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2023-08-24 15:17徐雷姬忠彪
學習與研究 2023年8期
關鍵詞: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

徐雷 姬忠彪

[摘要] 法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鮮明揭示了法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所扮演的極其重要的角色,闡明了法治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明確重點方面、把握關鍵環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建設法治政府,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關鍵詞] 法治;? 中國式現代化;? 法治國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 D920.1?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8-0021-04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和突出特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法治的服務和保障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并把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徹到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各環節各方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對于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法治國家強調的是運用法制動態治理國家。法治是對一個國家治理模式的重塑與系統性再造。歷史經驗表明,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一個國家的法治程度與該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一個國家的法治程度越高,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往往也越高;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越要求更高水平的法治。只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才是高度安全穩定可靠的現代化。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國家治理須循規而為、依制而行。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為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的競爭。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不斷加強法治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這是時代進步所需,是社會發展所向,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叭嫱七M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社會層面、治理層面存在對法治國家認識不到位的問題,還存在國家各方面力量在銜接形成合力上不夠緊密、效能發揮上不夠充分等問題。要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國家機關、社會組織等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重要性的認識。根據時代發展,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總抓手,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切實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謀篇布局、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就是要求堅持以憲法為最高法律規范,完善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干、以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緊扣質量這個關鍵,依據科學、民主、依法的原則,著眼系統集成,不斷增強立法的整體效果。要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出現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2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就是要求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包括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切實履行法律實施的法定職責,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切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就是要防止權力任性,不斷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機制,規范立法、執法、司法等機關的權力,確保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五大權力在憲法法律授權范圍內正確行使。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就是要求不斷加強法治隊伍建設、人才支撐、科技保障,各級黨委要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就是要求按照“規范主體、規范行為、規范監督”相統籌相協調的原則,不斷完善黨章和黨的組織法規、領導法規、自身建設法規、監督保障法規等黨內法規體系。與時俱進,把準內在規律,不斷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治體系。以法治體系建設賦能國家治理優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規范和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全面建設法治政府

政府是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的主體。構建一個現代化國家和現代化社會,離不開政府功能的有效發揮。國家和社會的良性運轉必然要求建設法治政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一個有機整體,關鍵在于黨要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當前,推動政府的理念和職能實現轉變,建設一個有序高效的法治政府,對于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充分發揮法治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對世界變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對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意味著,法治政府建設要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發揮表率作用,要率先突破。當前,在法治政府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些老大難問題,比如,依法行政的理念還不夠牢固,執法方面存在“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法治觀念不強,政府職能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理解不深不透,熱衷于直接配置資源、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等。這些問題都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馳,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執法的嚴肅性、公正性,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發育越成熟,越需要通過法治政府來實現有為調控,實現穩定預期、防范風險的目的。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要求,依法治權,防止不作為、亂作為。各級政府必須對法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加完整的理解,嚴格依法行政,準確執行法律,在法律授權范圍內開展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更好地擔當作為,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

“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是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1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原則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統籌推進。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確保一切行政機關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既要主動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增進同人民的感情,又要主動接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放心。在此過程中,要切實解決制約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立足我國國情,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設模式和路徑,更好地、更充分地體現人民政權的優越性。具體而言,就是要健全八大體系,即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依法行政制度體系、行政決策制度體系、行政執法工作體系、突發事件應對體系、社會矛盾糾紛行政預防調處化解體系、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法治政府建設科技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政府治理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推動各體系建設有機銜接、形成合力,不斷提升行政決策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真正把法治政府建設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體系,科學設計考核指標,客觀公正全面進行驗收把關,把能不能依法行政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據。全面貫徹《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緊盯制約法治政府高質量建設的突出問題和瓶頸,著力補齊短板不足。加快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推進法律正確實施,把“紙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增強大局和服務意識,充分發揮法治政府在保障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是公民個體實現全面發展的社會基礎。法治社會是有規矩、有誠信、有溫暖、有責任的社會。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根基在群眾。建設法治中國,離不開廣泛的社會基礎。全面依法治國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離不開各領域各層面的共同努力,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監督。需要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注重法治觀念的培養、法治意識的樹立和法治理念的傳播。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讓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浸潤心靈、啟迪智慧。當前,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得到了大幅增強,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法治社會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一些群眾法治觀念不強,存在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現象。法律如果沒有權威,依法治國必然難以推進。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領導干部要自覺提高法治素養,對法律熟識于心,帶頭敬畏法律,以實際行動維護法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各級執法、司法部門要公正高效文明實施法律,讓社會公眾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社會公眾感受到只要是正當權益、合理訴求就能通過法律途徑得到維護和保障,從而使人民群眾信仰法律。

建設法治社會,要統籌謀劃、全面布局、綜合發力。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原則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具體而言,就是要推動全社會不斷增強法治觀念,讓人人心中有法、行為守法,培育全體人民的法治信仰。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加強權利保護,有效維護各類社會主體合法權益。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依法治理網絡空間,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在調解、信訪、仲裁、行政裁決與復議、訴訟等方面下功夫、動真格兒,推進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建設。要突出“非訴訟”“抓前端,治未病”,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讓法治資源覆蓋城鄉,更加便捷高效,更加均等普惠,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各級執法、司法部門要利用國家憲法日等重大時間節點進行普法,加強憲法和法律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加大曝光力度,倒逼各類執法司法主體學習法律知識,嚴格依法辦事、透明運行、文明作為。認真落實《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德筑法、以法護德,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提高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法維護社會秩序、解決社會問題、協調利益關系、推動事業發展,不斷增強全社會對法治的認同,促進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新時代新征程,只有以法為綱、循法而治,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舉、積法治之勢,才能全面推進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以法治現代化服務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巍巍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徐雷,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干部;姬忠彪,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黨務廉政專員)

責任編輯 / 高海濤

猜你喜歡
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
法制節目的發展策略探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推進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研究
律師在社會治理中的“當為”與“不為”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從依法行政淺談法治政府的建設路徑
從憲政意識視角辨析“法治國家”與“憲政國家”
論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困境及破解對策
社會身份標簽化的破解:司法與新聞的再認識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