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明代鞋履的形制

2023-09-03 02:56蔣玉秋
收藏家 2023年7期
關鍵詞:明代

蔣玉秋

關鍵詞:明代 鞋履 形制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履,足所依也?!鼻宕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稱:“古曰屨,漢以后曰履,今曰鞵(通鞋)?!笨梢?,不同時期對足衣的稱謂不同,或以制作質料而命名,或因地區而異,或根據穿用場合有不同分類。文獻資料表明,明代“履”的稱謂仍在沿用,多用于正式場合,而“鞋”的稱謂則更廣泛地用于日常裝扮之表述。本文討論的明代鞋履集中于矮幫的形制,高筒的靴暫不列入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明代大量文獻中見有對鞋履的記載,在官修史書、典章、會要等文獻中,多記錄有鞋履穿用的禮制規范。在明代小說、軼事、筆記、方志中也能獲得大量關于鞋履品類、名稱、顏色、材料、工藝等信息。然而,僅根據文獻信息,還不能確切地了解明代鞋履的整體風貌。幸運的是,中國出土了數量較多的明代鞋履,也有少量傳世文物留存,這為開展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此外,現有大量存世的明人畫像中,也通過與人物身份及服裝搭配的方式繪有鞋履。因此,從文獻、實物、圖像的三重互證中,可以整體了解明代鞋履的風貌。

一、明代鞋履的主要實物遺存

根據已知明墓考古報告,見有出土鞋履的墓葬為19處;傳世鞋履收藏為1 處。年代涉及洪武、宣德、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出土及傳世明代鞋履共計28 雙,其中男子鞋履13 雙(圖1),其基本信息見表1。女子鞋履15 雙(圖2),其基本信息見表2。

二、明代鞋履的品類與形制

根據對已知出土及傳世明代鞋履文物的分析,可以發現男子鞋履形制的主要區別在于鞋頭的特征,具體可以分為尖頭鞋和圓頭鞋兩種。女子鞋履形制的主要區別在于鞋底和鞋尖的特征,具體可以分為平底鞋與高底鞋;鞋尖基本為翹頭,但起翹量大小各有差異。

(一)明代男子鞋履形制

1. 尖頭鞋

明代男子尖頭鞋實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頭為尖形并向上微翹,鞋臉較短,鞋口較淺并向內也呈尖形,其正、側面形制見圖3 所示。尖頭鞋也被稱為“勾履”,或“翹尖履”,鞋頭勾尖向后,稍作彎曲狀。在江蘇江陰葉家宕明墓(圖⑤)、浙江桐鄉濮院楊家橋明墓(圖⑦)、江蘇泰州西郊明胡玉墓(圖⑩)、四川巴中明墓(圖?)出土的男鞋皆為此種類型。在魯荒王墓出土有尖形鞋墊,應為尖頭鞋的鞋底,圖②中左側的尖形鞋底前寬為6.4 厘米,后寬為6.8 厘米,其尺寸比同一墓葬出土的圓形鞋鞋底明顯窄1 厘米~ 2 厘米。從文物出土時代來看,男子尖頭鞋流行于明代洪武、天順、弘治、嘉靖以后等時期,可以說貫穿有明一代。從穿著者身份而言,涉及藩王、官員、士人等。

2. 云頭鞋

明代男子云頭鞋實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頭多為圓頭,其上飾有云頭紋,鞋臉較長,鞋口較深。在南京西善橋明代長春真人墓(圖⑥)、上海寶山區黃孟瑄夫婦墓(圖⑧)、湖北廣濟張懋夫婦合葬墓出土的男鞋(圖?)皆為飾有云頭的鞋,其中南京西善橋明代長春真人墓出土的云頭鞋,特征為雙鼻,其云頭的裝飾方式是用與鞋面相同的面料剪出祥云的形狀,再疊加在鞋頭前臉上,并以深色線鎖邊,其細節見圖4 所示,其形制見圖5 所示。此外,山東孔府舊藏傳世衍圣公云頭朝履一雙(圖?),特征為雙鼻,在鞋頭和鞋后跟部以白色絳線盤出云朵紋樣,鞋身主體顏色為紅色,鞋口、鞋鼻、鞋緣以藍色鑲邊,其形制見圖6 所示,其細節見圖7 所示。已知的男子云頭鞋文物年代涉及明代宣德、成化、正德等時期,穿著者身份為公、道士、處士等。

云頭鞋本為朝履,最早是天子穿的鞋。明代時,云頭履被用作官員的朝鞋、官履,與朝服相匹配。因“云”有“平步青云”的祝福寓意,故云頭履也被稱作步云履、登云履、承云履。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的地方文獻中多記載普通人僭越身份穿云頭履的情況:

巾服漸歸儉素,但制裁雜異,屢禁未革?!挠性祁^履。(嘉靖《廣平府志· 風俗志》)

舊時衣服多中度,今皆寬博大袖矣……舊時妝飾多樸素,今皆珠翠錦繡矣?!f時士族不穿履,今則樂工鞋皆云頭矣。(嘉靖《渭南縣志》)

三十五年詔禁官民奢侈?!棵癫蛔裰贫?,一概混用忠靜衣冠及周子、陽明等巾,云頭等履,貴賤上下全無分別。(嘉靖《宣府鎮志· 風俗考》)

俗侈而凌僣,方巾盈路,士夫名器為村富所竊,而屠販、奴隸亦有著云履而白領緣者。(萬歷《福安縣志· 風俗》)

庸流么麼賤品亦帶方頭巾,莫知禁厲,其俳優隸卒窮居負販之徒躡云頭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為異。(萬歷《通州志· 風俗》)

日來俗尚浸奢,男必漢唐宋錦,女必金玉翠餙,冠履華靡尤甚,凌云、東坡、忠靖匾巾,赤舄云頭箱邊,片瓦照耀于街間而殆無貴賤。(萬歷《富平縣志· 習俗志》)

萬歷初,庶民穿腃靸,儒生穿雙臉鞋,非鄉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廂邊云頭履(俗稱朝鞋)。至近日,而門快輿皂無非云履,醫卜星相莫不方巾。(顧炎武《日知錄》引《內丘縣志》)

從這些文獻記載中可知相對于明初服飾儉樸的風氣與貴賤有差的服飾制度,明晚期服飾奢侈僭越的現象已是積弊日久,難以革除,而云頭鞋的僭越穿用更是一種直接的體現。

雖然明代出土女子鞋履實物中未見有云頭履,但在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中有大量女子穿云頭履的描寫,可見云頭履并非男子專屬。如:

(潘金蓮)通花汗巾兒,袖中兒邊搭剌。香袋兒身邊低掛,抹胸兒重重紐扣,褲腿兒臟頭垂下。往下看,尖趫趫金蓮小腳,云頭巧緝山牙,老鴉鞋兒白綾高底,步香塵偏襯登踏。(第二回)

薛嫂向前用手掀起婦人(孟玉樓)裙子來,裙邊露出一對剛三寸恰半扠,一對尖尖趫趫金蓮來,腳穿著大紅遍地金云頭白綾高底鞋兒。(第七回)

(西門慶)坐在上面椅子上,因看見婦人(潘金蓮)上穿沉香色水緯羅對衿衫兒,五色縐紗眉子,下著白碾光絹挑線裙兒,裙邊大紅光素段子白綾高底羊皮金云頭鞋兒。(第十九回)

良久,王六兒引著女兒愛姐出來拜見。這西門慶且不看他女兒,不轉睛只看婦人。見他上穿著紫綾襖兒,玄色段紅比甲;玉色裙子下邊,顯著趫趫的兩只腳兒,穿著老鴉段子羊皮金云頭鞋兒。(第三十七回)

由此可見,女子穿云頭鞋是晚明時期非常流行的現象,制作云頭的方式有緝繡、羊皮金鑲邊等方式。

(二)明代女子鞋履形制

1. 平底鞋

明代女子平底鞋實物的形制特征是平底,鞋臉較短,鞋幫較深,鞋頭多為翹頭,也被稱為“弓鞋”,其形制見圖8 所示。已知出土明代鞋履實物中絕大部分為平底鞋,如上海寶山區黃孟瑄夫婦墓(圖⑨)、江西南昌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圖?)、江蘇泰州劉鑒夫婦合葬墓(圖?)、劉濟夫婦合葬墓(圖?)江蘇無錫七房橋錢樟夫婦墓(圖?)、浙江嘉興王店李家墳明墓(圖?)等。已知的女子平底鞋文物年代涉及明代成化、弘治、嘉靖、萬歷等時期,穿著者身份為王妃、命婦、孺人等。

在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中,有多處關于平底鞋穿用的描寫:

婦人(潘金蓮)拿在手內,取過他的那只來一比,都是大紅四季花嵌八寶段子白綾平底繡花鞋兒,綠提根兒,藍口金兒。惟有鞋上鎖線兒差些:一只是紗綠鎖線兒,一只是翠藍鎖線兒,不仔細認不出來。(第二十八回)

(王六兒)身上穿紫潞綢襖兒,玄色一塊瓦領披襖兒;白挑線絹裙子下邊,顯著趫趫兩只金蓮,穿老鴉段子紗綠鎖線的平底鞋兒。(第四十二回)

平底鞋的鞋型瘦長,多有“提跟”。提跟,也稱“拽靶”“曳拔”,是在女子弓鞋內后跟處釘綴的一條長布片,外露的部位常施以刺繡作為裝飾。明代女子纏足,纏足以小為時尚。從出土實物的尺寸可知,弓鞋大多偏緊,而要使這樣的小鞋穿上腳,非借助于提跟不可。因此,提跟兼具裝飾與實用的雙重功能。

從文獻記載和小說描述還可知,女子平底鞋的穿用方式既可以日常外穿,也用于就寢時穿用,稱為“睡鞋”。在《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八回中描寫潘金蓮“腳上穿著兩只紗綢子睡鞋兒,大紅提根兒”。此外,還有一些詠睡鞋的詩曲:

雙鳳銜花宮樣彎,窄玉圈金三寸慳。綠窗靜翠簾閑。似錦鴛日晚,并宿向雕闌。(元喬吉《睡鞋兒》)

斗帳香篝不漏煙,睡鞋暖窄困春眠。教郎被底摩挲過,忽見紅幫露枕邊。(明王彥泓《即夕口占絕句十二首· 其五》)

此外明代才子唐寅《落花詩》中有“愛惜難將窮袴贈,凋零似把睡鞋留”。睡鞋的更具體的功用是保證纏腳布不松弛,《清稗類鈔· 服飾類》云:

睡鞋,纏足婦女所著以就寢者。蓋非此,則行纏必馳,且藉以使惡臭不外泄也。

從出土平底鞋實物尺寸來看,鞋長在20 厘米~ 23厘米之間,這樣的長度和天足的長度差別不大。而纏足的尺寸遠小于平底鞋的長度,令人不解。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 聲容部》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讀:

近有矯其弊者,窄小金蓮,皆用平底,使與偽造者有別。殊不知此制一設,則人人向高底乞靈。高底之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則大者亦小,無之則小者亦大。嘗有三寸無底之足,與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處,反覺四五寸之小,而二三寸之大者。

從中我們可知,三寸的纏足穿四五寸長的鞋是為常事。

2. 厚底/ 高底鞋

明代女子高底鞋實物在目前公開的考古報告中,有兩種風格。其一是出土于江西南城益宣王朱翊鈏夫婦合葬墓之元妃李英姑棺內,文物年代為萬歷時期。其形制特征是鞋底為通體高底,將其稱為“厚底鞋”可能更加準確,該鞋底厚1.5 厘米,鞋頭上翹并內勾,鞋后有提跟,整個鞋面和提跟施有刺繡(圖9)。另一件是出土于定陵萬歷皇后棺內,受限于考古報告,對其尺寸等信息沒有過多記載。從文物圖(圖10)像來看,鞋后跟為圓形高底,鞋跟外罩一層絲綢,鞋頭為尖形上翹內勾。這種類型應更符合明代文獻中記載的高底鞋形象:

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越瘦,可謂制之盡美而又盡善者矣。(清李漁《閑情偶寄· 聲容部》)

書中解釋了穿著有底與無底女鞋的不同效果――“以有底則指尖向下,而禿者疑尖;無底則玉筍朝天,而尖者似禿故也”。墊高的鞋后跟,才能營造出“指尖向下”的穿著效果。

明代之后學者曾解讀高底鞋流行的原因,有平底鞋“不如高底鞋好著”一說。這是因為高底鞋內有配合弓足的弧形坡度,能形成“有底則指尖向下”的效果。民國時期徐珂《清稗類鈔· 服飾類》:

高底,削木為之,上豐下殺,略如弓形,纏足之婦女以為鞋底,欲掩其足之大也。墊于鞋之外者,謂之外高底,墊之鞋之內者,謂之里高底,取其后高而足尖向地也。

可知高底鞋的作用可以使女子纏足在視覺上看上去更瘦更小。

關于高底鞋的高底所用之料,有木質、氈質等,《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孟玉樓對潘金蓮說:

你平白又做平底子紅鞋做甚么?不如高底好看。你若嫌木底子響腳,也似我用氈底子,卻不好?走著又不響。

此外該小說中還有多處提及“白綾高底鞋”:

只見潘金蓮上穿了丁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衿襖兒,白綾豎領,妝花眉子,溜金蜂趕菊鈕扣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云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大紅段子白綾高底鞋,妝花膝褲,青寶石墜子,珠子箍。(第十四回)

婦人(林太太)頭上戴著金絲翠葉冠兒,身穿白綾寬袖襖兒,沉香色遍地金妝花段子鶴氅,大紅宮錦寬襕裙子,老鴉白綾高底扣花鞋兒。(第六十九回)

(月娘)玉色綾寬襕裙,耳邊二珠環兒,金鳳釵梳,胸前帶著金三事?領兒,裙邊紫遍地金八條穗子的荷包,五色鑰匙線帶兒,紫遍地金扣花白綾高底鞋兒。(第七十八回)

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高底鞋的顏色、用料有多種,尤其流行的是“白綾高底鞋”,這里的“白綾”并不是制作鞋的面料,而是制作鞋底的用料。白色的鞋底與“紅色”“老鴉色”“紫色”鞋面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

3. 翹頭鞋

無論平底鞋還是高底鞋,明代女子鞋履多為翹頭并向內勾,起翹尺度有高有底,勾頭有大有小,各不相同,其基本形制見圖11 所示。

明代女子翹頭鞋的鞋頭有很多花樣,在小說《金瓶梅詞話》中有多處描述:

西門慶恰進門檻,看見二人(孟玉樓和潘金蓮)家常都帶著銀絲?髻,露著四鬢,耳邊青寶石墜子,白紗衫兒,銀紅比甲,挑線裙子,雙彎尖趫紅鴛瘦小鞋。(第十一回)

他渾家李瓶兒,夏月間戴著銀絲?髻,金鑲紫瑛墜子,藕絲對衿衫,白紗挑線鑲邊裙,裙邊露一對紅鴛鳳嘴,尖尖趫趫小腳立在二門里臺基上,手中正拿一只紗綠潞綢鞋扇。(第十三回)

金蓮道:“要做一雙大紅鞋,素段子,白綾平底鞋兒,鞋尖兒上扣繡鸚鵡摘桃?!保ǖ诙呕兀?/p>

月娘上穿柳綠杭絹對衿襖兒,淺藍水綢裙子,金紅鳳頭高底鞋兒。(第五十六回)

原來愛月兒旋往房中新妝打扮出來,上著煙里火回紋錦對衿襖兒,鵝黃杭絹點翠縷金裙,妝花膝褲,大紅鳳嘴鞋兒。(第六十八回)

從上述描述可以總結出:女子翹頭鞋的鞋頭裝飾花樣有鳳嘴、鳳頭、鴛鴦、鸚鵡摘桃等。其中鳳頭、鴛鴦頭應為鞋頭整體立體造型,而鸚鵡摘桃為鞋尖上平面扣繡的紋樣。清代李漁《閑情偶寄· 聲容部》稱:

從來名婦人之鞋者,必曰鳳頭。世人顧名思義,遂以金銀制鳳,綴于鞋尖以實之。

在山西鄒縣四府廠村明墓也曾出土一雙鳳頭石鞋(圖12),其形制與明墓出土翹頭鞋相似,鳳頭造型尤為明顯。

三、明代鞋履的用料與顏色

明代出土鞋履實物的材料有白棉布、藍印花布、麻布、云紋緞、素緞等。在明代文獻中,依據材質來命名的鞋履還有很多種,如芒鞋、草鞋、藤鞋、葛鞋、麻鞋、棕鞋、蒲鞋、線鞋、秧鞋、木鞋、皮鞋、釘鞋、絲鞋等。在地方志中還記有各地的特色鞋履,如崇禎時期《松江府志》“俗變· 履襪之變”條云:

舊制,民間多用布履,有鑲履,為二鑲三鑲之制,色用青藍或紅綠為朝鞋。今履用純紅及各色,鑲者少用,又有道鞋、毬鞋、靴頭鞋,其面淺而稍澗者曰董鞋,有彩線組為花者為網繡鞋,亦有紗制襯以皮金者,有裂布而組之為布條鞋。襪制初窄,后寬大,短面稱其履,多有以紗羅?綾為主。市中造襪客為收買,曰尤墩布襪。

這一記載道出了明末鞋履品類、材質、顏色、工藝的多元變化。以下擇典型鞋履用料進行說明。

(一)明代鞋履的用料

1. 錦緞鞋

緞,是明代最流行的織物,古籍中多用“段”字。緞的組織結構是其經絲或緯絲中,只有一種顯露于織物表面,浮線較長而外觀光亮,質地緊密,手感滑軟?!短焖戒洝分杏涊d的“織金妝花緞等匹”項絲織品種大類中,有多一半是緞類織物,品種包括素緞、云緞、暗花緞、暗花云緞、補緞、暗花補緞、閃緞、兩色緞、織金緞、遍地金緞、妝花遍地金緞、妝花緞、織金妝花緞等?!督鹌棵吩~話》中描寫鞋履的緞有:緞子、大紅緞、光素緞子、墨青素緞、十樣錦緞等。

素緞,指單色、表面不提織花紋的光素緞織物。所謂“光”,因緞織物外觀光亮平滑,而對素緞來說,這一特點更為突出,故特稱“光素段子”,常作為尊貴華麗的禮服用料。江西南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大衫,即為素緞材質,它與霞帔、鳳冠組成配伍,是明代宗室女性的最高級別禮服。

錦緞,是對高級多彩提花絲織物的概稱。在中國古代絲織物中,“錦”是技術水平最高的織物,明代最著名的織錦是四川地區生產的蜀錦、以妝花緞為代表的南京云錦和蘇州宋錦。纻絲與緞名稱在明代并存通用,《明會典》記載纻絲是官營織染局每年所造緞匹的主要品種,崇禎《吳縣志》稱:“纻絲,上者曰清水,次之曰帽段,又次曰倒挽,最下曰丈八頭?!泵鲿r,緞織物的提花工藝高度發展,成為高級絲織品中最流行的品種。因而,錦緞也就成為習慣用的稱謂。十樣錦緞,指花樣繁多的彩色提花緞子,經典紋樣有長安竹、天下樂、獅團、雕龍、宜男、寶界地、方勝、象眼、八答暈、鐵梗襄荷等。

2. 金料鞋

明代高級紡織品多用金,有織金、皮金等。文獻中記載的金料鞋有遍地金、羊皮金等。

遍地金,也被稱為金寶地、遍地錦,是明代妝花金錦的一種,是非常高級的用料。所謂遍地金,就是以金線織滿地,再在滿金地上織出五彩圖案,金彩輝映,富麗堂皇?!督鹌棵吩~話》第七十八回記載:

(月娘)頭戴翡白縐紗金梁冠兒,海獺臥兔,白綾對衿襖兒,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玉色綾寬襕裙,耳邊二珠環兒,金鳳釵梳,胸前帶著金三事?領兒,裙邊紫遍地金八條穗子的荷包,五色鑰匙線帶兒,紫遍地金扣花白綾高底鞋兒。

不僅鞋是遍地金,比甲和荷包也是遍地金。

羊皮金鞋在《金瓶梅詞話》中多次出現:

(潘金蓮)下著白碾光絹挑線裙兒,裙邊大紅光素段子白綾高底羊皮金云頭鞋兒。(第十九回)

孟玉樓上穿鴉青段子襖兒,鵝黃綢裙子,桃紅素羅羊皮金滾口高底鞋兒。(第五十六回)

(王六兒)腳下老鴉青光素段子高底鞋兒,羊皮金緝的云頭兒。(第六十一回)

從描述中可知,制鞋用的羊皮金用于云頭、鞋口等部位,金燦燦的顏色起到強化緣邊的作用。明代羊皮金有兩種指代:一是作為基礎材料的羊皮金,即將金箔復合在干羊皮上,單位以“張”計;二是以羊皮金材料做成的金織錦緞絲織品。這在方志中多有記載:

五金之屬,金箔、銀箔、盤金、金線、羊皮金。(崇禎《吳縣志》)

金銀,大金箔百帖例六分,小三分。羊皮金百張例。(道光《廈門志》)

金箔鋪能造金箔、銀箔,以金箔所用為廣,莊嚴佛像及丹漆房屋器具者均需用之,每年銷行不少。又有羊皮金,做婦女衣袖裙鞋之飾品。(民國《新纂云南通志》)

可見羊皮金是與金箔、金線并稱的金織品基礎材料。這在明萬歷時期《常州府志》也得到了佐證:

奉派羊皮金花緞二千二百八十匹,其先次坐來二十五匹,已行布政司支銀二千一百七十二兩,買版絨綿皮金等料。

3. 蒲草鞋

蒲鞋,是一種以蒲草編織的涼鞋?!督鹌棵吩~話》中多次提到蒲鞋:

(陳經濟)頭戴孝巾,身穿白綢道袍,蔥白段氅衣,蒲鞋絨襪,與伯爵等作揖,打橫坐下。(第六十七回)

須臾圍了許多人,旁邊閃過一個人(飛天鬼侯林兒)來,青高裝帽子,勒著手帕,倒披紫襖,白布縼之立子,精著兩條腿,靸著蒲鞋。(第九十六回)

成書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云間據目鈔》載:

宕口蒲鞋,舊云陳橋,俱尚滑頭,初亦珍異之,結者皆用稻梁心,亦絕無黃草。自宜興史姓者客于松,以黃草結宕口鞋甚精,貴公子爭以重價購之,謂之史大蒲鞋。此后宜興業履者率以五六人為群,列肆郡中幾百余家,價始甚賤,土人亦爭受其業。

這里提及的蒲鞋產地為宜興宕口陳橋。此外,從記載中也可知當時鞋履已作為商品在市肆中買賣,仇英《南都繁會圖》中就繪有鞋鋪的場景(圖13)?!督鹌棵吩~話》第二回提及:

(西門慶)長腰身,穿綠羅褶兒;腳下細結底陳橋鞋兒,清水布襪兒,腿上勒著兩扇玄色挑絲護膝兒。

此外在崇明、揚州、泰州、太蒼州、吳江、江陰的地方志中也記載當地生產蒲鞋。

其中芒鞋和麻鞋多出現于對素樸著裝人士的描述中,如“芒鞋布袍,儀狀甚古”“芒鞋竹杖”“蔾杖芒鞋”“短衣芒鞋”“布襪麻鞋”“青袍麻鞋”等。如嘉靖時期《太平府志》載:

白麻,自城以達于鄉,無家不植,皆以織網制鞋,因婦女不攻蠶桑,不績麻枲而專于此也。

就是講專門以制麻鞋為業的地方風俗。

(二)明代鞋履的顏色

1. 男子鞋履顏色

文獻中記載的男子鞋履顏色有黃、赤、玄、黑、青、素等。

根據《明史· 輿服志》的記載,皇帝舄履的顏色有:黃、赤、朱、玄、黑?!埃ê槲洌┦?,定袞冕之制?!S襪黃舄?!?,更定袞冕……朱襪赤舄。永樂三年……襪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純,以黃飾舄首。嘉靖八年……朱襪赤舄……”此外皇帝通天冠服用“白襪赤舄”、皮弁服用“白襪黑舄”、武弁服用赤舄、常服用玄履白襪。

親王和官員的履用色有皂、黑、素?!坝H王保和冠服……履用皂綠結,白襪”,“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俱用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官員忠靜冠服……素履,青綠絳結,白襪”。官員皆穿白襪,而皂色、素色的履常用青綠色的絳結裝飾。士人也多穿黑履(圖14)。

從文獻記載而言,黃、赤二色,為皇帝舄履的專屬用色。在《明史· 輿服志》“文武官朝服”條中也明確記載:“萬歷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毋僭躡朱履?!倍聦嵣厦鞔鐾恋男奈奈锖蛨D像中卻有大量男子穿朱履的形象(圖15)?!犊妥樥Z》卷一“巾履”條有:

南都服飾,在慶、歷前猶為樸謹,官戴忠靜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來,殊形詭制,日異月新?!阒?,昔惟云履、素履,無它異式,今則又有方頭、短臉、毬鞋、羅漢靸、僧鞋,其跟益務為淺薄,至拖曳而后成步,其色則紅、紫、黃、綠,亡所不有。

從明人筆記中可以看出,明初尚素履之風,到明末已經轉變為流行各色鞋履。此外,青色多為僧道、文士鞋履常用色(圖16)。

2. 女子鞋履顏色

文獻中記載的女子鞋履顏色有青、紅、素、白等。根據《明史· 輿服志》的記載,皇后、皇妃、皇嬪及內命婦的冠服禮服、常服均用青襪青舄。遺憾的是明代女性容像均不露腳和鞋,難以從圖像中尋找鞋履顏色佐證。

在《金瓶梅詞話》小說中描述民間女子鞋履顏色,有大紅、桃紅、金紅、鴉青、素白、蔥白、沙綠等色。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紅色系的鞋,如:紅鴛瘦小鞋、紅鴛鳳嘴鞋、大紅鞋、大紅鳳嘴鞋、大紅段子白綾高底鞋、大紅十樣錦鞋、紅睡鞋、大紅遍地金云頭白綾高底鞋、大紅光素段子白綾高底羊皮金云頭鞋、大紅四季花嵌八寶段子白綾平底繡花鞋、大紅鞋素段子白綾平底鞋、金紅鳳頭高底鞋、桃紅素羅羊皮金滾口高底鞋。從描述中可知,無論鞋的形制是高底,還是平底,材料是素緞,還是錦緞,都流行用紅色,尤其是大紅色。

鴉青也是《金瓶梅詞話》中提及較多的鞋色,是黑(烏)青色中帶有紅光的深青色。如:

(王六兒)玉色裙子下邊,顯著趫趫的兩只腳兒,穿著老鴉段子羊皮金云頭鞋兒。(第三十七回)

(王六兒)白挑線絹裙子下邊,顯著趫趫兩只金蓮,穿老鴉段子紗綠鎖線的平底鞋兒。(第四十二回)

(王六兒)腳下老鴉青光素段子高底鞋兒,羊皮金緝的云頭兒。(第六十一回)

(林太太)大紅宮錦寬襕裙子,老鴉白綾高底扣花鞋兒。(第六十九回)

明時,白衣素鞋本是烈女守孝以示清操的鞋,但至明末時卻流行素衣、素服和素鞋,如山東博物館藏有衍圣公夫人繡花白羅裙?!督鹌棵吩~話》中也有白鞋的描述:

西門慶見如意兒穿著玉色對衿襖兒,白布裙子,蔥白段子紗綠高底鞋兒,薄施朱粉。(第七十四回)

四、從鞋履形制看明代服飾的禮與俗

通過對明代鞋履遺存的實物分析,可以發現明代鞋履物質性特征豐富。在形制上有明確的性別之分,其中男子鞋履形制根據鞋頭的差異,有方、圓之分,女子鞋履形制根據鞋底的特征,有平底與高底之別。明代鞋履所用的材料多元,見有棉、麻、綾、錦、緞等。

履以踐禮,明代鞋履與服飾的配伍和禮制息息相關。帝王的朱襪赤舄承載赤子丹心之寓,朝服云履借意平步青云之志。鞋以尚俗,明代鞋履的流行與其時代風俗密不可分。女子尖頭鞋上的鸚鵡摘桃取白頭偕老之意,男子日常蔾杖芒鞋以追慕古之儀??傊?,明代的鞋履與服飾相配伍,與穿用者的身份和穿用場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明代服飾文化,體現著服飾之禮與日用之俗。

猜你喜歡
明代
論明代文人茶畫中的審美意蘊
淺論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的表現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現 寶藏增輝
明代中后期山水畫發展情況梳理
明代官員如何發揮諫言監督作用
明代貴州衛學與地域文化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