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

2023-10-18 06:39郭藝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設改革和育人模式蛻變的背景,結合前沿研究趨勢,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與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的可操作教學流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待解決問題,提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該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擬探索一條從知識傳授到技能培養,同時兼顧價值塑造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9-0096-04

引言

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促使復合型人才需求急劇增長,單一技能型人才已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策略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19年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的主旨演講拉開了高校外語教育“新文科、大外語”建設的序幕,強調了外語教育服務于“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性,突出了外語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發展的必要性。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推進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為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文科專業發展指明了“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的方向。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基于上述背景,借助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設,打破傳統文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壁壘的契機,面向英語專業學生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英語專業開設該課程的意義如下:其一,該課程旨在以英語為媒介,使學生能夠熟悉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法,扭轉以往英語課堂“母語文化失語”現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其二,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不可分割,充分認識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通過英語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能促進跨文化交際情感與認知概念發展,是學習外國語言文化的起點與基礎[2]。因為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是單方面文化意識的培養,而是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雙向文化意識的協同培養。以往的英語專業跨文化能力培養,缺乏對學生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強有力的自身文化根基,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英語專業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能夠在促進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文化自信。最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屬于英語專業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跨學科融合,突出學科交叉和創新性。該課程既可以立足人文學科本位,又可以提高課程育人的站位,順應最新的改革趨勢,可以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做前期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在“新文科、大外語”的時代背景要求下,結合該課程開設的意義,本文擬探索英語專業文化教學立德樹人、守正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的可操作教學流程。

一、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待解決問題

(一)在教學目標設定方面

任何一門學科在進入具體實踐之前,首先要確立教學目標。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3]由此學界加強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由“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促使高校教育教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應一改往日僅僅局限于傳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而應將其定位于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提升“思政意識”“思政能力”,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與英語專業的其他課程相比,用英語講授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實質以及五千年文明成果,教學目標應側重于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避免由于只關注書本知識而造成的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該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在教學內容選取方面

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學內容的選取尤為重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學時十分有限,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劃分為學習模塊,如何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課改重點之一。本課程采用廖華英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化概況》,該教材涵蓋中國哲學與宗教、中國文學、中國藝術、中國教育、中國體育、中國科學與技術等諸多內容。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相應的英文表達法十分繁雜,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增強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系統了解,保持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較強敏感性,提升其跨文化交際水平,是目前該課程面臨的又一難題。

(三)在教學手段應用方面

教學即教學主體(包括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認知主體(包括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通過教學設計原則進行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原則作為教學主體與認知主體間的知識傳遞媒介,直接作用于教學過程并決定教學效果。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部分內容,如中國古代哲學等比較深奧,英語專業的學生用英語文本學習此部分難度較大,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會使學生變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恰當的教學手段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傳遞媒介的選取至關重要。

二、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中任務驅動教學法運用的意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并成為主角。運用這一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任務為抓手,激發興趣,在分組解決問題環節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一)在課程建設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包羅萬象,而實際的課時量較少,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講授其中內容,達到育人目標,是該門課程急需解決的問題。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利用課前及課后時間布置任務,打破學生學習的時空界限,深化和拓展學習內容,為第二課堂的活動提供素材,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課內與課外的有益補充。

目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多為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輸入,對學生而言中西文化的輸入不均。在英語專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旨在解決這一問題。因此,任課教師應該領悟開課主旨,抓住時機,開發課例,選取有效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語言教育外的人文素養提升教育,避免語言教學與文化內容各行其是,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使任課教師通過學習任務的設置,將學習活動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啟發學生領悟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二)在教師能力提升方面

英語專業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要求任課教師既要精通語言教學又要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要從單科型向復合型轉變。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教師既要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也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立德樹人是每個教師的使命。英語教育除了培養學生具備中西方文化的思辨能力、實現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等功能外,同時也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4]。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任課教師既要業務素質過硬,廣泛涉獵中西方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又要巧妙設計課堂活動和課前課后任務,提升政治素養,提高育人水平,讓語言課程充分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學準備過程中,任課教師需及時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相關法律法規、最新文件精神,時時關注新聞時事,選取合適的教學素材,進行教學設計。這一過程本身也有利于任課教師業務素質與政治修養的提升,眼界的開拓和組織能力的提高。

(三)在學生學習效果方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部信息的過程;知識更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及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有選擇地接受外部信息,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5]。首先,將基于此理論而誕生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中,可以樹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次,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促使教師將整體的課堂內容細化分解成若干子目標,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及時指導,從而使教師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具有梯度性的任務劃分,能夠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出發,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消除學困生的學習挫敗感,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和自信心。最后,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小組合作中,任務的完成需要組員之間積極配合,互動協作。在與其他同齡人共同解決問題、分工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學習他人的優點,包容不同的觀點,提升社交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建構主義理論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根基,其特點為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與具體的學習任務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并維持學習興趣,因此教學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為了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踐層面的具體操作流程,筆者以廖華英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化概況》教材第二章的第二節“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對《楚辭》的介紹為例?!冻o》屬于文言文本,對于習慣了現代白話文的大學生來說十分晦澀難懂,因此需要任課教師進行教學任務分解、教學步驟設計以實現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一)任務前階段——任務設計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需要設計學習任務。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以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知識儲備為基礎,如果任務難度單一,就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任務驅動教學法并非教師和學生之間任務指令傳達和任務命令執行的簡單過程,師生之間應加強交流和溝通,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也要對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不同階段的問題進行指導。在這一階段,教師可設計如下幾種活動:

1.任務示范。教師給學生講解讀書報告的組成部分及寫作步驟,包括寫作前如何收集和整理資料,可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一份示范性讀書報告。

2.語言教學。教師向學生介紹完成任務所需的詞匯和短語,如The Book of Songs(《詩經》),The Songs of Chu(《楚辭》),Ask Heaven(《天問》),Sorrow After Departure(《離騷》),Nine Songs(《九歌》),classical literature(古代文學)等。

3.圖式建構。教師著重介紹《楚辭》中收錄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學作品,詩人的生平、道德情操與愛國情懷等背景知識。

4.策略規劃。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配讀書報告完成所需子步驟的任務以及設定報告完成后進行分享交流的時間節點。

(二)任務中階段——課堂實施

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可適當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由于影像資料比文字資料更直觀,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任課教師可選取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系列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中介紹詩人屈原的部分作為補充材料,要求學生集中觀看。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可將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及堅貞操守與“出國熱”“崇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又如介紹屈原的作品《天問》中體現的奮斗求索精神時,可與“天問一號”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相結合,讓學生充分感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體現的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

(三)任務后階段——效果評價

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評價也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方法[6]。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評價方式應體現過程化、多元化,不僅要評價學生上交的文字報告或紙質版作業,而且還要對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體現的學習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團隊成員的協作等作出評價。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還應加入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評價結果的真實、客觀和有效。

從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的角度看,以上課例中所有步驟涵蓋了視聽輸入、材料輸入以及讀書報告輸出,既有背景知識的補充積累環節,又有體現學生掌握程度的輸出環節,構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學習鏈條。與此同時,在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層面,學生在查找資料的同時,通過視聽材料和文字材料等多種信息載體,體悟到了愛國詩人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摯的愛國情懷。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及課后閱讀任務的過程中,了解了本單元中國古代文學的部分內容,實現了隱形的價值觀塑造。因此無論是在知識傳授方面,還是在課程思政教育方面,任務驅動教學法都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結語

本文根據英語專業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講授要求,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列舉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以及具體授課步驟,構成了一個涵蓋視聽輸入、材料輸入以及讀書報告輸出的完整閉環學習過程。實踐證明,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科學的任務設置和課后時間的有效利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分組討論和小組任務促進了生生與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無論是學生的思辨能力,還是教師的業務素質都得到了提升,教學過程呈現了“知識+能力+價值塑造”的立體構架。本文僅就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個別課例進行了初步探討,更多課例還有待進一步開發,而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升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實現德育目標也有待進一步探索。

——————————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

〔2〕楊郁梅.第三空間視域下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水平的關系[J].現代外語2022(03):418-428+439.

〔3〕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

〔4〕張燕芳.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J].現代英語,2020(10):39-41.

〔5〕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3.

〔6〕沈愛鳳,韓學琴.職業教育中“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應用[J].職教論壇,2016(02):46-49.

(責任編輯 曹彩霞)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

GUO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l. Combining with cutting-edge research trends, it explores the operational teaching proces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learning wit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alyzes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unresolved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propo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nd intends to explore a path combining knowledge transferring, skill cultivation and value shap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收稿日期:2023-05-29

作者簡介:郭藝(1987-),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中西文化對比。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究”(NGJGH2022349)

猜你喜歡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軍械士官大?!皺C械基礎”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