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面花的文化內涵及傳承探究

2023-09-23 12:00張娜李可可劉明姣
東方收藏 2023年7期
關鍵詞:設計應用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娜 李可可 劉明姣

摘要:關中面花是關中農村地區使用面粉制作的具有人情禮儀、時節祭祀意義的面食,它承載著地域文化,寄托了關中人民的個體生命情感。其不僅是黃河流域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還是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研究關中面花,分析其內在的精神文化內涵;通過圖形再設計應用,探索關中面花文化新的藝術形式,從而推進面花藝術的現代傳承,探尋面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的創新方式和傳承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中面花;文化內涵;設計應用

面花又稱花花饃、花饃、面塑、禮饃等,是一種廣泛流行于陜西、山東、甘肅、山西等中國北方農村地區,使用面粉制作的具有人情禮儀、時節祭祀意義的面食。其中,陜西面花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大多分布于關中地區。關中面花因其張揚、強烈的審美風格,寓意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從而具有鮮明的特性,在關中民間十分盛行。關中面花貫穿了關中民眾的一生,更與歲時節令、民間禮儀息息相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本文對其進行分析認知,期望能夠對面花藝術的創新傳承與發展提供幫助。

一、關中面花概述

關中面花演化至今,是關中人民禮尚往來、聯系感情必不可少的禮品。關中人民常用擬人擬物、諧音寓意等手法將面團捏塑出豐富多樣的造型,把他們對生命的熱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友的祝福等情感滲透進面團,使之成為具有審美意味和個體生命情感的藝術品。而禮俗類別面花更是與人息息相關,伴隨著出生、周歲、婚嫁、喬遷、壽宴、喪葬等民間禮儀,不同造型的面花被用于不同場合,用來相互贈送表示祝福,增進情感。

二、關中面花的精神文化內涵分析

面花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本,立足于民俗文化,是以技藝、形象、造型等為外在表現形式,以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和精神內涵為核心的“活”的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下,面對全球化浪潮的席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關中面花深深扎根于關中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之中,承載著地域文化,寄托了關中人民的個體生命情感,蘊藏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根源。由此,對關中面花抽絲剝繭,把握住其精神思想的核心,能夠更好地推動關中面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就地取材的藝術——樂觀的生活態度

因關中地區的氣候適宜小麥生長,從考古發現商周即出現麥子以來,到先秦時期關中地區已經開始種植小麥了。漢代石磨技術和魏晉時期發酵技術的掌握,讓面食成為關中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從最開始的“坼作十字”開花饅頭,到后來造型豐富的面花,關中人民對白花花的面團有著自己的審美理解與加工創造。關中人民不滿足于簡單的饅頭造型,而是懷著喜悅的心情,用靈巧的雙手將一團團普通的面團捏塑成身邊的花果鳥、人事物或想象中的祥瑞事物。關中面花呈現出關中人民的審美習慣,寄托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追求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時,關中面花也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地域文化以及創作者個體情感而成為具有食用價值的藝術品。

關中面花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創作,飽含著當地民俗文化的獨特內容。人民與土地是相依相存的,關中人民在日復一日、繁忙枯燥的農耕生活中隨手取用身邊最常見的材料來抒發情感、滿足精神,用一雙巧手去創造生活的藝術。樂觀的生活態度讓關中人民安樂自足,將平淡的生活也裝飾得充滿趣味。

(二)從祭祀到民俗——對天地、生命的敬畏

據宋代高承《事物紀原》中的記載:“諸葛武侯之征孟獲,南遷將渡瀘水,土俗以人首祭神,亮令雜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像人頭代之。饅頭名始此也?!盵1]這可以說是面花藝術的雛形與起源。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面花應用的場合與范圍越來越廣。到如今,其依然是關中地區民眾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物品,同時它也會被應用在各種節日和民間禮儀活動中。如元宵節制作花燈形狀的年燈饃,希望驅病除災、前程光明美好;小孩子出生時贈送圈圈子面花,期望孩子健康平安;老人過壽時贈送壽桃饃等,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不同造型的面花寓意不同,應用場合和數量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這些面花中都飽含著民眾對天地、生命的敬畏。因為敬畏,所以拿出最寶貴的食物,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用手工捏造出各種造型,并按照已有的審美習慣去裝飾它們,最后將美觀的面花用于供奉祖先、贈送親人,祈望能夠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親人平安順遂、生活幸福美好。在當下,這種對天地、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顯得尤為重要與明智。

(三)能吃下去的祝?!儤愎澕s的美德

面花由于其材料語言的特性,雖不能像刺繡、剪紙、年畫等其他民間美術那樣保存很長時間,但與民眾卻多了一些“血脈相連”之感。從制作、賞玩到最后食用,面花與民眾的聯系十分密切、親近。面粉制作的面花美觀、生趣,除了專門用于觀賞的面花以外,通常祭祀、送禮的面花都會在供奉、饋贈結束之后被拿來食用。即使如今的物質生活相對富足了,但是這一純樸節約的良好美德依舊保存了下來。如紅白喜事時親友送給主家的面花可以被用來宴請賓客,同時也減輕了主家籌辦宴席的負擔。

此外,面花飽含著民眾對親人、朋友真摯的祝福,關中人民普遍認為吃下面花就是受了福,面花中包含的美好祝愿就能成真。如七夕乞巧節時,奶奶會為孫子、孫女制作各種水果造型、針線笸籮和硯臺造型的面花供奉給“巧娘娘”,合乎乞巧的意思,之后會專門將上供過的面花作為禮物送給男孩女孩,孩子們在歡快把玩后就會將其吃掉;在除夕的“接神”、祭祖等活動中,關中人民會上供“敬爺饃”,獻過的“敬爺饃”可被當作晚輩給長輩拜年之后,長輩贈予晚輩的回禮,食用這種“敬爺饃”也就意味著得到了先祖、神靈的祝福。

三、關中面花藝術的傳承

關中面花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流傳,其造型特色和精神文化內涵都深深根植于陜西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記錄著關中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脈絡,代表的是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的華州面花、澄城面花、合陽面花等都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所蘊含的特色傳統習俗和精神文化內涵需要傳承,只有不斷地傳承下去,保持其以人為本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流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精神、文化內核傳承——民俗化轉變

面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其文化內涵的活態流變。不顧民俗文化特點和精神內涵,只一味地迎合現代時代特征和審美情趣,會使面花藝術喪失其本來面目和內在精神。關中面花藝術中飽含著關中人民對于生活、生命的精神和態度,是人際交往中聯系感情、表達祝福與愛意的媒介,因此,面花的傳承不能脫離其精神、文化的實質,而是要將面花制作轉變為關中人民在重大節日、禮儀活動時的固定民俗活動,變成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方李莉談道:“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總和,傳統文化的復興首先要讓其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其脫離了我們的現代生活,只存在于博物館或舞臺的表演中,其生命力就消失了?!盵2]文化的傳承如果脫離了人、脫離了生活,那么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生命力可言。面花屬于優秀的民俗文化,其傳承應與人民緊密結合在一起,與民眾生活相連,內化為地方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如除夕時,北方人通常會吃餃子,而南方人會選擇吃湯圓,這樣的固定習俗與大眾印象一樣,做面花可被塑造為關中人過節及重大場合時的固定民俗活動、地方特色,甚至讓面花成為離鄉游子思鄉的“明月”。

(二)表現形式上創新傳承

精神文化的傳承使得面花藝術源遠流長,面花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給人們帶來了精神上的享受和物質上的滿足。而這種民間藝術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其外在表現形式上需要創新才能實現其現代化傳承,才能與現代化生活相融得更加和諧。關中面花應立足于非遺文化,通過現代設計方法的運用進行表現形式上的創新,進而讓其融入現代生活之中。以活態形式保留其原生態形式的傳統工藝,區別于市場主流消費文化的元素,發展獨特的歷史和傳承方式,將傳統的民間手工藝進行設計應用,融合現代設計方法,讓非遺文化走進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之中。

面花不僅是一門手工藝,同時還是一類藝術品。對于面花藝術元素進行提取應用的根本目的是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將其文化和特色保留,融入現代生活,通過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創造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品[3]。因此,要在充分保留關中面花地域特征和藝術特色的同時,運用現代設計方法,對其藝術元素進行再設計并應用到現代生活之中。

以“老虎饃”為例,將面花造型進行局部或整體的矢量繪圖轉換,并整理線條,使其在視覺畫面上效果統一。運用矢量、標準的轉化手法對圖形進行合適的變換和編輯,從而使面花藝術能夠更加適應現代生活的土壤。這種方式的核心在于將面花視為一個完整圖案,有目的地進行刪減、混合、排除和重新利用[4]。

四、結語

無論面花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傳承途徑如何改變,萬變不離其宗,都不能改變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本質,不能將其從文化常態中剝離。在進行現代化傳承的同時也要避免面花藝術被現代性同化,這也是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應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中面花蘊含著關中人民對天地自然、人和生命的精神與態度,是關中地區重要的飲食文化,是民族個性的顯現,其保護、傳承和創新需要更多人的重視與參與。

參考文獻:

[1][宋]高承.事物紀原[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方李莉.設計·手藝與中國文化復興——方李莉談“設計與文化”[J].設計,2020,33(02):34-38.

[3]史耀增.合陽面花的藝術特色及民俗應用[J].民藝,2020(03):105-108.

[4]張琛,弓太生.面花藝術元素在皮具設計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皮革,2021,50(11):117-121+125.

作者簡介:

張娜(1983—),女,漢族,山東諸城人。博士,西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陜西特色傳統民俗文化傳播路徑研究。

李可可(1998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西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研究。

劉明姣(1998—),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西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猜你喜歡
設計應用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
淺析陜西土布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繪本書籍中插圖語言的應用
裝置藝術介入城市鄰里空間的應用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