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路徑探究

2023-09-11 11:06楊雨婷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消極影響積極影響實踐路徑

摘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著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其助力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范圍的拓展并實現了即時性的互動與共享,使大學生在對等交往和行合趨同中得到了天性釋放并增強了人際黏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面臨著情感淡漠、社交恐懼、信任危機及認知偏差的困境,阻礙著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對此,政府、社會、高校及大學生自身需要強化協同配合,正確看待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文章以新媒體為核心導向,以大學生人際交往為研究對象,通過介紹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基本特點,闡述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進而從政府、社會、高校及大學生自身四個維度提出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路徑,以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人際交往;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16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資助項目“薩提亞模式對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XGJPX4005;2022年度湖北理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青年項目“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自我接納的干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xjr08Q

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面發展,更有利于大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新媒體的廣泛普及提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便捷性與高效性,同時也使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產生了諸多困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產生一定阻礙。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助力大學生人生與事業順利發展的必要舉措,這要求各方育人主體與大學生同時發力,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新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的基本特點

(一)多元性

與傳統媒體的單一性相比較,新媒體以信息內容及形式的多元性著稱[1]。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中,信息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且信息的傳播以影像、音頻、圖片、文本等多種模態融合呈現的方式為主,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及不同個體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推動了信息傳播范式的創新發展。

(二)便捷性

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始終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而新媒體使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藩籬。憑借新媒體平臺,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發送信息,擺脫了外部環境對信息交流和互動的束縛,使人們在信息的迅速傳播中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進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三)虛擬性

與傳統媒體的現實性和客觀性相比,新媒體實質上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因而新媒體傳播場域實際是與現實社會并存的虛擬傳播環境,人們可以以隱匿身份信息的方式參與交流和互動,并可以依托想象塑造自身的形象,同時運用網絡語言和非語言符號開展信息的傳播,體現了新媒體的虛擬性。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一)突破時空,擴大了交往范圍

新媒體以方便快捷、靈活多樣著稱,改變了傳統媒體受時間、空間、人際關系等外在因素制約的局面。以新媒體為依托,大學生不僅可以實時關注其他同學的生活學習動態,還可以以虛擬性的角色結交社會各個領域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之開展無障礙的溝通交流,拓展了交流渠道,擴大了交往范圍。

(二)實時互動,實現了即時共享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在于信息傳播速度之快。以新媒體為渠道,大學生可以實現與朋友之間的實時性互動,進而在同一頻次開展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2]?;拥膶崟r性消除了信息傳播的遲滯性,使大學生可以依托新媒體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即時性共享,提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效率。

(三)對等交往,助力了天性釋放

新媒體是一個對等交流的平臺[3]。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中,不同用戶均具有對等交流的話語權力,這使得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用顧慮身份、地位、年齡、所處場合等因素帶來的影響,以平等的姿態自由地開展交流與討論??梢?,新媒體賦予了大學生暢所欲言和張揚個性的空間,使大學生的天性在人際交往中得到了釋放。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一)形式交流帶來了情感淡漠

過度依賴新媒體網絡開展社交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出現異化現象。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微信、網絡視頻、在線直播等新媒體形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電話交流和書信來往,同時也使得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日益減少,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真實性被弱化,缺乏了真誠作為基礎,逐漸出現了情感淡漠的狀況。

(二)隔空交往造成了社交恐懼

在新媒體場域中,大學生可以用網絡中的簡化語言代替傳統交際中需要斟酌使用的語句,用一系列表情包輔助文字交流,并依托朋友圈和抖音賬號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和所見所聞[4]。新媒體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而在大學生面對真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時,虛擬世界的交流方式不再適用,因而會導致其對社交產生莫名的恐懼感,甚至出現語言障礙和心理障礙等嚴重問題。

(三)道德缺失催生了信任危機

新媒體具有極強的虛擬性,大學生依托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APP開展交流互動具有較強的隱匿性[5]。在新媒體場域中,人們可以依據自身需求扮演多種角色與人交往,加之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在隱私得不到有效保護的同時,還容易被錯誤的觀點和言論影響,進而弱化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容易上當受騙[6]。在缺乏道德約束的人際氛圍中,大學生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信息繭房”助長了認知偏差

新媒體傳播以大數據分析為依托,滿足了用戶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使大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符合自身需求和興趣方向的內容和資源[7]。然而,這也使得大學生陷入“信息繭房”的怪圈,導致其視野被束縛在“繭房”一般的桎梏中,造成了大學生獲得的信息帶有極強的局限性和偏見,反映到人際交往中,即大學生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方式受困于自身需求和興趣,阻礙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健康發展。

四、新媒體視域下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路徑

(一)政府維度:加強立法保護,創設清朗網絡環境

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的各類問題,政府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并通過制定有效的制度規范來保護大學生身心健康[8]。同時,應對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種類、傳播機制、互動模式等作出明確規定,扎緊懲治網絡暴力、黃色網站、賭博行為等不良現象的法律籬笆,通過建立網絡監管機制,強化對不良信息和錯誤思潮的阻斷,確保各類新媒體在法律紅線內為大學生提供相對純潔的人際交往環境。

針對大學生在新媒體空間開展人際交往的虛擬性和開放性特點,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構建新媒體網絡監管隊伍,推進網絡實名注冊制的落實,對涉及敏感話題的內容進行屏蔽,對語言攻擊、煽動性話語、污穢視頻等內容的發布主體實施嚴厲打擊,規范網絡用語,為大學生開展人際交往創設清朗的新媒體環境[9]。另一方面,政府要培養一支具有信服力和影響力的網絡輿論引導隊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科學運用新媒體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全面宣揚主流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健康的人際交往理念,為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二)社會維度:形成社會合力,營造和諧交際氛圍

社會各領域需要明確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對于自身的積極作用,進而以協同聯動的形式展開合作,依托新媒體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以規范的語言和積極的行為營造和諧的網絡交際氛圍,發揮示范作用,通過強化人際交往的有效性和正向性,為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參照和借鑒,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到積極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

各企業需要依托“校企聯合”“產教融合”等育人機制,針對人際交往對大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并依托自身的企業文化和崗位需求強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訓,使大學生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的交際情境中均可以靈活應對各種人際交往問題[10]。同時,各行各業的知名學者、專家及優秀企業家需要積極響應,進入高校開展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座談會、交流會等活動,以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目的,重點對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交往進行深入解析,使大學生明確現實世界和新媒體網絡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在本質屬性、表現方式、話語范式等方面的區別,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新媒體對其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進而以科學有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高校維度:強化教育力度,積極舉辦校園活動

高校需要以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導向,對大學生開展人際交往方面的思想教育和實踐教學,借助科學指導和理論教學,使大學生明確人際交往能力的結構組成,并掌握提升感受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時可以依據自身需求塑造良好的交際形象[11]。此外,還需要結合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雙重影響,指導大學生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場域中的人際交往,將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作為開展新媒體人際交往的基礎載體,進而以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為核心,將新媒體作為提升人際交往效能的有力抓手。

針對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的校際影響,高校需要積極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將大學生從新媒體傳播場域中“解放”出來,一方面依托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魅力,為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12];另一方面,憑借校園活動使大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合與情境中依據教師的指導不斷培養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在“線上”和“線下”不同交際場域中做到靈活應變和游刃有余。

(四)學生維度:提升媒介素養,規范網絡思想行為

在以新媒體為渠道開展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統一自身的新媒體網絡形象和現實形象,明確新媒體的虛擬性,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以真實的身份信息和個人形象開展人際交往,避免落入新媒體虛擬身份造成的認知偏差陷阱中[13]。同時,大學生需要意識到新媒體社交并不能代替面對面交流,網絡中的交際關系也不能取代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不能過度依賴新媒體網絡交際,必須以現實世界中的交際場合與情境為基礎標準提升自身的各項交際能力[14]。此外,對于以興趣為紐帶形成的新媒體社群,大學生需要盡可能將其轉化為線下興趣類社團,以強化人際交往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依托新媒體開展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并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始終遵守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行為規范,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參與任何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媒體網絡行為[15]。

五、結語

新媒體的出現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實現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健康發展和創新轉型,就需要以客觀的眼光看待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的雙重影響,并強化政府、社會、高校及大學生自身的協同聯動,使各主體圍繞新媒體的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新媒體充分發揮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促進作用,以實現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袁勤勤.高校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研究述評[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2):85-88.

[2] 劉艷,李蓓蕾,張勇,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策略研究[J].教育傳媒研究,2023,43(2):24-28.

[3] 王艷,劉超.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機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3):119-121.

[4] 趙潔,蘭牡丹.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素養培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44(1):114-116.

[5] 商小詠.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111.

[6] 賀建民,谷溪.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J].中國報業,2022(22):126-128.

[7] 謝彩麗.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1):130-132.

[8] 劉旻燏.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28(3):45-50.

[9] 韓思佳,郭宗盛.關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華東紙業,2022,52(1):121-123.

[10] 許琳.高職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分析與干預[J].華東紙業,2022,52(1):188-190.

[11] 郭利.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32-33.

[12] 周建峰,汪新,高歡歡.新型社交媒介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3):88-92.

[13] 孫琳娜.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及對策研究[J].公關世界,2021(16):61-62.

[14] 趙飛,胡建林,張會芳,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18):57-60.

[15] 阿不都熱西提·阿不都熱依木,劉劍.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對策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1(17):9-13.

作者簡介 楊雨婷,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消極影響積極影響實踐路徑
網絡民粹主義對高校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商業銀行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分析
英美原聲電影對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積極影響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自媒體傳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極影響
論新自由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消極影響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