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探索※

2023-10-20 05:11辛貝妮廖志芬
出版參考 2023年9期
關鍵詞:書籍裝幀設計理念數字技術

辛貝妮 廖志芬

摘 要:融媒時代的視覺設計正從平面走向視頻,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向走向互動,從二維走向多維,人們的閱讀方式與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服務于閱讀的書籍裝幀設計亦不例外。書籍裝幀設計唯有突破傳統模式,在信息傳播方式和設計中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在形式和內容上滿足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審美傾向,才能在融媒體時代重獲新生。本文從識別性、藝術性、語義性、時代性角度,簡要闡述傳統書籍裝幀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沖擊,并對書籍裝幀設計視覺化的原則和策略,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數字技術 書籍裝幀 設計理念

公眾對閱讀的重視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而不斷提升,書籍作為傳播知識的核心載體,其裝幀設計也成為視覺意識和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籍裝幀設計需要將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在借鑒當代優秀文化藝術的同時,立足民族文化,承擔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書籍裝幀設計需要結合當代讀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關注書籍內在格調和品位,充分體現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以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技術的介入:數字技術為書籍裝幀設計帶來的變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的承載形式也逐漸從傳統紙質媒介向電子終端過渡??纱┐骱捅銛y性電子設備給傳統紙媒書籍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許多品牌書店的增設與其傳統書店規模擴大化,顯示出傳統紙質書籍在全新閱讀方式下非但未走向衰落,反而在全新融媒體模式的激發下煥發出新生機。相較于冷冰冰的電子閱讀,傳統書籍向讀者傳達出一種親近感,讓讀者不僅能在閱讀時接收到書籍所傳達出的知識信息,還能通過傳統書籍材質傳達出一種閱讀體驗,繼而喚醒人們對于傳統紙質書籍閱讀的興趣和理解。如何挖掘書籍裝幀設計材料的材質語言和設計美感是當今書籍裝幀設計師們應該深入考慮的問題。

(一)閱讀方式的轉變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閱讀的形式層出不窮,閱讀形式的多元化也讓我們能夠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其中閱讀形式的多元化是指新媒介的產生和發展,帶來了數字閱讀、立體書、聽書、書影共讀、VR、AR等全新的閱讀方式,在這樣多元的閱讀方式中,選擇一種或多種閱讀方式能夠讓人隨時隨地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美的因素有兩種,一是內容,二是外物,也就是內容用以顯示意蘊與特色的事物?!盵1]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形式美,給人帶來情感的滿足和心靈的愉悅。當代書籍裝幀設計師們常引用南宋陶淵明的“書若其人,面甚為重”來說明書籍裝幀形式的重要性,但僅關注形式,忽略書所負載的東西,那么書籍就淪為純粹形式主義的產物。[2]優秀的書籍裝幀設計會將與圖書內容有關的元素巧妙隱藏于形式之中。暢游在閱讀的海洋中,你會發現,不是我們找書,而是書找我們,不是我們選擇了一種類型的書,而是許多種類型的書選擇了我們。由于數字技術的全新呈現并不會改變圖書屬性,加之其展現的內容信息和文化背景都與傳統書籍相一致,因此兩者之間必然產生一些聯系,這些聯系就是當代書籍裝幀設計師們的設計出口。

(二)概念書市場的繁榮

概念書是當代藝術家探索更多書籍呈現可能性的作品,需要設計師從閱讀形式、閱讀體驗、材料工藝和表現形式上綜合創新,旨在更深入地挖掘書籍內容和設計理念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坝美硇耘c感性協同構建二維媒介的思路,使得設計的構思達到多次方的增值效果”[3],從而使藝術作品達到“文質兼備”。概念書是對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觀念的突破,正如卡夫卡所說:“藝術家試圖給人以另一種眼光,以便通過這種辦法改變現實?!盵4]因此當代設計師應該同時吸納傳統文化中的良性因子和現代藝術中新的設計理念,讓形式具有一種姿態,才能提升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品位,以完成作者、設計師和讀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隨著新媒體在藝術領域的滲透,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推力。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概念書在書籍裝幀中微縮了各種功能的元器件,將集成化的電路、傳動裝置、傳感器或元器件等新型材料植入概念書中,使書籍裝幀設計在交互性和藝術性上得到了巨大提升?!案拍顣诒憩F書籍信息和內容的可行性追求中,更加強調和突出了書籍本身的實驗性氣質?!盵5]這不僅使書籍本身轉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也在設計基礎上突破常規,賦予書籍新的意義。

(三)環保觀念的興起

包豪斯學校的創建者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宣言》中寫道:“要想充分地了解物質,必須把它從可視化提升為一種合理的層次,通過對物質的特性進行科學地解讀?!盵6]可見,資源本身不是人類利用技術改造自然的結果,它是大自然給我們饋贈的禮物。雖然人類可利用的,目前正在使用的書籍所用資源是固定的幾種,但這并不代表未來都不會有新的閱讀資源產生。人類能夠得到什么樣的資源與數字技術有密切關系,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將有助于我們有節制地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得到閱讀和環保兩全的解決辦法。

早年圖書市場上有非常多“黃金禮品書”,還有很多圖書裝幀設計并不按照內容的需求,一味追求國際大開本,并且在排版過程中任意加大空白,造成文圖背離。更有很多書籍隨意添加透明覆膜,選用非再生紙張,造成許多白色污染。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都可歸因于設計師對環保問題的輕視。今天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書籍裝幀設計極大地提升了環保的理念,很多書籍開始主動采用再生紙,圖文匹配合理,在設計師精心設計和制作下,很多紙張顯示出獨特的個性特征。

二、審美博弈:數字時代書籍裝幀設計的設計理念

融媒體時代,數字技術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發揮了諸多作用,它不僅使當代書籍裝幀擁有更加準確、快捷的圖文信息處理表現,而且通過不斷更新的繪圖、排版軟件和圖庫運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設計師的設計潛能,并提供了制作便利。其整體呈現出三大特征。第一,書籍裝幀設計將會更加具有時代氣息,新的裝幀形式會隨著當代設計的審美觀念的變化而隨之快速演變。第二,將有更多的高科技和高工藝書籍裝幀出現。當前書籍裝幀設計工藝和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新的形式層出不窮,特殊材質的運用也將會越來越多。第三,書籍裝幀設計將會更多地關注讀者的感受,創新包裝觀念,使之更能滿足讀者多層次的審美需要。因為圖書既具有文化屬性又有商品屬性,所以,書籍裝幀設計也是不斷融合與發展的,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沖擊,將在兼顧實際需要和審美情趣的挑戰中尋求一條與當代美學相契合的發展之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應該看到數字技術只是書籍裝幀的手段,作者、設計師和讀者這三個共同體才是設計的主體。數字時代各種書籍裝幀設計的審美博弈需要對書籍有全方位整體理解和把握的設計從業者。

(一)以人為本:基于“人本”思想,體現數字技術在書籍裝幀中的人文關懷

在設計中,我們經常提到“以人為本”,但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我們依舊折服于“技術”。數字技術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廣泛運用,使人們傾向于做更多努力去適應新裝幀技術,而不是將技術作為人本身能力的延伸,這一點在電子圖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前創意總監馬克·羅斯頓(Mark Rolston)曾說過:“人的需求不是純粹、不受外界干擾的。它由人過去的經歷塑造而成,其中,也包括了我們和科技之間的互動。我們需要一種更成熟的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盵7]“解決問題是社會學的一個豐富領域。幾乎一切認識現象都產生于問題拆解的背景之下,如記憶搜索、類比映射、推論、聯想、誘導式的推理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問題拆解為人們提供了社會學核心問題的縮影?!盵8]當代書籍裝幀設計正需要在閱讀中提供給人們更多思考機會,從而調動閱讀的積極性,鼓勵利用推論、聯想等方法培養讀者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是時候來探索一種更加成熟的以人為本的書籍裝幀設計理念,尤其是數字技術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查詢概念信息和知識的今天,我們需要厘清讀者更加切實的閱讀需求。

“以人為本”的書籍裝幀設計需要在滿足閱讀需要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增強讀者的閱讀感受。這需要設計師對書籍的受眾群體有一個整體認識,包括對類型讀者的審美傾向和閱讀習慣的了解,還包括對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再分析和尋找確切的表達形式。哥本哈根設計者瑪蒂波拉茲(Márton Borzák)的《裴多菲山多爾——巴爾古津骨骼的奧秘》(P. S.-secret softhebarguzin skeleton)是一本有關尋找文化謎題的新書,全篇環繞著由“匈牙利愛國藝術家和民族英雄裴多菲山多爾骨骼的發掘”所引起的一連串尋找事件進行裝幀設計。圖書由實際故事、在找到骨骼后所撰寫的相關文字以及UV層的歷史信息三個層次所構成。[9]很多作家的觀點、插圖介紹和注釋等,都被裝幀設計師們很好地隱藏起來,由UV墨水印刷而成,只能在紫外光線的照耀下才顯現出來。隨書裝訂的迷你的紫外線臺燈又是引導探索的開啟方式,可以引領讀者從每一頁中找到蛛絲馬跡,與作家共同完成對文化謎團的探索之旅。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作品猶如一件藝術作品,其傳達效果遠超內容本身。

(二)動態平衡:利用“減法設計”達到可視化設計與內容的平衡

書籍裝幀設計有一種天然的能力,即能夠傳達文字所無法傳遞的深層次信息?!吧偌词嵌唷辈粌H僅是現代設計中的重要法則,也是用更少語言,在有限的書籍空間中折射更多思考,激發更多想象的有效手段。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日本書籍裝幀設計異常受歡迎,分析其設計表現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設計通常會將數字技術、工藝流程等內容的考量放在一個很輕的位置上,他們會在設計開始前思考一個設計原點,其他的設計衍生都以此原點為中心展開。這些書籍往往不會為了想做而去做,也更不會為了炫技而做。如果設計不是圍繞那個既定原點,那所消耗的時間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因此,數字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更應該是一種減法,一種可以讓人看到感動的回歸本質的驅動。

減法設計不是盡量少的設計,而是細節剛剛好。雖然說書籍裝幀設計作為服務的一部分應該對裝飾多做減法,但是設計師不能忽略和否認一些獨特細節的魅力。有時候設計師會將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減法設計理解為盡量少的設計,這是有很大問題的。減法設計雖然在本質上是指一切從簡,回歸自然開放的空間,減去所有附加的裝飾,但其根本是為了凸顯設計中的本質,達到一種直接而質樸的感覺。數字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更需要我們注重設計細節,充分為讀者考慮或將缺失的細節體驗。不做刻意的書籍裝幀設計,讓每個書籍成品都有種渾然天成的審美效果。

(三)守故納新:以民族文化為基石,進行現代性書籍裝幀設計

現代設計在中國近兩百年的發展過程里,深刻地影響著信息和藝術的交流,形成了以西方現代主義審美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文化。民族文化和長久依賴地域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品貌和藝術風格,仍然是極為重要的。中國越來越多的書籍裝幀設計師逐漸意識到,數字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并不應該著力于機械地復制和再現傳統,而是應該在提煉和強化傳統裝幀形式和工藝的基礎上,努力將傳統閱讀習慣和傳統審美融入書籍形態中。我國的書籍裝幀設計要想在世界設計領域重塑自己的新形象,應承其魂拓其體,即汲取本土的書籍裝幀思想,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將傳統裝幀設計理念融合于現代數字技術下的書籍裝幀中進行設計。例如呂敬人先生的書籍設計《朱熹榜書千字文》,其內容是宋代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所著的千字關于倫理道德的著作。包裝裝訂夾使用的是佛教的板夾,用木雕印刷千字于桐木函套上,函套之間以皮帶相互串連,采用如意木扣的方式鎖合,體現出一種古樸的書籍形態。該書利用書法中的點、撇、捺筆畫分別印刷于不同色彩的三種紙張上,以此區分上、中、下三冊,用樸素直接的方式將分冊的形式變化趨于統一。用粗細不等的文武線將內文狂灑的墨跡穩定于內文版式中,取得了動與靜的平衡統一。全書構成別致的東方圖書裝幀形態,是神與韻兼備的優秀書籍。

(四)五感演繹:基于“五感”演繹,增強書籍裝幀設計的互動體驗

狹義中的“五感”是指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和味覺五種感知途徑,廣義上的“五感”指的是人類相互影響的精密感知系統,這種感知系統在外界對象的刺激下產生的感受有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與個體不同的生活經歷、教育環境、價值取向、情感記憶等內容緊密相關。錢鍾書先生就曾在《談藝錄》里提到:“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往往可彼此打通,眼、鼻、耳、舌、身各器官可不分界限,如聲音可以有形象,顏色可以有溫度,氣味可以有鋒芒,冷暖可以有重量?!盵10]可見,人在感知某種事物的時候,人們對這個事物的綜合體驗,以及這個事物引起的對某種生活經歷的記憶和印象,都會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產生某種共鳴。

數字技術下的書籍裝幀設計就是一種“五感”的綜合體驗。書籍裝幀設計不在于紙張的華麗多樣,而貴在得體協調?!白鳛樾蜗蟮慕M合和相關操作的設計,五感認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鄙钪形覀兂L岬健俺WR”這個詞,也就是對社會事物的一種常規認知,這是伴隨人的際遇而在不同受眾內心形成的一種范式。設計者需要考慮如何通過裝幀設計增強、豐富體感,為閱讀者提供更具象的認知,使人得到更多維度的知識輸入。提起“五感”設計的優秀案例,筆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的祖父江慎先生,他的書籍設計總是能調動人們的多重感官,打破書籍原有的常態,讓人感嘆書還能這樣。例如江慎先生的作品受杉浦康平的影響甚多,在設計中他很重視五感傳達的效果。他在為京極夏彥設計關于相撲力士故事的圖書時,就將樹脂制作而成的模擬汗珠的質感運用在大面積的紅色和橘色為底色的封頁中,通過觸覺給讀者帶來一種“熱感”。同時他在此書的內頁中利用有點褶皺和黏膩的蠟紙,從觸覺上給讀者帶來相撲力士汗流浹背的油膩感,激發和深化了讀者的體驗,使讀者對書籍內容的緊張感產生相應的變化。

三、轉變的探究:數字時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意義

數字技術的發展給書籍裝幀設計帶來了全面的進步,不但擴展了印刷工藝、書籍材料和裝訂技術等方面的表現形式,還突破了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裝幀觀念,將書籍裝幀的結構和藝術形態更加緊密地與書籍內容相貼合。書籍裝幀設計的未來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在過去,我們可以靠一石一竹一冊把中國歷史呈現在大家眼前,這既是對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我們對待大自然、對于書籍的尊敬;而今,隨著融媒體技術的滲入,人們更需要和時代同步,通過媒介科技引導書籍裝幀設計上升至更高的藝術層面。

(一)書籍裝幀設計思路的轉變

數字技術給書籍裝幀設計帶來很多形態上的挑戰,這種轉變如同后現代主義設計向現代主義設計的轉變,很多概念上的創新都改變了設計師對傳統書籍形態的認識。這種設計思路的轉變可以理解為對新技術下新個性觀念的構建,設計師們大膽地進行創作和想象,深化了讀者對書籍內容的認知,強化了讀者與作者之間情感的共鳴。

杉浦康平曾說:“一本書不是停滯在某一凝固時間靜止的生命,而應該是構造和指引周圍環境有生氣的元素?!盵11]觀念革命是數字技術對信息傳播的需要,也是書籍裝幀設計的要求。對書籍設計和制作各環節的創新是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關鍵。只有大膽地采納和吸收東西方歷時歷代的設計理念和裝幀經驗,才能不斷突破書籍給人的舊印象,創造出文化品位和審美功能都不斷提升的書籍設計。

(二)書籍裝幀設計工藝的完善

設計的進步總是和工藝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自工業革命以來,設計學就成了包含印刷學、材料學、心理學和工效學等諸多學科的技術性學科,設計從未完全脫離于機械化大生產?,F代書籍裝幀工藝與以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數字藝術的結合,極大地增強了書籍設計的表現力,擴展了設計師的設計語匯。

隨著新型材料的不斷開發,書籍在不同材料不同的裝幀工藝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但越是嶄新的裝幀工藝,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操作限制,有的材料難以加工,有的工藝無法保存,有的設定受困于成本效益限制。這些工藝上的思考和嘗試都是書籍裝幀設計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具有相當的引導意義。相信隨著國際間的設計交流和技術上的進步,會帶來工藝開發、技術提高、材料應用上的全面進步。

(三)書籍裝幀設計效果的多元

融媒介時代,書籍裝幀設計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可信的事物媒介,閱讀的存在依然給人創造了消費和制造內容的契機。只要一本別具匠心的書籍安靜地待在書架中,人們就愿意細細品味書本提供的價值??梢?,人們逐漸意識到媒介技術多元化蘊含著多元化的傳播價值,多元化的書籍裝幀設計不僅滿足了不同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多元化的設計形態表現也同樣提升了大眾的審美水平,豐富了讀者的精神世界。

先進的技術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呈現書籍作品,但是替代不了我們的創意和思維,優秀的設計不是高超的技術,而是強大的表現力。今天我國的書籍裝幀設計中已有很多與數字技術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書籍裝幀作品,這些作品的展現猶如設計師在詮釋自己與世界的某種關系,它們都飽含熱情地將它們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訴求向我們娓娓道來。其實今天多元化的書籍裝幀設計作品本身就是未來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石,書籍裝幀設計與數字技術的多元化融合具有無限可能,如虛擬現實技術正試圖拓展書籍裝幀設計的理念,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雖多,但值得我們期待。

(作者單位系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書籍裝幀設計理念數字技術
書籍裝幀、畫冊、產品包裝(設計)
漢字字體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
張道一 書籍裝幀設計作品
茶葉包裝設計研究
書籍裝幀的視覺引導與圖書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