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一步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次

2023-08-29 11:52張貴
人民論壇 2023年15期
關鍵詞:制造業綠色

張貴

【關鍵詞】制造業 價值鏈 產業鏈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第一,我國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33.5萬億元,起到了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全球第一。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第二,全球制造業格局加速調整和重塑,我國制造業占據一席之地。當前,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格局正在轉向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加入WTO之后,我國制造業貿易伙伴開始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拓展,目前我國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多點開花,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我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多數領域占據生產主體地位,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也在大幅提升,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額的32.9%;我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這些都為我國制造業“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三,我國制造業工業技術加速提升,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正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全社會持續加大工業制造業技術的研發力度,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實現從量的積累增長向質的穩步提高轉變,制造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據《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2)》顯示,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1995—2020年,企業部門提供的研發經費從300億增長到1.87萬億,比例從約32%增長到77%,占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達到了76.55%。企業持續研發投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從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我國制造業工業技術水平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第四,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近年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正在成為打造制造業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路徑。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正不斷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據《2022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統計,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45.5萬億元,同比增長16.2%,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數字經濟正在通過數字要素、數字技術、數字平臺賦能實體經濟等途徑,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且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至少提高0.91%。數字經濟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得到實質性提高,逐步具備了影響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同時,隨著我國對產業鏈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和研發投入的增加,國內相關行業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

第五,我國制造業的綠色化、服務化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色化、服務化是當前制造業發展主要方向。特別是我國“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綠色產業正在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工業企業的綠色化改造加速推進,鋼鐵、石化化工、紡織等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水平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十三五”時期下降了16%,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另外,我國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從“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制造業企業服務環節增值占比持續提高。截至目前,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包括262個示范企業、174個示范平臺、157個示范項目,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相融增長。

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的難點

一是工業“四基”仍然比較薄弱,大而不強的局面亟需改善。產業基礎能力是制造業發展的支撐和“基石”,是我國制造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工業基礎和關鍵條件。當前,中國仍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而非制造業強國,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以及基礎軟件、基礎研究存在突出短板,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發展的“瓶頸”,表現為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差、創新迭代升級緩慢、嚴重依賴進口。近期,工信部和財政部統計了十大先進制造一攬子突破行動的項目明細,涉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種,關鍵基礎材料20種,先進工藝30項。工業“四基”不強和制造業根基不牢,最終難以提升工業整體現代化水平和國家綜合競爭力。

二是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嚴重依賴進口,全而不優的問題比較突出。工業“母機”等高端制造,是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基礎性產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中國進口數控機床以高端機為主,出口數控機床則多是中低端產品。據中國海關和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數控機床進口均價為19.55萬美元/臺,出口均價為1.92萬美元/臺,均價差值為17.63萬美元/臺。一方面,在高端數控機床領域,國產化率還非常低,只有10%左右,同比歐美等發達國家超70%的機床數控化率,一定程度上限制著軍工、航天等領域的發展,迫切需要國產替代。另一方面,中國出口數控機床國家眾多,比例分散,占進口國的比重較小,產品被替代風險較大。

三是中國制造技術處于世界中等水平,產業鏈的“脫節點”比較明顯。近年來我國產業鏈在穩步提升,但產業鏈仍然存在“不穩、不強、不安全、不通暢”的隱憂。中國工程院發布的《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我國制造水平相比制造業強國美、德、日,只位居第三方陣前列;“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分項指標與制造強國差距較大,其中“質量效益”分項數值對制造強國貢獻率占比始終低于15%,五年內貢獻率僅提升2個百分點,遠低于美國30%和日本27%左右的較高水平。同時,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雖然逐年提升,但是整體水平偏低。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云計算發展指數》顯示,我國云計算應用已從互聯網拓展至傳統行業,但是工業用云量占比只有11.6%。

四是制造業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價值鏈的短板弱項明顯。近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穩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經費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但是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僅為6.3%,而同期的法國、意大利、新加坡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均超過20%,英國、美國超過15%,日本、韓國也高于10%。由此可見,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學技術積累亟待提高。大量資本、人力等生產要素擁擠在制造和應用環節,出現了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局面,導致高精密芯片、動力曲軸、CPU等核心零部件和導航通信儀器、高檔數控機床等中高端產品嚴重依賴進口,而煤炭、鋼鐵、水泥和光伏等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行業一些領域產能結構性過剩。

五是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產業升級難點較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充分發揮了人口、土地和政策等紅利,形成了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漸形成國際競爭力;但是當前這些優勢在逐漸消失。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顯示,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制造指數是96,制造業綜合成本已接近美國。同時,我國稅費、融資、物流、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居高不下,制造業利潤越來越低。例如,我國側重向企業征稅,稅收結構以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為主,無形中抬高了企業運營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六是面臨美歐日的“脫鉤斷鏈”的風險,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從兩年前“芯片禁令”到最近美日荷三國協定、美日韓臺四方芯片聯盟,近年來美國大搞“筑墻設壘”、拉攏其盟友強推“脫鉤斷鏈”,企圖以“卡脖子”“脫鉤”和聯合“圍剿”的方式,試圖將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道路完全“堵死”,將中國制造業打回到血汗工廠。自2018年3月22日至2022年12月底,美國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共把639家中國公司、機構及個人納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美國政客這種違背經濟規律和無道德底線行為,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劇全球經濟碎片化風險,越來越成為威脅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國缺乏在某一制造業細分領域長期專注的“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和隱形冠軍、缺乏一批“大國工匠”和尊重“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等。造成上述難點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還是科創體制機制不健全、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圍追堵截”、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復雜性增強。

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的路徑探索

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化發展,夯實產業基礎能力。高質化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重要方向,既強調筑牢工業“四基”,解決“卡脖子”問題,推進傳統制造轉型升級;又要加快推進制造業高端化高新化發展,攀登價值鏈“高峰”。為此,要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原則,完善頂層設計。一是推動政策文件從單一部門制定轉向多部門聯合行動。加快健全完善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已出臺和后續頒布的系列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度規定,構建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財政、產業、金融、科技和人才政策體系。二是實現政策手段從傳統的“大水漫灌”轉向精細化精準化施策。調整前期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多采用財政撥款、稅收減免、金融貸款等傳統工具。在《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實施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分類施策,動態梳理摸底制造業細分行業的“四基”問題,細化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和工作方案施工圖。三是清晰政策導向從為企業“輸血”轉向重塑企業“造血”能力。優化早期的中小企業扶持和鼓勵政策,積極探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新路子。政策重點從產業鏈角度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推動搭建“官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機制,打通“科學—技術—工程—產品/服務”創新鏈的“堵點”;加快推動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四是強調政策重點從“補短板”轉向“鍛長板”并重。從早期的中小企業政策更多強調中小企業缺什么政府就補什么,政策重點轉向為“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明確提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導產品,不僅要“優先聚焦制造業短板弱項”,也要在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鍛長板”,扎實推進制造業的“單向冠軍”和工業“小巨人”行動。

促進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加快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斷深入,出現了制造業服務化新型制造模式和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形態。前者是to C業務,后者屬于to B業務。一是鼓勵支持生產性服務企業結合自身產品特點、生產經營中積累的各種優勢,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推動與利益相關者協同共創,搭建產業協作平臺,健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給客戶提供更加專業化、多樣化的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互促的創新體系。提供專業化研發設計、體系化信息中介、流程化現代物流、便捷高效的金融保險、優質普惠的商務服務等,筑牢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

促進我國制造業智能化,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的升級。充分發揮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的突出優勢,竭力擁抱數字經濟,著力解決“數字鴻溝”。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加快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物聯網、車聯網、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依托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實現產品服務創新和生產流程再造;借助生產云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實時共通共享,推動業務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二是應加強在應用開放、應用鏈形成等領域的探索,圍繞“基礎研發—應用開發—智能制造—應用場景測試—用戶體驗—方案解決”全鏈條,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快遞、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能醫療、智能視覺、智能營銷、智能穿戴、仿真機器人等領域的數字業務。三是打造移動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場景,積極從事社會交流領域的識別系統、人機互動、智能創作,提供服務系統領域的家庭服務、公共服務和智能家居,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智能檢測、自動化機器人、步態識別等領域的服務。

促進我國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加速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工業企業的綠色化改造。綠色發展已成為當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未來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應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綠色制造。實施好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專用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資源綜合利用等稅費支持政策,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鋼鐵、建材、石化、輕紡等行業燃料原材料清潔替代;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鼓勵制造企業降碳減污增綠,打造典型綠色低碳制造應用場景,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進一步打造綠色制造服務商。二是推動資源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圍繞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升三大方面,繼續推動鋼鐵、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工業節能降碳,開展廢水循環利用試點;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廢鋼、廢紙等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建立完善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拓展綜合利用渠道。三是著力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推進低碳型、環保型、高效型綠色產品研發,加快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綠色交通和綠色管理等領域布局,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提升光伏、鋰電供給能力,加快發展氫能、儲能,推動生物基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等。

促進我國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深化產業鏈國際合作。當今全球制造業和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進入速度放緩、格局分化、規則重構的調整期,中國制造業應進行全球化路徑和模式升級,完成從“國際化”到“全球化”的轉型。一是從出口產品轉向全球產能布局,建立以我國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體系。發揮中國有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的比較優勢,鼓勵企業從輸出產品向輸出工業能力轉變,建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倒逼企業必須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二是更加重視基礎研發投入,在海外超前布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實驗室和研發體系。以建立全球研發體系為抓手,聯合所在國的科研機構和高校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同盟,整合全球優秀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力爭在技術領域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三是并購重組整合資源,開辟產業新賽道,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堅持制造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戰略抉擇,打造全球化品牌和可控的銷售渠道。四是加強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國際合作。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帶動所在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數字貿易等新領域合作,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作者為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南開大學經濟行為與政策模擬實驗室教授、博導;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孫建華、黃梓昕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雄安新區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ZDA04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夏杰長、譚洪波:《生產性服務業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光明日報》,2023年1月10日。

②周正、門博陽、王搏:《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效應——基于中國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實證檢驗》,《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責編/韓拓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制造業綠色
節儉綠色
綠色低碳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綠色環保
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大數據對制造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