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活體驗的食育課程實施策略

2023-08-19 18:16程匯
名師在線·上旬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生活體驗實施策略幼兒園

摘 要:時節食育課程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是幼兒進行生活體驗的重要載體。在實施幼兒教育活動時,教師要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引,以二十四節氣為抓手,建構時節食育課程,引導幼兒通過體驗各種生活活動,建構良好認知,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提高發展水平。鑒于此,文章從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育活動入手,詳細闡述基于生活體驗的時節食育課程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生活體驗;時節食育課程;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9-0020-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此時對兒童進行食育非常有必要。教師要引導幼兒樹立科學的飲食觀念,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由此可見,食育是助力幼兒發展的“法寶”。

食育課程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簡單地說,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幼兒會接觸各種各樣的“食”內容,

并利用探索操作、親身實踐等方式,建構良好認知,塑造良好行為。所以,教師要以生活體驗為基礎,建構食育課程。眾所周知,時節食育課程是生活體驗的具體表現。所謂的時節食育課程是以我國的不同節氣為依據,以生活體驗為途徑的食育課程。有效實施時節食育課程,不但可以增強食育課程的生活性,使幼兒獲得體驗生活的機會,還可以使幼兒了解各個節氣的背景和文化內涵,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民族傳統美德,無形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文化認同感,自覺踐行良好“食”之行為,做到知行合一,提升發展水平[1]。對此,在實施幼兒教育時,教師應以《指南》為指導,樹立生活教育理念,應用多樣策略著力實施時節食育課程,促使幼兒體驗生活,獲得有效發展。實施時節食育課程的策略如下。

一、創設適宜環境,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在生活體驗過程中,幼兒與適宜的教育環境互動,無形中會受到良好的熏陶。此外,不同節氣所使用的食物不同,為教師提供了創設環境的便利。例如,

教師可以利用不同食物模型、圖片、實物等創設適宜活動。如此可以使幼兒在受到環境熏陶的同時,感受我國傳統食物的多樣性。對此,在實施節氣食育課程時,教師可以以教育環境建設為入手點,以二十四節氣為工具,以園區各場所為切入點,創設適宜的環境,助力幼兒進行生活體驗[2]。

例如,不同節氣要食用不同的食物。美食對幼兒有極強的吸引力。所以,教師可將不同節氣的食物應用于幼兒園大廳、主題墻、樓道等場所,營造良好的時節食育環境。在幼兒園樓道上,教師可以以二十四節氣為依據,設置二十四個小展臺,將不同節氣的食物模型擺放在展臺上。食物模型形象生動,顏色艷麗,很容易吸引幼兒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在食物模型的吸引下自覺觀察、了解不同節氣的食物,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食物的多樣性,同時受到節氣食物模型藝術美的熏陶。此外,部分幼兒因經常接觸食物模型,對不同時節的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把握時機,以二十四節氣為重點,創設時節食育課程內容,并以每一時節為根據,建構相應環境,重點引導幼兒探究節氣食物,推動時節食育課程順利進行。

二、依托各種資源,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一)依托園區資源

園區資源是重要的幼兒教育資源,是教師實施各類課程的基礎。以本園為例,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工作者們竭盡所能,開設生活坊,為幼兒提供生活體驗機會。對此,在實施時節食育課程時,教師可依托生活坊,創設多樣活動,引導幼兒進行生活體驗。

例如,在生活坊中,教師沿著食物種植、食物制作、食物買賣、收納餐具這一路徑,創設相關實踐活動。如在制作食物時,教師和園區廚師通力合作,為幼兒提供食物、水、洗菜盆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洗菜。然后,由園區廚師使用幼兒清洗的蔬菜,為大家烹飪美食。在此過程中,幼兒細心觀看,感受廚師高超的烹飪技術。如此依托園區資源,不但推動了節氣食育課程的順利開展,還使幼兒獲得了體驗生活的機會,促使他們親身體驗,感受食物種植、食用的全過程,建構良好認知,同時感受到勞動的價值,鍛煉勞動能力。

(二)依托家庭資源

家庭是幼兒教育的助推器和強有力保障[3]?!吨改稀芬笥變航處熍c家長通力合作,引導家長體驗幼兒教育活動,切實發揮家庭教育資源作用,助推幼兒有效發展。本園在辦園過程中,早已設置家長進園區通道,

借此發揮家庭教育資源優勢。教師可把握如此時機,依托家庭資源,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例如,在生活坊,教師利用午餐時間,邀請部分幼兒家長進園區,鼓勵他們指導幼兒清洗食物。在廚師烹飪的過程中,家長則和幼兒圍坐在一起,認真觀看烹飪過程。家長依據具體烹飪過程,耐心地向幼兒介紹廚師的烹飪步驟、方法,并說明具體原因。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邊看邊聽,做到“知其然”的同時

“知其所以然”。然后,家長和幼兒一起品嘗并點評美食,同時贊賞廚師,使幼兒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這樣的做法不僅發揮了家庭資源的作用,還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園的時節食育課程的實施情況,便于積累教育經驗,自覺地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指導。

(三)依托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是不可缺少的幼兒教育資源,是幼兒進行生活體驗的有力助力。在社會資源中,時節食育課程可利用的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依托多樣化的社會資源,帶領幼兒走出園區,走進不同社會場所,借此開展時節食育課程,助推幼兒發展。

例如,隨著時節變化,超市貨架上會出現不同的蔬菜、水果等。教師可以在征得管理人員、超市工作人員和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和家長一起將幼兒帶進園區附近的超市,引導他們了解此時節的食物。在此過程中,超市工作人員發揮專業能力,介紹蔬菜、水果及其食用價值、方法等。通過看、聽,幼兒不僅可以了解某一時節的食物及具體情況,還可以在無形中感受到食物背后蘊含的飲食文化,切實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提高文化認知水平。此外,通過體驗如此活動,部分幼兒可以豐富生活經驗,為自覺在現實生活中依據時節選用食物奠定基礎。

三、結合地域特色,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教育內容是實施教育活動的依據。時節食育課程內容多種多樣且具有地域特色[4]。本園地處武夷山市,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教師可以以當地飲食文化為基礎,選擇極具特色的內容,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例如,我國自古就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此習俗的基礎上,本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衍生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習俗,如吃姜母鴨、甘蔗、糍粑、魚丸等。幼兒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受到家人的影響,在冬至時吃過不同的美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不少幼兒不知道為什么要在冬至時吃這些食物。對此,在開展時節食育課程時,教師可以以冬至為基礎,結合當地特色飲食習俗,挖掘多樣美食。之后,教師可以以不同的美食為入手點,將幼兒帶入生活坊,沿著冬至“吃什么—為什么吃—怎樣做”的路徑,展現有關內容。例如,在“吃什么”階段,教師鼓勵幼兒遷移生活經驗,介紹自己在冬至時常吃的食物。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幼兒的介紹情況,確定具體的冬至美食品種。接著,教師依據具體美食,結合教學語言、電子白板等,形象生動地講述“為什么吃”,使幼兒了解冬至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最后,教師還依據幼兒發展特點,選擇簡單易制作的當地美食——糍粑,指導幼兒進行制作、品嘗,使他們借此積累經驗,學會用實際行動傳承地域特色文化。

四、創設多樣活動,開展時節食育課程

(一)緊抓一日生活,創設活動

一日生活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構成,是幼兒體驗生活的重要途徑。餐點時刻是幼兒與食物進行“互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教師依據幼兒的具體表現,順其自然地創設時節食育活動,助力幼兒體驗、探究,建構良好認知,積累生活經驗。

例如,在清明時節,園區在下午吃點心時間,為幼兒提供清明粿。教師可把握清明時節時機,利用早上、中午、下午時間,創設多樣活動,使幼兒對清明節及傳統習俗建構認知。受到活動經歷的影響,大部分幼兒在拿到清明粿時,很容易將其與清明節建立聯系,自覺提出各種問題,如為什么我們今天要吃清明粿?清明粿是怎樣做成的?吃清明粿有什么好處?等。教師及時贊賞幼兒積極提問的行為,并以這些問題為基礎,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對清明粿進行介紹,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建構良好認知。這樣不僅有效地使時節食育課程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增強了課程的生活性,還切實地豐富了幼兒的一日生活,使他們通過體驗生活儲備經驗、拓寬視野,進而增強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

(二)緊抓各個領域,創設活動

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時節食育課程的支撐。以五大領域為依托,融入時節食育課程內容,可以在推動五大領域發展的同時,助力幼兒實現多元發展。此外,幼兒園食育并非對食物的靜態認知,需要幼兒了解食物生長規律及它們與自然規律之間的關系。對此,在開展時節食育課程時,教師可以立足五大領域,把握食物生長規律及其與自然規律的關系這一內容,創設多樣活動,豐富幼兒的體驗。

例如,在芒種時,教師緊抓藝術領域,創設手工創意制作活動,引導幼兒動手制作水稻。在創設活動時,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稻田圖片,引導幼兒思考圖片上是什么。在思考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能夠自覺遷移生活經驗,介紹水稻。教師給予幼兒贊賞后,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視頻《忙碌的芒種》,引導幼兒走進播種水稻的場景。結合場景內容,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一系列問題,如“視頻中的農民伯伯在做什么?為什么農民伯伯在這一天如此繁忙?”等。如此問題使幼兒陷入沉思。教師把握時機,結合具體視頻,用生動的語言講解芒種節氣,讓幼兒了解在芒種時節種水稻的農事特點,然后創設水稻種植活動。在活動之初,教師先鼓勵幼兒與小伙伴們通力合作,用橡皮泥制作水稻模型。此活動具有開放性,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大部分幼兒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提出各種各樣的制作方法,與他人碰撞思維,統一認識,初步了解用橡皮泥制作水稻模型的方法。然后,幼兒埋頭操作橡皮泥,制作水稻模型。在幼兒動手制作時,教師巡視課堂,及時給予指導,幫助他們制作出一株株“水稻”。接著,教師搭建舞臺,鼓勵幼兒化身為“農民”,體驗種水稻的過程。在種植的過程中,教師發揮示范作用,演示種植水稻的方法,驅動幼兒模仿。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幼兒獲得了體驗生活的機會,還使他們了解了水稻及種植方法,感受到食物生長規律及它們與自然規律之間的關系。

(三)緊抓家庭生活,創設活動

家庭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延伸,是幼兒體驗生活的承載。在體驗時節食育課程時,幼兒體驗多樣活動,對食物建構認知,同時受到多元熏陶。教師可立足于幼兒的發展情況,打破家園界限,引導幼兒在家庭生活中遷移認知,增強認知,同時踐行良好行為。

例如,通過體驗多樣活動,不少幼兒了解了不同節氣要食用不同的食物?;诖?,教師在兒童膳食原則、膳食搭配和膳食指南的指引下,引導幼兒走進家庭生活中,用多樣方式向父母介紹某一節氣食物,并和家長一起依據家庭生活情況制訂菜單。之后,家長要將菜單以照片形式分享于班級微信群,與其他家長和教師進行交流,完善菜單內容。接著,家長利用家庭生活,按照菜單內容,為幼兒制作時令菜肴,滿足幼兒在不同季節的營養需求,幫助幼兒塑造健康的體魄,真正做到“不時不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時節食育課程,可以使幼兒積極體驗生活活動,在認知食物的同時,形成文化認知,鍛煉勞動能力等,夯實有效發展基礎。對此,在實施幼兒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以《指南》為指導,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引,以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內容和教育活動為入手點,應用多樣策略實施時節食育課程,促使幼兒體驗生活,建構食物與傳統文化認知,同時順其自然地發展勞動能力、探究能力、藝術創作能力等,提高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喬艷.幼兒園開展食育的價值追求及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1(36):114-116.

潘穎.節氣食俗在幼兒園大班食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1(27):85-86.

袁曉燕.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實施研究[J].教師,2021(16):83-84.

劉宇.“活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食育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常規課題“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時節食育體驗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Q22-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程匯(1986.6-),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實驗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生活體驗實施策略幼兒園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愛“上”幼兒園
如何為學生打開習作之門
淺談如何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中實行有效教學
淺談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
生活體驗:小學語文課堂活力的源泉
ERP在大型購物中心的應用研究
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