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堀辰雄《起風了》看日本人的生死觀

2023-09-01 03:25宋金寶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生死觀

宋金寶

內容摘要:死亡與別離常常是文學作品中不變的話題,尤其是日本文學,作家們持有自己獨特的生死觀。日本近代的許多作家也會通過死亡來表達自己感情。堀辰雄作為日本近代的新心理主義作家,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對“生”和“死”有著獨到的見解。本稿嘗試就堀辰雄的作品《起風了》里所表達的“生”與“死”的意義進行研究。

關鍵詞:《起風了》 向死而生 生死觀

崛辰雄的生死觀區別于日本傳統的強調死之美的生死觀,相反他更強調“生”,與其他作家不同的是,讀者從中感受到的不是抑郁或者頹廢,而是看似柔弱的生命中蘊涵的無與倫比的韌性。正如日本文藝評論作家河上徹太郎曾說道:“《起風了》贊頌了超越‘死亡之宿命而存在的崇高的‘生”。因此,說堀辰雄的作品只有死亡并不正確,那是一種穿越死亡的生存終點。這對于身處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無疑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勵志作用。

一.堀辰雄生死觀的形成

堀辰雄的生死觀的形成與他所處時代背景和自身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歐洲的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被引進到日本之后,沖擊了江戶末期的日本文壇。喬伊斯、普魯斯特、里爾克等作家的作品及寫作風格受到推崇。其中里爾克對崛辰雄的的影響比較大,尤其體現在《起風了》中。在考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對“里爾克”的認識后,我們可以發現,那時人們對“里爾克”還知之甚少,但堀辰雄是個例外,還在積極閱讀和地翻譯他的小說。堀辰雄的小說在寫作風格等方面與里克爾不盡相同,但其文章所表達的確是與里爾克相通的關于命運、死亡和愛的思考。

其次便是他的人生經歷。堀辰雄出生于東京,三歲喪父,母親改嫁。1923年母親也在關東大地震中也失去生命。1927年恩師芥川龍之介的自殺又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沖擊。但噩夢并沒結束,1934年與矢野綾子訂婚,但1935年二人被查出感染肺結核,他們一起去療養院治療,由于堀辰雄癥狀較輕,隨之好轉,可綾子卻離開了人世。他目睹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病魔作斗爭,所以他對死亡有著獨特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的。

二.《起風了》內容簡介

《起風了》的內容并非是按照書中章節順序創作的。1936年9月到10月,堀辰雄創作《序曲》和《起風了》,11月創作《冬》;1937年1月創作《春》,12月創作《死亡陰影籠罩的山谷》。他先創作出了《冬》,不難看出,他想采用追憶的方式,表達自己希望逝者安息,生者要堅強的想法。

堀辰雄的《起風了》共分為五個章節,《序曲》、《春》、《風起》、《冬》和《死之陰影的山谷》。文章開篇是法國詩人保羅·瓦雷里的詩句“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傳達出該書的中心思想?!缎蚯酚伞拔摇焙凸澴拥娜粘I畹拿篮没貞涢_篇,例如,陪節子去高原上畫畫、兩人在散步時的聊天等場景。文中景物描寫十分細膩,色彩明亮,氛圍歡快,這與當時正值戰爭時期的日本的文壇氛圍截然不同,呈現出一片祥和美好的景象?!洞骸愤@一章中介紹了節子患有肺結核,“我”也會經常去照顧她、陪她聊天,最終節子被在反復勸說后同意去療養院治療?!镀痫L了》一章描寫了“我”辭去工作在療養院陪伴節子,起初二人會有隔閡,但經過多天相處即使病重也度過了異常溫馨的時光。隨之而來的是節子病情嚴重的噩耗,以及對死亡即將來臨的不安。但逐漸的,“我們”之間的愛戰勝了內心的恐懼,節子也開始對生活充滿希望,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似乎忘卻了死亡的威脅,有了想要活下去的想法,度過了一段異常難忘的時光?!抖愤@一章每個月用幾篇日記寫下了“我”和節子共同與病魔抗爭的經歷,“我”盡可能地記錄我和節子在一起的細節,想看到“我”的日記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局,但天不隨人愿,節子的癥狀越來越嚴重,身體狀態也急轉直下,死亡不知何時便會降臨,精神也臨近崩潰。在《死亡的陰影籠罩的山谷》這一章中,通過“我”在“幸福山村”的居住經歷和所見所聞,以“我”的深化獨白的形式,將劇情推到高潮。最終主人公走出節子死亡的陰影,改變了對死亡的看法,他認為超越死亡的愛是“生”的延續,將“生”與“愛”融為一體,最終在精神上超越死亡獲得新生。

三.從男主人公心理變化過程看堀辰雄的生死觀

最初男主人公沉浸于與未婚妻節子幸福生活的美夢,而且文中也多次出現過“我”和節子幸福的生活在山里的夢,再到“我”知道了節子的病情的嚴重程度,美夢破滅,意識到未婚妻即將死亡的迷茫和逃避,意識到死亡的逼近,在等待死亡的陰影下活著。

在《風起》一節中有“我”對節子病情擔憂的描寫,

“這里最嚴重的病人果然就是那一位吧?那要是他終究難逃一死,下一個,會是誰呢?啊,要是院長之前不和我談那次話該多好啊...”。

還有夢中夢到了節子躺在棺材中等一系列的描寫中色彩比較陰冷,都在說明對于節子即將離開而感到無措和不安。

在《冬》這一章節中通過對窗外樹葉在風中飄零的景象的描寫也側面暗示了病情加重但仍不斷與病魔努力抗爭的節子,但他也意識到節子已經抗不住這次的“寒風”了,結局已無法逆轉。

“每棵樹上都只剩下兩三片枯萎的葉子,在抵抗著寒風……夾在群山之間光禿禿的森林、農田和荒地,現在就像是被整個世界遺棄了一般?!?/p>

不過,對生活以及今后沒有節子的日子感到無力和絕望后,自己不得不再次面對現實,面對總有一天節子會離開自己這個現實,自己不得不改變心態,與其念著將來,不如把握現在。

“我甚至覺得,與其說是我忘記了時間的先后,不如說是我們在重復著這相似的每一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全脫離了時間的掌控。而在那些脫離了時間的日子里,就連我們生活中的細小瑣事,都一一散發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魅力。而正因為和我分享它們的是這個女人,我和她才能只因這些細小瑣事便體會到莫大的滿足?!?/p>

明知節子的病情在惡化,但二人在一起的生活卻是幸福而滿足的。因為“我們”之間熱烈的愛,“我們”不再畏懼死亡,而是珍惜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天。再去審視忙碌生活中不曾注意的細小瑣碎的事物卻發現是如此美好,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即使死亡的倒計時不斷逼近也不再畏懼。

最后一章主人公從夢境中醒來,對死亡有了新的理解,帶著節子的愛重新出發。到文章的后面,作者通過日記的形式寫了“我”和節子在她最后的日子里的時光,雖然最后沒有特意提及節子去世,只說“我”獨自一人生活在這片山谷,即使僅從這幾句話中,我們也能看到節子已經被病魔帶走。節子死后主人公陷入迷茫,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感覺有愧于節子,身陷于此不能解開心中的郁結。即使去到了名為“幸福谷”的地方,也覺得到處籠罩著死亡,心里覺得還是叫“死亡谷”比較好。不過也就是在這里,“我”對節子離去的態度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與神父的交談中,神父說“這么美麗的天空,如果不是風這么大,天這么冷的話,或許還看不到呢?!?/p>

“我”也意識到,人生就是這樣,不經歷挫折和死亡,怎能體會得到生的重要,怎么會珍惜現在,更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人生。也就是這時“我”對死亡有了清楚的認知?;氐叫∧疚葑x了里爾克的《安魂曲》后,對生死的態度終于明晰了起來。

我曾有過許多親密的死者,而我只能任由他們離去

(中略)

僅僅只是我們存在的回應

文中引用里爾克的《鎮魂歌》,而里爾克的《鎮魂歌》的主題是“獻給心愛女人地安魂曲”,作者的想法不言自明?!舵偦旮琛分姓J為逝去的人并沒有真正離開,他們生前的各種都會化為生者內心深處的種種溫存,這對生者來說可能已成為一種習慣,或許感受不到,但這也真真切切的是死者在生者生命中繼續發揮著那份余溫。

此刻“我”也終于明白“我”和節子之間的愛并不會因為節子的死亡而消逝,而是一直留在我的心底,陪著我繼續今后的人生。就像文中所說:“像小木屋的燈光一樣,兀自的在各處閃亮,延續著我的生命”。

四.向死而生,迎風起舞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這一概念?!跋蛩蓝本褪且宄拿靼咨乐g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珍惜當下。海德格爾認為,“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跋蛩蓝钡恼嬷B是要坦然面對。它并非一種負面的人生觀,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镀痫L了》在1976年被翻拍成電影《逝風殘夢》,在2013年被宮崎駿拍成同名電影《起風了》,其中都有在面對“生”與“死”態度的相關描述?!妒棚L殘夢》中,達郎說服節子去療養院,和節子度過了短暫而又夢幻的二人世界。但達郎不得不去當兵上戰場,前途未知,生死未卜。節子也知道自己所剩時間不多,這么大的世界每天都有這么多人來,這么多人走,是達郎的那句“逝風無限,生生不息”支撐著她,鼓勵她堅強的生活下去。宮崎駿的《起風了》中對原文改動比較大,雖然也是在療養院生活,但是沒了二郎的陪伴,女主耐不住相思之苦不顧病痛在最后的日子里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幸福地渡過最后的日子,頗有浪漫主義色彩。二郎在黑川家和菜穗子結婚,用一句“我和她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說服他做證婚人,他們承認死亡、直面死亡,在生命結束前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其實早在《神圣家族》中,堀辰雄就已表達了這種獨特的生死觀,他以芥川龍之介的自殺為素材,思考恩師的死亡,并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恩師的道路,這也是“向死而生”的一種表達吧。文章的開篇是作者堀辰雄翻譯法國詩人保爾·瓦雷《海濱墓園》的一句詩,“Le vent se lève,il faut tenter de vivre”。7在后文中被譯為“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8”。電影《逝風殘夢》中對這句話的解釋為“逝風無限,生生不息”,不過大多數版本都翻譯為“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或“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筆者認為這幾種翻譯都比較符合“向死而生”的理念。很準確的表達出了縱然生命的旅程中總會出現荊棘密布,狂風暴雨,但我們要珍惜當下,慶幸自己活在和平的年代,時代的怪圈沒有將自己圈入其中。死者應該被追念,不能被遺忘,但也不能始終被束縛在他們的離開所帶來的空虛和迷惘之中,活著的人更應該珍惜今后的生活,因為那是帶著離開的人的那份雙重的愛去迎接生活。人的生命可以消逝,但活在人們心中的人不會消失。正如《尋夢環游記》中所說:“Death is not the end of life,forgetting is the end of life.我們知道死亡終究會到來,我們的生命終究都會有結束的那一天,尤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日本與全世界為敵,發動侵略戰爭,生與死都那么不確定。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該被認真對待。文章中的他們也曾迷茫、害怕或者逃避這個話題,但是他們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要向死而生。

五.堀辰雄的“向死而生”的生死觀

有調查結果表明,日本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死與生并不是完全隔絕的,而是互相連接的,并且相信來生這個概念。日本人自古以來受佛教、神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認為“死”并不代表消逝,因為投胎轉世的觀念對他們還有很深的影響,他們認為人這一生經歷了現世還不算完整,還要經歷“來世”,這才是完整的人生旅途。日本人的“來世”思想,促使他們相信死者有靈,生死一體。

所以說日本人對待生和死的態度是很獨特的,看似不合情理甚至以唯物主義的眼光看來還有些迷信。但事實上,這種“惜生崇死”的觀念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這個民族對于生命的尊重和對現世的珍惜。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所提及:“死并非生的對立面, 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痹陔娪叭霘殠熤幸灿蓄愃票憩F:逝去并非終結,死亡是人生之門超越的重生。即:死亡并不等于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新生和死亡都是循環往復的永恒,逝去越過了人生之門,不一定就是消失,而是對人生超越的重生。日本近代文學作家從北村透谷開始拉開了自殺之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曾經說過:“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死是生的延續,把死作為起點,會獲得新生。所以在1972年4月16日的下午,人們在他的工作室發現了他的尸體,沒有遺書。

另外從日本人對櫻花的鐘愛便可以看出來,櫻花的盛開和凋零也符合日本人對生死觀的態度。櫻花的花期極短,但它們會在這極短的時間盡情的綻放自己的風采,日本人覺得這就夠了,他們贊美生之絢爛。而且櫻花凋落時也是毫不猶豫,干脆利落地落下,那種不貪生怕死的決絕態度,也讓日本人贊嘆。櫻花每到春天便會開放,也象征了一種生死的循環。這種日本人固有的生死觀對堀辰雄的“向死而生”的這種觀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雖然知道節子已經病重,已無力回天,但“我”和節子每天幸福的生活,被各對方的愛所包圍,既然結局已經無法,那就讓過程不留遺憾,不畏懼死亡的到來,將其看作是一種解脫。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者要帶著死者的愛,堅信愛能夠產生克服一切傷痛的力量,最終在精神上超越死亡,獲得新生。堀辰雄的那些面對死亡的經歷并沒有讓他消沉,他深知死亡是不可抗拒、也是不可選擇的,但是即使在死亡的威脅下,也要從容的度過剩下的時光,帶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會生活的溫馨與生命的價值,請記?。嚎v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參考文獻

[1]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M].筑摩書房,1998.

[2]馬輝.試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成因[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3]《起風了》堀辰雄 華東理工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4]喬宇芳.淺析西歐作家對堀辰雄文學創作的影響[J].吉林化工學院.

[5]宋暖.堀辰雄的生死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

[6]湯云麗.向死而生——以堀辰雄《起風了》為中心[J].吉林大學.

[7]王湧、張妍.入殮有道,生死有情——日本電影《入殮師》中所透視的日本人的生死觀[J].天津財經大學.

注 釋

[1]《起風了》 堀辰雄 華東理工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2]同上

[3]同上

[4]《起風了》 堀辰雄 華東理工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5]《起風了》 堀辰雄 華東理工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6]同上

[7]《海濱墓園》 保爾·瓦雷里 1992年出版

[8]《起風了》 堀辰雄 1938年出版

[9]《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版

猜你喜歡
生死觀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醫學生生死觀教育途徑
醫學生生死觀教育的現狀、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死亡的詩意
從《嫦娥奔月》與《竹取物語》看中日古代社會文化的不同
莊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國醫學院校生死觀教育的困境及對策
論醫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