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為基,幸福立場,精神旨歸

2023-10-10 06:32匡瑛
江蘇教育·班主任 2023年8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職業教育德育

【摘 要】班華先生深耕德育理論與實踐,一生指導無數中小學教師開展德育活動與教科研實踐。先生對于職業教育德育的觀點和思想均具有前沿性和引領性,他將“心理—道德教育”理論和關照個體精神發展的思想應用于職業教育,提出要深入關照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中職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班華先生對職業教育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他一直堅持的自覺教育者和自覺學習者的思想。

【關鍵詞】“心理—道德教育”;職業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4-0049-05

【作者簡介】匡瑛,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12300)教育學部教授。

我的恩師班華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教育學人,是“心理—道德教育”、心育論和班主任專業化理論的開創者。他深耕德育理論與實踐,倡導德育走向融合、讓教學成為道德的事業、教師是自覺的教育者,提出班級教育學、師生共同道德成長等先進教育理論。班華先生一生指導無數中小學教師開展德育活動與教科研實踐,真正踐行了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2005年6月初識先生,我領略了先生深厚的德育理論底蘊,同時親歷了先生凝練“心理—道德教育”理論和關照個體精神發展的職業教育思想。

一、人本為基,來自實踐思考的“心理—道德教育”

初見先生前,我已讀了先生關于德育的眾多論述。第一次見面,沒想到先生跟我聊起的是“心理—道德教育”,打開了我對這一領域的視野和認知。先生提出這一全新的理論,主要來自對教育實踐的深入思考。我清晰地記得他談到某大學生因心理偏差被誤以為道德偏差,被校方和周圍的人另眼相待并粗暴處理,從而導致了一場悲劇發生時的那種惋惜和悲哀。他認為這樣的悲劇不能重演,教育理論一定要發揮作用,只有對中國問題和中國背景有清晰的認識,才能提出在中國情境下的有力量的理論觀點。

1.“心理—道德教育”更具中國情境的針對性,更具有人本意涵

先生指出,傳統道德教育常常把人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強調“道德教化”,強調外部規范對人的塑造,但對人的主體性重視不夠。而“心理—道德教育”正是建立在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種中國情境下的人本思想不僅是道德規范導向的,而且能充分彰顯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教育過程更加鮮活,充滿生機與活力,也能夠充分改善傳統德育在中國實踐中遇到的尷尬和矛盾,這正是“心理—道德教育”提出的出發點和價值旨歸。只有確立這樣的基本立場,才能真正從人出發,用道德的、認知的、心理的工具和方法引領個體擺脫困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和教育性。

與此同時,先生也在訪談中提到,“天人合一”是我國又一文化傳統,它也是“心理—道德教育”追求的價值理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道”,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則是“人道”,當“天道”與“人道”合二為一時,就會呈現出“天人合一”的狀態。在“心理—道德教育”過程中,道德理想、道德法則始終處于導向的位置,而心理認知、心理體驗、心理感悟等則處于基礎地位,二者融合則能夠使這一教育既具有理想高度,也具有實踐深度。[1]

2.“心理—道德教育”的根本屬性是有機統整的整體性教育

先生經常提到,教育是一個整體,特別強調家庭、社會、學校教育和個體自我教育之間的協同耦合。他認為“整體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維方式之一,“心理—道德教育”正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整體不是部分之和,而是其有機結合,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就是基于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新的教育形態。先生認為,“心理—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統一,是育心與育德的一體化契合,這種融合旨在將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內容統整起來,體現出教育的整體性效果;心理與道德、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遵循普遍聯系的法則,只有從整體出發,才能真正領悟“心理—道德教育”的本質。由此,先生基于自己“九五”期間的課題研究,力求使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融為一體,并牽頭編寫了一套“心理與道德教育叢書”(共六冊) ,供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學生閱讀使用。叢書包括《健康伴我成長:學會健體》《奉獻一顆愛心:學會做人》《叩開智慧之門: 學會學習》《走上求知新路:學會認知》《撐起愛的晴空:學會關心》《創造美好人生:學會做事》等,由河海大學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這套叢書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了答疑解惑的智慧鑰匙。

3.“心理—道德教育”鏈接理論與實踐,具有動態發展性

先生晚年致力于“心理—道德教育”研究,既借鑒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開展融合性、開拓性的研究,又植根于一線中小學的豐富實踐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先生在《心理—道德教育服務人生幸?!芬晃闹性羞^這樣的描述:“在觀察中小學教育實踐中,我發現在心理課或其他心理教育活動中,老師往往不自覺地、自然地融入了德育的內容;在道德課或其他道德教育活動中,也往往不自覺地、自然地融入了心育的內容。這個現象表明,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心育與德育有著內在聯系,二者相互滲透,以致融為一體?!保?]先生經常參加中小學的各類活動,每次回來總要興奮地跟我聊那里的所見所聞,并從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論觀點。后來,單純零散的活動已經不能滿足眾人探討的需求,就由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牽頭打造了“心理—道德教育”高層論壇,每年舉辦一次年會,許多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參加交流研討,論壇一直延續至今,較好地推動了“心理—道德教育”向縱深發展,不斷完善和深化“心理—道德教育”理論。

二、幸福立場,聚焦個體的終身幸福和生涯發展

1.用積極的語言模式開展積極的教育

先生不僅引領我的學術發展,更關注我的人生幸福。每一次見面、每一次通話,他必定要問及我的家人以及和家人的相處,他也一直有意無意地指導我過一種幸福的人生。這其實與他長期以來秉持的教育觀息息相關。先生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生幸福,他堅持“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積極教育原則。先生特別撰文指出,教育應運用積極的語言模式,如肯定、贊賞、鼓勵、理解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和動機,使學生更有創造力和堅持性,更加友愛熱情、寬容自律,更容易做到言行一致,對未來更有希望和信心,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他推崇陳虹教授的“HAPPY語言模式”,認為運用積極語言模式本身就體現了積極的學生觀、教育觀。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情緒乃至學生的發展影響很大。采用積極語言的積極教育方式,會使學生產生愉快情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形成、增強教育者所期待的行為。[3]先生認為,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傳統的積極教育和發展性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科學理論依據和實施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心理機能,提升精神品質,促進人格和諧,服務人生幸?!钡母咀谥?。

2.教育是為了幫助個體找尋學習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

先生曾經跟我分享他小時候求學的故事,大抵是說他在安徽巢湖老家上學的時候,每天要翻過一個山頭,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9歲左右,他隨父親輾轉到上海,最后落戶江蘇南京。為了能上一個好學校,他被安排在光華門外,距離他所住的地方11公里,因為舍不得坐公交車,他每天來回2個多小時,但他當時并不覺得苦,還樂此不?!栌蛇@個案例,先生跟我探討:為什么現在的學生條件這么好,讀書上學卻覺得很苦,有的甚至出現焦慮、厭學等情況。先生說,倒不是他們那時候學習輕松,而是他們在學習甚至趕路中體驗到了學習本身的快樂,哪怕苦一點累一點,心里也不會覺得苦。而現在的學生讀書確實辛苦,有些學生能體會到學習本身帶來的幸福感和愉悅感,但有些學生則迷失在各個學科任務中。所以,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下,都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體驗到快樂和幸福,從而實現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接下去的交流,先生直切職業教育,他問了我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的看法和觀點,他說職業院校學生大都在義務教育階段沒能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發展的幸福和精神的滿足,這才是他們目前體現出這種狀態的根本原因。而這種扼殺學生學習快樂的關鍵源自我們的評價體系:一是一刀切的約束和評價方式阻礙了個體的差異化發展;二是教育評價沒能充分發揮指導和建設的作用,僅僅是評定等級,這反而挫敗了學校創新教育的積極性?;趯ο壬枷氲幕貞?,畢業五六年后我偶然跟他分享了我帶著大兒子去英國訪學時經歷的教育評價,先生特別感興趣、聽得入神,頻頻插話問我其中細節。那次,我們就教育評價問題談了2個多小時。后來先生還專門請我翻譯了我的大兒子在英國讀書時的教師評語,作為他專著的附錄??梢?,先生對于該研究問題的執著與改變現實的迫切。

三、精神旨歸,給特別的學生以特別的教育關愛

1.高看一眼,職業教育是另一種類型的教育

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小學德育研究,我是先生的關門弟子(博士后),先生收我之時,已經年逾70,當時我剛剛從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畢業,碩博期間一直從事職業教育研究。雖然先生之前并不涉獵職業教育的專門研究領域,但是第一次談話,他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去過一些職業學校,職業教育的學生和普通教育的學生都一樣,非??蓯?。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在某一階段成績不好,就對他們另眼相看,就認為他們是失敗者?!毕喾?,先生認為職業教育的學生愛勞動,愛勞動就是很可貴的品質,如果沒有那么多技術型人才愛勞動,我們就沒有那么美好的生活,他還舉了很多他身邊的案例。那次談話發生在2005年年中,這一思想的精髓與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思想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先生一直叮囑我“換一種視角、換一種思路看待職業院校學生”??梢?,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先進性。

2.學會關心,深入關照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指導我的博士后研究過程中,先生反復叮囑我一定要用積極教育的視角去進行研究,一貫強調我們的教育要“給特別學生以特別教育的關愛”[4],讓我一定要認真梳理歸納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而不是缺點。這一思想充分體現了先生心中的國家公民受教育權,同時也體現了他的教育倫理精神。先生說,不要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一定比成績不好的學生道德水平高,也不要認為當官的、職位高的、學歷高的人一定比其他人道德水平高。因此,先生建議我要學會關心職業院校學生,不能隨便貼標簽、下定義,針對他們的德育研究一定要走到他們中間、深入他們的生活才能開展?;谙壬闹笇?,我在兩所職業學校蹲點開展了2年多的德育研究,發現了很多之前被誤解或未被揭示的事實,收獲良多。

先生特別讓人敬佩的是,為了指導我的博士后研究,自己專心讀了眾多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的專著和論文。先生不斷提示我要“學會關心”,也要引導中職班主任“學會關心”。他認為,“學會關心”反映了教育自身發展的人性化走向,表達了現代教育的“關愛”品格?!皩W會關心”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對人的關心,尤其是對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發展的關心,稱之為“精神關懷”。[5]“學會關心”包括關心其他物種、關心地球的生存條件等,它體現了對人生存環境的關心,也體現了對人的關心,包括不同背景、不同出身、不同追求的人。由此,先生總是提醒我,不要總是看到他們的學業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要關心他們的人生經歷、認知風格、精神追求和職業偏好,很多時候優勢和劣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顯然,先生對于職業教育德育的觀點和思想均具有前沿性和引領性。但他時常十分謙虛地說:“我不懂職業教育,我指導不了你,我還要向你學習?!边@充分體現了先生一直堅持的自覺教育者和自覺學習者的思想。

3.點亮人生,中職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研究

基于深厚的德育研究底蘊,先生開拓了具有很強實踐指導價值的研究領域——班主任研究。針對20 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對德育的沖擊,全新的社會情境、急劇的社會生活變化對青少年心理上的沖擊尤為明顯,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的檢出率常常較高。事實上,不少青少年也常常因為心理障礙與心理疾患出現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繼而影響他們的學業。先生認為,班主任研究是理解中國教育現實問題的支點,因為班級濃縮了教育中的所有矛盾,班級是班主任特有的操作系統。他的專著《發展性班級教育系統》就全面闡述了對班級教育學的思考。正如他所言,不同的職業人有不同的職業幸福,教師有其特有的職業幸福,稱之為“教師幸?!被颉敖逃腋!?,幸福源泉來自教育實踐,來自學生的發展。[6]在師生關系上,先生提出“教師要感謝學生,正是因為學生,教師才有存在的價值”。

在先生的提議下,南京師范大學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班主任研究中心”。先生執意不當主任,而是積極推進中心的建設,他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凇鞍嘀魅窝芯恐行摹钡捻椖?,先生帶著編寫組撰寫《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包括小學卷、中學卷、中職卷和優秀案例,我有幸成為中職卷的第一主編。正是依托這個契機,我跟隨先生學習他的班主任專業化理論,關照中職班主任的生存狀態,研究他們特有的操作系統、動力機制和影響因素。依然記得先生跟我講為什么班主任要專業化,他類比了體育教師,舉了眾多案例說明如果不走專業化路線,班主任的工作就很難被制度充分認可,其發展通道也會受到限制。與此同時,他又強調中職班主任是點亮中職生生命之光的重要他人。先生還指出中職生和普高生不完全一樣,他們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經歷,有不同的原生家庭,也有不同的職業目標,作為中職班主任更重要的是走進他們的內心,理解、傾聽、關愛、呵護他們的成長,關懷中職生的精神需要,也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不經意的鼓勵就會改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生的期待。正是這一契機,先生在我的學術道路上種下了研究中職班主任的種子,開拓了我研究職業教育的另一個視角和領域。

班華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的生命自覺、偉大的教育情懷、深厚的學術造詣的卓越教育家和終身學習者。大師如是,懷恩滿心。

【參考文獻】

[1]班華,沈貴鵬,王曦斐.探索一種新的教育形態:心理-道德教育——班華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0(2):95-102.

[2]班華.心理—道德教育服務人生幸福[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89-94.

[3]班華.以兒童的方式實施積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 2013(8):19-22.

[4]班華. 給特別學生以特別教育關愛——優化心理機能 服務人生幸福[J].中小學德育, 2016(9):4-7.

[5]班華.“學會關心”——一種重在道德學習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 2003(12):37-43

[6]班華.享受和班主任朋友共同成長的快樂[J].現代教學, 2014(6):4-7.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職業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