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教育生態共同體建設策略研究

2023-08-28 07:55胡奇
大學·教學與教育 2023年7期

摘? 要:隨著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逐步深入,傳統以高校為單一主體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斷演變與革新。在新工科建設倡導下,以“政-產-學-研-用”多主體協同開展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得到學界廣泛認同與實踐應用。近期,隨著ChatGPT現象級應用的持續火熱,人工智能技術再一次推動了所有行業生態圈的新一輪發展,為此,以“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機融合機制成為文章所研究的主要目標。通過文獻調研等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后,文章創新性地提出了“AI+”教育生態共同體的概念,并從教學生態系統、組織生態系統、環境生態系統三大維度,針對技術平臺、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市場應用、保障體系等五大體系提出建構“AI+”教育生態系統框架的具體策略。這將對我國高等教育行業的整體發展,以及與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產生重要的研究價值與社會意義。

關鍵詞:教育生態共同體;AI+;教學生態;組織生態;環境生態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0-0127-04

一、緒論

2021年,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發布的《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報告指出,預計到2050年,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將深入人心。未來的教育將超越學科邊界,將生態意識貫穿于所有課程和教學,成為其基礎。這意味著教育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理解與關注,使他們具備在生態系統中思考問題并采取行動來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能力。這樣的教育將激發學生的環境責任感,培養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和未來領導者。教育界的從業者,包括比較教育、人工智能和高等教育等領域,也正在努力跨越主客體之間的鴻溝,重新構建學習任務[1]。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得到較大發展,但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原有計劃經濟模式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打補丁式”教育改革策略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高等教育的固有發展方向。

學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有機融合上,無論是基于現有人工智能技術的分析還是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想象。人工智能可以被看作一種生命體或工具,在教育中發揮作用。此融合需要解決隱私和倫理問題,還需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聯系。綜合考慮多個層面,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并實現最佳效果是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從“大眾化教育”向“個性化教育”過渡,為此,本研究期待為未來人工智能教育的統籌謀劃與發展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布,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科技、教育、人才三者融為一體,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融合發展,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實施路徑與戰略目標,也為“十四五”期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人才培養方面,未來人工智能教育將更加注重多元化與人文化。讓科技回歸人性,將人文和社會思想融入科技之中,將教育融入生態之中,理應成為人工智能教育長期而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針對教育共同體與教育生態學兩個關鍵詞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

(一)教育共同體

教育共同體是現代教育先驅杜威提出的概念,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共同體的形成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包括共同理解、共同目標、共同知識、共同信仰和共同期望等?,F代研究學者認為,教育共同體是指在教育體系內,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基于共同的愿景、目標、任務、理想和追求而形成的群體或組織[2],他們之間進行平等對話、組織協調和人際和諧的互動。除了校企雙方扮演的傳統角色之外,近幾年,我國學術性社會組織團體迅猛發展。據統計,目前全國社會組織總量已突破90萬家。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等政策文件對社會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給予充分肯定與大力支持?!犊邓固顾埂び纫颉炜藶楦叩冉逃握f:學院和大學如何影響聯邦政策納什維爾》中總結學會的主要優勢:與政府合作,接受委托課題研究與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與高校合作,學術導向與利益導向并舉;與企業合作,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平臺建設。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為構建教育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觀基礎。

(二)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的理論由勞倫斯·克雷明在1976年首次提出。他運用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和協同進化等原理和機制來分析各種教育現象,并研究教育發展的規律。教育生態學的觀點強調通過研究教育生態環境中不同因素與教育事業發展之間的復雜、動態的共生關系,以了解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3]。這種研究有助于找到優化教育生態環境的方法和途徑。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思考教育問題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統中各主體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并為改進和提升教育提供指導。

根據馮忠良教授的觀點,教育系統與社會整體及其他子系統之間存在相互關聯。教育系統需要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系統中獲取資源,通過人才培養為這些系統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支持[4]。潘懋元教授也指出,教育受制于特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并為該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5]。故而,教育系統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教育與外部關系的基本規律,不會因人們的意愿而改變。綜上所述,教育系統與社會有密切的聯系,教育系統需要依賴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系統,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這揭示了教育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和相互影響,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規律。為此,根據教育共同體與教育生態學理論,以及未來教育生態意識的逐步深入,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內涵,本研究提出了“教育生態共同體”的概念。

三、“教育生態共同體”的概念及理論框架

(一)教育生態共同體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各行各業處于一種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關系。然而各行各業的權力分配不需要像過去通過極端手段實現,教育生態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完善,對維護行業利益、謀取共同良性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以往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合作機制,單純是為了某項教育活動的實施。如今高等教育培育出的優秀人才要具有創造力與智慧力,才是各行各業良性發展的關鍵。然而現實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明顯與大批量擴招的大學生數量形成了反差。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應盡早應用于高等教育生態之中,本研究提出了以“政產學研用金服”為架構的教育生態共同體創新組織形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賦能高等教育生態建設,共享優秀人才的輸出。

(二)“AI+”教育生態共同體建設三大維度

1. 教學生態維度

首先,教學生態務必遵循共同體所一致認同的生態目標,那就是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從最初單純的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到現如今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現代產業學院、虛擬教研室等復合型深度合作形態的出現,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對于企業資源的引入,讓教學生態的營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高校內部教學生態而言,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學主導的專業學科建設形成了新的教學生態。傳統專業學科分類具有鮮明的界限與屬性特征,甚至文理界限更加分明,農醫壁壘更加凸顯。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嵌入,仿佛瞬間將所有專業學科教學的原有格局打破了[6]。

教學生態在“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的角色主要是承擔“生產”和“傳遞”的任務,即創造和傳遞人工智能知識。通過人工智能專業學科的理論教學和“AI+”應用的實踐教學,教學生態系統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支持,激發學生的專業意識,并提升他們的專業認知能力。教學生態系統在整個“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具有關鍵地位,它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學習者提供物質和能量,促進生態的自我發展。

2. 組織生態維度

在介觀層面上看,“AI+”教育生態通過系統的組織運行來實現資源的有序流動。它在生態系統中配置各種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和知識等,形成不同的組織機制。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組織機構采取各種手段來管理和控制其運作,以確保組織目標的達成。這種關注組織運作層面的系統被稱為“組織生態”。在“AI+”教育生態中,組織生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促進了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使整個生態系統能夠有效運行。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除了負責教育職能的高校,還有國家、省市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團體、企業及國外等組織管理者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參與主體形成相應組織中心,在特定目標和資源基礎上衍生其他組織,共同構成產教活動的組織網絡。如產業學院建設,鼓勵學校參與董事會;又如校辦企業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市場經濟建設;如虛擬教研室建設,鼓勵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個體集結成某共性群體。

在“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組織生態發揮著關鍵的角色,負責資源和能量的分配與協調。它確保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資源能夠有效地被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用,從推動教育科研的創新轉化和成果應用,進而將其反饋到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組織生態可以被視為“AI+”教育生態共同體的運行層,充當連接教育要素和資源的橋梁。沒有高效運行的組織機制,教育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創新轉化和成果應用也會受到阻礙。因此,組織生態在整個“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扮演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3. 環境生態維度

在宏觀層面上,“AI+”專業學科教育與新工科高等教育的發展緊密關聯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不僅受到教育系統內部環境的影響,還深受整個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這里的環境主要指大學外部環境對“AI+”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運行所產生的影響。這種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態系統被稱之為“環境生態”。在“環境生態”中,外部環境對于“AI+”教育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政策、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對教育的發展和實施產生影響。因此,要全面理解“AI+”教育生態系統,必須優先考慮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總體來看,環境生態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如政治生態環境,包括國家對人工智能的戰略部署以及整體布局,以及政府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及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專項的支持;經濟生態環境,包括區域人工智能領域市場經濟、金融支持等,如原有公辦院校的教育資金依賴財權撥款,無法滿足現代化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實驗設備的快速迭代、師資隊伍的快速培養、就業崗位的快速變化、大型項目的快速開展、新興產業的快速落地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7]。為此,經濟生態環境的構建對于共同體的意義可見一斑;文化生態環境包括大學的“AI+”教育理念、目標和校園文化,大學對人工智能教育戰略和指導方針、智慧校園文化氛圍的鼓勵,以及跨專業跨學科融合項目的制度體系等。在整體性和共生性的視角下,大學“AI+”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持,大學也將人工智能成果輸出到社會和企業,并對外部環境產生影響。

環境生態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被視為教育生態系統的“無機環境”。構建“AI+”教育生態共同體的過程必須充分考慮環境的影響。只有具備充足的生長要素,才能不斷激發政府、產業、學術界在應用方面的活力,推動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環境的影響和支持是確?!癆I+”教育生態共同體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傮w來看,教學生態、組織生態和環境生態以層層運轉的方式相互疊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在整個“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條。各個層面的生態相互促進,共同支撐著“AI+”教育生態共同體的健康發展。

(三)“AI+”教育生態共同體建設框架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并將教育與周邊資源進行高度整合。教育的主體、載體與受體,都應在“AI+”教育生態共同體框架節點中發揮不同的作用。為此,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顛覆性與全覆蓋性,以及教育的根本屬性,本研究從“政產學研用金服”七位一體的建設主體入手,針對“AI+”教育生態系統建構起技術平臺、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市場應用、保障體系等五大體系架構提出相關建設策略。

在“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仍然是技術平臺。個體生態系統中,除了將人工智能專業的主流技術作為核心,還會進行與之相關領域的輔助支撐專業技術的交叉融合。整個“AI+”教育生態系統框架中,環境生態主要涵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層面。大學“AI+”教育的發展既依賴于外部環境的支持,同時大學也通過將人工智能成果輸出到社會和企業,對外部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展現整體性和共生性的特點。

在“AI+”教育生態共同體中的群落生態系統中,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教育內容、模式、方法、體系和評估等方面產生了整體性影響,為重塑教育形態和強化教育本質帶來新的機遇。因此,生態系統框架應綜合考慮技術應用和服務范疇,旨在將科技與教育融入社會和命運共同體,確保提供公平、包容的教育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

四、總結

本研究以“AI+”教育生態共同體理論為基礎,既不是簡單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相結合,也不僅將其視為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觀點。相反,研究從教學生態、組織生態、環境生態的角度出發,進行了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該理論以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將科學化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與新型實體組織架構建設,以及教育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有機融合作為核心,旨在構建素質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支撐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市場應用,并以系統化的保障體系為基礎,全面建設生態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 賀祖斌. 高等教育生態論[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郝文武. 教育哲學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 范國睿. 共生與和諧:生態學視野下的學校發展[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 范國睿. 教育生態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潘懋元. 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6] 房劍森. 高等教育發展論[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張有聲. 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淳潔)

基金項目: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基于學會組織形態的復合型高等教育教學資源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JGJX2020D60);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吉林省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H20073)。

作者簡介:胡奇(1981—),男,博士,長春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