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新論

2023-09-01 03:25周娜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外國文學

周娜

內容摘要:思政元素挖掘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外國文學課程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龐大而復雜,包蘊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載體。本文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外國文學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分類,并展開全方位、多側面地挖掘,以實現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結合,達到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外國文學 課程思政元素 挖掘與探索

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專業課程要……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盵1]外國文學具有異源異質的屬性,是中外文學與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因此,課程思政的任務顯得尤為迫切,也格外重要。而在這種跨文化的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打破學生中外二元對立慣常思維的方法,并在文化碰撞中以符合我國國情與歷史的知識模塊為切入點,提煉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以助益學生人生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覺悟的正確引導,并完成對外國文學課程特有的德育文化體系的建構。

一.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必要性

思政元素挖掘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抓手。目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就思政元素本身而言,就有思政元素浮于表面、思政元素缺乏遷移性、思政元素缺乏課程特色等短板。

1.思政元素浮于表面,未能開掘隱性育人資源

在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對于作家經歷、價值觀等的分析,以及對于作品思想內容、主題意蘊、倫理意識、人文旨歸等的闡釋普遍存在唯主流論的傾向,且無法觸及其中所蘊含的隱性育人因子。例如,在講《老人與?!窌r,教師大都集中于對桑提亞哥作為“硬漢”形象的解析,強調其身上所體現出的超邁的人格力量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卻沒有看到這個形象背后其實還隱含著“固執”“保守”等當代美國精英的思想缺陷和人格缺陷,而這種淺顯的思政必將帶來育人的片面化。

2.思政元素缺乏遷移性,不具備普適性導向價值

當今的外國文學教材有很多知識和觀點已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究其原因主要與制度、信仰、時代變遷以及文化更迭等有關。因此,教師在提煉思政育人元素時應站在全人類高度,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現狀,有選擇性地進行開掘,以求深入探究人類的本質、生命的真諦和普適的價值。例如就外國作品所透射的生態觀念而言,今人與19世紀的梭羅便大不相同。但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教師執著于對以梭羅為代表的生態理想的追捧,沒有站在今天生態理解的新高度,重新審視當代人的生態追求。因此,對于這種不具遷移性的思政元素,教師應該注意甄別。否則,運用帶有認知局限的生態思想進行思政教育,必然是無效甚至是錯誤的。

3.思政元素缺乏課程特色,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目前,教師對于外國文學思政元素的挖掘仍主要停留在針對作家、作品或思潮、流派的某一細微之處進行感性解讀的階段,片面、膚淺,且有強烈的主觀性。據此,基于外國文學課程特點深入挖掘思政育人資源,是深化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改革,提升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舉措。眾所周知,研究外國文學歸根結底是要研究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人的思維模式和獨特類型,并在這個過程中重點關注他者與我們民族的差異。因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解讀也應更加強化比較意識,彰顯課程特色。即在思政教學中,有意識地選取那些極具比較性、富于代表性,同時也充滿時代氣息的思政元素進行中外比較式解讀。而國內高校的課程設置也大都是中國文學修讀在先,外國文學講授在后,這就為比較視域下的外國文學思政元素挖掘與解讀提供了可能。

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則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則,以期在大體量的學科知識中抽絲剝繭,提煉出既符合思政教育要求,又具有課程特色的資源。具體而言,包括四個基本原則:堅持中國立場,立足學生實際,聚焦當代視野,開發特色資源。

1.堅持中國立場,強化政治認同

外國文學思政元素挖掘應立足中國文學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并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相契合,這對于教師提升課程思政精神高度至關重要。據此,教師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應時刻飽有鮮明的自覺意識,凸顯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即面對紛繁復雜的外國文學原材料,教師要深入挖掘能夠為我所用的育人資源,一方面對其加以實事求是地對待,另一方面又要讓這些材料呈現出中國性質和中國特色,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異域思政元素的跨文化解讀,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認同。惟其如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才有深度和意義,才能最大限度助益實現對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根本目標。

2.立足學生實際,增強思政感受力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還要立足學生實際。外國文學授課對象大都是大二學生,他們已經有較多中國文學的積淀,對他者的文學和文化也充滿好奇。但隨著課程不斷深入,異質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難免會讓學生因為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的局限而對外來文化跟風盲從,進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和認識,因此,對于處于三觀塑造關鍵時期的學生而言,外國文學課程所選取的思政元素就一定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并能夠起到正確的價值引領作用。此外,思政元素挖掘還要充分考量學生的現實需要及興趣指向。由于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所處境遇、自身條件以及興趣愛好等的差異,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取契合絕大多數同學需求的育人元素,有的放矢地施教,這樣才能夠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極大增強學生的思政感受力。

3.聚焦當代視野,提升價值引領作用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要把握時代脈搏,聚焦當代視野。即在課程思政過程中,要注意關聯時事政治,聚焦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這就要求教師所選取的思政育人材料要與時事政治很好地結合,以增強課程思政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在這種時政教育中,教師應特別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時政熱點進行剖析,從而使學生也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看待和認識問題,進而提高科學思辨能力。此外,這種專業場域內時事政治的講解,不僅要與課程內容相貼合,還要密切聯系日常生活,使學生透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經驗,對時事政治有更加切身的體會,在增強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又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4.開發特色資源,減少重復交叉

外國文學的研究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比較視域中形成觀照,互識互補。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也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這既能讓學生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真知灼見,又能讓學生收獲到有別于己的創見,是實現外國文學特色化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毫無疑問,這種轉變意味著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將由原來的求同思維,推進到求異思維。同時,這種轉變也意味著中外文學課程思政重復交叉的問題能夠得到明顯緩解,進而在極大程度上避免學生由于重復教育而產生厭煩情緒,以致削弱育人效果。

三.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維度

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滲透著作家對于人生的體驗和感受,也流溢著其對于人生的理解和評價。同時,文學作品又通過人物刻畫、環境渲染和情節設置等,從情感上啟發人、感染人、陶冶人,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寶藏。據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可以從外在的創作背景、內在的作品架構以及更高層次的審美角度來進行開掘。具體可細化為五個維度,分別是歷史、文化、人物、情節和美學,并強調育人的側重性,賦予其不同的思政使命,這既給予了教師提煉思政元素的依據,又保證了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1.歷史統攝下的思政元素--家國情懷與人文關懷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睔v史的發展構成了文學發展最大的時代背景,而文學的發展也在極大程度上記錄了歷史發展的原貌,成為了在歷史語境下,參與歷史形成的文學。外國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有些歷史感極強,反映了大時代的變革。針對這類作品,教師應在歷史的統攝下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通過動亂之中的家國情懷和極端境遇中的人文關懷,來強化育人效果。例如,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史詩性質的作品中,作家將安德列和彼爾等貴族青年投身戰爭,尋找人生真諦的過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體現出了超越階級的家國情懷,達到了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與此同時,作品中人物尋求真理的過程,也是探討人性和人的魅力的過程,從而體現了特殊歷史時期對于人的問題的關注,彰顯了人文關懷。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戰爭與和平》中關于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的問題,與中國類似文學文本相對照,如將其與《白鹿原》進行比較,以探究中外文學在這兩方面的異同。

2.文化觀照下的思政元素--道德精神與法治精神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都應該在高度認同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飽有一種深沉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但同時對于外來文化,我們也應該持有一種開放的態度,努力吸收他國優秀文化因子,這樣才能自我完善以延續文化慧命。外國文學作品跨越時空,向我們展現了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特定地域的文化記憶。尤其是那些文學的經典之作,更是成為了全人類精神品質的標志,值得借鑒和研究,這里的精神品質包括道德精神和法治精神兩個層面。針對這類作品,思政元素的挖掘應該著眼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兩種精神相關問題的探討。例如,《悲慘世界》中既有對以米里哀主教為代表的崇高道德的推崇與歌頌,又有對以警察沙威為代表的法律問題的審視與評析,更有對兩者之間關系的探討,值得深入思考。同時,教師還應將《悲慘世界》與中國文學中同類型作品進行對比,如將其與北村的《憤怒》進行比較,以探尋中外道德標準和法制觀念的異同,并進一步發掘隸屬于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

3.人物彰顯出的思政元素--意志品質與理想信念

文學藝術對于人類精神的發育至關重要,外國文學課程思政不能缺失對學生意志品質與理想信念的培養。意志品質和理想信念不是空中樓閣,它們可以借助作品人物得到形象展現,使學生在與偉大心靈相互感應中,產生良性共鳴。例如,《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雖然干了那么多“傻事”,但卻沒有成為一個十足的丑角和傻瓜。相反其還因為堅持不懈、勇敢頑強的意志品格而變得越發偉大。誠然,不可否認,堂吉訶德的意志品格在那個虛妄病態的社會顯得荒誕而可笑,他要給世人以自由、公平、正義的理想也難以實現。但他畢竟用自己坎坷和挫折的一生,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永恒追求的美景,并詮釋了實現這種美景所應具備的品質,值得深思。無獨有偶,中國文學中也不乏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如張潔《無字》中的吳為。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以進一步強化崇高意志品格的可貴,弘揚理想主義精神的價值追求。同時,師生還可以在比較中借助辯證思維,梳理其共同的局限性,以資借鑒。

4.情節映射下的思政元素--辯證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文學作品的情節不是被動、死板、固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它呈現出一種“活性”,具有獨特的力量,表現為能動性、生長性與拓展性。因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理應從情節這個本體性因素出發。教師可以在情節動態發展過程中,將思政育人元素層層剝離出來,并串聯在一起,做整體觀。又由于情節自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加之部分作品內容本身就蘊藏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因此,在分析和解讀這類作品思政元素時,教師可以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例如《浮士德》通過浮士德五個階段的人生經歷,鮮明地體現了成與毀、善與惡、愛與恨這些不同質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發現成與成、毀與毀、善與善、惡與惡等同質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從而在啟發學生辯證思維的同時,錘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浮士德與《圍城》中的方鴻漸進行比較,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這兩種能力。

5.美學引領下的思政元素--審美情趣與價值導向

思政向美學的借鑒,可以將審美活動和審美教育融入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并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自然而然地受到啟迪,提高明辨是非、區分美丑的能力。而當學生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念與三觀相契合,并形成穩定而科學的理想信念時,這種寓教于美的課程思政才真正起到價值導向作用。例如《道林?格雷的畫像》這部作品,在選取思政元素時就可以從美學視域出發進行挖掘。作品中畫像的故事充滿二元對立,拋開人物自身的美丑善惡,作者通過畫像與原型人物之間微妙的逆變,最終要呈現的是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孰優孰劣的較量。因此在進行思政育人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作品想要探究的這個根本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鼓勵學生提出創見,以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助益學生正確健康價值導向的生成。同時,教師還可以將這部作品與《春風沉醉的晚上》進行比較,以明晰中外文學審美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美的本質問題。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深。對于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重新審視和深入挖掘的過程,也是強化經典的思想尊嚴,開掘經典的精神底蘊,探尋經典的精神魅力的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國文學應當成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自覺運用的文化力量,也應當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正能量,因為她能夠幫助我們在新的歷史情境下重新發現和思考“人”自我的真正內涵,也能夠助益我們在比較的視域下完成價值再整合,真正構建起本土文化的精神支撐。

注 釋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R].2020-6.

基金項目:通化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立德樹人創新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Y2023002)

猜你喜歡
外國文學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文學思潮和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蔣承勇①教授訪談錄
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熱點問題與發展趨勢:首屆中國外國文學研究高峰論壇暨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報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新時代外國文學研究前沿問題”研討會邀請函
北京外國語大學:挖掘外國文學優秀研究成果的價值
講述心靈世界的故事——王安憶小說創作中的外國文學影響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的歷史與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