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群落調查

2023-09-07 10:03吳瀟穎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6期
關鍵詞:植物群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吳瀟穎

摘 要 為給校園的樹種規劃及植物景觀配置提供參考依據,采用樣方調查法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群落進行調查研究,從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生長勢、群落外貌、層片結構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共有植物70科156屬250種;有5種優勢科,分別為薔薇科、忍冬科、木樨科、豆科與禾本科,所含有的植物種類在校園內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植物以鄉土植物為主,約占總種數的87.20%;校園內植物應用類型較多,有園景樹、庭蔭樹、行道樹、花灌木、垂直綠化、綠籬、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其中作為園景樹的植物最多,有120種,約占總種數48.00%;植物整體生長狀況較好,生長勢達+++(優良)的植物有204種,約占種數的81.60%;植物群落外貌主要由高位芽植物組成,有209種,83.60%的植物屬于高位芽植物;根據調查樣地情況,校園內的植物群落層片結構共有4種類型,分別為喬木-觀賞灌木-觀賞草花-地被(樣地1)、喬木-觀賞灌木-地被(樣地4)、喬木-地被(樣地3、樣地5)和觀賞灌木-地被(樣地2)。

關鍵詞 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生長勢;群落外貌;層片結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15

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生活在同一環境下的不同種群的集合體,其內部存在著極為復雜的相互關系[1]。目前對于園林綠地植物群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物種組成、多樣性特征、群落結構、景觀評價及優化等方面[2-5]。本文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為調查對象,對其植物的物種組成、生長勢、群落外貌、層片結構進行調查統計,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初步的分析,旨在為校園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及樹種規劃提供參考。

1 調查區域概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坐落于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凌示范區位于陜西黃土高原南部、關中平原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7°33′36″~108°04′48″,北緯34°08′24″~34°12′00″,海拔418.0~540.1 m,地勢總體平緩,呈現北高南低和西高東低的特點。楊凌示范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春暖多風、夏熱多雨、秋涼爽多連陰雨、冬寒干燥,年降水量635.0~663.9 mm,多集中在夏秋季,年均氣溫約13 ℃,年平均日照時間2 164 h,年均植被蒸發量933.2 mm,主導風向為東風和西風,年均干燥度為1.56,全年無霜期213 d[6-7]。境內塬、坡、灘地交錯,土地資源以第四紀黃土為主,土壤深厚肥沃、耕性良好[6]。楊凌示范區境內天然河流有渭河、漆水河、湋水河,另有寶雞峽支渠渭惠渠、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過,水資源豐富、水利條件優越,平均儲水量達到28.7億m3,其中地表水約28.2億m3(占98.26%)、地下水資源約0.34億m3(占1.18%)、灌溉渠系調入水資源約0.16億m3(占0.56%)[8]。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分為南、北兩個主校區,占地376.8 hm2[9]。本文調查的場地主要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校園內植物主要分布于各園林景觀及道路兩側,南校區內主要的園林景觀園區有小西湖、灌木園、喬木園、經濟樹木園、文化生態園及牡丹園和月季園等專類園,校園內共有20余條路,絕大多數由植物命名(詳見圖1,底圖來自BIGEMAP GIS Office)。

2 調查方法

2.1 調查對象及樣地設置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的全部喬木、灌木及草本地被植物為調查對象。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分布情況,植物種類較多的區域主要為小西湖、灌木園、喬木園、經濟樹木園及文化生態園,以這5塊區域為調查樣地(樣地位置見圖2),校園內各行道樹及植物專類園等區域出現的植物納入就近的調查樣地中。

2.2 調查內容

2.2.1 植物種類

記錄樣地內及周邊出現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種名。統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科屬組成、來源組成(鄉土植物、外來植物)及植物應用類型(園景樹、庭蔭樹、行道樹、花灌木、垂直綠化、綠籬及地被植物等)。

2.2.2 植物生長勢

生長勢是指植物生長發育的旺盛程度。根據植物生長狀況及受病蟲害情況,將植物生長勢按優劣情況分為3個等級:+++代表生長狀況優良,++代表生長狀況一般,+代表生長狀況較差。根據上述標準,記錄樣地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不佳的原因。

2.2.3 植物群落外貌

植物成分及其生活型是決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群落中主要植物的生活型[10]。植物生活型指具有相似形態結構特征的植物群,如喬木生活型、草本生活型等。植物學家根據需要建立了多種生活型分類系統,其中比較常用的是丹麥植物生態學家饒基耶爾于1907年按越冬休眠芽位置與適應特性,將高等植物分成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5大生活型類群。統計植物生活型占比,分析植物群落中優勢生活型。

2.2.4 植物群落層片結構

層片是植物群落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態要求的種組成的機能群落。分析各樣地植物群落的層片結構,反映植物群落垂直結構特征。

3 結果與分析

3.1 植物群落物種組成

據不完全統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共有250種植物,隸屬于70科156屬,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根據各科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中所含種數的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大型科(種數≥10種)、中型科(種數為6~9種)、小型科(種數為2~5種)、單種科(種數為1種)4個等級[11]。如表1所示,包含10種以上植物的大型科有5個科,分別為薔薇科、忍冬科、木樨科、豆科與禾本科,雖然大型科的科數僅占總科數的7.14%,但共有119種植物,占總種數的47.60%,是南校區校園植物的絕對優勢科;包含6~9種植物的中型科有小檗科、木蘭科、菊科、槭樹科、柏科和榆科6個科,占總科數的8.57%,共有39種植物,占總種數的15.60%,該類型的植物科別所占比例較小,包含的植物種類也較少;包含2~5種植物的小型科有漆樹科、松科、山茱萸科、楊柳科、衛矛科及鼠李科等23科,占總科數的32.86%,含有56種植物,占總種數的22.40%;只含有1種植物的單種科數量最多,為36個科,占總科數51.43%,體現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植物群落組成的復雜性和豐富度。

對調查到的植物種類的來源按照鄉土植物和外來植物兩個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的植物絕大多數為鄉土植物,僅有32種植物為外來植物,如美國紅櫨、美國凌霄、日本晚櫻、金森女貞、美國紅楓及挪威槭等。目前校園內的大部分外來植物已通過引種馴化,生長狀況較好。

對調查植物種類的應用類型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校園內園景樹的應用樹種最多,大多數是具有良好觀賞性狀的植物,如海棠花朵美麗,枝干健壯;雪松冠幅大,主干高,樹體本身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它們可以在園林景觀中作為園景樹孤植或叢植配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一所農林類院校,很多植物用于科研實驗或科普學習,因此校園內擁有較多植物種質資源,灌木園中花灌木種類較多,有重瓣郁李、紫丁香、溲疏和珍珠梅等。校園內大部分道路以行道樹的名稱進行命名,同時綜合考慮樹木的習性和行道樹的標準,共有63種植物作為行道樹進行應用。庭蔭樹最重要的標準是冠大蔭濃,部分園景樹和行道樹也有相同的特點,可用作為庭蔭樹進行應用。大部分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校園可以用于垂直綠化的植物有紫藤、美國凌霄、扶芳藤、爬山虎、木香花和云實;部分灌木可用作綠籬,常見的有女貞類和小檗類的植物;草本植物常用作地被植物進行種植,例如:麥冬、紅花酢漿草、萱草、玉簪等;小西湖內部有5種水生植物,分別為睡蓮、荷花、香蒲、蘆葦和再力花,可美化水景。

3.2 植物群落生長勢

對調查植物種類的生長勢進行等級評價,統計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大部分植物生長情況較好,說明這些植物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并且受到的養護管理較好;生長勢為++的植物可能由于后期管理方法不當、對當地環境條件不適宜等原因影響了其正常的生長;校園內有5種植物生長勢為+,分別為紅豆杉、木繡球、紅花檵木、紅花七葉樹和黃檗,以下根據其生長習性對其生長不良的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紅豆杉,喜陰、耐旱、抗寒,喜涼爽濕潤,忌炎熱酷暑、陽光直射,要求土壤偏酸性,適于在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上種植。生長不良的原因可能如下:遮陰不夠充分,有陽光直射;土壤偏堿性,不利于生長;夏季溫度過高;種植地勢較低、土壤較為黏重,易積水,造成根系生長發育受阻甚至腐爛;通風條件差,從而導致溫度過高,生長緩慢。

木繡球,喜光,略耐陰,喜溫暖濕潤,較耐寒,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能適應一般土壤。生長不良的原因可能如下:木繡球屬于南方樹種,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北方氣候較為干燥,夏季溫度較高,其在北方適應性不強;栽植土壤有機質較為匱乏,且排水透氣性不優良;栽植地長時間陽光直射,木繡球雖然喜光,但長期強烈陽光直射會影響其長勢;由于前一年秋冬季節的溫度較高,達到了木繡球能夠開花的最低溫度,因此在秋冬季節發生了二次開花,消耗大量營養,導致第2年春季長勢不好。

紅花檵木,喜光,稍耐陰,適應性強,耐旱,喜溫暖,耐寒冷,萌芽力和發枝力強,耐修剪,耐瘠薄,但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生長不良的原因可能如下:紅花檵木原產于長江中下游以南區域,屬于南方樹種,喜歡溫暖濕潤的生長環境;而楊凌示范區位于秦嶺以北,冬天較為寒冷且干旱,雖然可以存活,但長勢不佳;且楊凌示范區土壤偏堿性,不利于其生長。

紅花七葉樹,幼樹喜光,稍耐半陰,耐旱,較耐寒,耐輕度鹽堿,在深厚、濕潤、酸性和中性土壤中生長良好。生長不良的原因可能如下:紅花七葉樹對土壤要求較高,喜歡微酸性土壤,楊凌區土壤偏堿性,因此在楊凌示范區生長不好;校園內所栽植的紅花七葉樹周圍的樹種較為高大,形成了隱蔽環境,導致缺乏光照,生長不佳。

黃檗,陽性樹種,根系發達,萌發能力較強,能在空曠地更新,而林冠下更新不良;對土壤適應性較強,適生于土層深厚、濕潤、通氣良好、含腐殖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質土;在河谷兩側的沖積土上生長最好,在沼澤地、黏土和瘠薄的土地上生長不良。生長不良的原因可能如下:黃檗適于在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中生長,而楊凌示范區的土壤為堿性,并且其栽植地土壤較瘠薄,導致長勢不良;黃檗為陽性樹種,栽植地周圍均為高大樹木,在林冠下更新不良。

3.3 植物群落生活型

對調查的植物種類的生活型進行統計,結果見表5。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高位芽植物種類最多,有絕對優勢,大部分由喬木和灌木組成;校園內沒有地上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大部分分布在北極及高山寒冷氣候區,楊凌示范區緯度較低,海拔較低,因此地上芽植物較為罕見;地面芽植物大部分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植物主要為一年生草本,地下芽植物主要為水生植物,校園內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種類較少,因此地面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種類也較少。

3.4 植物群落層片結構

根據調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的植物群落層片結構有喬木-觀賞灌木-觀賞草花-地被(樣地1)、喬木-觀賞灌木-地被(樣地4)、喬木-地被(樣地3、樣地5)和觀賞灌木-地被(樣地2)4種。由于各區域科普和科研的功能性,校園內植物群落的層片結構相對豐富,喬木園和經濟樹木園的林地區域植物群落層片結構基本為喬木-地被;灌木園以科普各種觀花灌木為主,因此形成了觀賞灌木-地被的層片結構;而小西湖內的植物種類較多,植物群落層次也非常豐富,由4個層片組成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呈現自然性和多樣性。

4 小結與討論

根據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內植物的不完全統計,校園內植物共有70科156屬250種,植物種類繁多,種質資源豐富,既可充分運用于科研實驗及植物實踐教學中,又豐富了校園的園林景觀。

經數據統計,校園內有5種優勢科,分別為薔薇科、忍冬科、木樨科、豆科與禾本科,它們所含有的植物種類在校園內占有絕對優勢地位,特別是薔薇科在校園內有46種植物,桃、李、梅、杏、櫻等在校園內非常常見,同時薔薇科植物的花朵非常美麗,能在春天給校園增添亮麗的色彩。統計到5種校園植物的優勢科,側面反映了當地的環境條件利于這5科植物的生長,可以為校園樹種規劃及植物景觀設計提供指導性的意見。

從校園內植物的來源來看,大部分植物都是鄉土植物,生活習性與當地的環境條件匹配,生長勢等級普遍較高,同時鄉土植物的大面積應用也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若想要引進外來樹種,豐富當地的植物景觀,應在栽植前進行馴化,并提供合理的栽培養護管理方法,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對于校園內生長狀況較差的5種植物,本文根據植物的生活習性及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對養護管理手段進行了分析,也為校園的樹種規劃及校園植物養護管理提供了參考。

根據對校園內植物的應用形式的調查和統計,可以明確園景樹、庭蔭樹、行道樹、花灌木、垂直綠化及綠籬等園林景觀功能可應用的植物,為校園及楊陵示范區附近公園等園林綠地的植物景觀配置提供參考意見。

校園內植物群落外貌大部分由高位芽植物,即喬灌木組成,其次是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即大部分草本植物。喬灌木植物所占空間較大,在外觀上較為顯著,構成了植物群落的基本外貌,而草本植物大部分分布在地面,或被喬灌木植物所覆蓋,或被建筑所遮擋,在外觀上較為隱匿。在此基礎上,根據園林綠地的功能要求,對喬灌草植物進行不同的搭配,校園內形成了多種層片結構,豐富了植物群落層次,形成了多樣的植物景觀。

參考文獻:

[1] 岳永杰,余新曉,牛麗麗,等.北京霧靈山植物群落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特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0(增刊2):165-170.

[2] 張琳,孟亞南,王佩佩,等.鄭州城市園林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7(6):72-76.

[3] 劉秀群,賈若,陳龍清.武漢市公園綠地植物群落多樣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6):8241-8243.

[4] 江國華,褚群杰,張智勇,等.宣城市城區公園綠地植物群落結構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8,45(1):90-95.

[5] 王孝泓.上海綠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優化對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142-144.

[6] 夏積德,高煥霖,李峰博,等.基于遙感生態指數模型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生態環境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9,39(1):167-171.

[7] 周景斌,王彥平,何賓線.楊凌主城區行道樹綜合性能評價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4):50-52.

[8] 宋黨輝,弓弼.楊凌示范區生態景觀優化體系構建方法及其策略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15(2):81-85.

[9] 宋佳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地被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10] 祝元春.成都麓湖云朵樂園植物群落調查[J].南方農業,2022,16(19):228-234.

[11] 陳梓宜,吳永彬,趙俊,等.廣州市蘭圃公園植物群落結構分析[J].中國城市林業,2022,20(4):74-79.

(責任編輯:劉寧寧)

猜你喜歡
植物群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歡迎訂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上海外環綠帶植物群落鄰體干擾特征分析
談城市濱水植物群落的構建
縱向嶺谷區植物群落研究
華北土石山區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特性及其影響因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