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生態林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2023-09-07 13:26土建慧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6期
關鍵詞:發展建議甘肅省問題

土建慧

摘 要 甘肅省位于我國三大自然區和三大高原的交匯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生態建設任務的重點地區之一。為提升甘肅省生態林建設質量、持續發揮生態林的綜合效益,針對近年來甘肅省生態林建設現狀,淺要地剖析了當地在生態林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國生態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發展趨勢,總結了加大林業科技攻關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做到適地適樹,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完善生態林管護機制,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率;建立生態林補償機制,大力吸收社會資本等建議。

關鍵詞 生態林建設;問題;發展建議;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72

生態林在我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廣泛參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的有效循環和高效利用,維持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生態林的建設是通過豐富物種的多樣性,提高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增強對抗外部各種干擾因素的能力,實現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相輔相成、良性循環,促進社會各類生產活動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加強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及合理利用,推動林業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生產和生活需求。

甘肅省地處我國的西北部,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木塔格沙漠環列該地區北緣,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難點地區及經驗積累的重點地區。提高生態林工程建設質量、提升生態林服務功能、在基層群眾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觀念是生態林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該地區整個生態林建設的成敗。近年來,甘肅省大力實施生態林建設及保護工程。截至2021年底,在全省范圍內,大約有395.7萬hm2森林資源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保護,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9 967.9萬hm2,造林成活率90%以上。生態系統的有效改善和逐步恢復,不僅確保了生物的多樣性,而且對水土保持、風沙治理等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但是甘肅省在生態林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促進林業生態安全,推動當地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甘肅省今后的努力方向。

1 現狀

甘肅省結合自身地域、氣候、土壤、環境等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天然林區、宜林山區、荒漠沙區、水系路區、村宅農區及城鎮社區“六位一體”總體布局,分為河西建設區、隴中黃土丘陵建設區、甘南高原建設區、隴東黃土丘陵建設區及隴南建設區五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區,以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為點,以主要公路、鐵路、江河兩岸、風沙前沿為線,以天然林保護、荒山綠化、荒漠化治理、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為面,增強林業發展活力,提高林業三大效益,構建具有甘肅省特色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林業生態體系,為再造山川秀美的新隴原奠定基礎。2019—2022年,甘肅省共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42.93萬hm2,年平均造林35.33萬hm2

以上。自1999年甘肅省被國家列為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的試點省區以來,全省堅定不移地走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21年底,甘肅省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220余萬hm2。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林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科技支撐力度不夠

甘肅省林業軟科技、硬條件均比較落后,生態林業及配套產業科技復合型人才短缺、生態林專業技術推廣人才數量及專業素質相對匱乏,與當地生態林業的發展目標和支柱地位有嚴重的偏差。在省內現有的基層生態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科研能力及基礎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各地區生態林業技術人員缺乏交流學習的平臺和機會,技術信息傳遞不暢,最新生態林科技成果推廣的轉化率較低。目前,整個甘肅省具備和達到省級或以上林業高端創新資質的人才數量不到全省人才總量的0.25%,林業技術的科技貢獻率不足32%[1]。

2.2 樹種單一、分布不均,沒有做到適地適樹

造林樹種單一、前期缺乏合理規劃始終是阻礙甘肅省生態林業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特別是在省內黃土高原地區,這樣的問題尤為突出。全省各齡組人工林(包括人工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的面積總和不到全省林地總面積的16.5%,當地整個林業生態系統呈現衰退的趨勢。全省樹種以冷杉、云杉、楊類、櫟類和樺類為主,純林面積達到300萬hm2以上,櫟類純林面積約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62.8%,而混交林面積不到全省森林總面積的3%[2]。

2.3 生態林日常管理粗放,自然災害頻發且危害加重

近年來,雖然甘肅省生態林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現階段生態林管理仍相對比較粗放。在黃土高原北部及甘南高原南部等地區,由于現有生態林日常粗放的管理及過度的人為活動,甘肅省的森林、草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產業結構不合理,對自然資源尤其是林業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甘肅省生態系統日趨脆弱、功能失調,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加劇,植被覆蓋率低,草原“三化”(沙化、退化、堿化)問題嚴重。由于甘肅省生態林管理水平不高,加上省內人工純林的面積較大,林內天敵種類少,樹體抗逆性較差,受氣候變暖尤其是冬季氣溫升高等因素的影響,省內大部分生態林區病蟲害暴發成災。甘肅省生態林年平均有害生物發生面積超過20萬hm2[3]。

2.4 生態林補償機制不完善,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這樣的實際情況,不僅制約了對生態林建設的投入,還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對自然的索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加劇了生態林業的退化。截至2021年底,在甘肅省范圍內,僅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內的43個重點縣,加上河西5市(張掖市、武威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關市),全省現有適封面積133.3萬hm2,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甘肅省很難完成封育任務,每年的封育面積僅3.3萬hm2左右,在一定水平上滯緩了該地區生態林建設的步伐。

3 相關發展建議

3.1 加大林業科技攻關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

針對甘肅省現有的生態林業科研體系、科研力量及技術人員專業水平,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整合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加大林業科技攻關專項研究經費投入。抓好林業優良種苗的繁育、先進節水抗旱造林技術的研發推廣、低效林改造和合理利用、科學配置防護林結構、風能及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害生物的科學防治等關鍵技術環節的創新。進一步加強基層生態林業專業隊伍的建設,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形勢下,結合甘肅省生態林建設的實際,建立專業人員和林業承包責任人共同構成的基層生態林業隊伍。1)要以省內現有的國有林場為中心,積極引導和吸納當地廣大農民,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生態林建設。2)依托現有縣鄉專業隊伍,鼓勵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生態林建設中去,并以縣鄉專業人員為核心,組建生態林工程建設隊伍,承攬一些小型的生態林建設項目,既加快生態林建設步伐,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3)以義務兵的方式,成立生態建設兵團,承擔國家級大型的生態林建設工程[4]。重視林業部門專業人才的培養,利用現有的林業實驗室、農林科研院所、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育機制,優化全省林業科技資源配置,穩定林業科技人員隊伍,提高林業技術人員專業素質,確保甘肅省生態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3.2 做到適地適樹,合理布局,突出重點

甘肅省自然植被豐富多樣,既有水平分布的森林、草甸、干草原、荒漠草原,又有垂直分布的高寒草原、山地森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荒漠等植被系統。這些植被經過多年的自然選擇,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環境等條件。生態林的建設和總體布局同樣要遵循自然規律,首要任務就是保存和恢復各地現有生態林資源。在甘肅省,年平均降水量在550 mm以上的半濕潤地區適合營造大規模的喬木生態林;在森林草原地區,應營造混交喬木林或灌草植被;在高海拔地區和退化嚴重的草場,要禁牧封育、封山綠化;特別是在沙區和坡耕地,要退耕還林還草;沙漠化地區不宜種植喬木林,易加劇土壤水分的散失,引起土壤沙化[5]。以“三屏四區”生態功能區為框架,在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區、二江一水(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河西沙區、黃土高原等地區,依水定林,依托自然優勢科學布局各山、路、渠、四旁等生態林資源。在甘肅省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應以恢復和保護當地天然植被為主,同時可以適當增加木本植物的種類,尤其在小氣候環境相對比較優越的地區,更應該加大木本植物的數量。因為木本植物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治理效能,而且相對于草本植物具有更為強大和持久的生態穩定性。

3.3 完善生態林管護機制,降低自然災害損失

依托甘肅省生態林資源管理體系,以現有法律法規為總原則,按照權責明晰、行為規范、監督有效的總體思路,構建用權受監督、侵權需賠償的賞罰機制。1)要加強對生態林管理人員執法能力、專業素養的日??己?,使整個甘肅省生態林管理人員的綜合職業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增強相關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及敬業精神。2)在生態林的日常管護工作中,應嚴格遵循嚴管天然林、活管人工林、管好公益林、放開商品林的原則,保持高壓態勢,堅決關閉公益林附近和林緣區的木材市場,嚴厲打擊盜伐、盜運木材等違法行為,確保生態林資源的安全。3)建立甘肅省生態林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在省內各地區統籌建立各級有害生物預報預警和防治技術人員隊伍,對本地區可能發生的生物災害進行監測,及時掌握生態林病蟲害的發展動態,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將病蟲害損失降到最低。4)借助衛星遙感與地面觀測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衛星遙感圖像、氣象觀測站、林業監測站點的基礎數據,全面掌握甘肅省各市、縣、鄉、村發生有害生物入侵、森林火災、林地資源破壞及泥石流等重大氣象災害的可能性,為林區可能發生的各類災害做好應急預案,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3.4 建立生態林補償機制,大力吸收社會資本

在甘肅省生態林建設的過程中,除了營造生態林的直接經濟投入以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日常的管理管護,保持生態林功能的間接經濟投入??紤]到生態林對于本地區的服務功能,全省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拓寬生態林效益補償的多元化融資渠道。1)建立生態稅收制度,向林區附近具有營利性質的水庫、水電站、自來水廠及養殖場等單位和場所征收生態補償稅。2)開礦、采煤、采油、基建等可能使附近的生態林遭到破壞的大型項目的開發建設,需支付一定的費用用于對生態效益損失的補償。3)從大型農田防護林網、水庫防護林生態效益的受益者身上收取一定的生態林經濟補償。從2001年開始,原甘肅省林業廳號召全省林業系統的干部職工出錢出力為家鄉種樹造林,多年來成效顯著。2006年,中國綠化基金會甘肅省分會通過接受中國綠化基金會專項資金及開展社會公益募捐等方式,籌集社會資本,加強對省內重點區域的扶貧林、封山育林、道路綠化等項目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甘肅省生態林建設項目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生態林建設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甘肅省生態林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要徹底改變甘肅省生態系統結構,延緩生物種類的減少,增強生態系統的協調穩定及抗災能力,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將甘肅省建設成一個綠色生態之地,需要廣大林業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上文簡要剖析甘肅省生態林建設主要問題及相關建議,希望有助于甘肅省構建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實現生態林的集約化經營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仕明,白建軍,潘鑫.回眸甘肅生態林建設五十年[J].甘肅林業科技,2000(1):1-7.

[2] 康艷.甘肅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及對策[J].甘肅科技,2004(10):26-27.

[3] 賈汝銳.臨夏州南部山區林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05(3):43.

[4] 吳春榮,邢彩萍.甘肅生態林業建設的對策[J].林業建設,2014(4):5-12.

[5] 吳曉剛,燕愛玲.林業生態工程體系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05(1):20-22.

(責任編輯:劉寧寧)

猜你喜歡
發展建議甘肅省問題
致敬甘肅省腹腔鏡開展30年
甘肅省機械工程學會
甘肅省發布第1號總林長令
甘肅省天水市泰安縣橋南初級中學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