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建設時期天水內遷職工社會生活問題探析

2023-08-31 11:53
隴東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天水供應家屬

方 錦 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211100)

1960年代初期,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為基礎的大規?;窘洕ㄔO運動,即三線建設。天水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資源豐富,被列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段偉《甘肅天水三線建設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03期)、《甘肅天水三線企業的選址探析》(《開發研究》2014年06期)對天水三線企業的選址、地理位置分布等進行了初步探析,張文怡《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天水地區三線建設》(西北師范大學2014屆碩士學位論文)對天水三線建設總體情況進行了論述,以上都未涉及內遷職工社會生活研究,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將以天水三線內遷職工為研究對象,從環境適應、生活供應、職工家屬安置以及衛生醫療等方面探討其存在的主要社會生活問題及解決措施,深化天水三線建設社會史研究。

一、天水三線建設概況

1964年初,中共甘肅省委向西北局、中央提出《關于積極著手進行三線建設的報告》,積極規劃三線建設?!叭濉逼陂g,甘肅省三線建設全面展開,形成了“九點一線”布局,天水作為甘肅三線建設重點基地,被列為“九點”工業布局之一[1]。從1964年5月開始,中央軍委、國防工委、國防科委和總后勤部等九個單位先后在天水勘探選點。1966年8月,成立了一機部(全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天水地區三線建設指揮部,主要負責協調各廠選址、搬遷以及基建等事宜。一機部所屬沈陽風動工具廠、沈陽第一機床廠、上海聯研電工儀器廠、洛陽軸承廠等13家三線企業先后從沈陽、上海、洛陽等地陸續遷入天水地區[2]。電子工業部所屬的天光集成電路廠(871廠)、慶華儀器廠(860廠)、永紅器材廠(749廠)和其他一些部屬企業相繼在天水建成投產。天水形成了一個包括重型機械、機床電氣、風動工具、儀器儀表、軸承軸壓、材料改制等門類齊全的機械加工體系,成為甘肅省重要工業基地。

據統計,從1965年至1975年,從沿海地區搬遷到天水的三線企業有20家(詳見“三線建設初期天水遷入企業情況表”),在天水當地建廠的三線企業有17家,總計37家。至1975年底,三線企業建設總投資6.8億元,廠區占地面積929.89公頃,建筑面積30.9公頃,職工總數48584人,職工家屬總人數121460人[3]。

二、內遷職工主要社會生活問題及解決措施

隨著三線建設的不斷發展,大量職工隨著企業從東部沿海地區遷徙到天水,給天水的物資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很大壓力。與此同時,三線內遷職工在環境適應、生活供應、家屬安置和職工醫療等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天水有關部門和三線廠從實際出發,及時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保證了天水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

(一)環境適應問題

天水的內遷職工在環境適應問題上主要表現在飲食結構、居住環境和生活設施等方面。在飲食結構方面,內遷職工飲食習慣主要以大米為主,而天水主要是面食。據1966年從沈陽遷來的天水長城控制電器廠職工說:“天水人吃面多,我們東北人愛吃大米,天水米少面多,很不習慣?!盵4]海林軸承廠的職工說:“早晨吃洋,中午吃芋,晚上吃蛋,合起來叫洋芋蛋。在李子園林區吃的是徽縣面粉,又黑又粘,還硌牙?!盵5]在居住環境方面,天水風動工具廠職工說:“住宿條件非常簡陋,都是臨時搭起的工棚,用竹簾子和油毛氈做的屋頂,四面透風。幾十人擠在里面,就像蒸籠一樣。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盵6]內遷職工生活設施也比較簡陋,海林軸承廠職工說:“搬遷之前燒的是煤氣,來天水后做飯靠燒柴,只能派車進山拉柴,與原來洛陽的城市生活反差太大了?!盵5]內遷職工心理落差很大,情緒很不穩定。針對以上問題,天水有關部門采取不同措施解決。

三線建設初期天水遷入企業情況表

根據內遷企業情況、結合當地實際逐步解決問題。在飲食上,盡量照顧三線內遷職工的生活習慣,地方給三線廠調劑一部分大米,給每人額外分配大米六七斤,以照顧遷入南方職工的需要。天水鐵路電纜廠食堂根據不同季節制定食譜,菜品多樣化,主食和副食品種一般有4-6種,以不斷滿足職工的飲食需要[7]。在生活設施上,天水長城精密儀器廠為解決單身職工就餐問題,把舊有的幾間小平房改造成有40m2操作間、25m2倉庫的食堂,改變了以往“露天做飯,露天就餐”的局面[8]213,此外其他生活設施也有改善。天水鍛壓機床廠在福利區建起男、女浴室各一個,建筑面積達355m2,職工免費洗澡,家屬每人收費五分,另外還修建了40m2的理發室一間,滿足了內遷職工的日常生活需要[9]。

加強內遷職工的思想教育,是解決內遷職工環境適應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10]。三線廠走群眾路線,上門去做內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穩定職工情緒。天水風動工具廠黨委在建設初期組織職工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班學習,學習毛主席著作和中央關于三線建設的指示。同時針對工廠初期存在的困難,在職工中反復進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局部服從整體、團結一致的政治思想教育[11]。天水紅山試驗機廠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黨中央提出的“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方針,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慶鐵人”精神[12]。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職工自力更生的積極性,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

(二)生活供應問題

天水地處西北內陸,當地物資短缺,難以保障三線建設的需要。而且出于備戰需要,三線企業執行“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廠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廠址分散,商業網點很少,不能適應內遷職工生活需要。位于北道區牛頭河、柳林崖灣的風動工具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附近都沒有商業網點,買菜、買煤都要到十幾公里以外購買,往往一星期甚至幾星期去買一次,職工經常吃不上肉[13]。在糧油供應上,甘肅省糧食局規定三線企業職工享受所在居民糧油供應標準,食油每人每月四兩,糧食定量30斤,但地方沒有條件執行;同時粗糧比例大、品種少,大米平時不供應,過年過節供應一點。據海林廠老職工回憶:“那個年代物質短缺,每人每月才三四兩油,糧食定量30斤,十七八歲的小伙子都不夠吃,每月家里還要給15斤左右的糧票?!盵14]根據以上情況,天水有關部門在加大供應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商業網點的建設。

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保障供應。在糧油供應上,對遷入職工采取“就高不就低”的辦法,按照當地城鎮同工種口糧標準定量供應,對駐在山區的三線廠重點照顧,由全力保障內遷職工的生活需要。針對蔬菜供應,天水貫徹“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的方針,在三線工礦區附近,選擇有種菜條件的社、隊,劃出必要數量的土地,作為蔬菜種植基地。例如,在甘谷縣安排部分冬白菜生產,補充三線廠礦區淡季蔬菜供應需要。為了豐富內遷職工的生活供應,三線廠還每年隨季節到外縣、外省采購物資供應職工[15]。長城精密電表廠在節假日時還組織采購黃巖的蜜橘、哈密的西瓜、銀川的大米、連云港的鮮魚,不斷滿足職工的生活需要[8]213。為了方便供應儲存,海林軸承廠建300平方米冷庫一座,可冷凍儲藏水產品、肉類30噸,緩解了職工吃肉難的問題[16]。

加強商業網點建設。天水有關部門對三線建設中遷建和新建廠礦企業的商業、飲食服務網點建設規劃和商品供應安排等工作進行具體安排,派出工作組摸清遷建和新建廠礦企業布局、規模和對商業服務網點和人員需要、基礎投資等情況。同時提出三線建設中商業服務業網點建設規劃,以天水郡、五里鋪兩個片為中心設綜合商店,分別在王家磨、兩十里鋪、暖和灣和東十里鋪田莊、七里墩設綜合門市部,以李子園、社棠兩個片為中心設綜合商店。對當時商業網點一時還顧不上去或廠方人員較少的地方,由商業上先組織流動供應或采取約時定點供應。另一方面,三線廠也自籌資金開設商店,主要代銷副食、煙酒等生活用品。天水長城電工儀器廠在福利區辦起小商店,本著方便職工的原則,經營以油鹽醬醋為主,兼營小百貨日常生活用品,不斷滿足職工生活需要[15]。

(三)家屬安置問題

隨著內遷職工人數的增加,家屬安置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海林軸承廠從洛陽遷來天水,內遷職工500多名,其中有210名職工處于夫妻兩地分居狀態,職工思想包袱很大,“白天上班積極干,晚上睡倒愁困難”[17],職工普遍迫切要求把家屬遷來。另外,據天水星火廠職工回憶:“我們廠的第一批人剛來的時候,家里的孩子都比較小,我們在這里搞‘三線’,妻子他們在東北養家糊口,拉扯兒女困難是可以想見的?!盵18]對于已遷來的職工家屬,也存在許多困難。天水二一三機床廠有52戶內遷職工家屬,共計205人遷來天水,職工家屬在吃糧和穿衣用布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且戶口還未落實,布票和棉票也未能保障[19]。內遷職工家屬安置問題嚴重影響了職工的工作情緒。針對這種情況,天水有關部門積極解決內遷職工家屬戶口與供應問題。同時,三線廠也根據自身情況辦起了家屬工廠,解決內遷職工就業問題。

解決職工家屬戶口和供應問題。天水專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對內遷職工家屬戶口和供應問題進行了具體規定:隨同三線職工一起生活、系城鎮戶口和吃國家供應糧的家屬可隨同遷入,當地革命委員會應準予落戶[20];搬遷職工夫婦一方在外單位工作,由搬遷單位與搬入單位有關部門聯系,首先根據對口廠的需要,在征得對口廠的同意后,可以調入。如遷入地區安排不了,搬遷單位能安排的可給安排工作;搬遷職工夫婦一方在集體所有制單位工作的,可盡量安排在集體所有制單位,如不能安排,可按臨時工安排在搬遷單位[21]。

辦職工家屬工廠和農場。為了切實有效解決內遷職工家屬安置問題,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三線廠組織家屬成立家屬工廠、家屬農場等。1968年9月,長城精密電表廠為了解決隨遷家屬的就業問題,開始籌建家屬工廠,組織20余名家屬工,利用廠內廢品、舊料,主要承擔廠內車間、科室的服務性勞動,之后家屬工增加到40多名,廠方決定擴大家屬工廠規模,調撥給7臺舊設備和5000元的流動資金,借給400m2的舊房做廠房,開始生產倒片機,并兼做廠內服務性勞動。此外長城精密電表廠還籌辦家屬農場,組織起5名職工家屬,從事農場100畝土地的糧食、蔬菜種植[8]221-223。創辦職工家屬工廠,是解決職工家屬就業的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職工家屬的就業安置問題,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四)職工及家屬醫療問題

隨著三線建設不斷發展,三線廠內遷職工及家屬逐漸增多,帶來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醫療問題。據統計,1965年一機部在天水的18個項目中,已搬遷職工、家屬和新接收職工20000余人,而當時天水僅有一所約150張床位的醫院,科目少、醫療條件差,承擔不了三線廠礦醫療任務。為此三線廠礦職工和家屬要去外地看病,據1966年上半年不完全統計,去西安、蘭州和其他各省市治病的達100余人次,有的重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時搶救,先后死亡8人[22]。張家川鋼鐵廠系新籌建單位,連同礦山會戰民工在內,已有職工7000多人,本著“先生產,后福利”的原則,醫療衛生人員和設備條件十分缺乏,只能在帳篷和民房中進行簡單醫療,而且張川地區又嚴重流行喀山病,防治工作更無法開展[23]。針對以上問題,天水有關部門加強三線廠區醫療建設;與此同時,三線廠也在提高自身醫療水平。

加強三線建設廠礦衛生工作。天水衛生醫療相關部門加強三線廠礦區衛生防疫工作和環境衛生的監督,同時定期對三線廠醫務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業務培訓,建設衛生保健網,派出醫療隊對三線廠礦區進行職業病、地方病等疾病普查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三線廠的衛生防疫水平,有效控制了傳染病傳播。此外地區醫療部門定期下鄉巡診,為處于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偏遠山區三線廠職工提供巡診服務[24]。

三線廠加強自身醫療建設。首先自行設立醫療機構,提高職工醫療保障水平。長城精密電表儀器廠隨著廠內職工的增加,于1968年8月設立衛生所,開設了中西醫科、內科、婦科、兒科等。為了提高醫生業務水平和診斷能力,定期派醫生去外地進修,并在家屬區設立了醫療點,為職工及家屬就近治病提供了便利服務,年接診量達15000人次[8]217。其次,多廠聯合設立醫療機構,1972年12月,根據四機部指示,749廠、871廠和860廠聯合成立407醫院,建成了擁有150張病床的職工醫院,主要為三廠服務,同時也接收當地群眾就醫。

三、結語

三線建設期間,天水三線內遷職工因地區差異,出現了環境不適應、生活供應困難、家屬無法安置等一系列社會生活問題,導致內遷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到天水地區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為此,天水有關部門及三線廠根據內遷企業情況以及當地實際,采取靈活的策略解決內遷職工在社會生活上存在的問題,滿足了內遷職工的日常生活需要。天水三線企業內遷職工社會生活問題的基本解決,穩定了內遷職工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職工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內遷職工與天水三線建設及地方社會的融合與發展,為天水地區三線建設順利實施發揮了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天水供應家屬
擋風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屬訴至法院獲賠償
天水嬸與兩岸商貿
氮肥供應充足 春耕生產有保障
春節畜產品供應面較為寬松
天水地區的『秦與戎』
今冬明春化肥供應有保障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河北鄉村端午文藝活動慰問農民工家屬
重返絲綢之路—從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鏡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