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民族舞表演藝術中的情緒表達探賾

2023-09-05 23:53陳聰
藝術評鑒 2023年14期
關鍵詞:形成機制舞蹈藝術

陳聰

【摘? ?要】情緒表達是舞蹈表演藝術的核心元素之一。作為一種區域性民族舞類型,基于地域環境、風俗文化、宗教信仰的獨特性,藏族舞蹈中的情緒表達獨具特色,且豐富多元。換言之,在長期的勞動生活與社會實踐過程中,藏族舞蹈成為藏族人民表達民族情緒與情感體驗的主要形式?;诖?,本文梳理了藏族舞蹈情緒表達的理論機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藏族舞蹈情緒表達形成的心理認識過程、心理調節過程、文化積淀過程等內容。

【關鍵詞】舞蹈藝術? 藏族民族舞? 情緒表達? 形成機制

舞蹈藝術是一門以肢體語言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其中,藏族民族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無論是藝術來源還是肢體動作設計,都與藏族特定的生活場景密切相關,如地域環境、文化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等。換言之,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藏族舞的肢體動作往往是本民族獨特心理活動與民族情緒的集中體現,這也導致同一情緒在不同民族舞蹈中的符號表達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所謂情緒表達,即借助肢體動作與表情變化表達舞者主觀情緒與情感的過程。對此,本文聚焦藏族舞的情緒表達,探討了舞蹈動作與情感內涵、情緒表達的理論邏輯,且進一步剖析了藏族舞蹈情緒表達的產生過程。

一、舞蹈藝術中情緒表達的探究

在舞蹈藝術情緒表達過程中,情緒體驗是其心理前提。從這個角度講,舞蹈是一門情緒體驗型藝術類別,即在情緒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情緒表達。其中,主觀體驗、外在表情、生理喚醒是情緒體驗的三種表現形式。主觀體驗強調個體對某種情感的主觀感知,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外在表情則是在主觀體驗基礎上通過面部與姿態進行情緒化表達。生理喚醒是主觀體驗與外在表現下個體生理指標變化。因此,舞蹈藝術在本質上就是情緒體驗與情緒表達的藝術類型。

(一)舞蹈情緒表達的主觀體驗

基于主觀體驗的個性化特征,每一個舞者對情緒的理解都具有獨特性,并通過舞蹈動作表達這種獨特理解。如石家莊市藝術學校創編的藏族舞《藏羚羊》,講述了一只藏羚羊從被追殺到脫離危險,從無憂無慮享受大自然到被槍擊威脅而恐懼的故事。作品開始,為表現藏羚羊被追殺時的緊張、慌亂與恐懼感,舞者扮演的藏羚羊在急促的樂聲中以大幅度“跳躍”動作跑出,因頻率較快而摔倒。此時,舞者雙手握拳放在嘴邊,且整個身體因懼怕而收縮出來。顯然,這種恐懼體驗對每一個舞者而言都有其自身的主觀理解,都蘊含著舞者對生活的理解,以及自然的生理反應。但無論如何,舞蹈動作都要準確表達藏羚羊的恐懼狀態。

(二)舞蹈情緒表達的外部表情

面部表情與姿態表情是外部表情的兩個組成部分,也是舞者情緒體驗結果外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面部表情主要是指面部肌肉變化,如口部、面部、眼部的肌肉變化,是情緒體驗的“直接”結果。例如,憤怒情緒對應的是牙關咬緊、面露紅色、眉部皺縮、眼睛變??;高興情緒對應的是嘴角上揚、面頰上提、眉部舒展;痛苦情緒對應的是五官緊縮、面部扭曲;恐懼情緒對應的是眼睛變大;厭惡情緒對應的是嘴角下瞥等。需要指出的是,面部表情變化能夠有效調動觀眾的情感體驗,有助于觀眾在情感體驗中與舞者實現情感共鳴。正因如此,面部表情的情緒感染力較強,且不需要觀眾揣摩舞者心理與作品內涵。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舞蹈動作經過藝術化處理,因而較之生活場景中的情緒要更具“強調性”,即作品的目的就是傳達舞蹈創作者對生活的獨特觀點。此外,不同民族舞類型在處理面部表情時也各具特色。如新疆維吾爾族民族舞在處理面部表情時,要通過微抬下巴呈現自信美,以體現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奔放;朝鮮族則是笑不露齒,以體現民族的含蓄之美;蒙古族則是抬頭挺胸,以體現民族的豪爽與灑脫。反觀藏族舞蹈,則是以下巴微含體現民族端莊、沉重之美。較之面部表情的直接性,姿態表情是一種相對“隱性”且復雜的情緒表達形式,如頭部的傾斜、肢體的彎曲等,均代表某種特定情緒。例如,在表達高興時,身體姿態是前俯后仰、手舞足蹈、拍手起跳,以及各種無目的的動作;表達悲傷時,胸部收縮、低頭嘆氣,以及身體靜止;表達驕傲時,挺胸、抬頭以及四肢夸張動作;表達羞愧時,低頭回避、緊張不安;表達恐懼時,雙手抱胸、縮頭、肢體抽動;表達憤怒時,怒目圓睜、雙拳緊握、咬緊牙齒、四肢顫抖;表達厭惡時,以肢體回避、吐口水、抬肩表達;表達輕蔑時,一個嘴角上揚與轉身足以表達。

盡管兩種表情存在顯性與隱性之分,但在情緒表達過程中兩種表情是相互配合、不可割裂的有機統一體。例如,當表達喜悅情緒時,嘴角上揚的面部表情只能向觀眾傳達自身喜悅之情,倘若沒有肢體上的姿態表情,這種情緒只能停留于表面,且缺乏生命力與感染力,尤其是無法與觀眾形成情感上的互動。因此,除了嘴角上揚與面頰上提,還要配合“手舞足蹈”的姿態表情。再如,表達悲傷情緒時,不僅需要眉頭緊縮的面部表情,還需要上身前傾、上肢延伸、低頭與仰頭等姿態表情。因此,只有兩者相互配合、相互彌補,才能增強情緒表達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較之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因距離遠無法精準識別舞者面部表情時,觀眾可以通過姿態表情判斷作品與舞者的情緒。

(三)舞蹈情緒表達與生理喚醒

所謂生理喚醒,即因情緒引發的個體生理指標變化,屬于神經系統的概念范疇。不同的情緒體驗具有不同的生理反應,如恐懼時心跳加速,愉悅時的心率則是正常的。當然,某些情緒也會激發相同的生理反應,如憤怒與恐懼情緒都能導致心率加快。在舞蹈藝術中,這種生理喚醒也是由面部表情與姿態表情共同體現出來的,如高興時身體舒展、動作輕揚;悲慟時身體僵硬、肢體蜷縮。

例如,北京舞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編創的藏族舞《那時格?;ā?,主要講述了一個藏族女孩與解放軍戰士的感情故事。在故事情節上,作品共分三個部分。其中,第一段主要講述了藏族女孩與解放軍戰士之間的軍民魚水情。如在遞給解放軍戰士格?;ǖ倪^程中,舞者的動作流暢、步伐輕快、舞姿舒展,集中體現了藏族女孩內心的喜悅之情。第二部分則是情緒的轉折階段,音樂從輕盈、明快朝著緊張、恐怖而轉變,而舞者的肢體動作也從舒展向緊縮轉變,從而表達其內心的恐懼與緊張。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情緒升華,即解放軍戰士倒下后,舞者的單膝跪地以及擁抱動作,集中表達了藏族女孩內心的痛苦與不舍,這就是不同生理喚醒對舞蹈動作的影響。

當然,不同的生理喚醒狀態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舞蹈動作。如《康定溜溜的情》與《藏羚羊》,盡管兩部作品的情緒體驗與情緒表達不同,但兩部作品中關于喜悅與恐懼情緒的表達均采取了相同的動作元素,即以跳躍式動作表達情感。此外,對于害羞與緊張情緒也運用了相同的動作元素,如單手遮面、身體后斜。需要強調的是,盡管不同生理喚醒狀態在動作元素上具有相對一致性,但是其情緒內涵卻有本質差異。這就要求舞者深入把握作品內涵,并通過動作的幅度與強度,充分體現出不同生理喚醒狀態與情緒體驗程度的差異性。

由此可見,從主觀體驗到外部表情,再到生理喚醒,舞蹈藝術的情緒表達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呈現過程。一方面,舞蹈者的主觀體驗是獲取審美體驗的過程,也是情緒表達的前提;另一方面,在情緒的基礎上,面部表情與姿態表情構成了情緒表達的傳達載體。在此過程中,舞者的各種生理狀態被喚醒,且通過舞蹈動作的強度與幅度傳達自己的審美情感與傾向。

二、藏族舞表演藝術中的情緒表達機制構建

不同民族的舞蹈動作與風格各具特色,正如藏族舞蹈含蓄與內斂、新疆維吾爾族舞蹈自信與張揚。這種情緒表達方式有其自身的產生機制,既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又是一種心理調節過程,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積淀過程。

(一)藏族舞情緒表達的心理認知過程

從動機激發角度講,當語言不足以表達內心情緒時,就需要借助身體動作表達內心情感,而這正是情緒表達的動機。在這種動機激發下,便產生了舞蹈藝術或舞蹈行為。從這個角度講,舞蹈藝術的本質即表達個人情感與情緒,正如音樂、繪畫、詩歌等作品中作者寄托情感。對于藏族民族舞而言,其舞蹈動作或舞蹈形態同樣是動機激發的結果,以此表達藏族人民的情感。如藏族舞中的“鍋莊”可分為大、中、小三種舞蹈形態,而三種舞蹈形態所寄托的情感與情緒具有不同的指向。其中,“大鍋莊”指向民族祭祀,是民族禮儀性舞蹈;“中鍋莊”則指向節日慶祝,由男女圍成一個圈,從左至右邊跳邊唱;“小鍋莊”指向愛情與友情,即未婚男子與女子分別排成半個圈表達情感。由此可見,在“我想如何”的動機激發下,不同的舞蹈形態以及舞蹈風格“應運而生”。顯然,藏族舞的三種“鍋莊”正是在不同的動機牽引下產生的不同舞蹈動作。

從藝術來源角度講,藏族舞同樣來源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勞動。換言之,勞動是藏族舞蹈產生的源泉,而藏族舞的形態則是藝術化的生活動作。遵循這種原則,藏族舞也具備鮮明的角色扮演傾向。如在原始社會時期,藏族人民的祖先過著群居生活,如通過集體狩獵形式獲取獵物。為慶祝狩獵成功的喜悅之情,先民在皎潔月光下聚在一起,并通過模仿狩獵動作或飛禽走獸的動作嬉戲作樂。當然,這種原始的慶祝方式也延續至現代。如藏族人民每年的正月都會舉辦射箭活動,而“扮演者”則身著盛裝,手拿弓箭慶祝儀式,即將弓箭舉過頭頂,并大聲喊叫與跳躍,這些正是狩獵時的“再現”動作。當然,現代舞蹈中也有諸如此類的角色扮演,如扮演母親、孩子、情侶等。以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編創的藏族舞《母親》為例,作品采用經典的倒敘編創手法,且采用極具藏族風格的動作元素“弦子”講述藏族母親的一生。例如,在開始環節,舞者背對觀眾,且身體向前彎曲至九十度。在舒緩的音樂中緩慢轉身,并通過一路跌撞講述了藏族母親的辛勞一生。在第二部分,舞者的動作變得輕快與輕柔,如大幅度步伐運用,并通過流暢的琴弦聲將“母親”拉回到年輕時代。在一“屈”一“伸”的動作元素下,舞者通過不同的動作元素,充分展現出不同年齡段的“母親”角色,從而賦予“母親”這一角色以生命的質感與活力。當然,除了扮演人物形象外,還可以模仿動物行為創造角色。如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編創的藏族舞《羚之風情》,即通過彎曲的手臂與身體變化塑造羚羊這一角色,并通過跳躍性動作與步伐還原羚羊的日常生活與行為。顯然,這種藝術化的角色處理來自舞者對羚羊的細心觀察與理解,有助于觀眾直觀感受羚羊的日常生活。

(二)藏族舞情緒表達的心理調節過程

心理調節既可以是自動調節,又可以是主動控制行為。例如,面對恐懼或不安畫面,個體會不自覺地轉移注意力;面對社交沖突,個體也會主動控制自身表情,如盡管很憤怒,但會基于各種因素考慮,克制情緒爆發。作為舞蹈表演藝術而言,其對情緒的調節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如工作壓力大或心情煩悶時,有的人以跑步緩解情緒,有的人以游泳緩解,有的人通過健身緩解,有的人則通過舞蹈緩解情緒。當然,這種緩解過程往往以自動調節為主,同時也摻雜著部分主動調節意識。但無論如何,在個性化行為選擇中,負面情緒可以向反方向轉化。

以藏族民族舞為例,“諧”與“卓”是藏族民族舞自娛性舞蹈的兩個主要類型,也是自動調節情緒的主要形式。其中,“諧”是一種集體歌舞形式,廣泛流傳于藏族民間,并分為果諧、果卓、堆諧、諧這四種。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藏族人民的自娛自樂,都具有轉化情緒的功能,正如當前流行的廣場舞具有強身健體與愉悅心情的雙重功能。此外,舞蹈藝術的情緒調節還可以是“有意為之”,或以主動調節為主,即主動將情緒調整為使自己或他人能夠接受的狀態。例如,當厭倦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可以選擇節奏慢、旋律悠揚的舞蹈形式;當個體想緩解工作或生活壓力,就可以選擇快節奏的舞蹈形式??傊?,根據個體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舞蹈風格,這種主動調節正是舞蹈藝術的社會價值所在。

(三)藏族民族舞情緒表達的文化積淀過程

倘若心理認知過程與心理調節過程是藏族民族舞形成的“表”,那么文化積淀過程則是藏族舞蹈形成的“里”,且這種“里”與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域環境、宗教信仰、思想觀念、自然崇拜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正如生活與勞動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藏族舞蹈具有身體前傾、含胸、屈膝的地域性與文化性特征。

1.自然崇拜之于藏族舞蹈的情緒表達

從時間維度講,自然崇拜是影響藏族民族舞情緒表達的自然因素。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其在藏族人民、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廣泛影響。對于藏族人民而言,對以珠穆朗瑪峰為代表的自然崇拜逐漸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藏族舞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這種自然因素影響下,以珠穆朗瑪峰為體裁的舞蹈作品也越來越多。如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編創《珠穆朗瑪》,在CCTV首屆電視舞蹈大賽中獲獎。為展現出珠穆朗瑪峰的巍峨與壯觀,作品以“白紗”呈現雪城的壯美雪景,而女舞蹈演員則身穿白色藏服,并手持白蓮花。在以白色為主調的顏色襯托下,舞者呈現出一種潔凈、高潔、雅致的自然美。此外,這種白色的自然崇拜既代表了藏族人民對吉祥的向往,又體現了其樸素、真誠的性格,如用潔白的哈達敬獻貴賓,從本質上即藏族人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

2.地域環境與裝束之于藏族舞蹈的情緒表達

從地域環境看,藏族舞蹈中的情緒表達受地域環境影響較大。例如,西藏不僅地域遼闊、地勢高峻、資源豐富,而且河流湖泊眾多。因此,藏族人民的穿著以寬厚的長袍為主,即便是日常勞動,也是將長袖挽于腰間。但是,由于生活在高原,藏族人民在背水時往往是重心壓低、上身彎曲,這為舞蹈的動律因素設計提供了動作素材,即藏族舞中的“背水”動作。這種高原特有的農牧文化促使藏族舞蹈具備獨特性,即突出胯部的擺動與步伐的沉重。顯然,在長期的舞蹈藝術實踐中,地域環境因素逐漸成為藏族舞蹈情緒表達的重要來源,并成為影響藏族舞蹈風格的關鍵因子。

從服飾角度看,在長期高海拔的“山居”環境中,藏族人民的裝束獨具地域性特點,如寬腰、長袖、大襟、肥大。在這種裝束風格下,藏族舞蹈服飾經過藝術化處理后具有夸張特點,如長于人體的袖子。其中,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編創的《走進西藏》即是典型代表。在作品中,舞者身穿雪白長袖,與空中翩翩起舞的飛雪與白云相映成趣,在撩袖與甩袖之間展現出一種輕靈曼妙之意。這種服飾在青海玉樹非常普遍。其中,“果卓”服飾的色彩對比非常鮮明,且頭飾裝飾物繁多,如獨特的耳環、色彩各異的珍珠瑪瑙、大方美觀的靴子等。當然,較之日常服飾,舞蹈服飾更具典型化特征,如刺繡精美的腰帶、不同色彩的內外層百褶裙。當然,不同地區的“卓”具有不同的舞蹈表現形式,如四川阿壩地區的“卓”以基本舞姿為主,而玉樹的“卓”以甩袖為主。

3.生活風俗之于藏族舞蹈的情緒表達

在地域環境影響下,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風土人情與文化風俗,如牧區、林區、農區、半農半牧區,其風土人情與文化風俗各具特色?;谖璧杆囆g的來源,藏族舞蹈同樣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其中,民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舞蹈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例如,牧區文化中的典型生產生活方式為放牧,如:牛、羊、馬。顯然,這對藏族民族舞的動作設計而言便是有效的生活素材,如單繞甩手、上下打手、前后甩手等擠奶或趕羊的動律元素,集中體現了特定生產生活方式下牧民的心情。當然,由于舞蹈動作是對生活動作的藝術化處理,因而在動作幅度或程度上更為明顯。這種藝術化的舞蹈動作既能充分表達舞者的審美觀念與情緒體驗,又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從藝術風格上看,藏族民族舞具有較強的含蓄性、內斂性,如梗頭、含胸且動作幅度小,少有挺胸立腰動作。因此,即便存在部分熱情奔放的舞蹈動作,其上身的動律仍以穩重為主,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原貌。因此,情緒與情感是舞蹈動作的前提,而生產生活方式則是情緒與情感產生的基礎。

4.宗教信仰之于藏族舞蹈的情緒表達

在藏族民族文化中,藏族人民具有神圣的宗教信仰,且宗教信仰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主要支撐。在這種宗教文化影響下,藏族民族舞蹈也深受影響,如跪拜行禮、雙手向上等動作,均是對宗教信仰動作的藝術化處理。同時,基于宗教信仰影響,人們一旦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困難,都要虔誠地為“宗教信仰”祈福,以此獲取神的佑護,這便產生了“神”的化身“巫”。當然,這也成為統治階級控制人們思想的主要法寶,即利用人們追求神佑的心理狀態控制其意識,如奴隸主階段的“巫舞”便是以舞娛神的典型代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祈福目標逐漸轉移到農作物與牧草的豐收,如干旱時的祭祀求雨。作為祭祀專家而言,為取得人們信任與信服,其舞蹈動作更加敏捷、即興、豐富,并呈現出“神靈附體”或“神靈顯現”的效果。當前,在四川、青海東部、西藏某些地區仍然存在“巫舞”,如民間的集體跳神求雨。從這個角度講,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藏族舞蹈中的情緒表達與民族宗教信仰緊密相關,集中反映了本民族長期以來的宗教心理,即:帶有歷代藏族人民鮮明的信仰烙印。顯然,這些帶有明顯宗教意識的舞蹈動作成為藏族舞蹈情緒表達的特征之一。

5.思想觀念之于藏族舞蹈的情緒表達

公元7世紀,西藏的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彼時的吐蕃因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生活安定,舞蹈藝術逐漸成熟,并得到新發展,進而形成了獨具藏族特色的舞蹈風格。但是,在西藏農奴制社會,奴隸多數是破產的農奴,既沒有人身自由,又沒有土地,因而只能成為農奴主的苦力,且大部分都是膽怯卑微的心理狀態。在這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下,加之地域環境影響,農奴在生產中需要付出很多,因而其上半身逐漸向前彎曲。如藏族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舞者身體姿態始終保持前曲收緊,而這正源于農奴在重體力下的日常勞作狀態,以及膽怯卑微的思想觀念。這也是藏族舞蹈中多有顫膝、屈伸等動律元素的主要原因,成為藏族舞蹈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色元素。如“屈伸”元素,即膝蓋的上下彎曲與伸展。結合舞者對作品主題與情緒體驗的理解,可以通過不同幅度、速度、強度等展現出來,并由此形成舞蹈的基本節奏。同時,在下肢動作穩定的基礎上,隨著胯部擺動與身體松弛,“屈伸”成為藏族民族舞蹈中最基礎的元素。此外,“顫膝”也是藏族舞蹈中的重要動律元素,且在風格“諧”中表現非常明顯。所謂“顫”屈伸,即膝關節的屈伸幅度、頻率快,從而形成上下顫抖的屈伸規律,這就需要舞者保持膝蓋的彈性與松弛性,即根據節奏強弱、舞姿變化而不斷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上下動律是藏族舞蹈的核心規律,貫穿于藏族舞蹈的形成歷程。由此可見,藏族舞蹈的下肢動作豐富多樣,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獨特風格。

當然,這只是本民族思想文化觀念對藏族舞蹈的影響。在貞觀年間,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對民族關系的“和合”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并逐漸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不斷融合。這種融合為藏族人民的思想觀念帶來巨大“沖擊力”,這為藏族舞蹈的開拓性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如西南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編創的《禮贊·甲諧》,曾在重慶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獎。該作品是對貞觀年間民族大交融的具體闡述,即通過講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將一系列入藏禮儀嵌入舞蹈作品之中,集中體現了藏族“甲諧”的舞蹈風格。如舞蹈演員分為兩列中隊,男子頭戴迎親帽子,且身體前屈,以示對新娘的尊重;女子雙手合手放在腹前,且時而攤手行禮,集中反映了藏族的傳統文化觀念。由此可見,這種獨具特色的情緒表達是民族交融下思想觀念變化的體現。

三、結語

毋庸置疑,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具有不同的風格與情緒表達方式。作為藏族民族舞而言,其情緒表達的形成過程帶有本民族人民生產生活與文化傳統的鮮明烙印,因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如何,藏族民族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形式,其產生的目的是表達本民族人民共同的審美心理、審美體驗、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高振林.從情緒心理學談經常性思想工作[J].山東消防,2003(10):29-30.

[2]祁樂瑛.漢藏族大學生心理品質的跨文化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華毛措.試論藏族舞蹈的屈伸顫動韻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29-132.

猜你喜歡
形成機制舞蹈藝術
舞蹈藝術中形式美的思考
基于城鄉雙向流通的商貿流通組織體系形成機制分析
從藥品價值鏈角度分析藥品價格形成機制
《羚羊的外套》的主題思想與藝術表現
探析舞蹈評論的意義與審美價值
論明朝時代舞蹈藝術特點
組織承諾與個體行為研究綜述與展望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舞蹈藝術與身體的審美關系芻議
淺析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形成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