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研究

2023-10-14 02:44閃佳佳
新閱讀 2023年8期
關鍵詞:社群社交交流

閃佳佳

隨著“微信讀書”“網易蝸牛讀書”等各類移動閱讀APP出現,大眾閱讀行為與閱讀方式逐漸從紙質閱讀向數字閱讀轉變。當代大學生在使用手機、移動終端等數字設備方面表現出強烈意愿,且對移動閱讀的接受程度更高。據《2022年度中國移動閱讀市場綜合分析報告》顯示,在移動閱讀用戶的年齡分布方面,19—25歲的用戶占比高達44.6%??梢?,大學生群體是移動閱讀的重要推動力。接受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以及“召喚結構”,這與當代大學生的移動閱讀行為具有一定耦合性,運用接受理論研究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接受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的影響因素

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康斯坦茨大學的新文學研究范式,其深刻批判以往以作品和作家為中心的觀點,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只有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實現,重點強調讀者在閱讀中的中心地位。大學生的移動閱讀行為既是一種主觀能動性活動,也是讀者對文本客體進行創造性解讀和審美接受的過程。而移動設備是讀者與文本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對話的介質。

技術因素。接受理論認為,只有讀者閱讀、理解并接受的文學作品才屬于具有完整意義和生命力的文本。這包含三個層面:讀者是閱讀的主體、作品產生于文本與讀者的對話交流中、閱讀行為的產生是主客體之間持續交流和循環的過程。媒介作為主客體之間的交流渠道,在閱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越來越多的移動閱讀APP涌入市場,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理解并接受文本的主要渠道。這些移動閱讀APP依托豐富的數字內容儲備,憑借其便攜式、可視化、交互性等技術優勢,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閱讀習慣。

社交因素。期待視野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審美期待,同時也是用以理解文本的心理結構圖式。具體而言,讀者在閱讀活動中并非被動的存在,其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對作品作出獨特的理解和闡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是基于社交媒體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社交化閱讀,其本質是將傳統私人化閱讀公開化的過程,并以閱讀分享為目的,在移動閱讀過程中將個人的閱讀內容和閱讀經驗“公之于眾”,從而實現由個人審美向群體審美的轉變。社交化的移動閱讀行為不再是大學生個人對作品的期待,而是不同主體之間對話所形成的群體期待。在閱讀社交過程中,大學生期望通過與他人的閱讀分享、交流,逐步完善自身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并建構以“我”為中心的閱讀社交網絡。以“網易蝸牛讀書”移動閱讀APP為例,大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閱讀內容,并通過虛擬學習小組與他人分享閱讀經驗、交流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滿足自身閱讀內容期待與社交期待。

交互因素。召喚結構是接受理論的核心觀點,也是接受美學的理論基石。召喚結構所強調的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行為。該觀點認為文本具有一種召喚讀者閱讀的結構機制,即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空白點,這些空白點的存在使各語義之間存在意義闡釋空間,在構成文本召喚結構的同時可以激發讀者對文本進行再創作的欲望。在召喚結構引導下,讀者可根據自身經驗和現象填充文本,從而生成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與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不僅可為大學生閱讀文本提供多樣化渠道,而且可為大學生參與文本解讀提供智慧參與空間,使其能夠通過再創作的方式實現作品由“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的轉換。比如,“微信讀書”移動閱讀APP開通標注筆記功能,使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基于交互需求可以在不同界面留下對文本的意義解讀。該過程既是對文本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也是個體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

接受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的優化策略

相較于傳統閱讀,移動閱讀的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且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等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持續優化移動閱讀內容、閱讀社群以及閱讀場景等,引導大學生移動閱讀健康發展。

內容為王:優化移動閱讀內容。在移動閱讀時代,互聯網中充斥著大量言情、仙俠、玄幻等網絡文學,其中腦洞大開、粗制濫造的作品屢見不鮮,時常出現嘩眾取寵、低俗造作的故事情節,與當代大學生審美預期相差甚遠。因此,移動閱讀市場應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源源不斷地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閱讀內容,從而在強化大學生移動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其閱讀期待。移動閱讀平臺應引進優質的閱讀資源,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留存度與忠誠度。如各移動閱讀APP應加強與出版社的合作,將傳統經典的紙質閱讀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既可有效解決數字閱讀的版權問題,也可保證數字閱讀內容的質量,從而充分滿足大學生高質量的閱讀需求。移動閱讀服務商可以定期舉辦創作比賽活動鼓勵優質閱讀內容創作,扶植優秀的原創作者,為平臺吸引更多優質的原創閱讀內容。比如,“咪咕閱讀”移動閱讀APP已連續兩年舉辦“咪咕杯”網文征稿活動,不僅吸引諸多優秀創作者加入,而且為平臺內容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同時,移動閱讀平臺應健全對閱讀內容的監管和審核機制,嚴格把控閱讀內容質量,不僅要對低俗媚俗、粗制濫造、具有不良價值傾向的內容進行篩選和剔除,而且也要為大學生群體搭建反饋評價平臺,保障大學生閱讀權益,優化大學生閱讀體驗。

用戶為本:滿足用戶社交期待。在移動閱讀時代,大學生閱讀分享行為就是將私人化的意義解讀公開化的過程,期望通過分享閱讀經驗、交流閱讀感悟等形式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閱讀社群,從而滿足自身在移動閱讀中的社交期待。因此,移動閱讀平臺應以用戶為本建立閱讀社群,并為用戶提供分享、交流的平臺和渠道,以滿足大學生閱讀社交需求。一是移動閱讀平臺應借助大數據技術準確記錄用戶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行為,并通過算法對大學生閱讀特征進行精準畫像,從而根據大學生的興趣、行為等數據對其進行精細化分類,進而建立定位明確的閱讀社群,以提升大學生對閱讀社群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比如,“網易蝸牛讀書”基于用戶喜好,在平臺建立二次元、游戲、文學、心理學等多種線上閱讀社群,大學生可根據自身閱讀興趣選擇性加入。二是移動閱讀平臺應為閱讀社群選擇合適的意見領袖,開展組織管理與策劃社群活動,以保證閱讀社群的有序運轉,從而提升社群的用戶黏性。同時,移動閱讀平臺可以定期組織社群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閱讀分享交流的機會。在社群活動中,大學生可將自身閱讀心得、想法等分享至社群與他人互動交流,以加強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技術為先:構建交互閱讀場景。伴隨著5G、AI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智化”場景設計已成為移動閱讀的重要趨勢。為了有效引導大學生的移動閱讀行為,激發大學生再次闡釋與解讀文本的興趣,拓展作品意義空間,移動閱讀服務商應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為大學生構建沉浸式的交互閱讀場景,從而打造讀者、內容以及場景三者相互融合的移動閱讀新生態。移動閱讀平臺應利用數字技術為大學生設計智能交互的閱讀界面,使大學生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隨時隨地表達對閱讀內容的想法和評價,完成對閱讀內容的二次創作。比如,設計者可通過想法展示、內容標注等方式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交互場景,引導大學生在移動閱讀過程中能夠標注、闡釋與解讀不同部分的內容,進而強化大學生閱讀體驗感。以“微信讀書”為例,開通傳統閱讀的劃線標注功能,并通過界面交互設計為讀者提供表達、分享想法的渠道,使讀者點擊內容便可標注自己對文本的所想所感,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閱讀體驗。

結語

移動閱讀作為數字時代的一種新型閱讀方式,不僅改變著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而且為大學生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接受理論作為研究文本(作品)的理論,其“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以及“召喚結構”的觀點對于研究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因此,各相關主體應在深入分析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借助接受理論的核心觀點對移動閱讀的內容、社群以及場景等進行持續優化,以正確引導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

作者單位:黃河交通學院圖書館

猜你喜歡
社群社交交流
社交之城
如此交流,太暖!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社交距離
社群短命七宗罪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母嬰電商的社群玩法
VC靠邊!社群股權眾籌來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