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閾限”與“交融”視域下的“拉康加羌姆”*

2023-09-13 01:13萬代吉
西藏藝術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閾限交融禮儀

萬代吉

一、拉康加羌姆概況

加羌姆共6場,第一場為凈化場地儀式,結尾部分為地方神祭祀,中間4個場次的結構相似,分前后2段。前半場與寺院羌姆的表演形式相似,服裝道具也與寺院法舞的服裝道具相似;后半場都有相應的情景劇,有一定的敘事性,包括神話傳說、歷史事件、服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拉康加羌姆的伴奏樂器是鼓鈸各1支、大法號2個。鼓鈸的敲法有輕重之分,輕時舞蹈節奏舒緩,重時舞蹈激昂,每段舞中輕、重交替使用,凡每段的出場和進場均要吹法號。

二、加羌姆表演場次結構及內涵分析

第二段:“春木索”(?????????),即大家相聚,由舞師帶領其他舞者依次入場。舞者著法舞服裝,戴鹿頭與牛頭面具,他們一步一跨、動作多變,雙手時而叉腰、時而結手印、手勢靈活多樣。后半場是“瓊米穹”(????????),意為大鵬鳥和矮人的情景劇。講述了很久以前出現的多起大鵬鳥吃人的事件。故事講述快了當時一個足智多謀的小矮人,他背藏拋石索,手拿鮮肉引誘大鵬鳥,當其靠近時抽出拋石索打死大鵬鳥的故事。表演中兩人飾演大鵬鳥,兩人飾演矮人,矮人服飾為粉紅格子和綠色格子的日常布袍,面具為孩童狀,腰帶上插有紅布所做的道具,表意鮮肉誘餌,蹬“嘎洛”靴子。大鵬鳥扮演者戴大鵬鳥面具,穿綠色帶翅膀服裝,出場表演后坐在場邊。兩個矮人出場,舞步為左右跑跳步,順時針舞動。之后表演扔肉(紅布道具)給大鵬鳥,最后拿石索追逐并打死大鵬鳥的場景,順時針舞動。

加羌姆主要以家族中父子傳承的方式延續,其中鼓、鈸的演奏者必須要門倉家族的人,也是加羌姆表演的掌握者。在非遺搶救工作中,經過追溯,認為第一代傳承人為強巴衛色,生卒年不詳;第二代傳承人為桑珠,15歲起表演拉康俗人羌姆;第三代傳承人為貢嘎群培,1983年去世;第四代傳承人為白瑪群久,1942年出生于洛扎縣拉康鎮村居委會2組,1985年成為傳承人,2011年9月白瑪群久被推薦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第五代傳承人為占堆,從1993年開始學習拉康加羌姆,經過10多年的學習和演出,掌握了8種組合及所有舞蹈形式和動作技巧。以上傳承人大多出自門倉家族,這段舞蹈中兩夫婦扮演的是六兄弟的父母,也很好地契合了加羌姆的起源傳說,以及加羌姆的傳承與當地門倉家族之間的密切關系。

第六段:“喜達”(???????),地方守護神。表演講述了僧人從白蓮地降服并迎請地方神像,并將其交由加羌姆舞師來守護的故事。面具除了領舞戴鹿頭面具以外,其他舞者均戴牛頭面具。地方保護神大多數是本土神靈,佛教傳入時大多有反抗的事件后,由蓮花生大師降服并成為地方守護神的事例,在藏地比比皆是,這是佛苯斗爭在民間的主要表現。地方守護神大多護佑民間生產生活中的諸瑣事,所以更貼近民眾的生活。人們認為,區域的風調雨順,人畜興旺都與地方神有關,所以對地方神是不能怠慢的,民間也會有一套供奉地方神的儀式。人們相信對地方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當地諸事順利的重要保障。

三、人類學視域下的拉康加羌姆——“閾限”與“交融”

作為開場節目的加羌姆具有“閾限”(liminality)的特征,也是界定各族群交流、交融時空的儀式。傳統上,拉康娘曲邊貿會上的貿易方式以物易物為主,雙方邊民交換的物資主要有鹽、大米、玉米、牛羊肉、水果等。加羌姆在整個邊貿會中是一場“過渡禮儀”。在阿諾爾德·范熱內普看來,“過渡禮儀”是伴隨著每一次地點、狀況、社會地位,以及年齡的改變而舉行的儀式?!盃顩r”可以用來指代任何一種得到文化認同的情況,無論是穩定的還是反復性的。①[美]維克多·特納 著,黃劍波、劉博贊 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4.過渡禮儀被分為3個階段:分離(separation)也稱閾限前,以象征意義的行為從原有的狀況中分離出來;閾限,主體特征不明顯,通過的領域不具有先前或未來的狀況;聚合(aggregation)也稱閾限后,主題得到相對穩定的狀態,獲得“結構性”類型的權利和義務。3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模式,卻又并非同等重要,一些閾限禮儀本身也被劃分為獨立階段,3個階段可能疊合有其他含義的儀式,比如凈化、防御,泛靈信仰等。其中“閾限”使過渡成為可能,這個階段中的人或狀態是不清晰、不確定的,模糊性使得暫時出現一種消除社會地位和差異的“交融”狀態。特納延伸了范熱內普“閾限”的概念,認為閾限并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處于結構的交界處,在兩個穩定結構之間,是模糊不定的,沒有閾限前或后的社會結構所具有的那些規則和分類標準,閾限階段的所有成員是平等的,沒有身份地位的差異,是反結構的。在此階段整體的社會關系被拆分為結構性的紐帶,是“交替”的社會關系模式,“社會沒有組織結構,或僅有基本組織結構,而且缺乏彼此差別的社群或社區,或者是地位平等的人們結成的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中,大家全部服從于那些儀式長老的普遍權威”①[美]維克多·特納 著,黃劍波、劉博贊 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6-97.。

陌生人或群體的進入具有“閾限”的特征,陌生的個體與群體處于一種神圣的范疇,“陌生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是神圣的,具備巫術-宗教性力量,并擁有超自然之仁慈或邪惡力”②[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 著,張舉文 譯.過渡禮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1.,需要解除陌生人身上這種力,一般認為需要“聚合禮儀”來消除原有群體相對封閉的狀態,以及地方的禁忌,接納、聚合新的群體進入。由于地區人群的不同,這一過程有長短與復雜程度上的差別,但基本的進程是一致的,“一般這樣的過程包括停止—等待—通過—進入—最后被聚合”③[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 著,張舉文 譯.過渡禮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3.等階段。聚合禮儀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同飲共餐、交換、問候等。完整禮儀過程為接觸、分享食物、交換、聯合、驅邪等。

加羌姆開始前有“扎格”(?????)儀式,主要為分食物、聚餐,這是聚合禮儀的重要內容。需要提前準備十袋糌粑、一整頭牦牛肉、酒等,首先是送給領舞和結尾舞者各一盆糌粑和肉,其次給稱為“剛卓”(??????)和“吾燦”(?????)④遠地方政府當在的工作人員。的各一盆,再把糌粑和肉倒在大皮張上供前來的民眾盡情享用。加羌姆第一段,為凈化場地,界定為一個凈化儀式,通過它劃定一個神圣空間。第二段,“春木索”(?????????),大家相聚、接觸,是相聚在一起的儀式,其間表演大鵬鳥被殺還有獻祭的內容。大鵬鳥在苯教中是一種威力無窮的神鳥,也有祖先神的特征。但在民間也有巨禽傷人的說法,在這里以傷害人類的自然象征存在,矮人在這里作為一類特殊的“邊緣”式個體,他有閾限角色的特點。大鵬鳥與矮人成為對立的角色,最終以獻祭作為舊有信仰體系中的重要象征,說明從早期的信仰體系脫離,也是在打破常規,打破社會原有的結構狀態,進入新的結構秩序的體現。第三段,六子扮演女性角色,從神圣與世俗的視角分析,寺院里的羌姆,作為一種儀軌需嚴格按照程式完成,表演者為嚴守戒律的僧人,而加羌姆表演者是俗人,這是加羌姆具有的內部沖突。這一段中表演者扮成女性的角色,起到調和加羌姆作為宗教儀式舞蹈被世俗人所表演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神圣與世俗的對立,通過一場略顯滑稽的男扮女裝的表演得到調和,創造出一種新的“結構性”秩序。打破了羌姆原有的神圣結構,調和了儀式舞蹈中的神圣與世俗的關系,消減了神圣舞蹈被世俗之人演繹的禁忌。其中老夫婦的出現具有消除當地日常秩序的作用,這一段夫婦倆的表演也充滿生活趣味,詼諧的語言和滑稽的動作,表現的都是家長里短的世俗生活。其中還有手拿生殖器狀木棍逗樂的場面,有消減儀式舞蹈的神圣性,以及去除地方的封閉性與地方禁忌的作用。神婆還會到場外的人群中抱或接觸觀眾,也通過接觸使自己與先前環境脫離,從而取得打破原有的社會結構,使不同的社會群體暫時地進入一種新的無差別的場景中,消除陌生群體的隔閡,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易能夠順利進行的作用,具有交融的特點。交融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形式,“是有具體性、歷史性、特異性的個體之間的關系”①[美]維克多·特納 著,黃劍波、劉博贊 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3.。特納指出“交融本身會發展自身的結構,在結構中,個體和個體所存在的自由關系,變成了社會人與社會人之間由規范所轄制的關系”②[美]維克多·特納 著,黃劍波、劉博贊 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3.,其中還有敬酒、獻哈達等,傳統上依次由宗府祝賀,不丹商隊總管的祝賀和舞者家屬、群眾互獻哈達的習俗。通過這段具有禮節性的問候和互贈禮物,將陌生群體納入,消除陌生群體進入的禁忌。

第四段為驅邪儀式舞蹈和猴子扮演兩部分。猴子形象以一種滑稽表演的形式解除了當地的日常秩序,去除區域的封閉性和禁忌,使不同區域的人在同一場景下的交易能夠順利進行。不給錢就往身上涂上漿糊,即有滑稽逗樂的成分,在此處的場景中也有提倡慷慨的成分,也符合交易中良性關系的建立。第六段,是關于地方守護神的內容,這里除了祈求地方神的保佑外,不同的群體同時觀看地方守護神的儀式,也是“交融”,建立一種認同感的過程,即便是暫時突破了傳統靜態的社會結構,在動態的社會過程中呈現出結構與反結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伴撓蕖彪A段的塑造是為了“交融”得到實現。交融被特納視為一種與社會結構并存的一種社會事實,交融的自發性、及時性、具體性和結構性強調的穩定、制度與抽象相對立,社會的結構與交融更替出現,社會的動態過程概括起來講就是“結構—閾限—交融—新結構”的過程,如此循環往復。在儀式的展演過程中對社會結構會產生新的整合作用。作為當地邊貿會的開場節目,加羌姆結束后,當地正式的物資交流開始。

三、結語

加羌姆作為邊貿會的開場節目,把分屬不同社會秩序中的人群交融在一起,在這里達成了一致的認同感,使得大家能在一起達成共識完成交易。不同區域的人聚在一起做貿易,需要一個和平有秩序的空間,消除陌生人之間的禁忌和敵意是交易順利舉行的前提。分析其內容具有過渡禮儀的特征,其中聚合禮儀占主要成分,表演的6段節目中,依次有接觸、分享食物、凈化、問候、交換、聯合、驅邪等內容。開始前的“扎格”儀式中的分享食物、共餐;第二場的相聚,通過接觸消除陌生群體進入的禁忌;第三場中老夫婦與場內外人群的互動,互獻哈達,敬酒的習俗,通過這一系列演繹,消除了原本封閉的狀態以及地方的禁忌,界定了一個暫時的交易空間。拉康作為邊境小鎮,與不丹接壤,平日的生活各處于相對封閉的空間,各地有自己的生活習俗,只有在這特殊的時間段,打破了平時地域空間的界限,聚在一起做貿易,傳統上的貿易形式也是以物易物,也可視為一種禮物的交換。加羌姆作為一種“閾限”禮儀,界定了一個暫時的交易空間,消除了當地的封閉性與禁忌,構成一種約束關系,形成一種暫時的“交融”的貿易空間。

猜你喜歡
閾限交融禮儀
真美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過渡禮儀視闊下的少先隊入隊儀式分析
禮儀篇(下)
儀式過程理論“閾限”范疇中的身體展演研究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交融的獨特優雅
國內外閾限研究綜述及其對節事閾限研究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