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中國服裝史上從先秦到宋代的若干問題

2023-09-03 02:56孫機
收藏家 2023年7期

孫機

關鍵詞:中國服飾史 深衣 鮮卑裝 幞頭 帔帛

先秦時代華夏族的服裝多為上衣下裳,這是和當時的生活條件相適應的。這時先民在室內皆席地而坐,即現代所稱跪坐。但其內衣尚不完備,沒有貼身穿的合襠褲,只在股間纏裈(即兜襠布)。如若兩腿叉開,在席上“箕坐”,下身將遮蓋不周,是不雅觀的。而跪坐時用裳將下體掩起,就顯得文明、有禮貌。裳既然受到重視,遂進一步在裳前系巿(韨、蔽膝),它像一條小圍裙,被認為是“人之盛飾”之一(董仲舒《春秋繁露》)。有身份的人還在巿前掛玉佩,地位愈高,玉佩愈長。長長的玉佩垂在腹前,走路會感到不便??墒钱敃r認為身份高的人走路應當慢,甚至對步間的距離還作出種種規定,如所謂“接武”“繼武”等(《禮記· 玉藻》)。身份低的人才快步走,當時叫“趨”。以表明“君臣尊卑,遲速有節”(韋昭注《國語· 周語中》)。所以先秦時貴族的服裝乃以“褒博雍雅”為基調。

戰國時戰爭頻繁,北方游牧民族習慣騎馬,長褲與騎馬相適應,所以在他們那里流行。上身著窄袖短衣,下身著長褲,即所謂胡服。穿胡服騎馬作戰比穿上衣下裳便利得多。所以趙武靈王乃取法北族,推行“胡服騎射”。此后很快便打敗了經常騷擾趙國的中山國,成為北方強國。但胡服畢竟和上衣下裳的古裝差別太大,老派的趙國貴族乃以“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史記· 趙世家》)為由,反對胡服。最后,雙方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將衣襟自腰部接長,使之成為向身后斜裹的寬下擺,腰間再用帶子系結,這樣就可以將長褲容納在衣內。這種服裝被命名為“深衣”(圖1)。著深衣時,既可以穿長褲,又可以佩玉佩,裳和胡服的功能都適度保留。所以深衣的出現對華夏古裝并沒有造成根本性的沖擊。到了漢代,深衣更演化出不少新式樣,長褲也從武士那里向全社會推廣。

魏晉十六國以后的情況就不同了,這時草原民族洶涌南下,在北中國建立起以鮮卑族或已鮮卑化的少數民族為統治者的北朝各國。其男裝包括圓領或交領的褊衣、長褲、長靴,以及后垂披幅的鮮卑頭巾(圖2)。這種服裝與當時戰亂的環境相適應,在漢族中也得到傳播。特別是北周吸收漢族當府兵,軍裝須整齊劃一,更使鮮卑裝在漢族男子中推廣。但是北朝的統治者也注意到,他們既然已經入主中原,要統治廣大漢族人民,名正言順地當中國皇帝,則必須提倡文治,“混一戎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經過這場改革,皇帝和大臣都穿起了褒博的冠冕衣裳。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前壁浮雕《禮佛圖》(圖3)中的皇帝,應即孝文帝本人的形象。此圖中君臣的衣著與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圖4)及敦煌莫高窟220窟唐代壁畫中的服裝基本一致,可見孝文帝確已將其改革付諸實施。

隋唐時南北統一,服裝卻分成兩類:一類沿襲傳統的古裝,即孝文帝提倡的那種服裝,用作禮服;另一類繼承北朝鮮卑式的圓領缺骻袍,用作常服。這樣,隋唐男子的服裝就從自先秦至漢魏之單一的系統,變成兩個來源之復合的系統,從單軌制變成雙軌制。

唐代男子平日都穿常服,包括缺骻袍、幞頭、革帶及長靿靴。幞頭雖然是由鮮卑頭巾演變而來(圖5),但唐代男子束髻,所以幞頭的外形及系法與鮮卑頭巾已有諸多相異之處。裹幞頭時先將一塊方巾蒙在頭上,再將后面的兩個巾腳(巾角)提起,向前包住發髻扎緊,前邊的兩個巾腳反轉過來系在腦后。它起初使用的是黑色的紗或羅,垂下的巾腳是軟的,名“軟腳幞頭”(圖6)。以后在巾腳內插進金屬絲以撐起來,成為“硬腳幞頭”(圖7)。而且在發髻上套以巾子,使幞頭頂部高昂,出現了較固定的造型。革帶原來也只是一條普通的皮帶,雖然裝有帶銙等飾件,但并不拖沓。唐代常服和當時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關。前面曾提到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但那時騎的是未裝馬鐙的馬,縱馬馳騁非常吃力。公元4 世紀初我國發明了馬鐙,很快就普及開來。長靿靴正可與騎馬躡鐙配套,缺骻袍同樣也便于騎乘。而且這時建筑物的梁架結構有了改進,室內空間增高,使用起高家具,先秦時入室徒跣之俗也不再遵循。唐代男子的常服和這些變化正相適應?;\統地說,唐代男子常服的特點可用“英爽便捷”來概括。至于冠冕等禮服,當時只在典禮上或廟堂中小范圍使用,只能被視作一種特殊的服裝。

到了宋朝,服裝好像沒有產生很大的變化,但國際國內的形勢與前已頗不相同。北宋初雖然平定了南方,但對北方的用兵卻很不順利,只是在接受了相當不公平的條件后,才訂下盟約。盡管如此,但畢竟換來了和平。北宋時百年無戰爭,軍備松弛,在《清明上河圖》中所見首都汴梁的城墻,都已經頹敗成一道長滿雜樹的土坡了。不過除了北方的強敵外,對內也要防止軍閥割據再出現。趙匡胤對此采用了“杯酒釋兵權”的策略。他在酒宴上對手握重兵的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說:“所謂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顯榮耳?!保ㄉ鄄疁亍渡凼下勔婁洝肪硪唬┧⑶疫M一步表示:你們交出兵權來,盡情享受,咱們君臣之間的隔閡也就沒有了,這多好。將領們交口稱是,第二天都提出辭職;軍隊的統率權全歸皇帝。之后,連節度使的設置也取消了。宋朝的地方兵叫廂軍,也都劃歸文官領導。趙匡胤讓將領回家享樂,以免對他構成威脅。也就是說,對這些人來講,國家向他們宣布,享樂主義就是愛國主義。

北宋重文輕武,趙匡胤甚至說:“不得殺士大夫、文人及上書言事之人?!蔽娜说木秤霰容^安穩。而且,宋代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隋代雖然已經出現科考,但還不是完全開放,還有“溫卷”等做法??忌鷮懗鲆黄恼?,可以先請某位名人或大官看,他們一推薦,登科就比較有把握了。宋朝則革除了這類弊端。比如有一個辦法叫“鎖院”:在考試前幾日,主考官都要住進一個院落,不許見客,使請托無門??忌木碜舆€要“糊名”:就是把名字封起來,使考官看不到。還有“謄抄”:考生在卷子上的名字雖然封住,然而如果考官認識他的筆跡,不是還可以開后門嗎?現在讓抄手把卷子謄一遍,那種情況也就無從發生了??傊?,這時盡量設法讓考試顯得公平。而且宋代科舉錄取的名額大增,唐代科舉,每榜僅錄取進士30 人左右,北宋時進士和諸科加起來,一次竟可達千人左右。凡是有條件讀書的,都把科舉當作進身的主要途徑。中了進士要做官,而宋代的官俸之豐厚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北宋元豐改制后,官員領雙俸:“本俸”與“職錢”,還有各種補貼。加在一起,宰相一個月不少于600 貫。1 貫為1000 文。而元豐八年“米每斗三十文,粟十六文,大豆二十二文”(《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〇〇),則宰相的月薪合米2 萬斗,竟然闊到這種程度。而且宋代不是產生豪門的時代,很少有一家子三四代都當高官的。雖然這在魏晉時很平常,但宋代的官宦之家卻過不了幾代就成為平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宋代出現了文人群體。他們既不追求成為豪門,也不追求掌握軍權,而是要過上有情趣的文人生活。

宋代文人追求的情趣首要是精致,要與眾不同,甚至不惜精致得過了頭。比如裝飾園林,宋人喜用太湖石。這是從太湖水下撈起的一種石灰巖,經過水的長期沖擊與溶蝕,石頭中就出現許多空洞,當時評價它的標準是瘦、漏、透、皺:歪歪扭扭,皺皺巴巴,窟窿曲曲折折。本來好的石料應結實細致,才適合蓋房子、制碑碣,而太湖石就連鋪路也不合要求??墒撬未坏阢炅河锰摁拊?,還制造了極其擾民的“花石綱”?,F在我們看太湖石似乎不扎眼,那是因為幾百年下來習慣了的緣故。習慣成自然,老熟人再丑,你也不覺得怪。

太湖石是一種畸形的石頭,也就是說宋代文人欣賞畸形美。而在追求精致的過程中,有時還欣賞缺陷美。我們知道,宋瓷的工藝水平很高。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有一個窯叫哥窯。這個窯的問題很復雜,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哥窯的窯址。其產品的特點是開片,即瓷器表面有裂紋,因為它的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一致,胎還在膨脹的時候,釉已經凝結了,因此釉面被撐開許多裂紋。這本來是一種瑕疵,應該作為殘次品處理,但文人用欣賞缺陷美的態度來對待,反而認為它是美,制造出“百圾碎”“蒼蠅翅”“金絲鐵線”等,流傳至今仍價格不菲。

不僅缺陷美,宋人還欣賞病態美。比如金魚,它本來叫“金鯽魚”,魚鱗表層有黃色的反光。宋人將其培養成用來觀賞的病態金魚品種。它講究“突睛”,眼睛瞪出來;講究“翻腮”,魚鰓翻出來;講究身體小尾巴大,如“五花”“七花”等,完全是一副病態。它游得極慢,把它放進自然界的河流里,這種病態魚是找不到活路的。

說遠了,讓我們再回到服裝史上來。在宋代,出現了文人裝。唐代文人穿的常服和一般人差不多,宋代則有另外的款式。他們要顯示身份的時候,往往穿闊袖交領衣,戴東坡巾、華陽巾等高巾子,顯得不同凡俗??墒橇硪环矫?,宋代又常?;焱哐藕褪浪椎慕缦?。在同一張宋畫里,帝王和臣僚有穿禮服的,也有穿常服的,并不一致。唐代男裝的圓領袍,本是從挺緊湊合身的鮮卑裝演變過來的,可是宋代竟將圓領袍的袖子改得異常寬闊,似乎是要把禮服的褒博雍雅之致引進到世俗生活里來。宋太祖、太宗之正式的畫像,穿的竟然也是圓領闊袖袍。這么一改,圓領袍之便捷的特點便沒有了。更可怪的是宋代與官服配套的展腳幞頭(圖8):幞頭之兩條展腳的長度往往超過肩寬。幾名官員在一起,誰要是猛一回頭,展腳橫掃過來,會給旁邊的人一棒子。這類設計,說它是無端造作,想不為過。

宋代女裝的面貌又不相同。與唐代相較,宋代一般男裝是在加肥,而女裝是在變瘦。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者組成。裙子挺肥大,李群玉詩“裙拖六幅湘江水”,稱唐代裙裝用六幅布帛拼成。帔又名帔帛(圖9),是一條長長的大絲巾,所以李白用“云想衣裳花想容”來形容,可見唐代女裝以豐肥飄逸為基調。宋代則不同,這時雖然仍穿裙、衫,但已不施帔帛。宋代的女裙也瘦,有的有細褶,“多如眉皺”。衫外還罩一件直領對襟的褙子,約束得緊緊的。于劉宗古《瑤臺步月圖》(圖10)等宋畫中見到的婦女,都纖弱得不像樣子??偟恼f來,宋代服裝的風格似可用“拘謹造作”來概括。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一種令人難堪的習俗:纏足。

我國婦女何時開始纏足?曾有人以杜牧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為據,認為唐代已經纏足,其實不然。唐代通用的唐大尺長30 厘米,“減四分”即減去2/5,尚余18 厘米。如果一位女孩身高1.5 米左右,腳長18 厘米還是說得過去的?!肮p云”也可能指羅裙的下擺,不一定指纏腳布。而且從唐墓所出女墓主的骨架以及出土的陶俑、壁畫看,唐代婦女絕未纏足。這種做法始于北宋。陶宗儀《輟耕錄》卷一〇引《道山新聞》稱:纏足在“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以后,“人人相效,以不為者恥”?!稐鞔靶穭t說,宣和以后,開封“花靴弓屣,窮極金翠”??梢姀纳褡?、哲宗到徽宗這幾朝,是北宋纏足興起的關鍵時期。對于一種要付出如此痛苦的代價的習俗來說,于其初起的節點上,假若沒有大人物熱捧,很難形成氣候。而這時出面歌頌纏足的名家就是蘇東坡。他說,“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追隨蘇東坡的秦少游有“腳上鞋兒四寸羅”之句,黃山谷有“從伊便、窄襪弓鞋”之句,和晚明時“蓮癖”們的腔調已經近似。這幫蘇門學士欠下了從北宋到民初億萬漢族婦女一筆還不清的債。

不過也應當看到,我國自古便欣賞女子的“細步”。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就說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逗鬂h書· 梁統傳》說梁冀妻孫壽作“折腰步……以為媚惑”。李賢注引《風俗通義》稱“折腰步者,足不任體”。東漢張衡《南都賦》曰“羅襪躡蹀而容與”,呂向注:“躡蹀,小取步而行?!辈苤驳摹堵迳褓x》也說:“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边@些說法推崇的都是一種裊娜的步態??墒且龅竭@一點,不一定非纏足不可。

京劇旦角跑圓場時邁的也是小碎步,只要輕快利落,照樣贏得掌聲。那么為什么宋代的家長們非要用如此極端的手段對待女孩,從而釀成如此荒謬的悲劇呢?則或與當時的人生哲學、社會風尚、婦女地位、審美理念均不無關系,光講服飾史怕難以說得透徹。盡管如此,但這和當時一部分文人生活優裕之后,異想天開地追求畸形美的陋習,仍然撇不開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