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機制研究

2023-08-28 07:55張心怡
大學·教學與教育 2023年7期
關鍵詞:培育素養大學生

摘? 要:近兩年,作為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00后”走進大學、走入職場,教育對象的新特點促使高校網絡環境、輿論生態發生改變,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應對“00后”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進行深入剖析,運用“三股力量”、筑牢“五大陣地”,探索建立“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機制,確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0-0083-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批“00后”走進大學校園,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動態與思想關系著高校能否辦好社會主義大學,能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網絡平臺、海量數據正在以指數函數的速度野蠻擴張,內容良莠不齊,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和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的網絡行為和接受特點,切實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問題提出:“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事關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網絡安全

(一)事關黨和國家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高校是開展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1]。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日益迅猛,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受到多元因素影響。因此,培養他們正確的政治意識和堅定的意識形態信仰尤為關鍵。

(二)事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網上正面宣傳能力,培育中國好網民”[2]。2017年,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到,“培養網絡力量,實施校園好網民培養選樹計劃,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網絡工作隊伍”。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鼓勵他們用積極健康的方式參與網絡社交,倡導文明網絡行為,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實現網絡強國的目標。

(三)事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輔導員九大職責之一,應“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積極培養校園好網民”?!兜?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網民年齡結構”和“網民職業結構”顯示:20—29歲的學生是目前中國基數最大、最為活躍的網民群體[3]。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塑造青年學生意識形態的關鍵陣地。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有助于學生在網絡世界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增強信息辨識能力,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從而在數字時代更好地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精神狀態。

二、概念闡述:網絡素養的起源、發展與內涵

(一)網絡素養的起源:保護主義

英國學者利維斯、丹尼斯·湯普森在《文化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中,站在保護主義的立場上,反對傳播媒介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批評大眾文化缺乏“道德的嚴肅性”和“審美價值”,會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對年輕人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他主張通過“訓練公民的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來培養年輕人的媒介批判意識,以抵制大眾媒介中“低水平的滿足”。網絡素養在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是使受眾能夠獨立自主地區分、選擇、評估媒體及其相關內容,確立對于媒體的批判性態度、理性接受方式。

(二)網絡素養的發展:超越保護主義

隨著以Web2.0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出現,信息傳播由原來的單向傳播向雙向甚至多向傳播發展,基于公眾對傳播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為核心的“用戶中心”的傳播形式影響越來越大。帕金翰認為網絡素養不再被視為一種甄別方式或洞察隱蔽的意識形態的方法,而是受眾作為用戶和作者的雙重身份進行自我選擇、自我決策。這一時期網絡素養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思辨能力,教育大眾覺察到媒體信息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失當和失范;二是使用能力,要能夠快捷地獲取資訊、延伸視野,順利展開互動、實現社會溝通,通過媒體有序、自由、公平地發表意見;三是轉化能力,了解新媒體具有平民性、開放性、快捷性等特征,充分利用其公共空間的獨特優勢。

(三)網絡素養的內涵:認知、解讀、批判、應用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網絡素養的界定各有側重、不盡相同,但綜合來看,都暗含以下幾個關鍵詞:認知、接觸、解讀、批判、應用。即網絡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各種數字信息時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等。

三、現狀梳理:“5W”要素的內在更迭引發媒介環境的根本變革

(一)傳播主體的變化

傳統媒體是由專業的從業者進行內容的生產和發布,傳播的權利掌握在專業媒介手中;新媒體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成為積極的信息源。傳播主體多元化、廣泛化的改變,使傳播由“一種聲音”變成“多種聲音”,信息的真實性、信源的公信力更容易受到質疑,并伴隨謠言及虛假信息的產生。

(二)傳播內容的變化

傳統媒體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嚴格按照傳播要素、專業標準進行篩選,傳播內容基于媒體的專業性選擇。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多是基于個人興趣和知識背景,傳播內容豐富多樣。傳播內容實現了從“專業生產內容(PGC)”到“用戶和生產內容(UGC)”的轉變,但也導致了傳播內容良莠不齊。

(三)傳播載體的變化

傳播載體從傳統的報刊、電視、廣播等,變成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新聞客戶端等短視頻平臺、信息平臺。傳播載體的變化幫助我們更大限度地實現隨時隨地的信息傳播與接收。

(四)傳播對象的變化

傳統媒體是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模式,媒體發布信息內容,受眾則處在被動接收端。新媒體是傳者與受者兩者間的“互播”模式,傳者和受者的界限被打破,用戶處于網狀的傳播結構中,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和加工者。

(五)傳播效果的變化

從微觀效果來看,由于新媒體圈子化的傾向,信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特征,能夠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從宏觀效果來看,新媒體多對多的傳播模式搭建了一個相對平等、開放的“公共空間”,形成了一種網民相互聯系的網狀社會結構。

隨著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越來越深入,真實和虛擬的邊界正在打破。媒介變革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賦予個體傳播權利、話語權力的同時,傳播活動的管理越來越困難。新媒體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造成信息過剩,增加了信息篩選的難度。豐富的傳播載體在潛移默化之間對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以交互性為主要特征的傳播模式,在吸引受眾、增強傳播效果的同時,也帶來了謠言、網絡暴力、媒介審判等負面影響。

“00后”的自主認知能力與自我意識相對較高,他們能夠保持一種自我反省,理性地處理人和媒介的關系[5]。

四、數據分析:高校輔導員與“00后”大學生之間存在網絡素養“數字鴻溝”

為了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設情況,特編制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圍繞高校輔導員、“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展開調研。本次調研累計回收問卷2122份,抽樣了來自河南、江蘇、山西等10個不同的省份,覆蓋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學歷層次。調研顯示:

(一)“00后”大學生方面

大學生總體的網絡素養可觀,然而由于網絡世界的門檻越來越低、大學生自制能力有所欠缺等原因,還是有互聯網依賴現象存在。雖然學生都接受過學校組織的網絡素質教育,但教育力度不足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網絡素養,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依賴程度:網絡成為“00后”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使用習慣:“00后”學生最關注時事政治熱點問題、網絡課程,主動性、選擇性強,但批判意識欠缺。三是批判意識:“00后”學生有主動過濾信息的意識,但缺乏直面謠言、虛假信息的行動力;少部分學生存在“媒介依賴癥”,無條件接受媒介信息且缺乏思考。四是價值觀念:“00后”學生未曾理解到媒介背后的權力博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五是行為方式:炫耀性、展示性消費現象風頭尚勁;“網戀奔現”成為被大多數認可接受的行為;“網絡詐騙”等風險性行為尚有生存空間。六是網絡素養認知:“00后”學生對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缺乏了解,認為學校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十分有必要[4-6]。

(二)高校輔導員方面

一是主動引導意識:能夠“密切關注、頻繁轉發”媒體平臺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和評論,第一時間引導學生。二是政策熟知程度:仍有極少數高校輔導員表示“知道我國有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但完全不了解/完全不知道”。三是信息研判能力:看到學生發布的媒介信息時,絕大部分高校輔導員會主動研判該信息是否涉及隱私、性別或文化問題,或知道它包含(或隱含)了某種理念或價值觀。四是媒介應用水平:僅有小部分高校輔導員能夠及時捕捉網絡熱點,制作網絡文化作品開展價值引領工作[7]。

五、培育機制:運用“三股力量”、筑牢“五大陣地”,共同推動“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

(一)網絡素養培育應堅持的原則

一是堅持貫穿結合融入,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二是堅持落小落細落實,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結合;三是堅持日常、經常、平常,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二)運用“三股力量”,筑牢網絡素養培育根基

一是頂層力量:堅持黨對高校的絕對領導,堅持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實現意識形態工作的虛實轉化,靈活掌握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尺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8]。

二是中堅力量:加強“兩支隊伍”建設,配齊建強一支“信念堅定、作風過硬、立場鮮明、素質優良”的宣傳工作隊伍;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加強高校教師媒介使用能力培訓,彌補與學生之間的數字鴻溝,整合網絡教育教學資源,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意識形態引導。

三是基層力量:輔導員要著力培養一批學生意見領袖,組建學生網絡評論員隊伍;定期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培養校園好網民,支持學生建立新媒體社團;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化作品征集活動,激發、挖掘學生的思辨能力、創作能力、引導能力、再傳播能力[9-10]。

(三)打牢“五大陣地”,構建網絡素養培育機制

一是認知陣地:主要培育內容為網絡素養基本知識與理論,主要培育目標是網絡素養中的接收素養、評估素養,培育載體為開展“網絡新媒體愛好者”網絡素養培訓班。認知是網絡素養培育的初階,基本知識與理論的普適性也比較高,可通過探索加入專業選修課、通知課的方式,拓寬輻射半徑,為抓取、遴選潛在“校園好網民”提供基本盤[11]。

二是倫理陣地:主要培育內容為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主要培育目標是網絡素養中的質疑素養、評估素養,培育載體為以每年的“網絡安全周”為契機,舉辦校園網絡安全文化節。倫理是網絡素養培育的前提,讓學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明確網絡安全涉及的社會倫理。

三是信息陣地:主要培育內容為選擇、使用、解析網絡訊息,主要培育目標是網絡素養中的解析素養、思辨素養,培育載體為邀請專業人士進校園,開展“網絡文明進校園”專題講座。技能是網絡素養培育的升級,在前期明確尺度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網絡世界的萬千奧秘[12]。

四是交流陣地:主要培育內容為鼓勵教師、學生建立對話的平臺、賬號,主要培育目標是網絡素養中的審美素養、交流素養,培育載體為建設并活躍有公信力、影響力的校園媒體。溝通是網絡素養培育的轉化,運動媒介的最終旨歸是溝通、交流、記錄,在這個階段應鼓勵師生充分探索良性、有效溝通的平臺、機制與對話方式。

五是隊伍陣地:主要培育內容為挖掘潛在的“校園好網民”,主要培育目標是網絡素養中的創造和制作素養、再傳播素養,培育載體為開展校園“優秀網絡文化作品”評選活動。搭建平臺與陣地,開展短視頻評選、微電影評選、優秀網文評選、“我身邊的意見領袖”評選等活動,充分挖掘、組建網絡評論員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生態[13]。

參考文獻:

[1] 張瀟月.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探討[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76-77.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31(05):12.

[4] 段海超,鄭雨. 媒體融合視域下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123-126.

[5] 玄錚. 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構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3):88-90.

[6] 王玉龍. “00后”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的現實表征及優化理路——基于四重維度的實證調查[J]. 文化軟實力,2021,6(01):62-68.

[7] 王成寧,李小安,袁長鵬,等. 自媒體環境下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途徑的研究——以青海大學為例[J]. 公關世界,2022(12):33-34.

[8] 劉蔚. 移動互聯背景下“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特征及培育路徑探究[J]. 高教論壇,2020(01):47-52.

[9] 周月. 新媒體環境下“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實困境及培育對策研究[J]. 魅力中國,2021(39):356-357.

[10] 屈潔瑩. “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與思政教育關系探索——基于蘇州市S大學數據的實證分析[J]. 空中美語,2021(10):515-516.

[11] 張心怡. “00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價值取向——以河南高校為例[J]. 智庫時代,2020(41):176-177.

[12] 賀鐘玉. “0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及引導策略研究——以陜西高校為例[D]. 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21.

[13] 池文匯,王玉琳. 網絡育人視角下高校輔導員網絡素養現狀與提升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8):34-35.

(薦稿人:郭榮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困境及化解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BKS026)階段性成果;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21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校園好網民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機制研究”(課題編號:SZYJ202110)。

作者簡介:張心怡(1992—),女,碩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航空宇航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媒體傳播。

猜你喜歡
培育素養大學生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大學生之歌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