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初中生身心特點分析的地理情境教學策略研究

2023-09-20 20:01龍海燕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初中生

龍海燕

[摘 要]情境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等特點,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情境教學的策略應適當調整,這樣才能適應學生的身心基礎和發展需要。文章在分析初中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創設多樣情境、重視問題設計、開展探究活動、綜合多種評價的情境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身心特點;初中地理;情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3-0075-04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明顯,各種能力均有所提高,但還不穩定。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特長。情境教學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等特征,適合初中地理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品質,提高學生的能力。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來說,情境教學應適當調整。筆者通過實踐研究、文獻研究等方法結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的策略,并為每個策略的應用提供了案例,可為情境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相關概念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情境意為情景、境地。情境教學則是指創設含有具體事件和具體問題的情境作為教學的背景,將核心的教學內容融入其中,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理解知識。

二、初中生的身心特點

初中生身體發育迅速,這些身體發育的變化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一定的不適應感,造成身心不平衡,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因此,部分初中生的情緒波動較大,心理狀態不夠穩定。

針對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筆者主要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好的情境教學要調節非智力因素,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并逐漸穩定;同時發揮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其達到更高水平。筆者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幾個情境教學策略。

三、情境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多樣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中情境主要起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提供知識存在的環境和學生探究、建構的環境。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新鮮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現階段的初中生一旦發現教師呈現的東西沒有了新意,或者學習內容稍顯枯燥、難度加深,他們的興趣便會急轉直下,注意力也逐漸分散。雖然情境教學憑借直觀性、趣味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單一的情境對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極其有限。因此,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的情境。

1.旅游、考察、科學發現情境

旅游、考察、科學發現情境,即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與視頻,配以生動的語言,盡可能還原真實的環境,讓學生從旅行者、考察者、科學探究員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探究科學問題、發現地理規律等。學生以旅游者、考察者、科學研究者等身份參與學習活動,外部的教學目標、學習任務變成了角色的內在追求,這能夠形成學習的內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逼真的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直觀形象,為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幫助。

區域地理的教學非常適合在這類情境中進行。學習區域地理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認識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發展區域認知能力。創設旅游、考察、科學發現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等,模擬區域環境概況,能夠盡可能地給學生帶來更真實的視聽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進行探究,做到情感與認知相結合,實現有意義的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是世界區域地理,八年級下冊是中國區域地理,教師可以在合適的章節中創設此類情境進行教學。如“歐洲西部”一節可以設置歐洲研學之旅的情境,設置巴塞羅那、阿爾卑斯山、法國米其林餐廳、萊茵河四個站點,通過每一站相關的圖片、視頻展示港口、地形、氣候和河流的景象,學生在沉浸式觀賞過程中會對相關信息留下直觀的印象。這些情境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為學生后續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了直觀形象,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地區的距離,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親切形象。

2.故事懸疑情境

故事懸疑情境,即通過故事或者腦筋急轉彎等方式創設情境,推進教學。故事可以來自神話傳說、影視、文學作品,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而懸疑主要是指故事中與尋常認知不符、需要相關背景知識才能解釋的現象、解決的問題,或者是教師提出的需要相關背景知識才能回答的腦筋急轉彎等,這些背景知識就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初中生對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特別是情節精彩或者人物是他們所熟知的故事。故事能夠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腦筋急轉彎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挑戰心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專注地聆聽、思考和探究,以尋找相關線索。如在教學“地球的宇宙環境”時,可以借用《流浪地球》中的相關故事情節;在進行“聚落”的教學時,可以設計居住在鄉村的父親和居住在城市的兒子兩個角色,通過兒子回憶鄉下環境、兒子希望父親進城、父親進城、父親所在村子需要搬遷等情節來輔助教學;在進行“俄羅斯”的教學時,可以通過一個腦筋急轉彎導入:一位俄羅斯大嬸織了一條三米長的圍脖,她要過一條四米寬的河流,在沒有船的情況下她過了河。請問,她是怎么過去的?

3.詩詞歌賦意蘊情境

詩詞歌賦意蘊情境,即借助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詩詞歌賦,營造氛圍,創設具有文化味兒的意蘊情境。相比于直白枯燥的課本理論知識,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詩詞歌賦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國的詩詞歌賦不僅具有藝術美、哲理性的內涵,而且很多還具有科學性的特點。如果留心觀察,可以挖掘到很多蘊含地理知識的詩詞歌賦。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些詩詞歌賦利用起來,使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還有文化味兒,做到智育與美育相融合。如在進行“長江”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凸顯長江魅力的圖片、視頻等,再播放《臨江仙》的朗誦視頻,創設探索詩詞中的地理這一情境,挖掘體現長江相關地理知識的詩句,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等。

4.生活化情境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1-2]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一脈相承的課程理念?!袄碚撀撓祵嶋H”是生活化情境教學的一種體現,其核心是發掘生活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它一方面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社會和生活經驗作為學科學習的基礎,促進自身認知、技能和情感的發展;另一方面,它教會學生用地理思維和技能科學地認識生活、改造生活,體會地理學科的生活價值,最終達到地理學習深化與生活智慧增長相互促進。初中生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生活和社會經驗,只要教師有教學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意識,用心了解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發掘其中的地理知識,再借助巧妙的設計就能通過生活化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挖掘的素材應是學生熟悉的。在課堂上,如果教師給學生展示的內容是學生有所了解的,那么學生會表現得很興奮,大部分學生會產生好奇的心理:老師展示這個干什么?這與我們將要學習的地理知識有什么聯系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這是成功的第一步。學生內心產生疑問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被調動的過程。如果教師處理得當,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探索知識的內驅力,就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長此以往,隨著一次次探索成功的體驗和知識的積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會越來越強,越來越穩定。此外,素材還要有教學價值,否則情境的創設將流于形式。從素材來看,時事熱點、鄉土資源、生活體驗、諺語、歌曲等都可以用來創設生活化情境。例如在進行“地圖的運用”一節的教學中,可以創設學校要更新校園平面圖的情境。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地圖要素及制作地圖的注意事項,然后學生根據這些知識,繪制平面草圖。教師將學生繪制的平面草圖收集上來之后選擇典型的例子進行點評,并讓學生修改,最終形成定稿。

(二)重視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認知建構

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此時的興趣僅停留在圖片視頻、趣聞逸事等表面事物上,與科學知識關系不大。學生只有理解了知識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價值,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機械的灌輸和記憶只會讓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要想將娛樂性興趣深化為知識性興趣,需要在情境中用問題和活動為學生搭建通往知識增長、能力發展的橋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自主學習,疑問對于思維的深入和認知的建構都起著關鍵作用。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是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行深度思考,更是向學生展示思維的方向和角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地理教師由于對學生不夠信任,認為問題設計和問題教學費時費力。他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知道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思考什么,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知識性興趣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應將教學的關注點轉移到學生的思維發展上,注重問題設計。教學問題要注重與情境相結合,具有啟發性、關聯性和層次性,把握開放的度。教學重難點是設置問題的關鍵點,如在“歐洲氣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這一問題,借用與學生息息相關、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的飲食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飲食習慣不同背后的氣候要素。這樣,相對于直接講解歐洲氣候類型和特點,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也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此外還要注重問題鏈的設計,通過一連串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如在進行“西北地區”的教學時,教師先創設北京沙塵天氣頻頻出現的情境,然后結合情境提出三個問題:風沙來自哪里?風沙形成的條件是什么?曾經的草原去哪里了?[3]這樣通過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對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進行思考和探索。同時,可以在導入環節設置統領整個教學的大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學習相關章節的關鍵知識點。如“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太陽的演化歷史,創設探究人類前途的情境,提出“當有朝一日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時,人類將何去何從”的問題[4]。學生通過對宇宙、天體、太陽系、行星、地月系等知識的學習,可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三)開展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品質和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性決定了學生得到鍛煉的程度,也決定了其品質與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夠實現。問題的解決,學科、社會話題的分析等應當在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中實現。如果精心設計的問題只是教師自問自答,重要的話題只有教師侃侃而談,這樣的教學和傳統的教學就相差無幾了。如上文中所列舉的“為什么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風沙來自哪里?風沙形成的條件是什么?曾經的草原去哪里了?”“當有朝一日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時,人類將何去何從”等問題,都應該由學生通過探究來尋找答案。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支架材料的提供者和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的點撥者。學生通過分析圖文材料、觀測、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得到發展。把教師講解轉變為學生探究,讓教師成為主導、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觀念,而且能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創造性解決問題、表達自我見解的條件,保證學生個性的發展。但初中生好動、好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狀態的監控上多下功夫。教師可通過巡視、參與學生討論等方式保證學生圍繞學習內容開展探究活動。同時,教師也要注重通過引導和學生榜樣示范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控力。

(四)綜合多種評價,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情境教學強調情感與認知相結合,注重發揮學生自主性,可以多利用探究活動來開展教學。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注重綜合利用多種評價方式,判斷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方面,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另一方面,為教學的改進和下一步教學的開展提供依據??刹捎眠^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性評價,即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如學習興趣和態度、注意力的穩定性、自控力和自律性、思維能力與創造力等,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記錄下來的學生表現納入期末考核的范圍。過程性評價要注重教師、學生、自我等多主體的綜合評價,利用社會性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終結性評價,即單元、學期學習結束后對學習成果的考核評價。

四、總結

上述情境教學策略的基本邏輯是:情境是基礎、背景,問題和活動是橋梁,認知的建構、觀念的樹立、關鍵品質和能力的形成是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握好每一個環節,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王志勇.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三環節[J].教學與管理,2018(28):64-67.

[4]? 李宗錄.區域地理教學中的問題鏈設計:以中國西北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為例[J].地理教學,2018(4):7-9,31.

(責任編輯 陳 明)

猜你喜歡
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初中生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征稿啦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芻議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英語情境教學中的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