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華、劉北茂二胡音樂創作對比分析

2023-09-20 13:59朱澤軍
藝術評鑒 2023年15期
關鍵詞:劉天華音樂創作二胡

朱澤軍

【摘? ?要】劉天華被譽為民族音樂奠基人,他創作的十首二胡音樂作品奠定了現代二胡學派的基礎,直到今天依然作為經典作品被人們廣泛研習,不啻為二胡作品中的璀璨明珠,他的國樂改進事業及創作思想也被后世奉為圭臬。劉天華因病早逝后,胞弟劉北茂繼承發揚了他的音樂事業,且筆耕不輟近40年,創作二胡音樂作品百余部,推動了現代二胡藝術發展。然而,兩人在音樂創作的形式、內容、思想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究其原因,與兩人的學習經歷、生活閱歷,以及受不同時代社會思潮的影響有密不可分。

【關鍵詞】劉天華? 劉北茂? 二胡? 音樂創作? 民族音樂

20世紀伊始,當時的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看到了中西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偌大差距,廣泛掀起學習西方思潮,寄希望于學習西方解決國弱民衰之孔亟,學堂樂歌便在此思潮中孕育而生。于是,中西音樂關系問題成為當時音樂發展的重大課題,匪石、曾志忞、梁啟超、沈心工、趙元任等一大批音樂家及學者在“去西存中”“全盤西化”“借西揚中”等觀點上不斷爭鳴探索,其中,學習西樂改良中樂的音樂思潮初步彰顯,劉天華便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開啟了改進國樂事業。

劉天華曾說:“改進國樂這件事,在我腦中蘊蓄了恐怕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國人,又是以研究中國音樂為職志的人,若然對于垂絕的國樂不能有所補救,當然是件很慚愧的事?!?于是積極投身民族音樂事業,將二胡這件“靡靡之音”的伴奏樂器帶上大雅之堂。如今二胡已然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拉弦樂器,其受眾之廣泛、演奏技術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二胡音樂作品及演奏研究人才層出不窮,浩如煙海,在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發展進程中可謂出類拔萃,作為現代二胡學派的開創者,劉天華功不可沒。

然而,正值壯年的劉天華因感染猩紅熱不幸離世,未能完全實現事業的成功,其胞弟劉北茂在長兄劉半農的建議下,棄文從藝,繼承劉天華的遺志,自1935年在北平協和劇場初次登臺演奏亡兄遺作《病中吟》,到1981年離世,專攻二胡演奏及音樂創作40余年,創作了《漢江潮》《前進操》《小花鼓》《緬懷》《留芳曲》等優秀二胡作品,推動了現代二胡的發展進程,充分發展了劉天華的國樂改進事業和二胡藝術。

一、劉天華、劉北茂的藝術經歷概述

劉天華、劉北茂與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互為同胞兄弟,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江蘇江陰,父親劉寶珊為晚清秀才,是一位積極學習新學的開明知識分子,創辦了新式學堂。因受父親的嚴格教育,三人接受過良好的新學培養,后因其三人在文化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被稱為“劉氏三杰”。其中,劉天華被譽為現代二胡學派的開創者、民族音樂奠基人。劉北茂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二人在民族音樂尤其是二胡藝術領域取得了極高成就。劉北茂作為劉天華的胞弟,其藝術創作觀念和音樂思想深受劉天華影響。

(一)劉天華藝術經歷

劉天華進入中學后,正值我國美育教育啟蒙時期。學堂樂歌開始興盛,給劉天華提供了接觸音樂的平臺。出于對音樂的熱愛,他積極參加學校各類音樂活動并學習樂器,打下了良好的樂器演奏基礎,同時也產生了從事民族音樂事業的思想萌芽。畢業后赴上海任開明劇社樂隊演奏員,后又在華墅小學和常州中學擔任音樂教師。豐富的藝術實踐經歷提升了他的音樂素養。在此期間,劉天華對民族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遍訪名師,隨周少梅、沈肇州等學習二胡和琵琶,并獲得真傳,同時學會了民間樂種及戲曲中常用的三弦、竹笛等樂器演奏。這些求學經歷無疑加深了他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熱忱,面對當下爭鳴的中西音樂關系和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促使他對中國民族音樂未來發展道路進行全面思考,希望通過音樂創作傳遞他的音樂思想和主張。1918年他的處女作《病中吟》初稿完成,這首劃時代的二胡作品展現出他極高的音樂創作天賦,一經問世便掀起轟動,成為名揚江南的二胡名家,他的音樂事業開始逐漸邁向正軌。

劉天華取得的藝術成就主要集中于1922—1932年的十年間,雖短暫卻輝煌。1922年他開始在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大學、北平藝術專門學校任教,擔任教授。因平臺提升,他接觸到國內頂尖藝術人才和文化大儒,不斷與他們進行交流探討,吸取了很多良好建議,堅定了發展民族音樂事業的決心,也明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走一條“取西補中,中西結合”的改進國樂路線。于是,他更加系統地學習西方音樂,除了學習小提琴、鋼琴等樂器外,還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理論水平且學習作曲。1927年在他的呼吁下,聯合一批音樂專家創辦了“國樂改進社”,矢志發揚中國民族器樂事業,并積極創作新作品,迎來了事業高峰??上У氖?,在1932年,劉天華在民間音樂采風時感染猩紅熱不幸離世,年僅37歲,其民族音樂事業在取得初步成效時便戛然而止,只給人們留下了十首二胡作品和三首琵琶作品。

(二)劉北茂藝術經歷

劉北茂作為劉天華的胞弟,深受其影響。劉北茂之子、中央音樂學院劉育熙教授曾提到:“我父親還小的時候,我大伯劉半農工作很忙,經常伏案做著撰稿翻譯等工作,為了不打擾他,二伯劉天華每天帶著我父親去竹林子里拉二胡,父親就在二伯的熏陶下,喜歡上了音樂并開始學習音樂。我父親12歲的時候祖父去世了,他的學習及生活完全由兩位兄長操持。父親小半農12歲,小天華8歲,他的兩位兄長一直扮演嚴父慈母的角色。父親也很聽話懂事,對兩位兄長極其敬重,他們對父親未來的發展規劃也很清晰,可以說,父親成長時期深受他們的影響?!?/p>

劉北茂從藝之前,專攻英語,燕京大學畢業后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在其教育事業中成績斐然。劉天華去世后,他棄文從藝,繼承國樂改進遺志,開始專攻二胡演奏與創作。1935年在北平協和禮堂舉辦的紀念劉天華逝世三周年音樂會上初次登臺演奏亡兄名作《病中吟》,技驚四座,正式開啟他為期四十余年的藝術生涯。1937年,他歷盡艱辛,奔赴大后方,赴西北聯大任教英語,同時擔任國樂指導,當時他創作了第一首二胡作品《漢江潮》,成為我國近現代第一部歷史題材的民族器樂作品。1942年舉家遷至重慶,任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二胡教授,正式成為音樂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安徽藝術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等學院教授二胡,直到1971年雙腿癱瘓才退休回北京休養。他筆耕不輟,直到1981年去世還在創作二胡音樂作品??梢钥闯?,劉北茂的經歷更為豐富,他的所見所聞和人生感悟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樂思和動力,同時,漫長的藝術生涯保障了其高產創作,一生譜寫了100余部二胡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劉天華的藝術道路相對平順,始終在他熱愛的民族音樂事業中不懈奮斗,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積累了深厚的音樂功底,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終成一代宗師,可惜英年早逝,音樂事業留下巨大遺憾。反觀劉北茂,經歷坎坷且豐富,飽受人間疾苦,始終與底層人民生活在一起,這些經歷使他具備悲天憫人的大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他能以真實的視角,看待社會發展的各個進程,用音樂和創作為廣大民眾帶來鼓勵、慰藉和希望??v觀兩人的藝術生涯,因所處時代、生活閱歷、學習經歷的不同而大相徑庭,這也進一步導致兩人之間具有差異性的藝術理念和各自充滿個性的音樂創作風格。

二、劉天華二胡音樂創作特點

劉天華身處民國時代,面對中西音樂關系的各家之言,形成了自己民族音樂發展觀:“一國文化斷然不是抄襲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反過來說,也不是死守老法、固執己見就可以算數的,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潮流,從中西調和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后才能說進步兩個字?!边@種吸取借鑒西方音樂優勢、發揚民族音樂的思想在其十余年的音樂創作生涯中一以貫之,也為今后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做到了守正創新。

劉天華一生投入民族音樂事業當中,心無旁騖。早年學習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樂器,后又學習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充分了解中西方音樂形式、優缺點及差異,可謂學貫中西。同時,系統學習作曲,為其在音樂創作上打下了良好基礎,他善于借鑒各類樂器,尤其是小提琴的訓練方法及演奏技法,在二胡樂器改革、訓練模式、定弦記譜、演奏技法開發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使得二胡演奏逐步科學化和規范化,增強了樂器的表現力。

在劉天華創作的十首二胡音樂作品中,他廣泛運用西方大小調體系及西方曲式結構,無論是三段式的《病中吟》,還是變奏形式的《苦悶之謳》,無不體現出其在創作中對西方曲式結構的嫻熟運用。同時在音樂風格上也采用了很多西方常見的音樂形態,如:進行曲風格的《光明行》,圓舞曲風格的《燭影搖紅》,前奏曲風格的《悲歌》等,甚至運用了半音下行及不穩定調性元素,新穎耐聽,一改原來二胡伴奏音樂的“靡靡之音”。在他的作品中,首創運用或移植發揚了快速換把、琶音、輪指、泛音、顫弓、跳弓等二胡演奏技法。十首二胡作品借鑒西方音樂元素,運用中國音樂核心旋法,豐富了音樂形式,且依然保留民族音樂精華,引領了整個時代二胡音樂作品發展幾十年,直到今天,對當代二胡音樂創作依然產生深遠影響。

在音樂內容上,注重描景寫意,抒情性強,寄托了自己的無盡憂思和感悟,具有文人音樂特點,同時更展現了一位愛國主義知識分子對于廣大民眾的深切情感。劉天華在創作《月夜》及《良宵》時有這么一段說明:“我以為在這樣音樂奇荒的中國,不論哪種樂器,哪種音樂,只要能給人精神上的些許安慰,能表現人們的一些藝術思想,都是可貴的。比如吃飯,能吃大菜固好,不然,窩窩頭也可果腹;比如行路,穿得起皮鞋固好,要沒有,草鞋也一樣可以走得,并且在今日的中國或者窩窩頭與草鞋的用處比大菜、皮鞋還要大些。所以我希望提倡音樂的先生們,不要盡唱高調,要顧及一般的民眾,否則以音樂為貴族們的玩具,豈是藝術家的初愿?!睆倪@段說明可以看出劉天華的創作思想,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可以說是“高調”的,但是在當前卻難以被廣大民眾聽到或消受,早在19世紀中西方音樂交流初期,因為文化差異,導致審美不認同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廣大民眾的音樂審美基礎必須是中國的民族音樂,所以,要讓廣大民眾接受就必須用他們熟悉喜愛的樂器和旋律,從而達到喚醒鼓舞他們目的,這也是劉天華創作的目標和動力,從而逐步形成為普通民眾創作的“平民思想”。

三、劉北茂二胡音樂創作特點

1932年6月8日凌晨5時,年僅37歲的劉天華因外出采風感染猩紅熱不幸離世,其創辦的《音樂雜志》???,國樂改進社也隨即解散。其胞弟劉北茂悲痛萬分,長兄劉半農語重心長地告誡他:“人死不能復生,你終日以淚洗面是無濟于事的,眼下,你二哥的子女尚年幼,你要考慮如何繼承你二哥的事業?!眲⒈泵闳环艞壌髮W英語教育事業,接過亡兄遺志,發奮練習二胡,開啟了其四十余年的二胡藝術生涯。早年因劉天華指導,劉北茂打下了良好的二胡基礎,三年后,在北平協和禮堂舉辦紀念劉天華逝世三周年音樂會上,初次登臺演奏其亡兄遺作《病中吟》獲得巨大反響,更加堅定了劉北茂的音樂道路。

劉北茂一生坎坷,經歷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缭搅硕鄠€歷史時期,一生顛沛流離,這些寶貴經歷成為他在創作上的養分,同時他牢記兩位兄長的教誨,賡續了劉天華音樂創作的“平民思想”,為祖國和廣大人民創作。他是一位高產的作曲家,自1940年處女作《漢江潮》問世以來,40年筆耕不斷,創作了一百余首二胡音樂作品,尤其是創作了大量兒童二胡音樂作品,在二胡基礎教育上作出了卓越貢獻。

劉北茂的二胡音樂作品感情真摯,敘事性強,具有極強的人文精神,能產生較大的共情性和社會影響,這與他的經歷不無關系。因受不同歷史時期文化思潮影響,作品題材多樣而極富畫面感??箲饡r期,譜寫了《漢江潮》《前進操》《漂泊者之歌》等作品,鼓舞了廣大民眾的抗戰熱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又用《歡樂舞曲》《和平民主進行曲》《豐產之歌》等作品謳歌祖國日益強大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來到安徽支教后,又寫出了《美麗的包河》《黃山觀瀑》《千里淮北賽江南》等帶有安徽地域風格的作品,周總理逝世后,萬般悲痛的他又譜寫出《緬懷》《留芳曲》等作品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功績。他的創作經歷從抗戰時期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放眼歷史,沒有幾位作曲家有如此坎坷且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創作經歷,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更能夠體會到不同時期的民間疾苦和社會百態,以敏銳的視角和悲天憫人的大愛始終站在時代最前沿。祖國和人民成為他創作中最大的動力和源泉,他也將這個唯一的創作目的視為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這也進一步展現出劉天華的音樂創作理想。

四、劉天華與劉北茂二胡音樂創作對比

劉天華一生從事民族音樂事業,尤其在國樂改進事業中,傾注心血。同時,他深入學習中西方音樂,接受了良好的專業音樂教育,在作曲技術上相對成熟,且作品結構較為嚴謹,曲調中西結合,可見現代二胡音樂作品風格雛形,他開創使用了各類演奏技法,提升了作品演奏難度,極大地豐富了二胡演奏技術,久聽不厭,成為經典。他的十首二胡獨奏曲可謂劃時代巨作,可惜其藝術生涯短暫,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成為遺憾。

劉北茂繼承了劉天華遺志,進一步發展了劉氏現代二胡學派,創作了一百余首二胡作品,豐富了二胡作品的各類題材,同時,將民間音樂素材作為主要音樂元素,極富時代感和民族韻味。他的作品敘事性強,記錄了多個歷史時期翻天覆地的變化,謳歌了偉大祖國和人民,雖因未接受專業作曲訓練,一些作品出現結構松散等問題,但也創作出《漢江潮》《小花鼓》《千里淮北賽江南》等佳作名篇。同時一改劉天華作品中調式定弦的單一(表1),并開創性地在二胡作品中使用了F調、降B調、A調等定弦(表2),拓展了二胡音樂的調式、調性,豐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也進一步發展了劉氏二胡學派。

劉北茂在早期的創作中無疑深受劉天華影響,對劉天華創作形式進行了良好繼承,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出對劉天華的創作模仿,如他創作的《前進操》與劉天華創作的《光明行》均為進行曲風格,展現出強烈的軍樂氣質。

同時,兩人創作極其重視情感表達,以二人的處女作《病中吟》《漢江潮》為例,劉天華創作《病中吟》時正遇上人生低谷,父親的離世,事業的不得志,貧窮和疾病等紛至沓來。給一位具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帶來了多次無情打擊,在彷徨與迷茫中,一次次碰壁,艱難探索著未來該何去何從,化為旋律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恫≈幸鳌钒Ф粋?,極富內在力量,雖彷徨苦悶,卻見打破沉寂的決心,終見曙光的堅定。而劉北茂的《漢江潮》也在他人生最低谷時創作,不過這種低谷近乎慘烈。兩位兄長的離世帶來的巨大沉痛還未消散,抗日戰爭爆發,妻離子散和兩位嫂娘生死未卜的憂心忡忡,種種國仇家恨,終于在夕陽如血的漢江邊爆發,他把這一切苦難歸咎侵略者,宣泄自己的憤怒?!稘h江潮》一氣呵成,大氣磅礴,旋律模仿江水的波濤洶涌,節奏鏗鏘有力,大有壯士斷腕的抗戰豪情。所以,兩人均善于用音樂作品表達個人真實情感。

雖然兩人的創作有共同點,但創作理念和內容還是有些許差異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所處時代及受到的文化思潮影響不同。作曲家作為社會中獨立的個人參與其中,一定會受到時代背景和社會事件等各種影響,尤其是通過自身奮斗希望改變社會現狀,實現理想抱負的進步知識分子更會聚焦于各種歷史事件,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真情實感,引導社會走向理想方向。音樂創作無疑是一種表達時代精神和思想的社會實踐。劉天華先生所處的時代相對順遂,社會并未發生巨大歷史變革,再加上英年早逝,創作生涯并不長,所以他的作品注重抒情詩意,描寫內心細膩情感,題材相對統一,內容多為表達對事業及社會發展的憂思,或者自己對于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而劉北茂經歷了抗戰、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直到改革開放,一生歷經坎坷,顛沛流離,閱歷豐富的他創作出來的作品都帶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內容上展現出極強的敘事性,直接描寫某個場景或歷史事件,表達對社會事件的直接看法,具有很強的共情感和畫面感,更多的創作關注點在于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對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就如《病中吟》和《漢江潮》,前者是知識分子對待社會發展道路的憂思和探索,較為含蓄,后者則是壯士拔劍奔赴戰場的無畏和堅定,較為直率。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創作目的略有不同,劉天華的創作更多是為了民族音樂崛起。一直在嘗試解決“中與西”的關系和受眾問題。因為當時的西方音樂在國內受眾很小,尤其是西洋器樂,大多民眾無法接受或無緣接受。為了服務廣大民眾,他以二胡這件家喻戶曉的樂器作為媒介,用新的旋律和熟悉的音色將中西融合起來。同時,其音樂作品中深含文人音樂特點,注重抒情性,充分發揮了二胡的樂器特點和優點,而劉北茂早期深受劉天華影響,在創作中也吸取了劉天華的創作特點,但后期經歷了多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及變革,他嘗遍人間疾苦,體驗到各種悲歡離合,體驗了最底層的生活,感悟了人生百態,更加了解勞苦大眾的生活。作為一名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心中割舍不下的永遠是祖國和人民,所以為祖國和人民而創作,描繪最真實的場景是他創作中的永恒主題。雖有些作品也是對自己情感的寫照,但大多作品是為祖國和人民創作的,他的感情已和祖國人民連在一起,希望用自己的創作為祖國、社會、廣大人民送上真摯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五、結語

劉天華、劉北茂作為劉氏現代二胡學派的開創者和發揚者,他們的音樂創作無疑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留下了寶貴財富。雖是胞兄弟,但因學習經歷、人生閱歷、所處時代和受文化思潮影響的不同,他們的創作有諸多相異風格特點和時代風貌,受制于篇幅而不能盡數。但他們的創作理念還是來源于“平民思想”,從這個角度看,兩個人的創作目的又是近乎相同的,只不過經過時代變遷,歷史賦予“平民思想”更多含義,讓其有了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算是和而不同。他們二人的作品創作理念也影響了幾代民族器樂作曲家,為他們提供了創作范式,更推動了民族器樂創作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

[2]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馮國瑞,劉育熙編.留芳曲-劉北茂百年誕辰紀念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4]胡美鳳.流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5]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劉天華音樂創作二胡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風·松》音樂創作初探
洞腔隨想二胡獨奏
劉天華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思考
戲曲音樂創作應把握的三重風格——以朱紹玉戲曲音樂創作為例
中國近代報刊中劉天華音樂史料鉤沉
從兩篇音樂創作評論引發的思考
小議二胡藝術改良創新下的思考與實踐
托布秀爾音樂創作簡析
老頭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