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兒童音樂素養培育新模式

2023-09-03 07:53祁婧丹華黃燦謝呈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7期
關鍵詞:早期教育音樂素養

祁婧丹華 黃燦 謝呈

摘? 要:疫情時代校外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學前音樂素養階段。單純的線上或單純的線下在這個特殊時期都使得音樂素養教育的模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介紹中國兒童中心興趣培養部研發的一種早期音樂素養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方式,其能夠在疫情時期與非疫情時期保證早期音樂素養教育的完整性。在融合線上與線下、AI互動科技、“音樂與動作”理論實踐結合下,希冀解決在疫情時代與后疫情時代校外音樂素養課程的發展問題,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音樂素養? 早期教育? 線上與線下

本文意在介紹(中國兒童中心)CNCC在疫情以及后疫情時代的早期音樂素養課程線上與線下新模式探索,同時圍繞K6音樂素養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對于家長認知以及幼兒教育的幫助,進而構建一種音樂素養伴隨每一天的課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此模式能夠有效應對突發事件下校外教育教學環境的改變,進而構建和諧社會。

一、研究緣起

(一)研究中的現實問題

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幾乎所有的線下校外教育停擺,對于校外教育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同時對于適齡兒童在關鍵期的教育也存在諸多遺憾,且所有的教育全部在線上進行。中國兒童中心興趣培養部探索了一種新的線上與線下教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學齡前兒童音樂素養純感性認知的弊端,使學齡前兒童在保有充分感性認知的前提下,在游戲中逐漸強化理性認知。

(二)研究起因

1.純感性認知的弊端。音樂素養教育是一種兼具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學習模式。當今無論是市場中早期教育機構還是傳統音樂素養教學法,均傾向于對兒童進行被動感知與主動感知結合的教育方式。一般早期音樂素養教育為每周一次課,課后并無與課程相關的幼兒獨自學習以及親子家庭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早期教育橫軸上做到無限大,縱軸則無法有效保證進度與學習效果。

2. 疫情與后疫情時代下的教育。早期音樂素養課程體系注重幼兒的“在場性”,以感性認知體驗為主,理性認知為輔。在這樣的情況下,純線上教學缺失課程中培養孩子的“社會社交”屬性,無疑與音樂素養能力提高的目標相悖。

3. 動作作為認知工具的重要性。課程理論體系與實踐均將動作作為課程體系建構的重中之重。動作作為人類基礎表達工具與認知工具(具身認知),符合幼兒好動的天性,順從天性的同時進行聽覺訓練的反饋,除去動作認知層面,在授課過程中能夠有效促使聽覺刺激的動作反饋。

二、CNCC音樂素養課程體系

(一)課程理論依據

根據體態律動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設置課程模式,以“音樂與動作”為主要脈絡進行課程設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誕生的《具有中國文化敏感性的體態律動》[1]對于我國幼兒音樂素養教育具有極大的理論指導性。

CNCC音樂素養課程體系是一個涵蓋0~6歲兒童的具有音樂與動作雙向進行的教育實踐理論。理論主要由六個模塊構成,且這六個模塊相互影響與重復出現。在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了特別的發展層級要求:音樂、動作、感知體驗、概念教育、個人表達、社會社交[2]。六種發展模塊的內容均有交叉重復,模塊之間彼此獨立,同時注重相互之間的聯結性。

1. 音樂。課程以音樂素養為主,其重點理論依據則以正式學習期與非正式學習期來劃分。正式學習期包含不同的音樂素養概念,如識譜、音高、音階、雙聲部、多聲部、辨聽、曲式、節奏、節拍等內容。非正式學習期則是在課程初期即通過身體對音樂的反饋、音樂動作游戲等內容讓幼兒通過聽覺、動覺、觸覺多次體驗非正式學習的感受,并形成先決經驗。

2. 動作(具身認知)。在動作方面通過音樂節奏與身體節奏進行融合,通過聽覺信號的接收與動覺輸出做到對于內容的掌握,其符合幼兒好動的特性。因此,運動覺作為所有感官知覺的基礎持續存在[3]。同時也使得教師掌握幼兒對于聽覺敏感度及內容的完成度,達到即時性的課堂反饋。讓·皮亞杰在《智力心理學》中談到了律動和節奏的重要性,構成智力發展的結構和基本形式的順序是節奏、規則和社會分組[4]。

3. 感知體驗(感性認知)。人類獲得信息的過程是先通過感知器官接收,接著由中樞神經系統傳入大腦進行處理,然后通過動覺神經元輸出[5]。對于幼兒來說,其成長主要是不斷通過感知器官接受刺激,并且將不同的神經元進行聯結并鞏固聯結的過程。

4. 概念教育。課程框架中的概念教育主要指理性認知的程度,而這一程度重點關注在學生的認知層面。在此方面我們可以將概念教育理解為傳統教育的行課模式中的第一步,而在此模式之下處于第三步驟,也就是說,通過感知—體驗—理解—表達的行課進行理性認知[6]。

5. 個人表達。個人表達主要放置在個人的創造力發展方面。在體態律動課程中,孩子學習如何用相同的刺激源進行不同的表達,如音樂、舞蹈、語言、圖畫、新媒體、與道具一起進行表達等一系列創意表達過程[7]。

6. 社會社交。社會社交作為模式中的重要模塊,率先從對自我的感知出發。社會社交理論目標的學習亦按照人類神經適應性的三個驅動力進行活動,分別是社會聯結、心智解讀、社會和諧[8]。

(二)課程模式

通過課程模式的設置可有效解決上文提到的兩大問題。課程模式分為兩種:線下為主結合線上式、線上AI互動式。這兩種模式均伴有共同的課程體系特征,即“音樂素養伴隨每一天”的概念。

1.線下為主結合線上式。線下課程作為常規課的同時將感性與理性認知結合。課程的主體為線下課程,線下課程包含兩個重要概念:主動感知與被動感知。幼兒通過聽覺信號、語言信號,使用身體、語言、歌唱進行反饋,其中以身體為先的方式進行課程體系的訓練自達爾克羅茲方法開創后影響了大批音樂藝術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采用AI 互動新模式將理性的音樂素養內容通過動畫的形式表達,使得課程中主動感知知識的能力通過AI互動進行深化。

線下活動的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活動結束后,進行周內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結合的學習:(1) AI互動游戲的課后練習(理性認知);(2)親子音樂時光伴聽(感性認知);(3)錄播課程引導。在“AI互動游戲的課后練習”中,家長登錄CNCC音樂素養課程模式體系App,對進行本周課程內容AI互動游戲,并且App會對游戲結果進行反饋。教師在授課中觀察學生感性認知狀態外,對理性認知進行測評,進而為下一節課的變化做準備。

2. 線上AI互動式。目前線上的課程在調研中分為錄播課、直播課兩種。但錄播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互動,讓整個學習變成了被動感知的過程,幼兒的反饋無法獲得。而直播課的模式與效果也僅僅是將線下內容直接搬到線上進行,對于交互體驗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從音樂素養課程體系中的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結合方面來講。

三、反思與結語

中國兒童中心作為我國校外教育的中心,肩負著在特殊情況下指導校外教育發展的任務。中國兒童中心音樂素養模式是在疫情時期與后疫情時期積極總結教研與實踐的結果,具有的跨學科屬性、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模式為我國校外教育樹立了良好的教學范本;同時這一模式在理論方面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教育哲學在世界教育話語權上的應有地位,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Xie Cheng.Kultursensible Rhythmik und 京?。≒eking-Oper)[M].Mainz:Schott Music,2020:14.

[2]Danuser Elisabeth. Sprache-Musik-Bewegung-Rhythmik[J].Rhythmik Schweiz,2007(11):14–19.

[3]Koch, Sabine. Embodiment, Der Einfluss von Eigenbewegung auf Affekt, Einstellung und Kognition, Empirische Grundlagen und klinische Anwendungen[M].Berlin: Logos Verlag,2013:25

[4]Piaget Jean. Psychologie der Intelligenz[M].Stuttgart: Klett-Cotta Verlag,2015:207.

[5]Hermann Hobmair. Psychologie[M].K?ln:Bildungsverlag,2013:83.

[6]Bühler Ariane.Vom Erleben zum Erkennen und Benennen[J].Rhythmik Schweiz,2007(12),8–15.

[7]Roscher Wolfagng.Poly?sthetische Erziehung,Kl?nge-Text-Bilder-Szenen, Theorien und Modelle zur p?dagogischen Praxis[M].K?ln:M.DuMont Schauberg,1976:13.

[8]馬修·利伯曼.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5.

猜你喜歡
早期教育音樂素養
早期教育機構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嬰幼兒早期教育現狀與分析
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分析
特殊兒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設初探
論如何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
談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
嬰幼兒早期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
多元融合打造音樂戲曲教學嶄新課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樂課的教學思考
玩具圖書館對幼兒早期教育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