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22 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綜述

2023-09-10 14:39鄭文昕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旅館藏特色

李 雅 鄭文昕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從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1]86提出的“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88提出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一直是我國公共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重要職責[3]。 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資源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加強館內古籍保護與宣傳,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要求[4]。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是指那些只有本館擁有而別館不具備,或本館收藏豐富而別館相對貧乏的各種館藏資源。 一般是具有歷史特色、地域特色、專題特色以及在其他內容或形式上具有特色的資源[5]。 特色館藏能夠展現地方風土人情、記錄歷史人文、進行專題文化教育,其建設與利用能夠體現公共圖書館獨特的館藏優勢,打造本館特色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圖書館核心競爭力,也是實現資源共享的保障。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是“十四五”目標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的重要環節[6],能夠讓公民享受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2023 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動態和未來發展方向,本文對近十多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樣本選擇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特色館藏”和“公共圖書館”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設定為“2011-2022 年”,文獻來源限定為中文“期刊”,剔除無關文獻后,共得到534 篇期刊論文。 選取CITESPACE與BICOMB 軟件對檢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使用文獻計量法對發文作者、來源期刊、關鍵詞等外部特征進行量化分析和可視化展示,并使用內容分析法對主要研究主題進行梳理和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主要研究力量分布

利用BICOMB 對檢索得到的534 篇中文期刊論文的作者進行分析,共得到合著作者638 位。 根據普賴斯定律,高產作者計算公式為:Nmin=0.749√Nmax,當高產作者的總發文量占比所有作者總發文量的50%,就可以說明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經形成。 根據公式得Nmin 等于1.498,即發文量2 篇及以上得作者稱為高產作者,發現有40 位作者發文量不少于2 篇,為高產作者。 高產作者主要來自于各地公共圖書館,其次為高校的研究力量。 對于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的研究已普遍受到實踐領域和學術領域的關注,但研究還較為分散。 40 位高產作者總發文量占比為17.04%,說明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表1 為發文量前10 的作者排名。 發文量居于首位的是來自安徽大學的嚴貝妮(4 篇)和來自鄭州師范學院的袁紅軍(4 篇)。 袁紅軍的論文均為獨作,主要對省級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服務進行調查研究。 嚴貝妮的論文均為合著,其中3 篇論文為第一作者,研究主題廣泛,對健康信息服務、地域文化、早期素養等特色館藏閱讀推廣與服務均有涉及。

表1 發文量前10 作者排名

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得到作者共現圖譜(見圖1),共現圖譜中作者姓名字體大小與作者發文量成正比,節點間的連線表示作者間具有合作關系。 由圖可見,作者間合作程度較深的僅有兩組,一組為石慶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分別與馮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劉莉(上海社會科學院)組成的兩人合作團隊,合作發文各1 篇;另一組為陳峰平、柴玲姬雙人合作團隊,兩位學者均來自杭州圖書館,合作發文2 篇。 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領域學者的合作均來自圖情領域,研究分散程度高,成果偏少,合作團隊規模小,沒有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

圖1 作者共現圖

2.2 發文機構分析

使用BICOMB 軟件對作者發文單位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發文量不少于6 篇的13 個機構名稱,見表2。 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南京圖書館,發文量12篇,其次為湖南省圖書館(11 篇)、廣州圖書館(10篇),陜西省圖書館(9 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8 篇)。 高產機構多為公共圖書館,這表明公共圖書館自身對于特色館藏建設和服務策略的思考和關注。 館員積極參與研究與各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實踐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 例如南京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出現了相關特色館藏建設案例的研究成果[7][8],同時數字平臺建設成果與模式分析也得到南京圖書館館員的關注[9][10]。 湖南省圖書館自20世紀80 年代起就致力于收集湖南地方文獻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建成了湖南地方戲劇資源庫[11]、“東亞文化之都”文獻資源專區[12]等獨具特色的湖南地方特色館藏。 公共圖書館長期以來在特色館藏建設方面的實踐為案例研究提供了基礎。

表2 發文機構信息表

2.3 學科類別與期刊統計分析

結合中國知網學科類別特征來看,534 篇文獻分布于10 個學科中,最多的是圖書情報與檔案領域,發文量為525 篇,占比98.31%;其次為文化(8 篇)、法學(3 篇),計算機學科只有1 篇論文。 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領域研究集中于圖情檔學科。

從BICOMB 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一共有150 種期刊刊登過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方向的論文。 根據布拉德福文獻分散定律,將期刊按照發文量以遞減順序排列,在期刊中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區分出核心區、相關區、非相關區,每個區的數量相等,得到布拉德福核心期刊數量8 種,這8 種期刊載文量累計占比為36.14%,有6 種期刊為圖情領域期刊,見表3。 發文量最多的是《河南圖書館學刊》,共發表52 篇文章,占比9. 74%;排在第二位的是《圖書館學刊》,發文量為28 篇,占比5.24%;排在第三位的是《圖書館學研究》(26 篇)。 8 種布拉德福核心期刊中,僅有《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2 種為核心期刊。 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研究受到圖書情報領域核心期刊的關注,但總體來看高質量論文數量有待提高。

表3 布拉德福核心期刊信息表

2.4 關鍵詞分析

運用CITESPACE 軟件,通過設置節點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得到頻度不低于10 的前10 名關鍵詞,并分析其頻度與中心性,見表4。 頻度表示關鍵詞出現的次數,中心性大小用來衡量關鍵詞的重要性。 除去“公共圖書館”與“特色館藏”等無分析意義關鍵詞,“地方文獻”是頻度(43)與中心性(0.14)最高的詞,表明此關鍵詞的重要性,說明特色館藏建設選題中“地方文獻”資源是學者研究的重點。 其次是“資源建設”(頻次27,中心性0.05)、“特色資源”(頻次24,中心性0.05)、“數字資源”(頻次22,中心性0.04)、“文旅融合”(頻次20,中心性0.04)。從高頻關鍵詞列表可見,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特色館藏文獻建設、特色館藏共建共享與服務模式、特色館藏在閱讀推廣與文旅融合中的應用等研究主題。

表4 頻次前10 關鍵詞

關鍵詞聚類圖能夠更直觀、清晰地展示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的主題結構特征。 筆者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如圖2 所示。聚類圖反映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研究領域的四大研究熱點:一是特色資源建設領域,這一方面的聚類是#6“資源建設”。 研究集中在公共圖書館本身的特色館藏建設問題,比如特色館藏閱讀推廣服務,總分館特色館藏建設模式,還關注公共圖書館對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借鑒。 二是特色館藏的數字化與特色數據庫建設,聚類包括#2“特色數據庫”、#3“數字化”、#9“數據庫”。 研究包括利用特色數據庫將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有利于圖書館館藏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三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特色館藏建設,聚類是#4“文旅融合”。 四是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與利用分析,聚類是#8“地方特色資源”與#10“特色服務”。

圖2 關鍵詞聚類圖

2.5 關鍵詞突現分析

突現詞是指短時間內出現頻次發生較大變化的關鍵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主題發展的前沿趨勢。 突現詞的強度表示短時間內頻次驟增的程度,開始時間指關鍵詞在此年首次出現突現性增長趨勢,結束時間指在此年結束突現性增長,紅色線段指突現延續的時間。 使用CITESPACE 軟件的burstdetection 功能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共得到6 個突現詞,如圖3 所示。 從時間上看,“建設”“數據庫”排在前2 位,是最早出現的突現詞。 從突現詞突現強度上看,“文旅融合”“建設”“數據庫”“閱讀推廣”是強度排名前4 的突現詞,它們是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領域的研究重點,即特色館藏數據庫建設,特色館藏在閱讀推廣服務中的應用,以及將特色館藏建設與文旅融合相結合。

圖3 關鍵詞突現圖

突現詞的出現與政策導向和技術發展密不可分。 大數據、5G、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為特色館藏數字化建設賦能,研究視角也從注重資源數字化開發存取的小視域向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圖書館聯盟與資源共享轉變。 2012 年,突現詞“資源共享”出現,特色館藏的共建共享在隨后兩年成為研究熱點。 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13]143提出建設“全民閱讀”文化重大工程,2017 年“閱讀推廣”成為突現詞,此后利用特色館藏開展閱讀推廣服務的實踐受到研究者的強烈關注。 2018 年4 月,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游局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隨之進入文旅融合的新時代。 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14],明確指出“統籌工程建設管理、整合工程平臺與服務、資源建設與服務推廣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是當前文旅融合縱深發展的主要任務。 2020 年文旅融合與特色館藏研究受到關注,并成為強度最大的突現詞(strength8. 94)。 2021 年“十四五”規劃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目標的提出[15]92使文旅融合繼續保持研究的高關注。

3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主題述評

通過BICOMB 和CITESPACE 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獲得了宏觀層面的分析結果。 下文使用內容分析方法對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從3 個研究角度,4 個細分主題進行分析,以便充分了解此領域的研究現狀。

3.1 公共圖書館不同類型特色館藏研究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類型和形式多樣,包括傳統紙質文獻如圖書、期刊、報紙、手札、檔案、手稿等,還有海報、圖片、電影、唱片、日記、傳單、商業契約和票據、戲曲、口述歷史資料等資源。 時間跨度從古至今,古籍、民國資料均包括在內。 關于地方公共圖書館收藏當地人文、歷史、經濟發展相關的不同類型特色館藏的實踐,研究者對資源建設的選題問題展開討論。 徐大平等[16]對陜西地區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選題進行考察,認為目前存在選題求大求全,數據量少,整合不足,缺乏合作等問題,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文獻特色,堅持小選題成系列、科學性、實用性等原則。 王天一等[17]對黃河流域九省圖書館地方文化數據庫的名稱數量進行調查,發現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各省市圖書館較為重視的建設主題與內容類型。 馮薇[18]認為當前我國特色數據庫存在重復建設問題,需要加強制度供給,完善公共圖書館評估體系,推動數字資源共享部門建設。 其中,地方特色資源、民族特色資源、專題特色資源是當前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研究的重點。

3.1.1 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研究重點

地方文獻是“記錄有某地區知識的一切載體”[19],是對地方區域經濟、政治、文化、歷史、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綜合記錄,是特定地區風土人情、精神風貌、人文狀況、社會意識等的綜合反映,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及特有的文化信息[20]。 廣義上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史料;狹義上僅指地方史料,即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域性文獻,包括零張散頁[21]。 加強地方文獻開發利用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龔旭曦[22]認為,地方文獻建設需要重視前期開發工作,建立地方文獻保管專區,建成專題特色數據庫,同時重視地方文獻的利用,讓地方文獻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文藝創作工作、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編史修志和外宣等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聶晶[23]對市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基本經驗和存在問題進行了總結,提出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要明確定位、制定長遠目標,明確建設原則、內容和范圍,建立保障制度。 李叔鴻[24]提出要實行呈繳本制度,加大地方文獻征集力度,做好數字化工作,實行地方文獻資源館際共建共享。

地方文獻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獻資料的保存研究也引起了關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關于公共圖書館的主要使命包括“加強文化遺產意識,提高對藝術、科技成就與創新的鑒賞力,支持口述傳統文化,提供接觸各種表演藝術文化展示的機會”[25],公共圖書館具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責任和義務。 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的建設與利用。 周唐梅[26]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文獻的關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方面進行討論,并分析探討公共圖書館如何保護和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型特色資源。 黃惠平[27]在分析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資源建設意義的基礎上,探討了資源建設的建設流程,并提出完善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非遺館藏資源的四個建設方略。

3.1.2 民族特色資源建設受到關注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 2017 年國務院《“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文件指出:“各級政府應加強少數民族信息化建設水平,通過‘絲路書香’工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等多重項目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8]。 民族文獻專指內容或形式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文獻[29]。 民族文獻是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圖書館通過保存和開發少數民族文獻承載和傳播民族歷史文化,有利于通過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與投資者,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推動民族和諧共榮,加強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獻建設的主體包括公共圖書館與民族地區高校館等。 盡管當前高校圖書館有倡導社會服務的趨勢,但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于在校師生,公共圖書館仍是保存和利用民族文獻、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的主力軍。

周力虹等[30]調查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民族特色服務、民族特色資源建設、館員隊伍建設等現狀,指出在民族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方面,缺乏明確的少數民族文獻納入準則,需要提高規范化建設水平。李敏[31]指出少數民族數據庫存在建設工作集中性強,內容存儲有集中化傾向,信息組織方法未能突顯資源民族屬性等問題。 黃萍莉[32]對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數據庫的分布特點進行研究,提出存在建庫主體分布集中性強,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少數民族數據庫還存在穩定性弱,鏈接消失等不足。 卡斯木江·卡米爾丁[33]針對新疆喀什特區圖書館維吾爾文史資源庫提出建設構想,從XML、Unicode 對西部少數民族文獻語言編碼的支持等技術層面展現數據庫可行性。

3.1.3 地方專題特色資源案例研究較為集中

地方專題特色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為滿足讀者的特定需求,圍繞某一特定的研究專題而收集的一系列資源,可以為特定用戶和特定任務提供有針對性的專題信息服務,是基于館藏的歷史積累形成的具有集聚性、稀缺性的主題聚類式特色館藏體系,如紅色特藏、建筑類特藏、電影特藏等[34]。 這方面研究一般采用案例分析法結合網絡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探析實踐經驗并加以規律性總結。 李柯霏[35]提出建設體育特色數據庫,利用體育文獻資源與AR、VR 技術相結合,使公共圖書館成為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社會場所之一,對于樹立青少年終身體育理念,宣傳體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陳揚[36]以天津圖書館音樂圖書館特色服務為例,從社會效益與用戶需求、功能定位、管理機制、品牌意識、音樂特色資源建設方面,總結了公共圖書館創新特色專題資源服務的新路徑。 李佳芳[37]探討了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木版年畫數據庫建設實踐成果,為各個公共圖書館創新本館專題特色館藏建設提供借鑒。

公共圖書館是古籍和民國文獻的重要收藏機構,研究者也對此展開研究。 穆衛國等[38]分析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重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5 家民國文獻館藏量較大的公共圖書館的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情況,提出應加強統籌規劃,防止重復建設,加強數據庫標引深度和檢索功能,擴大遠程訪問范圍等建議。 劉蕓[39]概述了江西省基層公共圖書館古籍數字化網絡建設現狀,為我國圖書館古籍館藏特色資源建設提供經驗。

公共圖書館開展紅色專題特藏建設對于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愛國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卜淼[40]對31 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紅色主題特色資源建設與紅色資源閱讀推廣活動現狀進行總結,并提出發展路徑。 孫烈濤[41]以梅園新村紀念館周恩來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為例,闡述了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數據庫建設及教育傳播功能的開發與利用等實踐,指出應做好特色館藏資料的搜集、遴選、整理工作,并優先將價值高的資源數字化。羅素潔[42]以“余杭紅色記憶”專題資源庫為例,探究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紅色文獻數據庫的實踐過程,指出專業服務能力,樹立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意識,發展高質量黨建工作是專題資源庫建設的成功經驗。

3.2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對策研究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與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模式、技術問題等是研究主要關注的主題。 同時,部分圖書館在特色館藏建設方面已較為成熟,研究針對某一館或某一地區圖書館建設成果進行分析。

3.2.1 基于案例的特色館藏建設途徑研究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是基本職責所在,目前多地公共圖書館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領域取得不少成就,多位學者對其資源存儲、利用等建設實踐經驗進行案例分析。 特色館藏的采訪編目是保障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礎。 莆田市圖書館在地方文獻采編中取得進展,蘇金妹[43]分析其如何克服地方灰色文獻“灰色性”和“地方性”的局限,在編目實踐中如何揭示和標識文獻“灰色性”和“地方性”的特性,為地方灰色文獻共建共享提供基礎。 多個公共圖書館在利用各類特色館藏提升本館競爭力,打造品牌形象實踐上取得進展,部分學者對其成果經驗進行探討。嚴貝妮等[44]通過對香港公共圖書館品牌建設的資源與服務進行分析,指出特色館藏資源開發對于品牌建設的重要性,提出香港公共館與高校館共建館藏資源的模式值得借鑒。 曾玉蘭[45]分析了順德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成果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指出公共圖書館要認識到特色館藏建設的重要性,重視數字化網絡化的建設。 龔新年等[46]以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海洋”主題特色資源服務為例,探討如何利用特色主題館藏打造公共圖書館品牌形象,指出特色館藏建設應該抓住熱點焦點、契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特色館藏為基礎,打造展覽、文化論壇等特色服務,形成品牌效應。

部分學者也對國外具有創新性的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使用案例予以關注,論證特色館藏建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李芙蓉等[47]對日本公共圖書館漫畫收藏的采選原則等爭議性問題,采集、標引等實踐問題以及廣島市漫畫圖書館實踐活動展開研究,以期為我國特色館藏建設提供借鑒。 吳漢華等[48]對英國塔維斯托克民間圖書館的發展歷程、特色服務與運營方式進行梳理,指出對地區性特色館藏建設的高度重視是其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齊東峰等[49]對美國密執根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和資源建設情況進行考察,為我國館藏發展政策制定提供經驗,提出公共圖書館需要揚長避短,立足本館的特色館藏體系建設。

3.2.2 面向特色館藏建設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有助于更好地建設特色館藏資源,部分學者對其進行討論。 林回清等將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專業服務概括為區域規劃專業館藏分中心、館內規劃專業特藏(館內館)、館外規劃專業分館(館外館)、設置職能部門提供專業服務四種模式,其中常以館中館形式設立專業分館、特藏室或與社會機構、社會上的專業圖書館聯合舉辦館外館形式進行特色館藏建設[50]。 目前總分館模式、服務聯盟與共建共享理念是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立足點,部分學者論證了特色館藏建設對其發展的重要性。 金國輝[51]指出每個圖書館資源側重點不同,特色館藏建設應成為館際互借、文獻資源共享的基礎。 楊琳[52]對鄭州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開展研究,指出建設特色館藏數據庫是服務聯盟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鄂麗君等[53]調查了我國區域圖書館聯盟建設的現狀,認為當前聯盟對特色館藏建設缺乏應有的重視,全面展示成員館的資源特色有利于全面實現聯盟的資源共享。

對特色數據庫共建共享的實踐分析主題多樣且深入。 劉彩虹等[54]基于聯盟圖書館框架下吉林省內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共建模式提出特色數據庫建設需要研究和布置數據庫建設選題、選擇建設與服務平臺、制定建設標準、建成共享服務平臺。 溫琴[55]提出潮汕地區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可以借鑒國內外數字圖書館特色資源庫共建共享經驗,通過統籌規劃、聯合建庫,增強共建共享理念。 王代禮等[56]指出天津市圖書館聯盟在特色數據庫建設上各具特色,相比高校系統聯盟特色館藏建設體現辦學和特色學科特點,公共圖書館等公共系統的聯盟應更多體現天津地方特色,負有文化傳承的使命。 童忠勇[57]討論了國家數字圖書館特色資源云平臺設計框架、技術架構、核心功能,云平臺的出現是國家層面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共建共享的開端,實現數字資源云發布,國家數字圖書館可以為各級各類圖書館提供系統支持與服務。

3.3 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利用研究

當前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主要依據本館特色化資源建設的需求而設置,不一定跟讀者需求有關,如何平衡大眾化館藏與專業特色館藏的發展關系值得思考[58]。 特色館藏事業發展要避免“重藏輕用”現象,多位學者針對特色館藏如何發揮價值進行探討,特色館藏資源的利用受到閱讀推廣研究者的關注,并進一步與文旅融合新領域相互交融。

3.3.1 特色館藏利用與閱讀推廣服務的關系研究

“重藏輕用”是圖書館資源建設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作為本館獨有的特色館藏應該為開展地域閱讀推廣服務提供資源支持。 目前少年兒童是公共圖書館開展相關服務的主要對象。 閱讀推廣活動中特色館藏的作用和重要性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張納新[59]提出利用特色館藏建設主題圖書館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的路徑之一。 臺灣地區的許多圖書館建成了兒童特色館藏資源,許麗麗[60]探討了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的成功經驗,認為大陸地區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中普遍存在館藏不足的問題。 嚴貝妮等[61]介紹了美國公共圖書館通過與圖書推薦服務相配套或通過向嬰幼兒和家長提供閱讀包的方式開展早期素養類特色館藏資源閱讀推薦服務的成果與經驗。 以上研究考察了開展閱讀推廣服務時利用特色館藏的嘗試,但均未涉及到基于特色館藏建設考察閱讀推廣內容的選擇問題。

利用數字技術開展特色館藏閱讀推廣活動也是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楊敏[62]從湖南圖書館湖南地方戲劇資源庫推廣工作出發,提出目前公共圖書館應用全媒體推廣特色館藏存在應用意識單薄、技術實現困難、全媒體技術普及需要時間等問題。 代興群等[63]認為地方民族文獻推廣利用普遍存在著“重藏輕用”的問題,推廣利用方多采用自主閱覽與咨詢服務的方式,有必要加強二次文獻開發,積極推進數字化建設擴大其推廣利用范圍,利用新媒體打造多角度立體化推廣利用模式。 汪然[64]以金陵圖書館藏書票資料的閱讀推廣項目為例,探討了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閱讀形式,提出“立體閱讀推廣”的新思路。

3.3.2 特色館藏建設對文旅融合發展的作用研究

2018 年7 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在全國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總思路。 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公共文化服務場館,主動適應“文旅融合”的時代趨勢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與新的機遇,有助于應對新時代公共圖書館事業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 特色館藏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的知識基礎與核心優勢。 特色館藏建設對文旅融合的助力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一是論證特色館藏屬性對公共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工作的意義。 李霞[65]認為地方文獻具有獨特的文化旅游屬性,其史料性、地域性、綜合性使其能夠成為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項目的文化支撐與史料佐證。 公共圖書館要做好地方文獻流通服務工作與數字化工作,開辟旅游閱讀專區與專題活動,整理加工二、三次地方特色文獻,利用地方文獻提高文化旅游品味。 劉洋[66]對地域特藏、古籍特藏、名人大家特藏、某一專題領域特藏4 種圖書館主要特藏資源類型開展研究,探討特色館藏資源在文旅融合中的價值意義,即特藏資源建設能夠體現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不可替代性。 丁文娟[67]調查了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數量與選題內容,分析了地方特色資源庫對文旅融合事業的意義,以及特色資源庫如何為旅游產業提供服務。

二是分析特色館藏建設在文旅融合工作開展中的作用。 趙軍成[68]提出公共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需要加大特色資源的深度挖掘,加快主題總分館的建設,同時基于特色館藏開發文創產品,發揮特色館藏資源的活態價值。 姜璐等[69]指出特色館藏的深度挖掘有助于避免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的同質化現象。 王自洋等[70]基于對長沙市圖書館的案例分析探討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及打造主題圖書館、創建文化服務品牌等利用策略。 孟姍姍等[71]對43 個省級公共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宣傳推廣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持續推廣系列化品牌,增強創新意識,把握新媒體傳播熱點等建議。

4 研究述評

從“十二五”時期提出“做好歷史檔案和文化典籍保護整理工作”[72]90,到“十三五”時期提出“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中華典籍整理”“全民閱讀”等目標[73]143,十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集中在對特色資源建設平臺、建設模式、利用推廣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 “十四五”規劃對我國文化事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與建議,針對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

4.1 拓展現有研究的深度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提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出開展“中華典籍整理出版”工程[74]89-95。 在目前對地方特色資源、紅色專題資源、民族特色資源研究的基礎上,有必要對公共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類特色資源建設、開發和利用的思路、方法和路徑進行探索。 另外,目前的研究內容與策略分析不夠深入,相近主題的研究觀點和結論相似。 如對“著錄標準”的討論大部分停留在健全機制與人員配置,有必要從操作層面對特色館藏資源的采集著錄問題進行調研和分析。 對特色數據庫選題的研究集中于利用網絡調查法分析現有實踐的經驗與不足,有必要對選題依據與標準開展深入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對服務模式與推廣應用的研究集中于單個案例的分析,有必要對從主題內容、地域特色、館藏類型等角度對代表性圖書館的實踐開展共性分析或對比分析,提出較為標準化策略及普適化的解決方法。 可參考國外在館藏建設利用領域技術經驗與實踐成果尋找本土化的路徑。 如陳琦[75]提出與國際大型綜合性、專題性聯合目錄合作,獲取特色館藏線索,并借鑒其功能和技術手段建設集查詢、獲取于一體的特色文獻聯合目錄促進特色館藏建設工作的開展。

4.2 跨界合作深入開展數字化平臺建設研究

“十四五”時期政府提出“建設‘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工程,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76]95,圖書館是文化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77],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的數字化建設,特色數據庫、云平臺的建設將繼續成為特色館藏領域研究熱點。 特色館藏的數字平臺建設方案的設計是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問題,但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圖書情報領域,其他如新聞傳播、計算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較少,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研究的成果也有限,對技術的研究和討論僅限于應用層面。 在新技術革命的大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將實現從數字化和網絡化向數據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轉型,各類文獻信息資源全載體的新采訪、文獻整序全數據的新編目、傳承文明保存記憶全文獻的新典藏都將實現全程智能[78],都需要與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溝通。 未來研究有必要考察適用于特色館藏數字化建設和利用的技術和方法,加強與技術人員的合作,結合實踐領域的經驗與需求,將平臺建設目標不足與平臺建設可行性相結合,將服務需求與技術提供完美融合,促進服務與技術一體化[79],推動特色館藏數字平臺的發展。

4.3 探索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的新研究方向

“十四五”對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出了更深層的要求,要求“推進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80]92。 隨著文旅融合研究主題的興起,公共圖書館利用特色館藏參與文旅融合發展無疑還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特色館藏研究要求研究視角要突破圖書館傳統服務的界限,探索與其他新興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如結合特色館藏資源為游客設計規劃文化旅游線路也可以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新領域,這應該成為特色資源建設與利用的新方向加強進一步的探索。肖希明等[81]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領域在實踐上已與“數字人文”領域產生交集,如上海圖書館的家譜特藏的數字人文平臺能夠提供基本查詢、上傳家譜、在線識譜、在線修譜等功能,但與數字人文領域的融合僅處于起步階段,未制定出相對成熟的具體方案。 研究者可以關注數字人文技術在特色館藏建設中的應用,從意義彰顯、融合模式等角度為圖書館實踐開展提供理論支撐。

猜你喜歡
文旅館藏特色
館藏
特色種植促增收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博物館的生存之道:館藏能否變賣?
中醫的特色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知還印館藏印選——古印篇
文旅照明的興起
完美的特色黨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