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討

2023-10-07 08:05賈海蓉張雪英李鴻燕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工科課程思政研究生

賈海蓉 張雪英 李鴻燕 王 峰 武 杰

(1. 太原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與光電工程學院, 晉中 030600)

(2. 太原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太原 030024)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生規模急劇增加,他們作為精英群體,盡管生理年齡趨于成熟,但由于從小受多元文化環境和復雜學業動機的影響,經常會引發一些不良的心理波動和現實困境。那么,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如何同心協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這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主動權。2021年4月25日,正值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99歲高齡的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特別指出:對研究生來說,將來影響最大的不是學會一兩個技術或是怎樣做實驗的方法,而是要清楚方向、選對方向,找到正確的方法,把自己帶到一個將來有發展的領域[1]。為了進一步推動“新工科”建設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在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目標設定、思維創新和優化設計進行理論探索,進而討論其創新方法、協同路徑和科學評價的運行機制,以將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施融入整個“新工科”建設的實踐。

1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1.1 傳統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采取“課程(思想政治課、外語課、專業課)學習、實踐和學術活動、論文研究和撰寫”三大培養環節,在研究生三年培養期間,僅安排思政課的教學是難以適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成長的需要,因教學時數縮減,更無法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思想理論問題。實際中,專業課教師主要傳授科學知識;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賴于專門的思政課教學和平時的黨團活動。這兩者往往形成“兩張皮”現象[2],知識傳授和道德養成互不搭界,這對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因此,這一群體中難免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碩士畢業后的就業和深造困惑,在擇業時是選擇工資高還是興趣高的糾結。另外,他們在實踐中也表現出一些與新時代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比如,有些人為了就業,眼光短淺、急功近利,在學業上反而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也有人出于名利或其他動機而缺失社會責任感;還有個別人在談戀愛期間因為價值觀不和、生活中的矛盾無法很好地處理等問題而產生抑郁癥……

1.2 “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研究生剛剛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對于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更加理性,但此時的價值觀還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鞏固期和加強期。所以,研究生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勢在必行,且對于精英人才的培養,只能通過各方面加強,不能單方面削弱。

(2)“課程思政”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夠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思想實際需求之間的空白,有效地發揮其育人功能。一般來說,研究生在專業選修課、專業核心課及實踐課的學習中,科技的融入使他們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治學態度,培養創新科學精神和頑強意志。因此,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建設是將思想道德養成與各門課程的知識學習相融合,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不同專業學生,使他們對專業價值體系的認知、專業發展的認同、學術操守的規范都有自己正確的理解。通過“課程思政”將“新工科”背景下的國家發展大勢與個人自我發展和價值訴求更好地對接[3],這種教育培養模式符合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1.3 目前“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在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執行中,存在著如下矛盾:一方面“課程思政”的結構是多元立體的,而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對研究生的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者卻是相互割裂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施“課程思政”是對它們的重新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積極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真正觸及他們默會知識的深處,亦即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從而對之產生積極的影響?!盵4]另一方面,沒有建立有效的“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就無法形成激勵機制,影響“課程思政”的及時反饋和優化循環?!艾F實問題的產生,根源于教育理念的缺失?!彼?我們要牢牢把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做好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目標設定和優化設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2 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優化

針對上述問題,又考慮到“新工科”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要牢牢把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緊緊抓住“立德樹人”和課堂教學這兩個關鍵,以信息與通信專業研究生的“課程思政”為例,通過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同心合力,在多方位提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充分發掘主講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整個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專業課的價值滲透和對研究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健全多主體協同作用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最終實現專業課“課程思政”與思政理論課程協同育人的目的。

2.1 “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

目前,主張并積極開展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目的是培養有德行、高素質的專業創新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精心策劃、通力合作,不斷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比如,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行的培養[5]。這樣,“思維―能力―品行”的培養就成為我們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們實施“課程思政”、做好三個“轉化”的價值導向[6]。為此,首先要處理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化理論為德性,化知識為方法。其次要處理好學有所長與全面發展的關系,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踏實的品格基礎。最后要處理好態度主導性與知識多樣性的關系,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2.2 “課程思政”的優化設計

“課程思政”的優化設計,就要使所設計的課程體系最合理、思政元素挖掘得當、理論正確、學生認同度最高、內化程度較高。因為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涉及諸多要素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從整體性、開放性、協同性、涌現性等多維視角進行思考。另外,建設好這一系統工程不僅關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未來發展,也關系到中國科技事業和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所以,要選擇最優方案,運用創新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優化課程,提升教師水平,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加強管理制度,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反映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戰場,“課程思政”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要從理論上創新、路徑上選擇、制度上完善,在實踐中悄然推進,逐步實現和加強工程教育,有計劃和戰略性地打造中國模式和中國品牌,制定中國標準(比如中國音視頻編碼標準),最終為實現科技興國作出積極貢獻!

3 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創新方法

在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目標設定、優化設計進行了理論探索,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生的培養不同于且高于本科生。其一,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采取的是“課程和拓展知識學習―實驗探索和研究―創新和撰寫學位論文”三結合的培養方式。所以,在研究生“課程思政”中要特別關注導師建設、課程建設、科研實踐和創新以及學生的日常管理,使“傳道授業解惑”真正融為一體,以完善專業深造、學術傳承與政治認同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激烈競爭,對拔尖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熱烈。所以,在研究生“課程思政”中要特別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專業能力和優良人格的培養,為未來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做好前瞻性儲備,為中國科技在世界科技發展領域占得先機。鑒于上述兩方面的思考,并結合太原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筆者擬將“課程思政”融入“新工科”建設的全過程,進一步討論其創新方法和科學評價的運行機制。進而在實踐中,深刻領會“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理念。

3.1 “課程思政”的創新方法

在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踐中,由于理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當,還存在不少實際問題。比如,“一體化”的想法就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升級版,客觀上不僅會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而且會降低“課程思政”的功能和價值。還比如,功利化的作法是單純以爭名逐利為目的,簡單地給所開課程貼上了“課程思政”的標簽。我們要創新思想方法,使各類課程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與“思政課程”協同培育正確三觀,傳遞正能量,折射新思想,開創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具體來說,首要任務是要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以滿足“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協同發展的目標要求。其次要系統謀劃“課程思政”的協同路徑,以改進和完善“思政課程”為目標,發掘好其他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最后要通過靈活施教來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即由“思政課程”布好“局”、講好“理”,再由其他承擔“課程思政”的教師在其潛移默化的教學中予以確認、支撐和鞏固。這樣,從教育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三方面共同繪制育人藍圖,以取得“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孟子·公孫丑上》)的效果。

3.2 “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圖1)

圖1 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科學評價體系

(1)評價對象:在高校里,教師和學生又分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因此實施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認同和良好執行效果,所以學生是評價的首要主體。另外,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或參與者,也應該是被評價的對象,方案的優劣,不僅僅限于教師本身,還應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程教師、導師、輔導員等不同群體。無論是教師群體還是學生群體,最終要按照一定的權重形成系統而比較合理的評價結論。

(2)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對學生評價指標要特別關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中三個“轉化”的價值導向[5],注重對精神意識、素質能力、道德人品等方面的觀察。不同身份的評價主體可深入學生中間,與他們進行學習態度、情感趨向及價值觀方面探討,以備了解和調查;對畢業的研究生進行職業情操和價值觀的追蹤調研,為修正可行性的思政評價方案奠定實施依據。

(3)評價結果的反饋:評價的主體由思政教師和同行對思政課程的教學體系和結果進行客觀評價,從反饋看思政切入點是否合理,是否有共鳴。對學生的評價結果要進行階段性的反饋,以便在教學中查缺補漏,修正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真正發揮專業課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對于教師評價則更多關注教師自身人文素養、思想道德政治素養,對專業課思政要素的把控、授課的切入點等方面,最終形成同行間對一門課甚至整個專業體系課的教學反思,從而推進和完善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優化改革方案。

(4)“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下的效果。通過對太原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專業2020屆、2021屆研究生共83名進行了課前課后評測,結果顯示:有25名學生由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變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有6名學生由隨遇而安的學習態度變成了有內驅力的學習態度,值得可喜的是,大部分學生都有了民族自信、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把上研究生時的功利思想都轉化成為中國科技進步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4 結語

當今世界科技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推進,盡管我們也意識到了這次變革的機遇和挑戰,但國內數字化、智能化的高端人才缺口較大,機器人、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新工科從業人員嚴重不足。

信息與通信專業與傳統工科專業(或產業)的升級改造密切相關。為了加快發展、補齊短板,消減軟肋、做強自己,我們要積極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利用“課程思政”這一模式,大力發揮其協同育人機制,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專業課程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以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專業深造、學術傳承與政治認同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卓越創新人才,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先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建功立業。

猜你喜歡
工科課程思政研究生
87年工科“學霸”成都追夢記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工科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創新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研究生“逃課”需標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個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