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諫逐客書》的論辯藝術

2023-10-19 04:00潘明珠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比喻

潘明珠

摘 要 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文章。文章探討了李斯如何通過引用歷史君主的治理經驗,對比過去成功的納賢政策與當前的逐客政策,強調外來人才的重要性;如何使用比喻描繪逐客政策的荒謬;如何通過情感動員表達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切。

關鍵詞 《諫逐客書》? 歷史事實引證? 對比手法? 比喻? 形象描寫

在中國古代經典中,李斯的《諫逐客書》如一顆明珠,以深刻的思考、嫻熟的修辭和激蕩的情感,展示了一位智者的擔憂與呼喚。他透過文字為我們演奏了氣魄雄渾、鏗鏘有力的思想交響曲,引領我們穿越時光,感悟智慧與情感的交織。

一、歷史事實引證與對比手法

1.引用歷史事例支持觀點

文章運用歷史事實引證和對比手法,引用歷代君主成功的治理經驗為觀點提供依據。

(1)歷史事實引證。文章引用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君主,展示了他們治理國家時在吸納外來人才上取得的成功。其中提到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東得百里奚、來丕豹、公孫支等例子,以及孝公、惠王、昭王各自的治國經驗。這些歷史事實不僅為文章的觀點提供了直接的支持,也從歷史的角度證明了吸納外來人才對國家的益處。

(2)對比手法。李斯通過對比過去的成功治理與當前的逐客政策,巧妙地凸顯了逐客政策的不合理性。他以歷代君主吸納外來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對比秦始皇過度追求虛名的做法,強調了逐客政策帶來的危害。通過對比,更加凸顯自己的觀點,引起讀者對逐客政策的質疑。

(3)歷史依據的建構。李斯通過引用歷史事實,構建了一個具有歷史依據的論證框架。文章中,當年穆公拜流亡在戎地的由余為上卿,用五張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百里奚,請隱士蹇叔出山,重用晉國大夫丕鄭的兒子丕豹,任在晉國不受重用的公孫支為上大夫。這些案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因此被視為客觀的歷史依據。通過這些案例,他成功地展示了吸納外來人才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從而有力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2.對比論證

(1)對比歷史治理與當時的政策。李斯引用歷史上的君主治理經驗,如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突出了這些君主通過吸納外來人才在國家治理中取得的成功。與此同時,他對比當時的逐客政策,論證了逐客政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強調外來人才的價值。李斯的論證強調外來人才對國家發展的價值,通過對比暗示逐客政策導致國家失去了借助外來人才促進發展的機會。他列舉歷史上君主因吸納外來人才而取得的成功,強調外來人才對創造繁榮國家的重要性。

(3)激發觀點對立。李斯通過對比,刻意制造了觀點的對立。他將過去的成功治理與當下的政策進行對比,引發讀者對兩種不同觀點的思考和比較。這種對立激發了讀者的興趣,使讀者更容易對逐客政策產生懷疑和思考。

(4)認同歷史智慧。通過對比歷史治理與逐客政策,李斯強調了歷史智慧的重要性。他借助歷史經驗,向讀者傳達了一種觀點:借鑒過去的成功教訓,為當前的決策提供寶貴的參考和啟示。

二、比喻與形象描述

1.生動形象地描繪逐客政策的不當之處

(1)比喻的構建。在“藉寇兵而赍盜糧”這一比喻中,李斯將政策比作“藉寇兵”,把問題比作“赍盜糧”,將政策的不當之處生動地展示出來。

(2)生動的形象描繪。通過“藉寇兵”和“赍盜糧”這兩個形象比喻,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逐客政策的不妥?!敖蹇鼙卑凳玖苏叩牟涣加绊?,而“赍盜糧”則強調了政策可能帶來的負面后果,如耗費國家資源、助長外敵等。

(3)引發聯想與共鳴。讀者通過“藉寇兵而赍盜糧”的比喻,將政策與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行為相聯系,更能理解政策的問題所在。

(4)強調政策的荒謬性。李斯通過這個比喻,暗示逐客政策就像是將自己的敵人當作朋友并供給糧食一樣荒謬。這種荒謬性通過比喻得以進一步強調,讓讀者體會到政策的不合理和不明智。

(5)增強修辭效果。這個比喻不僅在邏輯上有力地揭示了逐客政策的問題,同時也在修辭上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生動的比喻使文章的表達更加豐富多彩,對讀者來說也更具吸引力。

2.通過形象的描述強化觀點并引起讀者的共鳴

“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通過對寶物生動形象的描繪,強化了他對逐客政策與吸納外來人才之間的對比和論述。

(1)形象描寫的構建。李斯使用了“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這一形象描寫,將秦王的珍貴寶物與國家的政策聯系起來,構建了一個富有感觸和強烈對比的圖像。

(2)奢華寶物的比喻。 用“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等高貴的寶物來比喻秦王的珍貴物品,李斯將國家政策與這些奢華寶物進行聯系,強調了政策的虛華與珍寶一樣,在實質上并沒有給國家帶來財富或好處。

(3)對比的強調。將國家政策與“垂明月之珠”等寶物進行對比,李斯突出了政策的虛弱。與寶物的實際價值相比,政策是不當且無益的。

(4)引發思考與質疑。讀者在感受到珍寶的虛華后,可能會開始思考國家政策是否也存在類似的虛幻成分。這種深入思考使他們更容易理解李斯的觀點。

(5)加強重點。形象描寫在文章中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通過比喻,李斯將國家政策與寶物聯系起來,凸顯了政策的問題所在,使讀者更容易抓住他所要傳達的觀點。

三、情感動員勸說

除了大量邏輯清晰的理論與事實論辯,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還通過情感動員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和擔憂,以引起秦始皇的情感共鳴。

表達關切和擔憂。李斯在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國家未來的關切和擔憂,他提到逐客政策可能導致國家失去富利和強大,無法跨海內、制諸侯,表明自己深切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引起秦始皇對他情感的共鳴。

情感的強烈表達。李斯在文中運用了情感色彩濃厚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如“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等。這些詞匯和表達方式使他的擔憂更加真摯,也更容易引起秦始皇的情感共鳴。

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李斯在情感動員中強調了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中心。他的關切和擔憂不僅僅是個人情感,更是出于對國家和人民福祉的憂慮。這種立場使他的情感動員更具有普遍性,更易引起秦始皇的情感共鳴。

強化歷史責任感。李斯通過回顧歷代君主的成功治理案例,強調前人為國家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他暗示現在的決策可能影響國家的未來,而他表達的關切正是出于對歷史責任的感知。這種歷史責任感進一步增強了他情感動員的說服力。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使用歷史事實引證、比喻、情感動員等多重論辯手法,巧妙交織,書寫了國家治理的核心,刻畫了政策的危害,以情感動員喚起了人們對國家命運的關切。這篇文章不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之光,更在心靈深處引發著思考之火,成為一份永恒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比喻
比喻有話說
動物喻人的慣用語
十個比喻 說透人生
比喻魔方來了
比喻最愛
什么是比喻
比喻
再析比喻義的“像……似的”
動物妙喻比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