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路徑研究

2023-08-29 13:02王露瑤盛方富
老區建設 2023年6期
關鍵詞:革命老區中國式現代化

王露瑤 盛方富

[摘 要]不同于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邏輯為根本的全民全域全面的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的根,因歷史原因、現實條件、資源稟賦等綜合影響,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區域。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革命老區應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聚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以改革創新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現代化,以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以生態共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走出一條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現代化新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革命老區;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06-0022-10

[作者簡介]王露瑤,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發展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盛方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江西林業資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研究”(21SKJD24)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舍此,沒有其他任何選擇余地(吳忠民,2022)??v觀全球發展史,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多種多樣。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探索并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俺运煌蚓恕?,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的根,革命老區是中國人民選擇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并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重點區域。革命老區因地理位置、基礎條件、資源稟賦等各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因地制宜探索推進路徑,以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享共同富裕的發展成果,是值得研究探討的重要理論和現實課題。

一、文獻綜述

與本文主旨相關的研究主要圍繞現代化與現代化理論、現代化模式與中國式現代化、革命老區與現代化發展等內容展開。

(一)現代化與現代化理論

近代以來,現代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詞和主旋律(孫代堯,2021)?,F代化源自西方,是學界的普遍共識。西方對于現代化的研究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不同的理論流派對現代化有不同的界定,但多數學者將其視為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一次巨大、全面和深刻的社會變革(馬敏,2016),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動的由低級到高級的變革過程(布萊克,1989;羅茲曼,1995;胡鞍鋼、鄢一龍、唐嘯、劉生龍,2017)。伴隨現代化浪潮的日益高漲,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以“現代化理論”正式命名的理論(曹方俊,2007),該理論對“傳統”與“現代”進行簡單劃分,將西歐現代化道路作為現代化標準等?!艾F代化理論”,特別是“匯流論”,無異相信西歐的經驗不止是現代性的“第一個個案”,而且也是現代性普世化的“典范”。面對東亞等國家不同于西歐現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20世紀60年代末,現代化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針對這些批評和指責,現代化理論家不再堅持“單線進化”的發展模式,不再忽視外部環境的作用,并在繼承與修正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新的現代化理論。新的現代化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后再度興起。羅榮渠等國內較早系統研究現代化理論的學者,按照不同特點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權力結構形式,區分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混合式”三大現代化類型。

(二)現代化模式與中國式現代化

現代化的模式和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越來越成為學術界的普遍共識,但有學者出于研究與推介視角,嘗試性總結了不同的模式。無論是西方現代化還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樣板,都是致力于打造一種唯一性的現代化秩序體系(張新平、荊玉杰,2022)。近代以來,中國在探尋現代化道路上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蘇聯現代化模式,亦非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條化運用,而是基于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探索,體現了生產方式變革與中國社會發展能動因素的結合(臧峰宇,2022)。從中西比較視域出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從屬—支配”的世界秩序向“休戚與共”的世界秩序轉變,推動現代化道路從“唯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張志恒,2022)。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現代化,這條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西方國家以資本利益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有所不同。

(三)革命老區與現代化發展

革命老區,是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色圣地(蔡有清、羅偉剛、李鳳玉,2016)。根據1995年的統計,革命老區遍布中國的28個?。▍^、市)的1389個縣,占全國總縣數65.6%(曾雪玫,2011)?;仡欀袊伯a黨百年歷史,革命老區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特殊歷史地位(茍護生、童章舜,2022)。由于中國革命是“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大多數革命老區都處在邊遠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即使是一些內陸革命老區,也多是經濟欠發達、發展比較封閉的地區。近年來,國家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已成為一種共識。一方面,這是平衡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對革命老區為支持國家創建事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而進行補償的客觀需要(張明林、曾令銘,2020)。盡管建國后的革命老區取得較快發展,但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相較于全國平均水平明顯滯后,導致革命老區的民生和貧困問題的凸顯(程名望、李禮連、張家平,2020)。革命老區發展是影響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之一(張明林、孔曉瑩2022)。在率先實現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革命老區是重點(梁保華,2010)。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現代化

對一種現代化模式的最好評價,不是學理的論證,而是發展成果的證實。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探索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正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中國因素、社會主義因素、現代化因素。為此,所謂中國式現代化,是指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全體人民全面而自由發展為根本目的,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現代化為實踐路徑,推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關系得到高水平共生互進,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安全的人類社會發展新形態的過程。

(二)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鮮明指出了其內含的基本要件,即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屬性,易知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現代化,其特征主要體現為三個尺度,即以全體人民為核心的人民尺度、以全域范疇為取向的區域尺度、以全面躍升為指向的領域尺度。

人民尺度:全民。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與以資本為核心的西方現代化具有本質區別,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決定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所有奮斗的主題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這個復興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奮斗、共同享受的“中國夢”。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全體人民的現代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區域尺度:全域。中國式現代化是全域的現代化,而不是少數區域的現代化,這與中國共產黨作為整體利益黨的根本特質有關。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尋求全中國的解放、建設和發展,雖然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有所差異,但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戰略考量、戰略謀劃、戰略舉措一以貫之,其實施的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就是最好體現。共同富裕的“共”與“同”本質上也就是全域共同的理念。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致力于全國各地均實現現代化。

領域尺度:全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的現代化,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位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全面現代化的領域也不斷拓展,其中要不斷鞏固經濟現代化、強化政治現代化、推動文化現代化、發展社會現代化、筑牢生態現代化。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

三、革命老區的比較優勢與主要短板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的重點難點在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對照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要求,革命老區推進現代化具有諸多比較優勢,也存有不少短板弱項。

(一)比較優勢

1.政策支持優勢

一是政策支持體系更加完備。2021年2月,以《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意見》”)為標志,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開始進入“1+N+X”政策體系為統領的新階段,“1”即《新時代意見》;“N”即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的“N”項實施方案,包括《“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等;“X”即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的“X”項專項政策,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時代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工作方案》,及各部委牽頭實施的專項支持方案。二是政策支持體系更加全面。相較于“1258”政策體系,“1+N+X”政策體系的覆蓋面更廣,在贛閩粵、陜甘寧、左右江、大別山、川陜的基礎上,將海陸豐、湘鄂渝黔、太行、沂蒙、浙西南、瓊崖、湘贛邊等其他革命老區也納入政策框架并由國家頂層設計、重點支持。

2.特色資源優勢

一是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多數革命老區地處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生物種類繁多,是優質農產品的良好提供地。如,陜甘寧革命老區大力發展蘋果產業,極大促進了百姓就業和農民收入提升。二是特色礦產資源優勢。革命老區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聚集地,如,素有“稀土王國”“世界鎢都”美譽的江西省贛州市,每年產出全球70%的中重稀土、60%的黑鎢,稀土產業成為贛南老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三是紅色資源優勢明顯。作為革命老區最特色的優勢,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凸顯。在老區振興規劃中,要充分利用并發揮紅色資源這一比較優勢,使得紅色旅游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引擎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福建省龍巖市古田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將紅色教育、紅色藝術和紅色文創等串聯起來,推進“紅色資源+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紅色旅游產業鏈。

3.綠色生態優勢

一是生態資源稟賦優良。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生態資源富集區,如,福建省森林覆蓋率為66.8%,連續43年保持全國第一。二是生態經濟發展勢頭較好。老區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建設“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江西省積極做好“治山理水”和“顯山露水”兩篇文章,以國家試點和省級試點雙輪驅動,由點擴面,以綠色金融創新、賦能發展,有效推動“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努力探索“兩山”雙向轉化有效路徑。特別是贛州市尋烏縣廢棄礦山治理“生態修復+N”模式成為全國廢棄礦山治理的典范。

(二)主要短板

1.發展水平仍然偏低

一是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在發展水平上,革命老區與全國,乃至本地區的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4528.3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5228.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7.5%,分別低于安徽省和全國平均水平1.2和1.8個百分點;2020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的86.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9%。二是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艱巨。革命老區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地區,因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產業發展質量不高、解決相對貧困支撐不足等限制,鞏固脫貧成果任務仍舊十分艱巨。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為例,有相當一部分脫貧戶的政策性收入占比較大,脫貧的穩定性不夠強,防返貧監測對象占全江西省的61.2%。三是產業層次仍然較低、規模較小。多數革命老區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產業鏈條不長、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農業多功能拓展不夠等問題?,F代制造業也主要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如,贛州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產業處于中低端,現代家居產業全球競爭力還不強,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紅色文化產業存在種類少、結構單一等問題,亟待對紅色文化產業鏈條進行強鏈、延鏈、補鏈。例如,浙江麗水的紅色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旅游等傳統領域,紅色文化創意、情景演藝、信息服務等新業態不多,將紅色與動漫、游戲、廣告等的結合更是屈指可數。

2.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一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如大別山革命老區尚未形成內外互聯的路網交通,河南老區南部缺少高速公路間的串聯,安徽霍山、岳西、望江、樅陽等縣還未通鐵路。廣西百色還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網絡,鐵路、公路里程和網絡密度低,公路等級低,遠不及全國的平均水平。二是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水利基礎設施、能源體系、信息化設備等不完善,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水庫除險加固、城鄉防洪排澇等歷史欠賬較多。能源短缺和自給率低、獲得能源成本居高不下,這些都是制約革命老區發展的瓶頸問題。三是水運發展緩慢。老區的內河航道資源未有效開發,淮河干流航道通航里程短、等級低。如,贛江雖已基本具備三級通航條件,但由于水運大通道能級不高、碼頭等配套設施不足,通航保證率容易受到氣象條件影響。

3.城鄉融合水平不高

一是城鎮化率較低。部分革命老區的人口整體處于凈流出狀態。2022年,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黃岡市和隨州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49.43%、58.32%,分別低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15.24、6.35個百分點,與全國65.22%的城鎮化水平相差更大。二是城鄉雙向要素流動不足。城鄉融合水平不高,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傳導存在堵點。城市對鄉村的帶動力還較弱,此外,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鄉村的延伸度不足,城鄉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較大。2022年,贛州市、吉安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2231元、4496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5900元、19588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三是民生事業差距明顯。革命老區由于缺少具有輻射帶動性強的區域中心城市,加之公共服務歷史欠賬較多,使得本就舉步維艱的財政難以支撐保障社會服務、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各項民生事業。

4.對外開放活力不夠

一方面,開放經濟規模偏小。2018—2022年,三明市、贛州市、梅州市的進出口總額占比均小于同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僅有贛州市2022年的比重略有超過),特別是三明市和梅州市的進出口情況與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對外開放發展水平亟需提升(見表1)。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平臺基礎偏弱。如贛州、龍南、瑞金3個經開區和贛州高新區等國家級平臺基礎差、水平低、體量小,均居于全國219個國家級經開區后列;贛州綜保區、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等平臺發揮作用不夠。

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路徑建議

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革命老區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區,很多剛剛實現全面脫貧,走出一條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現代化新路,需要進一步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

(一)以改革創新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過去由于交通閉塞、山區阻隔等種種原因,革命老區顯得與現代化理念、現代化方式、現代化行為等不夠融入,伴隨我國現代交通體系的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等,革命老區迎來由改革開放的“末梢”向“前沿”轉變的重要契機,進而帶來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機遇。一是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高標準市場體系。營商環境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變量,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因市場化發展氛圍不夠濃厚,革命老區的營商環境亟待優化。在營商環境越來越成為區域核心競爭力關鍵指標的當下,革命老區應將優化升級營商環境作為倒逼綜合改革的“頭號抓手”“一號工程”,對標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等全國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營商環境高標準評價體系,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的改革舉措,積極創建全國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推動打造高標準市場體系。二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革命老區資金、技術等現代要素相對貧乏,需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立足基礎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聚焦幾個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政策鏈、資金鏈貫通融合,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化成效,增強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內在驅動力。三是積極參與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革命老區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位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革命老區的資源稟賦、消費潛力、市場空間、產業拓展等具有廣泛比較優勢,并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區域,為此,革命老區應充分發揮區域集中連片、生態資源稟賦優厚、綠色農業生產聚集等綜合優勢,推動革命老區集中連片一體化發展以及革命老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機制,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革命老區路徑,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高地,以提升革命老區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作用與地位。

(二)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脫離城鎮化而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對革命老區而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緊密結合,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一是完善城鄉同框發展推進體系。革命老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將城與鄉放在一個空間框架內進行思考和謀劃,建立健全城鄉融合“多規合一”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紅線、耕地紅線、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等在規劃方案上有機銜接。二是暢通城鄉融合發展軟硬通道。無論是新型基礎設施還是舊式基礎設施建設,都是革命老區的短板弱項,農業農村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為此,革命老區應加快城鄉供水、城鄉垃圾、城鄉物流、城鄉污水、城鄉公路、城鄉新型基礎設施等硬通道建設,加密加固城鄉基礎設施聯通網絡;強化城鄉土地、資金、人才、技術、數據等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軟通道建設,全力推進城市功能與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加快構建全域發展共同體。特別是要大力推進數字城鄉一體化建設,積極構建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以數字化賦能加速城鄉融合發展,打造數字城鄉共同體。三是健全城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革命老區應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完善城鄉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建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的機制,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打造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強化城鄉產業協同平臺載體建設,積極打造以工促農發展示范區、以文促旅發展示范區、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城鄉融合發展產業平臺,探索盤活存量的“資源入股”模式、做強優勢產業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突出項目帶動的“輻射引領”模式、遵循人本邏輯的“產居共生”模式,打造“城鄉共享社會”;探索城鄉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搭建以市、縣(市、區)、鄉鎮、村級立體銜接的集體資產市場化平臺,統籌整合資源,構建城鄉組織集成、資源集聚、政策集中的發展體系,促進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三)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現代化

伴隨物質財富的不斷累積,人民對優質精神文化需求將日益增多,革命老區應固底板、鍛長板、補短板。一是筑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根基,革命老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聚區域,應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保護、管理、用好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大力實施文化數字化工程,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借助抖音、直播等渠道,融合“線上+線下”營銷方式,強化營銷策劃、文化創意、內容創作等,因地制宜推出具有各地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產品新業態,推動革命老區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二是鍛造革命文化的長板。革命文化是革命老區的特色優勢文化,需要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弘揚與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現代化,革命老區尤其需要發揚斗爭精神。為此,革命老區應系統保護本地的革命文物和遺址,全面梳理烽火戰爭年代的革命故事,科學闡釋永不過時的革命精神,將一個個鮮活的革命故事及其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讓革命元素成為點綴城市和鄉村、激發人民奮發進取的文化力量。三是補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短板。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藝作品創作、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供給等全過程各環節,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并貫穿其中。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注重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的覆蓋面,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的功能,增強其實效性,深入開展“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倡導形成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文明新風尚。

(四)以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紅色是革命老區最鮮明的底色,紅色基因是革命老區最獨特的內涵,紅色資源是革命老區最寶貴的財富(邵革軍,2022)。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革命老區應用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努力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獨特優勢。一是強化紅色教育在學習教育中的引領作用,打造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精神高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全面保護、深入挖掘、系統整理、有效呈現蘊藏在革命老區的豐厚紅色資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出形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文藝演出、繪畫創作、教育教材等,講清講透紅色教育史,讓廣大革命老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國各族人民積蓄力量、勇毅前行、攜手前行的“紅色動力源”“紅色加油站”,將革命老區打造成為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精神高地”。二是大力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打造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高地”。革命老區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尤需大力傳承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偉大革命精神,宣傳和推廣新時代革命老區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進取精神、爭先精神,在實踐中挖掘和講好革命老區新時代的蘇區干部好作風、南泥灣、軍民團結一家親等故事,以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風和魚水情深的社會風貌,將革命老區打造成為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高地”。三是壯大紅色力量,打造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示范高地”。在視域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革命老區應強化紅色陣地建設,加大紅色名村建設力度,大力實施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充實壯大紅色力量,讓黨員在一線沖鋒、讓黨旗在一線飄揚、讓黨徽在一線閃亮,將黨員、黨徽、黨旗成為凝聚壯大社會法治建設力量、平安建設力量等治理力量的“強磁場”,成為革命老區破解社會難題、融洽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金鑰匙”,促進“紅色”成為革命老區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鮮亮“底色”和亮麗“風景”,將革命老區打造成為全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示范高地”。

(五)以生態共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

革命老區往往與生態功能區重疊交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地區。需要積極探索生態共富的有效路徑,以增強革命老區長效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建立健全縱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伴隨高質量發展的縱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成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要求、標準將逐步提升,革命老區為厚植生態資源優勢而放棄的部分發展權益應獲得的補償標準也應穩步提升。為此,在縱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中應構建生態補償標準穩步提升的長效機制,以提升革命老區鞏固拓展提升生態資源優勢的動力。二是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為契機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大力發展零碳市場,開辟革命老區生態環境市場專區,探索搭建革命老區生態產品信息數據庫與數字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等相關制度之間的聯系,使生態產品價值更好實現。大力發展具有革命老區特色的綠色金融,創新性推出轉型金融、碳金融等金融產品與服務,使其交易如同股票交易、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等一樣便捷高效公允,大力推動有機農產品、中草藥、林業碳匯等革命老區具有優勢的生態產品上市交易,打造革命老區生態環境交易產品譜系和衍生產品譜系,推動革命老區綠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銀山轉化。三是強化生態導向的“飛地經濟”發展。革命老區單純依靠自身的基礎和條件,與全國同步實現現代化面臨較大難度,需要加大革命老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對接合作,立足革命老區的資源稟賦優勢,在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構建“老區+園區”“老區+新區”“老區+灣區”等合作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支持在革命老區發展生態導向的“飛地經濟”,探索形式多樣的“山海合作”新模式,在革命老區打造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共同體,以加快革命老區推進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吳忠民.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J].中國社會科學,2022,(7).

[3]孫代堯.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

[4]馬敏.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6,(9).

[5]C.E.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鞍鋼,鄢一龍,唐嘯,劉生龍.2050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5).

[8]曹方俊.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J].齊魯學刊,2007,(5).

[9]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張新平,荊玉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審視:困境、生成與啟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

[11]臧峰宇.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2,(7).

[12]張志恒.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13]盧成觀,代金平.“五個必由之路”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關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14]張冠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時代特質與世界意義[N].光明日報,2022-04-13(6).

[15]蔡有清,羅偉剛,李鳳玉.“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視野下革命老區經濟現代化建設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6,(5).

[16]曾雪玫.生態文明框架下革命老區的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11).

[17]茍護生,童章舜.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現實意義[J].理論視野,2022,(7).

[18]張明林,曾令銘.國家優先支持革命老區的政策效果及治理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20,(6).

[19]程名望,李禮連,張家平.空間貧困分異特征、陷阱形成與致貧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2).

[20]張明林,孔曉瑩.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城市群經濟網絡結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蘇區研究,2022,(1).

[21]梁保華.老區是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重點[J].中國老區建設,2010,(4).

[22]曹忠祥,王繼源,鄭國楠.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22,(7).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ang Luyao, Sheng Fangfu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led by capital logic,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people based on people's logic and has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re the cradle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army.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realistic conditions,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it became a key and difficult area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complement their weaknesses, focus o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ecological and other field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s,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moderniz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ecological prosperity, embark on a new path of modernizatio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path

[責任編輯:熊文瑾]

猜你喜歡
革命老區中國式現代化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革命老區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結構問題研究
從陜甘寧邊區到解放前甘肅老區的扶貧工作回顧
貴州革命老區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研究
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策略
淺析“精準扶貧”下革命老區電子商務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