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小粒突變體tm282的遺傳分析和初步定位

2023-09-07 13:26高海京楊芝笛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6期
關鍵詞:水稻

高海京 楊芝笛

摘 要 粳稻品種中花11(ZH11)經過60Co-γ輻射誘變,得到了一個小粒突變體tm282,對其進行遺傳分析和初步定位以篩選合適的粒型控制基因。農藝性狀調查發現,與野生型相比,該突變體株高變矮,穗變短且稀疏,籽粒變??;組織細胞學觀察可知,突變體穎殼上表皮細胞數目變少,但是細胞長度無明顯變化;遺傳分析表明,tm282小粒突變為單隱形核基因控制,利用多重比較分析方法將目的基因初步定位于第七染色體483 kb區段內,該區段未有相關基因報道,推測是一個控制水稻粒型的新基因。

關鍵詞 水稻;tm282;遺傳分析;基因定位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77

水稻是全球范圍內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為全球超過50%的人口提供食物來源,提高作物品種的產量潛力是水稻育種的基本目標[1]。構成水稻產量的三要素包括粒重、穗粒數、有效穗數,其中粒重由籽粒形狀和籽粒灌漿程度決定,即由粒長、粒寬、粒厚決定[2]。挖掘粒型調控的新基因不僅可以豐富粒型遺傳調控網絡,還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3]。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小粒突變體tm282是從粳稻品種中花11(ZH11)經過60Co-γ輻射誘變得到的突變體中初步鑒定出來的。水稻在揚州大學農學院實驗田種植,播種30 d后單苗移栽,每行10株,行距為20 cm,株距為15 cm,常規大田統一水肥管理,在成熟期收種曬干后低溫保存。

1.2 遺傳分析群體和基因定位群體構建

將tm282與ZH11回交,得到F1代,F1自交得到分離群體F2進行遺傳分析,同時將tm282與珍汕97B(ZS97B)雜交得到F2群體進行初步定位,在F2群體中篩選極端表型單株與輪回親本ZS97B回交構建BC1F2群體進行精細定位。

1.3 農藝性狀考察

水稻乳熟期,選取10株長勢相同的單株測量土面至穗頂(不計芒)的高度,記為株高;每株選取3個稻穗進行穗部農藝性狀考察,用直尺測量穗頸節到穗頂端長度,記為穗長;選取50~100粒成熟飽滿的種子,用掃描儀對粒長、粒寬、長寬比等數據進行考察。同時考察了突變體與野生型的穗粒數、千粒重、一次枝梗數、二次枝梗數等性狀。

1.4 穎殼的掃描電鏡(SEM)觀察

在揚州大學測試中心進行掃描電鏡觀察。篩選發育正常的成熟籽粒,用75%酒精洗凈表面,晾干;用雙面膠將水稻籽粒粘在底座上,噴金;在掃描電鏡(蔡司GeminiSEM 300超高分辨率場發射掃描電鏡)下觀察,于12×(全籽粒觀察)、500×(細胞觀察)倍率下觀察、拍攝圖像。

1.5 突變體tm282的初步定位

利用混池分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對突變體tm282進行初步定位,在tm282與ZS97B雜交F2群體中篩選突變體極端表型(極小粒)和正常表型(大粒)各20株,將2份葉片等量混合,構成2個極端混池。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法(CTAB法)提取2個極端混池的DNA后,送武漢博越致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基因組測序及連鎖分析[4]。

同時從F2群體中篩選極端表型單株與輪回親本ZS97B進行回交構建BC1F2群體,從該群體中篩選不同重組類型的導入系,利用SPSS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對小?;蜻M行精細定位。DNA提取采用CTAB法。PCR反應程序: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3~58 ℃(退火溫度根據引物GC含量進行調整)退火30 s、72 ℃延伸30 s(根據擴增片段長度調整,1 min擴增1 kb)35~38個循環,72 ℃延伸10 min反應結束。

2 結果與分析

2.1 突變體tm282的農藝性狀考察

通過對野生型ZH11和突變體tm282觀察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株高變矮(圖1A),分蘗減少,穗直立、短且稀疏(圖1A、圖1B),水稻籽粒明顯變?。▓D1C)。具體農藝性狀考察見表1,總體來看突變體tm282穗長變短,粒數變少,二次枝梗數變少。

2.2 tm282穎殼細胞觀察

對野生型和突變體成熟籽粒的穎殼上表皮進行掃描電鏡(SEM)觀察,在相同視野下,突變體比野生型細胞排列得更加致密(圖2A、圖2B)。對穎殼上表皮細胞數進行統計,發現掃描拍照視野內,野生型細胞數約為5 384個,突變體細胞數約為4 450個,細胞總數目顯著減少了17.35%。野生型和突變體穎殼上表皮細胞長度平均值分別為69.5 μm和64 μm,無明顯變化。綜合分析,tm282籽粒變短,可能是穎殼細胞數目減少引起的。

2.3 突變體tm282的遺傳分析

以突變體tm282為母本,與野生型ZH11雜交,F1代植株表型與ZH11相似;在F2代中,植株表型發生分離,與突變體表型相似的有134個單株,與野生型表型相似的有499個單株;卡方測驗表明F2群體中野生型表型與突變體表型性狀分離比為2.45∶1,基本符合3∶1,說明該突變體性狀的變化由一對單隱性核基因控制。

2.4 BSA關聯分析

為確定控制tm282小粒突變體隱形性狀的基因在基因組的位置,在F2群體中選取極端小粒及正常表型與ZH11或ZS97B各20株混合構建2個極端池。對突變體tm282、ZS97B及2個極端混池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連鎖分析將該基因定位于第七染色體,定位區間在18255211~21519751 bp。

2.5 tm282精細定位圖

為了進一步縮小該基因區間,利用tm282突變體與ZS97B雜交得到F1植株,經過F2代分離,從F2代群體中篩選出與突變體穗型相似的單株與ZS97B回交,構建BC1F2群體進行精細定位。

通過對1 500株BC1F2群體進行基因型檢測,篩選出在分子標記LInD7-280~LInD7-331發生交換的單株(包括純合和雜合交換),最后利用雜合單株繼續自交,進一步擴大群體,獲得5 000株的BC1F2群體。在標記LInD7-302~LInD7-331密集標記,篩選純合的重組單株,最終在目標區段篩選得到13種不同重組類型的純合導入系,根據基因型分別命名為M1~M13。

如圖4所示,導入系M2和ZS97B粒長較長,分別為8.01 mm和8.04 mm,與M3、M4、M5、M8及M9沒有顯著差異;導入系M1、M6、M11的平均粒長低于7.00 mm,與M7、M10、M12和M13沒有顯著差異。結合以上14種不同重組類型的基因型和粒長表型數據,最終將tm282精細定位于標記LInD7-311~LInD7-315,物理距離約為483 kb。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將tm282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七號染色體483 kb區段內,該區段中未見有關影響控制水稻粒型的基因報道,推測tm282是一個新的影響水稻籽粒大小的基因,對該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闡明水稻籽粒大小調控機理,發掘粒型新基因。

在所有已經克隆的調控水稻穗型和粒型的基因中,有許多一因多效基因,不僅調控水稻粒型,還參與水稻其他性狀或者組織器官的發育,如直立穗基因DEP1在改變穗型的同時,導致水稻籽粒變小,株高變矮[5]。同時粒型和穗型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性狀,不僅受到基因調控,還和水稻遺傳背景和種植環境相關。如SMG12基因突變導致籽粒變短,株高變矮,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數都減少[6]。本試驗的材料tm282突變體不僅在穗型粒型上有明顯變化,還在株高、分蘗、穗粒數上有變化。遺傳分析的結果證明了tm282突變體是一個隱性單核基因突變體。

參考文獻:

[1] YAN S,ZOU G H,LI S J, et al.Seed siz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ations of the genes controlling different seed characteristics in rice[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is,2011,123(7):1173-1181.

[2] 宋露,何明良,劉穎湘,等.水稻粒型調控研究進展[J].土壤與作物,2021,10(4):363-372.

[3] 劉迪,馮連杰,梁衛紅.水稻粒型調控相關信號通路的鑒定與解析[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23,39(2):212-221.

[4] 王娟,李敏,高海京,等.一個新的水稻小圓粒突變體的遺傳分析和基因鑒定[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2,43(3):12-18.

[5] ZHOU Y,ZHU J Y,LI Z Y,et al.Deletion in a quantitative trait gene qPE9-1 associated with panicle erectness improves plant architecture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J]. Genetics, 2009, 183(1):315-324.

[6] 管柳蓉,劉祖培,徐冉,等.一個新的OsBRI1弱等位突變體的鑒定及其調控種子大小的功能研究[J].植物學報,2020,55(3):279-286.

(責任編輯:張春雨)

猜你喜歡
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中國“水稻之父”的別樣人生
水稻種子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一季水稻
水稻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