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字緣起及其文化意蘊蠡測

2023-08-19 18:20武國強賀穎余陽
關鍵詞:莊子文化

武國強 賀穎 余陽

摘 要:論及“苦”,其意蘊豐厚、包羅萬象,如“苦”是一種感官味道,是一種生活體驗,是一種磨礪方式,是一種文論學說,是一種生命智慧,難以盡言。本文從文字學、訓詁學、宗教學、民族學等領域切入,通過耙疏考證文獻典籍得出,無論是“苦”還是“甘(苷)”最初的含義都是指一種植物,后面才發展成為象形兼指事字,指代某種味覺;且“苦”字與“古”字本義相同。另結合儒釋道文化,探究了有關“苦”的文化內蘊,可看出“苦”是儒釋道文化相互交織融合的最佳契合點之一。

關鍵詞:甘;苦;古;意蘊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7-0041-04

“苦”意蘊深厚,涉及頗廣,味覺方面有“酸甜苦辣辛”;生活體驗方面,常言“辛苦”“凄苦”“悲苦”;心理狀態方面,常道“苦悶”“苦惱”“痛苦”;磨礪人生方面,有“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文論學說方面,有“詩窮而后工”“國家不幸詩家幸”“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等;生命智慧方面,“苦”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均有體現,是一種思維模式、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其有共性亦有異處,尤其是在佛教文化中,“苦集滅道”四諦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苦”字的緣起及其發展走向,不僅可以深入理解其內涵,還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儒釋道三者之間相互交融之處。

一、“苦”之涵義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苦,大苦苓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說:“苦,大苦苓也。見《邶風》《唐風》毛傳注云:‘今甘草也。按《說文》‘苷字解云‘甘草矣。倘‘甘草又名‘大苦又名‘苓,則何以不類列,而割分異處乎?”《說文解字》:“苷,甘草也?!贝颂幎斡癫脤Α翱唷迸c“苷”提出疑問,實是慧眼識珠、思考至深。如果“苦”就是指“大苦苓”“大苦苓”就是甘草,那么如何引申出“味苦”之意,這就令人頗為費解。

“苦”“苷”二者是否一義?是否同源?需要進一步考證?!豆糯鷿h語詞典》中對“苦”進行了解釋,言其本義是“苦菜”,如《詩經·唐風·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笨追f達疏《詩經·唐風·采苓》引陸璣疏云:“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恬脆而美,所謂‘堇荼如飴?!薄稜栄拧め尣荨分姓f:“荼,苦菜?!睍x人郭璞注曰:“可食”,近人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解釋說:“苦菜,該是菊科苦苣菜屬和萵苣屬的植物?!薄翱嗖恕笔欠袷且环N植物的專有名稱,當下不得而知,后引申出“味道苦”,與“甜”相對,《詩經·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焙笥忠瓿鰟诳?、辛苦、刻苦、痛苦,苦于、為……所苦,困辱、折磨,悲憫、憐憫,竭力、極,過分、多,急,甚、很之意[1]。當下最流行的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中則沒有收錄“苦”字,不免遺憾。

語言文字在不同的時代,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有些詞義擴大或減少,有些詞義感情加重或減輕,有些涵義已消失、生出新意,有些涵義直接發展走向了反義,如“臭”開始指一切氣味,含香味和臭味,后專指不好的氣味?!笆堋庇小敖邮堋焙汀笆谟琛毕喾戳x?!皝y”有“治理”和“紊亂”相反義?!翱唷薄败铡庇锌赡茉谠缙诤x相同,在后面的發展過程中,“苦”字涵義發生變化。

二、“苦”之探源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最先起步于象形文字,只不過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其發展緩慢不同、方向異路,才產生了后面人類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字。綜觀納西族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我們會發現它們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如納西文中的人、山、水等都與納西象形文字大同小異,這就說明如果有些文字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等缺失或無法考其古義時,我們可以借鑒相近文字進行類推考證;另外一方面,在納西族的構成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源頭就是源自遠古時期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后面歷盡艱辛才遷居到西南一帶,這說明在文字起源上,納西族可能就與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有密切的關系,后面在發展過程中,其他文字演變進化比較快,而納西族文字相對變化少,基本停留在原始階段,因此,借助納西象形文字推測某些古文字的含義,是具有一定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有關“苦”字目前可查找釋義的工具書并不多,《釋名》《釋言》中說:“苦即大咸”,“咸”即“鹹”,二者有相同之處亦有區別,相同之處是二字同義時釋為“鹽的味道”,這里的“苦即大咸”就是指“鹽的味道”,口語中,在燒飯做菜時,常言及“甜還是咸”,其實就是指菜的味道濃淡。平日所言“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五種味道,“苦”與“咸”又分別發展成程度不同的味道,“苦即大咸”亦可解為味道太咸者謂之“苦”。郝懿行《爾雅義疏》中記載:“苦者對甘而言”,更能清楚說明“苦”與“甘”相對。以上解釋,恰好就是今本《古代漢語詞典》中對“苦”的引申義之一“‘味道苦與‘甜相對”的解釋,如此看來,我們就可以從“甘”字入手追尋“苦”義?!墩f文解字》中說:“甘,美也、從口含一?!薄墩f文解字注》:“美也。羊部曰:美,甘也。甘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從口含一,道也,食物不一,而道則一。所謂味道之腴也?!盵2]《釋名》亦說:“甘,含也,人所含也?!庇伞墩f文解字注》可知,人口中所含之物,皆是味甘甜可口之物,否則不可能含。學者俞越在《兒苫錄》就有此看法,他說:“甘字象形,而非會意,于口之中作一,其本義當為含一,即所含之物至甘。古字當做苷,猶‘苦亦從艸?!薄墩f文解字》解釋:“苷,甘草也。從艸,從甘,會意。甘亦聲?!薄痘茨献印び[冥》載:“甘草主生肉之藥?!鼻懊婀艥h詞典所記“苦”就是“苦菜”,這里“甘”與“苷”同,是指甘草。象形字不用解釋,山川日月一眼看出,會意字則是要在象形基礎上稍加引申而成,然其亦不會脫離實際生活,如“東”字,古字有寫作,《說文解字》:“從日在木中”,意謂太陽在樹后上升,方向即是東;又如“祭”字,古字有寫為,《說文解字》:“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意謂雙手執肉放在樽俎之內,是為祭祀。正如黃仁宇所說:“中文的前置辭和聯系辭少,抽象的意義只能重樓疊架構成。也要將可以眼見耳聞的事物極度的延伸,才能成為可以理解的觀念(有如‘抽象即抽出其相,與‘具體之具有其體相對)?!盵3]由此可知,人們在造字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感時,往往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甘”與“苦”最早的本義可能就是源于植物,這與古人最早的認知也是相契的。

[4]方國瑜為了更加清晰說明“古”字的內涵,他還利用納西族保留至今的象形文字進行比照研究,最后發現納西族象形文字中的“甘”和“苦”字寫法與甲骨文、金文中的有相似之處,只是“口”的形狀,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側面的樣子。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在造字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人類文字起源的共同規律,雖然有時候因為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字的形體會有所差別,但他們使用的造字方法和構字心理是相同的,因此,不同民族的古文字之間有時候可以相互印證相互發明。從方國瑜先生的精彩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古”字的本義是“苦”?!翱唷迸c“古”二者同義,且從甲骨文、金文和納西族象形文字來看,都是“有物吐出口外的樣子”,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古典漢語詞典中解釋“苦”的本義是“苦菜”,《說文解字》說:“苦,大苦苓也?!蓖ㄟ^以上對“苦”“甘”的對比分析,我們大概可以確定古人在最初發明這兩個字時,就是源自對生活現象的一種感知,吃到苦辛的東西會自然外吐,吃到甘美的食物會自然口含,因此,可以斷定無論是“苦”還是“甘(苷)”最初的含義就是一種植物,后面成為象形兼指事字,指代某種味覺;且“苦”字與“古”字本義相同。

通過研究發現,由“苦”引申出來的含義,多數都是消極的,同樣由“古”字衍生出來的字,往往也都是消極含義,這再次證明,“苦”與“古”在古代含義是一樣的,且二字古音亦同。方國瑜從訓詁方面對二字進行了說明:“《說文》從古得聲的字,多有消極含義。清人陳立著《說文諧聲孳生述》所列從古得聲字近三十個,其意多貶。譚嗣同《仁學篇》說:‘于文從古,皆非佳義,從艸則苦,從木則枯,從網則罟,從辛則辜,從文則故,從口則固,從疒口則痼,從水口則涸,叢人為估,估客非上流也;從水為沽,孔子所不食也;從女為姑,姑息之謂細人。吾不知好古者,何去何從也?!盵5]

三、“苦”之文化意蘊

理清“苦”字的緣起之后,即可進一步探究“苦”的文化意蘊。從語言學、人類學角度看,文化類似語言的結構,可以分為技術的、意識之中的、意識之外的三個層次。技術的和意識之中的文化現象,群體社會成員都能感受到;意識之外的文化,則潛移默化的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左右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價值觀念與宗教信仰,但人們卻習焉不察。通過分析這“無聲的語言”,諸如“苦”字在《老子》《論語》中均未出現,但在《莊子》《孟子》等書中確實有出現的現象,就可以挖掘出不同時代不同學派所深藏的隱性的文化因子,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精神面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說“苦中作樂”“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由其最初的本義引申至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模式時,就成了一個民族約定俗成日而行之的實踐規范。從味覺層面看,與“苦”相對的是“甘”是“甜”;從為人處世、人生境遇層面來看,與“苦”相對的便是“樂”是“悅”?!翱唷薄皹贰迸c人生哲學和倫理學密切相關,但在中文語境中還不是純粹的哲學概念。學術界專門研究“苦樂觀”的著作也沒有出現。本文為更加清晰地理解有關“苦”的文化意蘊,常從其對立面“樂”的角度進行闡釋。

翻檢古代經典作品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道家代表作典籍《老子》沒有一個“苦”字,也很少談“樂”;儒家經典《論語》中也無“苦”字,但出現“樂”“悅”字較多;而佛家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則多“苦”字,而無一“樂”字。梁漱溟先生曾就儒佛兩家的差異做過論述,他認為這個差異既非無關緊要的文字差異,亦非事出偶然,而是因為兩家共同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兩極之分,儒家比較關注人類接近動物的一面,佛家比較在意人高于動物的一面。儒釋道三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儒家注重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佛家注重人與自我的關系。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三個敵人:自然、他人與自我,人類的文化系統基本上也是在應對這“三個敵人”。因此,有學者將人類文化系統概括為三個層面:一是物質文化或技術文化,因克服自然并借以獲得生存所需而產生,包括衣食住行所需之工具以至于現代科技。二是社群文化或倫理文化,因社會生活而產生,包括道德倫理、社會規范、典章制度、律法等。三是精神文化或表達文化,因克服自我心中之“鬼”而產生,包括藝術、音樂、文學、戲劇以及宗教信仰等[6]。由上述人類學對文化系統的分類,儒釋道三種文化似乎不能完全與之相應,在很多方面存在交叉和相異之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民族,人們關注的焦點就是自然、社會與自我。

儒道兩家都非常重視人生意義問題,但二者存在很大差異,如孔子和莊子雖都注重個人的身心感受、生活體驗,然觀察事物的角度及得出的結論均存在較大差異??鬃由钤诖呵锬┠?,當時禮崩樂壞天下大亂,政道廢馳仁義不施,他從社會道德危機層面出發,生出極重的憂患意識,產生了整飭社會環境的強烈使命感。莊子則不然,他所處的時代是更進一步的社會大動蕩時代,作為時代的一分子,他對當時人的痛苦境遇具有深切地體驗,他在不斷思索著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歸宿??鬃邮且蕴煜聻榧喝?,懷著“任重而道遠”的強烈使命,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莊子則始終以哲人智者的冷峻眼光關懷著個體的解脫?!墩撜Z·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薄墩撜Z·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捌錇槿艘?,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币陨嫌嘘P“樂”之篇章,可以看出孔子對莊重崇高的道德追求和萬世之名的社會價值追求?!肚f子·秋水》篇記載其與惠施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觀魚思人、觸類旁通,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痹谇f子眼中,“魚”兒無貪欲、無私心、無紛爭、無爾虞我詐,出游從容順其自然,正是他自然人生觀的體現。莊子所追求的“樂”與感受的“苦”都在于精神層面,他認為現實之苦在于世俗生活的拘束與奴役,在于人們無法擺脫的現實處境,在于人類有限的認知視野[7]。莊子及其道家后學所探究的“苦”,更多指的是心靈受到限制和束縛,是一種精神上的不自由。

儒家文化倡導積極入世,聚焦于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為人生要有意義,就要弘道、踐道、改造社會。一個人想在社會上卓有建樹,必須要經歷一番磨煉,經歷一番痛苦的心路歷程。孟子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北彼未笕鍙堓d所著《西銘》中說道:“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保ㄒ鉃樯钪胸毟F低賤、憂愁煩惱往往可以磨礪人的意志,助人取得成功。)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蓖鯂S在《人間詞話》中亦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睆娜寮椅幕嵌汝U釋,“苦”字之義多與“甘”“甜”“樂”“悅”等相對,一個人只有不懈努力奮斗才能“苦盡甘來”;一個人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儒家講究一個人在逆境中得到成長,在逆境中得到淬煉;道家則更加注重“化苦為樂”,道家認為一個人雖然不能改變個體肉身的不幸、社會的困境,但他可以通過轉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從現實之苦中解脫出來,得到精神上的喜悅,達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8]的境界。

本文結合儒釋道文化,探究了有關“苦”的文化內蘊,可看出“苦”是儒釋道文化相互交織融合的最佳契合點之一[9]?!翱唷敝馓N,難以盡言;“苦”之文化,博大精深;“苦”之真諦,奧妙無窮。星云大師說:“一件事總是有好有壞,有苦有樂,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惡,就是地獄,全看我們怎么去體會。只要看破放下,也就隨喜自在了?!盵10]道家講“福禍相依”,儒家講“陰陽變化”,都是在說矛盾既對立又統一,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有勘破障礙,正確看待世間人事、物我關系,才能心生歡喜、得大自在。儒者顏元說:“人世苦處都樂,如為父養子而苦,父之樂也;為子事父而苦,子之樂也;茍無所苦,便無所樂?!盵11]

——————————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834.

〔2〕〔4〕〔5〕方國瑜.納西學論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65,167,168-169.

〔3〕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9.

〔6〕和少英,姚偉.人類學 民族學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

〔7〕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現代啟示[J].社會科學,2008(07).

〔8〕郭慶藩.莊子集釋 莊子·大宗師[M].北京:中華書局,1961:261.

〔9〕〔10〕星云大師.貧僧有話要說[M].臺北:福報文化出版社,2015:500,530.

〔11〕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32.

(責任編輯 徐陽)

The Origin of the Word "Bitter"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WU Guo-qiang, HE Ying, YU Yang

(Li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College, Lijiang 674199, China)

Abstract: When it comes to "bitter", its implication is rich and all-encompassing. For example, "bitter"is a sensory taste, a life experience, a way of sharpening, a literary theory,a life wisdom, which is hard to sa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many fields such as philology, exegesis, religion, ethnology, and finall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hether it is "bitter" or "sweet(glycoside)" at first refers to a kind of plant, then it develops into a pictographic and indicative character, referring to a certain taste; And the word "bitter" has the same original meaning as the word "anci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itter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t can be seen that "bitterness" is one of the best points of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Keywords: Sweet; Bitter; Ancient; Implication

收稿日期:2023-04-20

作者簡介:武國強(1986-),男,漢族,河北邢臺人,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基金項目: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第三批校級培育重點學科“教育學”(2023xk03);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應用型大學“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法探究(2017ZDX266);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第二批次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學(二)》(YLKC202106);2021年校級重點學科培育項目“中國語言文學”;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重點項目習近平“用典”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融合”創新模式研究(XZJG202109)

猜你喜歡
莊子文化
文化與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