兀良哈人所居之地,山岳屹立,森林遍布。天時酷寒,冬日常獵于雪中,以名曰察納之板系于足下,持仗撐雪而行如同舟子之撐篙于水以行舟,其行平地抑升降山嶺,甚為迅捷,常易獲其所欲捕之野?;蚱渌麆游?。獵獲以后,以獵物載之身后之橇上,每橇可載二三千明(每明合二斤)。其不善于使板者則傷足,尤以下降時為最險?!眥3}不然如此寒冷的冬季,遠在西北的部族無緣無故,不遠千里主動前來向遼朝皇帝進獻挽車人的事情太不合乎情理?!墩f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挽”(wan)字的字義均為“牽引”“拉”。{4}

《遼史》卷一百一十六《國語解》中“嗢娘改,地名也”。{5}可以肯定“嗢娘改”并不是國名,而是一個區域名稱或部族名稱?!哆|史》中關于“嗢娘改”的信息僅此一條,可見他們平時不與遼朝往來。

在《遼史》中出現的另一個部落“斡朗改”則與上述“嗢娘改”截然不同,它是遼朝屬國?!哆|史》卷四十六《百官志》北面屬國中列有“斡朗改國王府”。{6}

“斡朗改國王府”與上述“嗢娘改部族”不同,他們與遼朝中央的關系十分密切。

《遼史》卷六《穆宗本紀》載:“十三年五月壬戌,視斡朗改國所進花鹿生麝?!眥7}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二十七《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乾統三年六月乙卯,斡朗改國遣使來貢良犬”。{8}

《遼史》卷三十六,《兵衛志》屬國兵條下列有“斡朗改”一名,并聲稱:“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眾寡,各從其便,無常額?!眥9}

對此參見錢大昕??保骸拔永矢?。按斡朗改及嗢娘改本書屢見,一為屬國,一為部族。劉師培《左庵集》卷五,部族表書后云,均烏梁孩之轉音,《元秘史》作兀良合?!眥10}可見上述兩部兀良哈是獨立的兩個部落,一個部落是林木中百姓部落,而另一個是氈帳百姓部落。

據《遼史》的《嚎族表》記載,遼朝末年耶律大石進軍中亞時路過漠北暫短逗留,他此次沒有經營“斡朗改國”和“嗢娘改部族”等森林部落。耶律大石途徑的漠北的時候接見漠北十八部首領,但記載中未曾出現“斡朗改”“嗢娘改”等森林部落首領,這并不能說明兀良哈部的一國一部不存在,只能說明耶律大石此次行程繁忙,未曾約見兀良哈兩部首領。

總之,在遼代漠北的兀良哈部早已出現,并且有一國一部兩個兀良哈。其中“斡朗改國”與遼朝有從屬關系,而“嗢娘改部族”與遼朝的關系比較疏遠,甚至除了一次戰爭以外從未與遼朝接觸過。

二、元朝時期的“兀良哈”及“槐因兀良哈”

十三世紀之后,兀良哈部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在各類史料中當屬《史集》對兀良哈部歷史的記載比較完整翔實。據拉施德記載,當時的兀良哈人由“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和迭兒列勤蒙古出身的“兀良合惕部落”兩個部分組成。他的記載雖然遭到后世有些學者的質疑,然而,他的記載卻恰恰與《遼史》的記載相吻合,而后來兀良哈人的歷史發展軌跡也確實如此。筆者認為《史集》對兀良哈部的記載是可信的,切合實際的。

我們先探討被《史集》命名為迭兒列勤蒙古出身的“兀良合惕部”。從該部出身的兩名著名歷史人物是速不臺和者勒蔑?!对贰肪硪话俣?,列傳第八載:“速不臺,蒙古兀良合人。其先世獵于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結納,至太祖時,已五世矣。捍里必者生孛忽都,眾目為折里麻。折里麻者,漢言有謀略人也。三世孫合赤溫,生哈班。哈班二子,長忽魯渾,次速不臺,俱驍勇善騎射?!眥11}可以說速不臺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居住在不兒罕山。又《蒙兀兒史》第二十九卷《者勒蔑傳》載:“者勒蔑,札兒赤兀歹兀良孩氏。父札兒赤兀歹額不堅,鐵工也。居不兒罕山前,與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友善,成吉思汗初生,札兒赤兀歹來賀,以貂袱為洗兒禮?!眥12}

對不兒罕山兀良哈的歷史史書有以下記載:“這個部落出自乞顏和捏古思的氏族,另有一群人被稱為‘森林兀良合惕人,但這些人與他們不同。這個森林部落巴兒忽真—脫窟木境內,那里住有豁里、巴兒忽惕和禿馬惕諸部落,它們彼此相近,他們的部落和分支不是原來的蒙古人?!眥13}這個記載很明確地指出他們的聚居地和族源都不同。兀良合惕人世代居住在蒙古草原核心地帶肯特山,這些人帶有部分林木百姓的生活習性也有氈帳百姓的一些特點,他們與氈帳百姓的關系十分密切。從成吉思汗的祖先時期不兒罕山的兀良哈部與他們乞顏部有割舍不斷的種種關系。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立大蒙古國時設立95個千戶,其中由不兒罕山兀良哈部組成的千戶有三個千戶。第一為按赤臺名下的一個兀良哈千戶?!妒芳份d:“當成吉思汗把軍隊分給諸子時,他分給額勒只帶那顏三千人?!@三千人大多數是乃蠻、兀良合惕和塔塔兒人?!眥14}而按赤臺名下的兀良哈千戶長為者勒蔑之弟察兀兒孩?!睹韶菏酚洝肪矶恕恫熵汉鳌份d:察兀兒孩“論開國功策名第五十八,世襲左手千戶。隸成吉思汗弟哈赤溫之子阿勒赤歹大王位下,領其所分斡亦剌降民二千人”。{15}這里所說的“斡亦剌”疑為兀良哈之誤。因為哈赤溫名下只有乃蠻、兀良哈、塔塔兒三個千戶。而乃蠻千戶的千戶長是乃蠻人兀赤合失。第二個兀良哈千戶是者勒蔑名下的兀良合千戶。因為,成吉思汗前夕,在者勒蔑手下就聚集了不少兀良哈人,就連速不臺投靠成吉思汗之初也是投奔者勒蔑而來的。該兀良哈千戶后來被者勒蔑之子也孫帖額承襲,也孫帖額被殺后被其子不花承襲。速不臺名下的千戶并不完全由純一的兀良哈人組成?!睹厥贰份d:成吉思汗“再對者別速不臺兩個說,您自收集的百姓管著做千戶者?!眥16}

總之,曾在不兒罕山居住的兀良哈部落在大蒙古國建立后形成了者勒蔑的兀良哈千戶;察兀兒孩的兀良哈千戶(兩千戶,其中一個是塔塔兒等其他部落人組成);速不臺所領千戶的部分兀良哈等不足三個千戶的兀良哈人。而且這些兀良合惕千戶跟隨其黃金家族封建領主,遷徙到新的領地游牧,從而自然離開其祖先從十一世紀以來占據的不兒罕山森林和草原,取而代之的恰恰是“槐因兀良哈”成為不兒罕山的新的守護者。

“槐因兀良哈”即“森林兀良哈”。據拉施德的記載他們原來的狩獵地為巴兒忽真—脫窟木,與那里的豁里、巴兒忽惕和禿馬惕等諸部落一起居住在森林深處。從不輕易離開森林,過著與世隔絕的森林“幸福生活”。他們抵制草原“有氈帳百姓”,甚至遷徙到不兒罕山后很長時間內仍保留著林木中百姓的傳統?!妒芳份d:“這兀答赤氏族,由于他們是普通奴隸,自古以來不把姑娘嫁給外人,也不娶自外人?!眥17}其實并不是拉施德所說的那樣因為“奴隸身份”而出現的婚嫁問題,這與《史集》中另一處記載之事有淵源關系?!八麄儯ㄖ干重A脊耍┮暷裂蛉藶橐淮髳毫?,以至于父母罵女兒時只消說:“我們把你嫁給一個讓你去放羊的人”她就會悲傷透頂,甚至悲傷的上吊?!眥18}這才是原因。

另外,“槐因兀良哈”有兩種含義。狹義的“槐因兀良哈”是指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一小部分打牲兀良哈人。而廣義的“槐因兀良合惕”,蒙古人當時泛指所有的森林部落。與學界所說的“林木中百姓”意義相同。甚至“斡亦剌惕”之名也有這個含義。

成吉思汗的八十八名開國功臣中列在第四十九位的千戶長為一名兀都臺之人,疑為此人就是森林兀良合惕人兀答赤千戶。

《史集》載:“兀良合惕部槐因部人兀答赤千戶,根據札撒及習慣,這個部落及這個兀答赤的后裔帶著自己的千戶守護著位于不兒罕—哈勒敦的偉大禁地,永不出征?!眥19}可見該“槐因兀良合惕”千戶,不適應草原游牧生活,而成吉思汗也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打算,用“槐因兀良合惕”千戶守護自己的陵寢,二者兼顧。所以身前就指定了相關“扎撒”,從而“槐因兀良合惕”才得于遷居不兒罕山森林,守護大禁地的機會。

三、明代蒙古兀良哈萬戶

明代蒙古六萬戶之一的兀良哈萬戶和明代朵顏衛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關于兀良哈萬戶的有關信息在《達延汗六萬戶頌詞》中有比較詳細的折射。

烏梁?!耙砸吧菔硠游锶鉃槭?,以貂鼠等皮裹身,盜賊和匪徒的克星,挖掘水井的,兀良哈萬戶?!?/p>

可見他們的食物和衣物全部來自狩獵經濟。他們的職責就是守護不兒罕山的成吉思汗陵墓,這一點毋庸置疑。有關兀良哈挖掘水井之事可能發生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亞的花剌子模途中。對此《成吉思汗大祭詞》中頌揚兀良哈時稱:“您在嚴寒地帶征戰途中,啃食牲口皮袋裝運的冰塊時,為您供獵物肉做的肉干,用貂鼠皮做的衣裳,挖掘水井供您飲用的……是您的阿勒巴圖兀良哈萬戶?!眥20}元初期,漠北的局勢雖然比較動蕩,成為忽必烈和海都等西道諸王之間斗爭的焦點,但是,大禁地是敵對雙方都有義務保護的祖陵,成吉思汗的“守護著位于不兒罕—哈勒敦的偉大禁地,永不出征”的一句大札撒也成為這部分兀良哈人保護傘,他們在動蕩不安的歲月里得到繁衍生息的難得機會。整個元朝時期森林兀良哈應該沒有太大的變化,他們的一支一直守護著肯特山大禁地。元代漠北的各部絕大部分隸屬于阿里不哥家族,兀良哈人也不例外都是“拖雷兀路思”(《史集》稱“亦可兀路思”或“兀魯黑兀路思”)的屬部。阿里不哥長子玉木忽兒參與西道諸位的叛亂,從而導致阿里不哥家族所屬部落脫離元朝而忽必烈至元三十年派大將土土哈遠征吉利吉思和謙謙州,將吉利吉思森林五部降服。元朝政府將此次收服的兀良哈等部分蒙古部落遷至興安嶺以南朵顏山一代駐牧和狩獵,這些人是朵顏三衛中的兀良哈人祖先。

北元初期的政治局勢的變化對蒙古社會本身也帶來了巨大的變更。在蒙古本土大小部落的重新整合過程中以森林兀良哈人為核心的原林木中百姓萬戶部分部落(草原部落速勒都思也有可能參與)最終形成“兀良哈萬戶”,而且逐漸強大起來。

據相關史料信息,達延汗在有生之年未能徹底掌控兀良哈萬戶,而在其孫子卜赤汗時期利用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才征服兀良哈萬戶并把它化整為零,分散到其他蒙古五萬戶當中。

達延汗征服蒙古右翼三萬戶的達蘭特哩袞戰役中兀良哈萬戶雖然以蒙古左翼三萬戶的身份參加戰爭。而且按照達延汗的部署與鄂爾多斯萬戶對峙:“達延汗下達命令,鄂爾多斯是保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幸運兒,而兀良罕則是守護成吉思汗金柩的貴命人,讓他們二者對陣,由科爾沁和阿巴孩二部助陣?!边@里兀良哈萬戶與左翼其他萬戶一同參戰,可是他們認可達延汗的蒙古大統地位,而兀良哈部能夠與右翼第一大萬戶鄂爾多斯對陣,說明當時其軍事實力比較強大。

達延汗征服右翼三萬戶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施行分封制,把自己直屬蒙古各部分封給自己的子孫,但是,唯獨“兀良哈萬戶”未曾涉及諸臺吉的分封??梢姰敃r的兀良哈萬戶仍處于半獨立狀態,仍被黃金家族以外的塔布囊等異姓貴族控制。

卜赤汗時期的所謂“兀良哈萬戶叛亂”,其實是1438年脫歡太師顛覆拖雷—阿里不哥系封國兀路黑烏魯思政權,扶持自己的女婿忽必烈汗家族的脫脫不花岱宗汗替代阿里不哥家族出身的斡亦剌臺可汗。從而導致阿里不哥家族的殘余勢力仇恨在心,利用林木中百姓宗主地位,組織兀良哈等森林部落向忽必烈家族出身的北元皇室進行挑釁的行為。已經日益強大的黃金家族不可能容忍以阿里不哥家族貴族為宗主的兀良哈萬戶繼續生存和惹是生非,這才是兀良哈叛亂的根本原因。駐牧于漠北的喀爾喀萬戶,察哈爾萬戶的人畜增長而劃地而牧,使兀良哈萬戶的駐牧地和狩獵場日漸縮小,成為直接導致雙方發生沖突的導火索。

從1524—1544年的二十年間,蒙古右翼三萬戶和蒙古左翼各萬戶聯手征戰兀良哈萬戶,使兀良哈萬戶的主要成員“黃毛兀良哈”和“紅帽兀良哈”最終被馴服。獲勝者卜赤汗將受降的兀良哈萬戶部分人口分散安插在蒙古各部之外大部分兀良哈萬戶人口并入喀爾喀右翼之中,從而形成了喀爾喀右翼七部,即如今的蒙古國從該喀爾喀七部發展而來的。

——————————

注 釋:

①遼史(第一卷)太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②遼史(第六十九卷)表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③馮承鈞.多桑蒙古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58-159.

④[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音,1963;[清]張玉書.康熙字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⑤遼史(第一百一十六卷)國語解[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⑥遼史(第四十六卷)百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⑦遼史(第六卷)穆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⑧遼史(第二十七卷)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⑨遼史(第三十六卷)兵衛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⑩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元史(第一百二十一卷)速不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2}屠寄.蒙兀兒史記(第二十九卷)者勒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拉施德,余大鈞.史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55.

{13}{16}{17}{18}史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79,202, 202,373.

{14}蒙兀兒史記(第二十八卷)察兀兒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元朝秘史(四部叢刊三編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221.

{19}蒙古古代文學精品百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3:243.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Wuliangha People Since

the Liao Dynasty

ZHENG Hao-jie1, Baoyinchugula2

(1. Colleg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hifeng University

2.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Wuliangha tribe was a tribe that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 history. The tribe had formed a scale in Liao Dynasty,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olanggai country" and "wanianggai ribe". During the Mongol Yuan period, the two tribes mentioned above were called "Wuliangha" and "Huaiyin Wuliangha". During the Morthern Yuan period, the five Wuliangha Wanhu was formed, and during the Bochihan period, it was divided among the Five Wanhu tribes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s of Mongolia. In the thirtieth year of the Zhiyuan era of Kublai Khan five tribes including Wuliangha, a forest in Qianqian Prefecture conquered by Tutuha, moved to the Shanyang area in Lingnan.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u liangha Sanwei (Duoyan Sanwei), which lived in the south of Xing'an Mountains, rose and occupied the whol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Liaohe River. After the 30000 left-wing households led by Chahar, they were divided by the 30000 left-wing households. Some of the Wu Liangha people moved westward to Altan Khan in Tumet.

Keywords: Wuliangha; Huaiyin Wuliangha; Wuliangha Wanhu; Duoyan Wuliangha

收稿日期:2023-04-15

作者簡介:鄭皓潔(1998-),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文物與博物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館學;寶音初古拉(1964-),男,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