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藝術普及路徑探
——以山東省文化館“融合發展”理念的構建為例究

2023-09-10 08:15
齊魯藝苑 2023年3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文化館普及

亓 程

(山東省文化館,山東 濟南 250014)

在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館的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將承擔起新的時代使命和責任?;竟卜站然侵溉w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服務,其核心是促進機會均等,重點是保障人民群眾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1]“十三五”以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地區間發展不均衡仍將是“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矛盾,黨的二十大后,解決這一矛盾成為更加緊迫的問題。因而在接下來一段時期內,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將重點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包括兩層內涵:一是全民性,即讓全民參與、全民體驗、全民共享藝術普及資源;二是藝術性,將藝術美融入演出、展覽、培訓、非遺等文化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向廣大群眾傳遞對藝術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提升個人的藝術素養。

本文以山東省文化館“融合發展”理念的構建經驗為例,尤其涉及到山東省文化館第四屆山東省政府文化創新獎獲獎項目“四輪驅動 全域融合——全民藝術普及融合發展新路徑”中的典型案例,在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節點上,從中歸納出具有普適性的適合各級各地文化館探索全民藝術普及路徑的理念和實踐。

一、四輪驅動 全域融合——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的內容路徑

近年來,山東省文化館將“融合發展”工作理念作為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主要推動力,大力整合社會資源,將全民藝術普及與教育、社會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科學技術的融合發展作為四大驅動因素,逐步形成了“四輪驅動 全域融合”的全民藝術普及新路徑,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全領域、全方位融合發展,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深度和廣度覆蓋方面實現新突破。

1.與教育融合發展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文化與教育的融合,指的是文化和教育中具有公益性事業成分的融合,也就是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融合。不包括文化和教育行業中具有經營性質的產業化部分。文化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是推動新時期文化事業前進的重要舉措和有效手段。教育事業一直處在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有極端重要性。反觀文化事業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卻幾經沉浮,甚至在新世紀前后一度處于式微之境。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文化自信”明確了“文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加之一系列措施的出臺助推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也呈現出目前文化事業較為火熱的發展現狀。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厘清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背景下文化和教育融合發展的關系。這里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利用教育的實質力量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問題。在文化館的實體語境中,這一命題就是討論如何利用教育資源的優勢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問題。

總的來說,文化與教育融合發展秉承的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不是文化作為教育附屬品的關系。文化的本質性力量在于文化是一種無所不在、無孔不入,擁有以柔克剛反作用力的強大力量,[2]它將從根本上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反之,教育對文化具有反作用,體現在教育之于文化保存、文化整合以及文化創新等層面的意義。把握住了這層關系,也就把握住了利用教育資源發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方向。具體來說,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開展傳統藝術進校園活動,依托各級文化館所具有的優秀傳統藝術作品創作能力,結合學?!懊烙虒W”要求,將具有傳統精神和時代意義的新創文藝作品帶進校園,對具有傳承意義的傳統民間藝術,如相聲、山東快書、地方戲、民間音樂等進行改編,讓學生們能近距離領略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同時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進校園活動,教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學校教育所具有的“長期性”“系統性”“完整性”“漸進性”等獨特的優勢,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和新時代精神,以故事會的形式深入學校,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最后,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適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評優活動。山東省文化館在2017年實施的“蓓蕾藝術工作站”(1)根據2017年山東省文化廳下發的《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進校園活動的通知》,組織開展故事會進校園活動暨“蓓蕾藝術工作站”建設。,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平臺,發揮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優勢,調動各市級、縣級文化館參與進來,形成網狀輻射體系。在山東省全省建成22所省級“蓓蕾藝術工作站”,52所市級“蓓蕾藝術工作站”,1527個縣(市、區)級“蓓蕾藝術工作站”,各級“蓓蕾藝術工作站”共計1600多個。各級示范點的設立,主要是為全省中小學全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積累經驗,構建可復制、能推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模式,把最優質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資源融入學校教育之中,將傳統文化的“直通車”開進學校,實現傳統文化從“進校園”到“駐校園”的跨越性轉變。[4]

2.與社會資源融合發展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要求是群體均等。將各年齡階段的人,各種文化水平的人,各種職業背景的人統籌考慮,全面納入全民藝術普及的范疇中。針對不同需求的社會群體打造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普及培訓體系和模式,將不同群體的需求細分。在藝術普及的內容選擇上,把文化館開展的各項培訓課程有針對性的與不同的需求相結合;在藝術普及的服務形式上,以“在場服務”為輔助手段,重點打造以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福利院、進部隊為形式的“上門服務”,創新發展藝術普及服務新模式。

首先針對在職職工,開展藝術普及進機關、進企業活動。探索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構建“一人一藝”的藝術普及模式。在職職工的日常工作繁重而忙碌,根據需求調研,相當一部分在職職工有強烈的藝術學習的需求和愿望,但是由于時間上的不自由使得他們往往不能去公共文化場所享受藝術學習的樂趣。面對這種現狀,各地各級文化館可結合實際情況,聯合志愿者隊伍,適時開展“上門服務”。通過藝術基礎知識的普及、藝術作品欣賞、藝術技能學習、組建職工藝術團隊、定期舉辦藝術展演活動等方式,開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書法、美術、攝影以及民間手工藝等門類的藝術普及培訓課程。此舉不僅可以提升廣大職工干部的藝術素養,也可以讓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放松身心,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是針對普通市民,這里主要指的是離退休群眾和非在職在崗的廣大群眾,這部分群眾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充裕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文化館原有的公益性培訓體系為基礎,通過文藝骨干帶動組建優秀文藝團隊,以團隊為基礎打造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將文藝作品作為再培訓的教學成果,并從團隊中選擇優秀的文藝志愿者作為再培訓的師資力量,形成全民藝術普及的良性循環。

第三是針對各文化基層輔導點。以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狀輔導體系為依托,根據各基層輔導點的不同情況打造與之相適應的文藝志愿服務隊。比如山東省文化館建立的“群眾文化網狀輔導體系”(2)“群眾文化網狀輔導體系”是山東省文化館第二屆山東省政府文化創新獎獲獎項目。即是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宗旨,同時又貫徹融合發展理念。它以山東省文化館為龍頭,以16地市、140縣區文化館為骨干,整合各地方的藝術表演團體,各級文化事業機構等社會力量組成志愿輔導團,同時聯合各基層表演團體、志愿服務團隊等社會力量組成“館辦文藝團隊”,來反哺基層輔導點的培訓、創作、互動和演出。

第四是針對群眾文化領域內除文化館外的其它社會機構。通過與老年大學合作,建立文化館老年大學校區,把老年大學的傳統培訓優勢和文化館公益性職能相結合,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方式等方面通力合作。一方面,可以擴大師資力量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擴大全民藝術普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另外,青少年群體一直是文化館服務群體中的缺項,這與全民藝術普及的總體要求相悖。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聯合各級青少年宮,廣泛開展社會藝術普及教育和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活動。除常規藝術培訓外,根據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可以組織各種文化主題性質的夏令營和文藝演出等,打造藝術普及特色校區。

3.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

首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館公益培訓職能相結合。將表演藝術、“非遺”傳統知識和民間手工藝等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培訓內容,以各級“非遺”傳承人作為師資力量,打造“非遺”主題的公益培訓課堂。近年來,山東省文化館通過創新“非遺”體驗模式,進行“服務性保護”的有效探索,將諸如年畫、雕刻、皮影等飽含“非遺”藝術魅力的傳統項目搬到課堂上,讓學員和“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制作“非遺”技藝和藝術作品演示,讓藝術普及更有效、更有趣?,F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和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聯系緊密,而且有著很深的業務淵源。從職能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暨可以說是對群眾文化工作的有益補充,也可以說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F行的文化館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出“搜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是國家文化館的職能之一。[5](P509)

從二者的任務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和群眾文化工作兼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其中蘊含著珍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和內涵,“非遺”保護和傳承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而群眾文化工作則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傳統文化的底蘊加上現代文化的精神氣質創作出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從服務對象上看,二者既都是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目的,那服務對象自然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在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背景下,主要針對的就是那些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權益得不到滿足的廣大群眾。綜合以上,文化館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開展,具有現實必要性。

其次,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藝演出相結合,這里主要涉及的是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以及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6]。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它必須通過“表演者”“舞臺”“觀眾”三個要素,方能達到其基本傳播效能。所以說,將表演藝術類“非遺”搬到舞臺上與廣大觀眾見面,既是豐富群眾文藝演出藝術形式的要求,也是促進“非遺”保護傳承的要求。表演藝術類“非遺”數量眾多,在所有“非遺”項目中占有較大比例,但是出現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的占比很小。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形式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表演藝術并不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老一輩“非遺”傳承人很難找到志趣相投的年輕一代傳承人,從而導致這類表演藝術從技巧到形式還在較為極端的恪守傳統,使得偶爾出現的演出機會和觀眾產生不了共鳴,也就很難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所以在保持原有藝術基因的前提下,結合時代需求和群眾文藝演出的傳播規律,“助推遺產現代適應能力的提升”[7],創新其藝術表演形式才是有效之舉。山東省自2016年開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啟動儀式”系列活動,集中來自全省的優秀的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在舞臺上進行展演展示,如山東快書、膠州秧歌、山東琴書、大平調等,通過創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大大提高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惠民成效顯著。

4.與科學技術融合發展

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提升文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8]現階段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于對數字信息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變革的迫切需求。依托科學技術發展公共文化,變革公共文化的服務方式,對助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城鄉一體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萍及l展助推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效毋庸置疑,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提質升級要求科學技術要更廣泛、更深刻、更全面的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盎ヂ摼W+文化館”已成為文化館建設發展的重要理念,以實體空間的打造和網絡平臺搭建為引擎的數字文化館建設成為全國各地各級文化館評估定級的重要參考指標。當然,問題與成效并存還是目前的主流情況,還需逐步加深與科學技術的融合發展。由于各地各級文化館的現實情況不同,很難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的標準,但總體應把握的原則包括:

客觀性原則。以省級為單位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以市區縣文化館的文化信息數據資源為統籌對象,由于各地區文化地域特色顯著不同,各地居民的文化消費習慣也存在差異,因此在進行市區縣文化館信息資源整合時,應當以客觀性為原則,尊重地方文化差異,根據文化信息資源的特點進行有效整序,充分反映各地區的文化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針對性原則。不同于其他常規的文化館工作,數字信息系統的搭建是一項技術工作,各地文化館在有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建立起相應的“數字文化”部門,以支撐本單位的數字信息系統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另外,文化信息資源的多樣化特點和資源分化等因素,決定了不同種類的數據資源的不同整合需求,因此必須根據市區縣文化館的特征和以省級文化館為中心建立的資源分中心的總體需求開展信息數據資源整合,從而針對性地完成數據資源整合總體目標。

發展性原則。一方面,信息技術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必須不斷提高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服務公共文化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和對文化的需求也是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的,通過數字化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時刻把握社會大眾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向,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服務效能。最后,文化數字資源也是需要不斷挖掘不斷豐富的,其本身是有累積效應的,結合發展變化的信息整合技術和方法,這就要求文化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要堅持發展性原則,最后整合成的系統絕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資源數據庫,而是一個始終處在動態發展過程中的文化信息資源的集合。

二、主體架構 橫向融合——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的形式路徑

將陣地式服務和流動式服務融入文化館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理念中,實現文化服務理念的跨越式發展。以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的融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方位精準服務。

1.陣地式服務與流動式服務的融合

陣地式服務體現的是文化館的傳統服務方式,以文化場館作為文化服務的主陣地,提供演出、展覽、培訓、非遺展演展示等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吸引廣大群眾來到固定的文化場所享受文化服務。陣地式服務具有先天性優勢,在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都在加強文化場館的實體建設。主要表現在:場館面積逐步擴大,場館布局空間設計更合理,依托場館場地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品質也大大提升。陣地式服務仍然是大多數地區的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服務的主要方式。

流動式服務形式發源于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其所具有的“主動、靈活、便捷、專業化以及重復供給的特征”[9],能夠滿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缺乏地區的居民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流動式服務的本質是擺脫文化場館物質實體的地域限制,以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導向,實踐“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志愿服務精神,其形式也可以看作文化服務領域的“送達式服務”或“上門服務”。20世紀50年代,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成立的烏蘭牧騎文藝宣傳隊,就是流動式服務的典范。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烏蘭牧騎隊隊員,“勉勵他們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10],并將他們的服務效能上升到“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11]的高度。烏蘭牧騎也體現了流動式服務的主要形式,即“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12]。

和陣地式服務相比,流動式服務的現實意義首要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創新和服務態度的轉變上。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服務理念,以公共文化機構的原始指令作為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內容的產生以“我認為”群眾需要什么為標準,服務具有被動性、集中性和固定性的特點。流動式服務則體現的是自下而上的服務理念,以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內容產出和服務的唯一標準,即由“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轉變。服務具有主動性、重復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流動式服務的內容在全民藝術普及工作中主要體現在演出和培訓兩方面。流動式演出可以通過組建文藝演出團隊,以流動文化演出車和臨時舞臺搭建為載體,將優秀的文藝節目送到群眾身邊。對文藝演出來說,雖然線上直錄播的形式可復制性更強,傳播覆蓋面更廣,但演出現場的體驗感是無法替代的,所以流動式演出不能完全被線上演出所取代。流動式培訓主要體現在師資力量的合理化調配上,以全民藝術普及“六進”(3)中共中央提出傳統文化 “六進工程”,即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進生產生活、進軍營。全民藝術普及的“六進”活動以此為依據,根據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性質和特點總結而成?;顒訛樽ナ?根據群眾需求反饋,將培訓師資在企業、學校、機關、部隊、福利院、社區等區域間調配分發,實現公益性培訓的基本需求全覆蓋。

2.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的融合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考驗了各級文化館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線下公共文化服務幾乎暫停,如果沒有相對應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全民藝術普及的開展在群眾需求面前將變得十分被動。文化館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具體體現在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上。所謂數字文化館,包括網上文化館服務和文化館實體空間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13](導言P2)

山東省文化館的數字文化館建設始于2017年,依托“十三五”期間國家在政策和資金層面對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大力支持,僅用兩年的時間,到2019年底,就初步搭建起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資源推廣和共享框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凸顯了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提升數字化服務空間的緊迫性?;诖?山東省文化館強化“融合發展”理念,升級數字各項數字服務功能,推出“禮樂”數字文化館。除原有的PC端互動界面外,“禮樂”數字文化館還增加了“禮樂”APP,“禮樂”數字文化館小程序等手機移動端的互動功能,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更便捷,互動性更強,規范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業務提交流程,包括場地預約、活動報名、作品上傳、信息反饋等方面,群眾的文化參與感大大增強。

另外,建立起資源容量龐大的“融媒體”資源庫模塊,山東省文化館建立的數字資源庫合理的劃分成“訓”“演”“唱”“播”“課”“展”六大模塊(4)總結自山東省文化館“禮樂”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實踐。,分別對應的是培訓資源、演出資源、作品征集、直錄播資源、慕課資源和展覽資源,根據群眾需求分類入庫,同樣根據群眾需求有針對性的調配分發。

針對全民藝術普及的培訓課程體系,“禮樂”數字文化館重點開發了適合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在線互動教學模塊。首先是微視頻教學模式,考慮到參與藝術普及培訓的學員大多技術基礎較弱,所以將課程時長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每節微課只講解一到兩個知識點,輔以學員的自我練習,然后一組微課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是互動教學,學員自主學習的單項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保證較大的面授人數基數,但是卻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尤其是對基礎差的學員。所以,互動教學模式,對藝術的均等化普及是必要的?;咏虒W可以讓學員和老師及時溝通,學員完成作業后,可以在線提交或視頻類或文字類的作業,授課老師在后臺查看作業并撰寫評語。每一門培訓課程結束后都可以作為“融媒體”資源庫的補充數據資源,進行調配分發。比如,山東某地市的培訓資源豐富,他們可以做成精品課程資源上傳到“禮樂融媒體”資源庫,而培訓資源薄弱的地市,為滿足本地群眾的藝術學習需求,可以從“禮樂”后臺提交數字資源需求,山東省文化館作為數據資源中心,將精品課程資源按需求進行有效分配,實現供需精準對接。(5)此據本文作者整理的“禮樂”數字文化館建設經驗形成的總結材料,部分內容由蘇銳重新整合后在“文旅中國”客戶端發表了《山東啟動“禮樂云”數字文化館平臺試點》一文。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文化館普及
尋訪呈貢非物質遺產文化館
章堰文化館
5G手機打響“普及戰”
大愛有光
民俗文化藝術館設計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天文知識普及
引導發展 推廣普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